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卢 › 邓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关于邓姓的来源或者说祖上是谁?

2013-3-23 18:45|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630| 评论数: 0

fran 2009-03-23

关于邓姓的来源或者说祖上是谁?

10

满意答案

一、出自炎帝:据《江苏无锡邓氏谱》载,邓氏为炎帝之后,赐姓曰姜,周时封侯于邓(今河南省邓州市)。春秋时,邓国国君吾离公朝于鲁,复归晋惠公,惠公以贫瘠的土地封给他做食邑,其子孙不服晋国管束,复归其国,并以国为氏。
二、出自黄帝:宋儒朱熹序江西武阳邓氏谱说,邓氏出自黄帝曾孙高辛,高辛生后稷,嗣传至吾离,被封于邓。吾离是邓国第一位君主,他的祖先在商代姓曼,殷高宗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于邓国,赐姓曼,曼季的后代就将国名和地名作为自己的姓氏。因此,曼季是邓姓的远古始祖。
三、出自子姓:该说认为,曼季出自黄帝第二十五子帝喾,帝喾次妃有娥氏感元鸟之卵而生契,契为唐虞司徒,封于商,赐姓子。契传11世至商朝开国君主成汤,成汤传19世至小乙,小乙之子武丁是个开拓性的君主,极大地扩展了商朝的版图,占领了当今河南省的大部分地区,并在汉水、淮河之间分封了许多小侯国。武丁把叔父曼季分封在邓,传至吾离时,便以国名为姓。黄帝的子孙本来姓姬,邓姓虽然也属黄帝子孙,但由于源于契的系统,所以说出自子姓。
后世邓姓多奉吾离为受姓始祖,曼季为血缘始祖。如世界邓氏宗亲总会(会址在台 湾)所编《邓氏族谱》即明确记载,邓姓的太始祖名曼,字徳阳。
四、出自李姓:这部分邓性是南唐王室的后代。南唐后主李煜封第八个儿子为邓王,南唐亡国后,邓王为避难而改姓为邓,其后人也改姓为邓。
迁徙流布
邓姓因国得氏后,人丁兴旺,枝繁叶茂,不断有人自邓地向外播迁,落地生根。历战国、秦,至汉代,由于战乱、官职调迁等原因,即有邓氏移居今四川、陕西、广东、江苏等省。西汉中页,邓况移居南阳新野,子孙以农桑为业,至东汉时,出了太傅、高密侯邓禹(春秋楚武王邓曼47传孙),为刘秀中兴汉室立下大功,满门显贵,成为东汉最显赫的大家族。宋代姓氏学家邓名世、邓椿哀父子所撰《古今胜氏书辩证》说:“自邓氏中兴后累世宠贵,凡侯29人,公2人,大将军以下13人,中二千担14人,列校22人,州牧郡守48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
东汉安帝时,有人诬告邓禹后人邓悝、邓弘等曾反对立安帝,引起安帝不满,邓氏遭受了一次大的劫难。此后,邓氏不断外迁,有的迁至湖南、湖北,有的迁至山西、甘肃。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邓叔攸迁至福建宁化石壁乡,后又分支泉州等地。东晋十六国时,中原邓氏大举南迁,分布于江南的许多省份,以江西、江苏居多。唐朝初年,皇命陈政、陈元光大将军带领中原84姓包括邓姓迁至闽南的漳州、泉州。唐末,王审之、王潮率兵并中原民众包括邓姓,迁福建。北宋初,南唐后主李煜的侄子李天和,为躲避宋室缉捕,逃到安化(今属湖南)改为邓姓,为邓姓家族增添了新的属员。北宋至南宋期间,又有邓姓迁居江西、广东、广西等地。明末,福建人邓显祖移居台 湾,此后,闽粤邓姓又有一些人向台 湾迁徙,进而又有徙居海外者。
经过3200多年的迁徙、繁衍和发展,邓姓人如今已遍布全国,且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等20多个国家都有分布。邓姓是我国的百家大姓之一,总人口约70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54%,在当今我国常见的3000多个大姓中,邓姓居第34位,并以四川、广东、福建、湖南、江苏、江西、台 湾等省最多。
徙居各地的邓曼后人心系祖根,用族谱、碑刻、对联等形式,传递邓姓源出邓国这一信息。如香港邓氏宗亲会会徽两侧的对联是“溯赐姓于殷商,邓国之衣冠如昨;纪封侯于东汉,云台之军令尤新”,四川广安的《邓氏分谱序》说:“我姓始于周之邓国,盛于汉之高密,一朝三附马,一门二十九侯,唐宋元明代有伟人。”等等,既道出了邓氏宗族之源,并骄先祖历史的辉煌。
郡望堂号
郡望
南阳新野邓氏:东汉高密侯邓禹辅佐刘秀统一中国,满门显贵;刘秀的姐夫邓晨,蜀汉尚书、武亭侯邓芝,魏国征西将军邓艾和唐代尚书节度使邓超等,都是南阳新野人。南阳邓氏堪称邓姓第一望族。
四川姚平邓氏: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邓鹤轩以兵部员外郎入蜀,其后代都住在广安姚平地方,称姚平邓氏。邓鹤轩的儿子邓梅玉以文行魁蜀;姚平邓氏第八代祖邓士廉是明崇祯年间进士,为人慷慨有气节,明末随桂王入滇缅,官为吏部尚书,晋升大学士。老一辈革命家、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也出自姚平邓氏。
堂号撷珍
谦恕堂:东汉时,邓禹第六子邓训为郎中,谦恕下士,士大夫都归附他。
邓姓胜迹
一、曼季墓 曼季公年代久远,其墓已难考。据南昌《邓氏家史》载,曼季墓在河南颖川召陵(今郾城东),有三个坟堆。
二、吾离陵 吾离公是邓姓受姓始祖,其陵墓在今河南省邓州市东南3公里处的八里王庄。

+1 已赞过

其他回答(3)

邓姓的始祖,是被颛顼赐姓为曼姓的金天氏的后裔。曼氏,是我国最早的少数原始姓氏之一。传说几千年前,黄帝之孙颛顼高阳氏,曾赐少昊金天氏的一个有功德的儿子为曼氏。曼氏开姓之后,世代繁衍,并分出许多支系,而邓氏就是其中之一。
  殷时,邓氏一支发展成以邓为名的侯国。邓国历史悠久,直至战国时代,才被楚国所灭。其子孙便按当时的习惯,“以国为氏”将此姓传了下来,就是邓氏。对此,唐代的《元和姓纂》概括说:“邓,曼姓,殷时候国也。春秋时,邓侯吾离朝鲁,后为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姓氏书记载邓氏是“系承曼氏,望出南阳”。这与最初的邓国位置是相吻合的。从上古少昊金天氏以下,邓氏始终繁荣滋长在现在的河南境内,在后来的繁衍之中,邓姓一直以此为中心,逐渐向全国各地播迁。邓姓之人,无论分处天南地北,皆以“南阳”的堂名传家,这正表明了宗于河南世系的意思。
  由祖地南阳发展的这支邓姓,据《邓氏家谱》载,已有114代传人,汉文帝时,官至上大夫的邓通,是邓氏家族的第42世祖;光武帝刘秀的军师邓禹,是邓氏的第47世祖;三国时魏将邓艾,是邓氏的第54 世祖;晋时镇国将军邓羌,是邓氏的第62世祖。中国的邓姓,大多源于这一系源。

+1 已赞过

#p#分页标题#e#

1、出自姒姓(夏的始祖大禹为姒姓)。相传夏朝时帝仲康有子孙封在邓国(今河南邓州一带),邓君的后世子孙就以国为氏,称邓氏。
  2、出自子姓(商族的始祖契为子姓)或曼姓。商王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于邓国曼城,是为曼侯,称曼氏,曼氏后来又改封邓国(此邓国在今河南省孟县的西南),经西周、春秋延续了600多年。西周时,邓国是周朝南方较为重要的一个异姓侯国,但因与楚为敌,于公元前678年被楚国灭掉。邓侯子孙为纪念故国,便纷纷改姓邓,史称邓姓正宗。
  3、出自李氏。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后主李煜的第8子李从镒,受封为邓王。公元975年南唐为北宋所灭后,宋太宗下令缉拿南唐宗室,李从镒之子天和出逃,以父亲封地为氏,其后世子孙遂称邓氏。

+1 已赞过

 早在炎黄二帝时,一个以邓 (登)命名的远古部落就已出现在今邓州一带。这一部落的首领邓伯温曾在黄帝时加入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并跟随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到夏朝初年,夏王仲康把其儿子分封到了邓地。
  黄帝的子孙本来姓姬。邓姓虽然也属黄帝子孙,但由于该姓源于帝喾的儿子契的系统,所以人们认为邓姓源于子姓。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曹圉(音语,Yu),曹圉生冥,冥生振,振生微,微生报乙,报乙生报丙,报丙生主壬,娶妻名扶都,扶都见白气贯月,感而生天乙,是为成汤。成汤为圣王,创立了商朝。
  入商以后,商王武丁把其叔父分封到了邓地,建立邓国。《路史·后纪九》记载:“初,武丁封叔父于河北蔓,曰蔓侯,有曼氏、蔓氏等,优、邓其出也。”《世本》说:高宗武丁“封叔父于河北,是为邓侯,后因氏焉”。
  成汤传19世至小乙,小乙之子武丁,是个开拓性的君主,将商朝的版图大大扩展。
  武丁占领当今河南省的地区,在汉水、淮河之间分封了很多小侯国。武丁封其叔曼季于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附近,称其地为邓。曼季立国于颍川昭陵之间,国名为邓国。因此,曼季是邓姓的远古始祖。(邓国的地方在今河南省南阳市,秦以后叫邓县,属南阳郡,隋改郡为州,邓县所在的地方叫邓州。)
  进入春秋后,郑庄公和楚武王的夫人都是邓氏女,并积极参与国家政事,表现出较高的见识和才能,展示了邓国丰厚的文化底蕴。《春秋·桓公七年》载:“邓侯吾离来朝。”邓侯到鲁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一次重大的外交活动,通过访鲁,提高了邓在东周列国中的政治地位。
  周桓王十七年(前703年),楚国派往邓国的使者道朔和另一名巴国使者在邓国南境遭到(夏阝)(you)国人袭击,财物被掠,人被诛杀。楚王闻讯大怒,派斗廉率领楚巴联军攻打(夏阝)国。邓国知道后则派了养甥和聃甥率军援助(夏阝)国,爆发了 “楚巴与邓之战”,经过三次进退后,楚巴联军采用前后夹击的战术,打败邓国。这是有文字记载以来发生在襄樊最早的一次战争。
  15年后,当楚文王率军借道邓国北上攻打申、吕二国时,作为文王舅舅的邓国侯设宴招待了这位实力强大的外甥。这时,邓国以骓甥、聃甥和养甥为代表的一批大夫,极力主张乘机杀掉楚文王。但邓侯固执己见,不听劝告。结果,楚伐申返回的那一年,攻打邓国。邓国最后终于被楚国灭掉。亡国之后的邓侯子孙和邓国百姓为了纪念邓国,便纷纷改姓邓氏。如邓扈乐在周宫廷内任卿士,邓廖为良将于楚,邓季为贤大夫于吴。

+1 已赞过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5-6 22:17, Processed in 0.047927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