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卢 › 曾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曾氏的繁衍发展概述

2013-4-4 12:12|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2089| 评论数: 0

正文 字体大小: 中

曾氏的繁衍发展概述 (2011-01-12 15:26:27)

标签: 祁阳 曾氏 杂谈

 曾氏的繁衍发展概述

一、曾氏的衍播与迁徙


   曾氏后裔从山东嘉祥县南武城出发,经过多次向全国各地迁徙,15派据公南迁前,曾氏已散居中原五、六个州郡。据公南迁后,由江西为中心向福建、湖南迁徙,再迁向广东、广西、四川、湖北、云南、贵州各省,明末渡海入台,而后走向世界,这就是曾姓迁徙的大体情况。
 
     (一)源于武城
 
    春秋时期,曾子世家有良好的家教,子孙成材,均有出息,开始发迹,到战国时期已显于中原。有的做官,有的从事社会活动。从其第三代起就有人迁出南武城。曾参次子曾申的长子曾耕,任滕城大夫。曾耕长子曾轩,从滕城迁居陕西,生五子均衍居西安。曾耕次子曾连迁居甘肃,裔衍西河。曾耕三子曾举,楚国令尹,死葬当地方城。曾举子曾道袭父职,安家湖北(荆州),生子曾和、曾秋均衍荆州。曾子的五代孙曾芬,在茶州(今湖南茶陵)做官,安居于当地,子孙衍于茶州。
    此后迁居外地的逐渐增多。8派曾慎,在今福建建瓯(建安)做太守,八传曾晶定居吴郡(今苏州)。9派曾江迁居湖南茶州。10派曾基,官青州刺史,迁居湖南,其子曾艾衍袁州(今江西宜春);曾扶,迁湖北荆州,裔衍广东。曾泰迁湖北,裔衍襄阳。曾游官御使大夫,定居豫章(今江西南昌)。13派曾顼,官车骑侍郎,迁陕西扶风;其长子曾玉为冀州太守,定居冀州(今河北冀县);次子曾倡为文学博士,迁居山东青州。14派曾景,颖州太守,裔衍河内(今河南沁阳)。15派曾子枋,官长沙令,迁居长沙为湖南长沙房祖。
    西汉末年(公元8年),王莽篡政,改国号为新。15派曾据,官关内侯,不愿在奸臣王莽手下做官,于公元10年夏历11月11日带领全族千多人由山东武城出发,南迁江西吉水,在文峰老屋开基。至此,曾子后裔已迁徙到15个州郡。只不过除据公全族南迁以外,其他都是零星分布。
 
       (二)旺出庐陵
 
     庐陵,即现在吉安市周围县乡。秦朝设县治;汉朝升为郡;辖西昌、高昌、石阳、吉阳、东昌、新兴、巴邱、南墅等县;隋朝改称吉州,唐复称庐陵郡。吉阳乡属吉阳县地。五代南唐置吉水县,吉阳更名为迁莺乡,属吉水县辖。1055年(北宋至和二年),新设永丰县,迁莺乡改属永丰县。后迁莺乡又改为永安乡,现在复为吉水县。
    曾据南迁后,定居庐陵郡吉阳乡。这里是南国的富庶之邦,鱼米之乡,不但山川秀丽,土地肥美,而且水陆畅通,商贾云集,人杰地灵,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好地方。自据公迁来吉水,开创了曾氏另一个新天地。曾氏后裔,一代一代继承祖德,开拓进取,不但艰苦创业,发展经济,还兴学重教,培养人才,使吉水名贤辈出,代不乏人,出现“一门三进士”、“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十里九布政”、“九子十知州”的稀世人文盛况。《永乐大典》中有“朝中半江西,翰林多吉水”的记载,享有“人文渊源之地,文章节义之邦”的美誉。从此,曾氏在吉水,不断发展,人丁兴旺,形成了旺族中心,称为曾氏第二发祥地。
    从晋朝开始,曾氏后裔从吉水出发,向全国各地繁衍发展。曾据长子曾阐仍居吉阳,其二子曾扬迁往虔州(今赣州市西南),子孙在赣南一带繁衍。曾阐之子曾植的次子炯公迁居江西东北部乐平县。26派道始公官任车骑将军,迁居高州(广西苍梧),据公17传曾丞,从吉阳老屋徙上黎堡,生珪、旧、略三子。珪守吉阳,其长子宽,裔衍永丰、新淦、宁都、秩坡、凫田、德安、九江、瑞昌、彭泽、赣州、增城等地。为乐安、临江房祖。
 
        (三)移居福建
 
    曾氏迁入福建,主要有两大房系。
    一是龙山房系。是珪公后裔。其第5子曾隐之子延世公,官河南光州刺史;于公元886年(唐光启二年),奉旨率家族入闽。辅佐其内兄弟王潮和王审知,剪除地方割据势力,转战福、汀、漳、泉各州,最后定居泉州晋江龙头山一带,繁渊成大家族,被称为龙山房,聚居在晋江县内三、四十个村寨。另外除迁徙到泉州、福州、漳州、同安、厦门、南安、惠安、莆田、龙岩、德化、仙游、连江、南平等十个市县以外,还播迁到安徽濠州,河南新郑,江苏徐州、镇州、池州、真州、苏州,江西临川,游江温州,四川成都,广东潮州、海丰等地。
     二是宁化房系。旧公六传后裔40派曾中彦,原随祖父曾沂居宁都清泰乡稿源上村,北宋初,(约970年)迁福建宁化县怀德乡橄榄村。其后裔也得到较大的发展,形成宁化房系,衍宁化、上杭、永定、平和等地。
    此外,南丰曾氏51派曾淳,也于公元1112年(宋政和二年),由江西迁福建宁化石壁下村。
 
        (四)衍播湖南
 
    曾氏迁往湖南,主要是南宗西宅40派崇德房系后裔。42派曾孟鲁由睦陂徙湖南茶陵西阳乡,称为始迁湖广始祖。其三传到45派曾坝,由茶陵迁衡阳府衡西,定居唐福(今衡阳市盐田乡),为迁衡始祖。
    曾坝后裔发展较快,特别是56派曾祖仔时,是唐福曾氏的繁渊昌盛期。长子后裔曾年移居祁阳成为祁阳始祖,其次子友近居庙山。子孙相继迁居衡阳各地。
    友迁五传到62派孟学,于明清年间移居湘乡大界,成大界房始祖。其生于明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于1660年(清顺治十七年)带领家人先迁衡山县白果村,生活十几年后又迁到湘乡荷圹二十四都(今双峰县荷叶乡),在此得到了大发展,涌现出曾国藩一家著名人物。
    南宗西宅崇德长子澄修十四传,55派曾子集,家居永丰县,其长子曾芝,迁居湖南宁乡县麻田,衍为麻田房祖。再十一传,至67派曾衍咏,于宁乡建曾点莱芜侯庙。

 



         (五)南迁广东
    在老三房(珪、旧、略)之前,18派曾樊早在东汉建安年间(196~210)就移居广州,后徙韶州(今曲江县)。22派曾震忽也移居韶州,生五子成韶州房系。
    从宋朝开始,大体是五路进广东:
    1、南宗东宅曾崇鼎十五传,55派应吾,由永丰县迁福建莆田县,其长子曾通固,于公元1372年(明洪武5年),由福建莆田迁广东陆丰县白藤坑,后又迁海丰县沙港乡,为沙港开基祖。裔衍海丰、陆丰、惠东、宝安、深圳、雷州及福建莆田等。
    2、珪公四子曾晖六传,41派曾肃,于北宋乾德(965年),由江西永丰县仁寿乡迁吉水兰溪。再五传至46派曾植,于北宋宣和年(1200年),从兰溪移居广东南雄乐昌县;其长子公说迁广州市内甜水卷;次子公谊迁番禺平海(今市桥)。从此,曾晖的裔孙遍及从化、花县、广州、番禺、增城、东莞、高要等地。
    3、龙山房后裔衍广东潮州、海丰等地。
    4、旧公五传39派蟾公,从乐安县云盖乡迁赣州,为西门房祖。其长子洪祥迁广东南雄府乐昌县,后徙增城槎岗村;其四子中美,迁居乐昌县;五子中彦十三传53派裕振公儿媳,第54派曾政(聂氏)于元末由橄榄村迁广东程乡县石窟都蓼陂(今蕉岭县新布镇徐溪同福村)。裕振公后代目前已有10多万,分布在广东梅州各市县及韶关、增城、揭阳、揭西、陆河、河源等市县,江西赣州地区各市县,福建武平永定等地,广西梧州,四川各地以及台湾、香港等地。中彦十四传54派曾友益,其三子55派大三郎由永定太平寨徙广东大埔富村,裔衍大埔、博罗等地。
    5、略公南丰房,51派曾惇之子仲辉,生53派曾佑孙,于宋末避战乱,由石壁下村迁广东长乐(今五华)高竹园(华城镇)立基。是五华曾氏开基祖。其长子广清、四子广新居兴宁。裔衍梅州各县,龙川、东源、紫金、和平、连平、新丰、翁源、乳源、曲江、英德、惠阳、深圳、广州、增城、陆丰、广西等地。二子广渊衍五华、丰顺、陆丰;三子广盟衍蕉岭;五子广通迁广西北流,六子广泰衍蕉岭。其子孙昌盛,遍及粤东、粤中、粤北广大地区。
 
        (六)湖广填川
    之前,早在东汉时,19派曾焕、20派曾润、曾湘兄弟两分别迁居蜀郡(成都一带);魏晋时,23派曾曜又迁四川西部。历史上“湖广填川”有两个时期。
    历史上四川有三次人烟灭绝:第一次在两晋时代,因战乱导致人口灭绝,由其他省移民入川,其史实资料匮乏,无法考查;第二次是宋末元初,四川经历了十多年的战乱,“宋元争蜀,资州内江三得三失,残民几尽”,这时内江已无唐宋古姓,只有前民侨户,(主要是湘、鄂麻城县人);到元朝统一中国时,四川已是人离地荒,无官可设,一时资州、内江、隆昌等州县合并到省,直至元朝灭亡这些州县仍未恢复;第三次是元末明初,据《中国移民史》中记载:明代人口迁移一直没有停止过。据统计,明初移民人数达1100多万,四川为主要输入地,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运动。(占全国总人口的16%左右)。在经历了宋元战争之后,四川人口由南宋时295万锐减到元初约60万。元朝统治不及百年,一直未恢复。元末,群雄并起,战火纷飞,四川又是重灾区。到公元1371年,朱元璋才平定四川。之后,以湖北麻城县为主大规模移民入川。
    (2)明末清初。自公元1634年(崇祯7年)年至1681年(康熙20年)长达47年的战争,四川处于战乱:①永宁土司叛乱由川南进攻成都;②地主武装及清军与张献忠农民军的围剿反围剿;③南明军与清军的战争;④南明军内部厮杀战;⑤地方势力互相残杀;⑥吴三桂叛军与清军的拼杀。这种规模大、时间长的拉锯战,使全川人民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屠杀,使得生灵涂炭,满目疮痍,瘟疫蔓延,疾病流行。到顺治五年(1649年)瘟疫席卷全川,有大头瘟、马眼瘟、马蹄瘟。内江地区数百里无人烟。由于断绝人烟,虎豹繁殖很快,造成虎灾泛滥,以致全川几乎人烟灭绝。
    为了恢复生产,发展经济,1671年(清康熙十年),朝廷出台“各省贫民携带妻儿入蜀者准入籍”的政策,实行入川男丁补白银八两,妇女补四两的优待。在清政府优惠的移民政策影响下,闽、粤、赣客家人为谋生求富、创业发展而大批迁川。曾氏迁川的①五华迁隆:曾谨言祖先、曾文高、曾廷阁、曾任理、曾传炱、曾学瑞、曾东佑、曾日彩、曾洪光、曾维伯、曾伯明、曾皇章、曾有九、曾荣奕、曾斯善等15家;②镇平迁隆有曾元麟、如麟2家;③广东迁隆:廷云、庆伟、维隆、贵亮、曾浩、云禧6家;④湖南迁隆:载远、廷栋、廷梁、朝银、万聪、荣寿、荣祥、荣智、荣粹、荣精、万宦、朝旺、廷福、岩山公房后裔(10多个)、景华、景洪、景彤等20多人,共33家。总共56家。

#p#分页标题#e#


         (七)、开基台湾
    对于曾姓到台湾开基的情况,据台湾文献会调查收集的资料看来,第一个到台湾开基的是,公元1642年(崇祯15年)福建漳州府海澄人曾振赐(到台南开基)。卒葬今台南市大南山外。其后三百多年,陆续到台湾开基的主要是福建、广东曾氏后裔,以及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随蒋迁入台湾的大批军政人员定居台湾,形成曾姓居于台湾737姓的第16大姓,现在曾氏后裔已遍布台湾每一个地方。曾姓人家最多的地方是新竹,其次是台南、彰化、南投、嘉义、基隆、苗栗、台北等地。据《台湾省通志》记载:从清初开始,曾氏迁台定居的大致情况是:(1)、公元1696年(清康熙三十四年)有两位曾氏分别到新竹香山乡与彰化竹塘乡;(2)、1712年(康熙三十四年),曾机禄、曾瑞文入垦新化沙山乡;还有渔民曾浩生聚族居于下淡水港;(3)、1725年(雍正三年)福建泉州曾才,开垦大棣榔堡溪南庄;(4)、1727年(雍正五年)广东陆丰同安人曾国诰入垦竹北二堡园山(今新竹红毛乡);另一曾姓人入台开垦新竹香山乡的社寮角、下厝角;(5)、1741年(乾隆六年),福建漳州人曾合记入垦今台县新店镇项城里;曾俊发迁桃园永安村;(6)、1744年(乾隆9年)粤人曾姓开垦今苗栗通雷镇;(7)、1775年(乾隆40年)陆丰同安人曾姓入垦台北八里乡埔头村;又有大埔曾姓入台中东势镇;(8)、1776年(乾隆41年),泉州人曾璧章入垦今台北林口乡菁湖村中湖;(9)、1845年(道光24年),粤人曾宝昌,倡建新竹县新丰宫;(10)、1856年(咸丰6年),粤人曾宣入垦新竹横山乡田寮村;(11)、1894年(光绪20年),曾乾连入垦新竹宝山乡;还有陆丰人曾朝永、朝会兄弟两是新竹县竹北乡泰和村的曾氏开基祖。兴宁强甫、良甫后裔有部分迁入台湾。迁台曾氏以福建最多,仅晋江新市《武城曾氏重修族谱》记载康熙到道光年间迁台者就达280多人。裕振公后裔启沧、启溪的子孙也有几个房系迁入台湾。
    解放前随军入台的缺乏资料,无法记述。
      (八)遍布全国
    北宋以前,曾氏从江西迁往各地的有:16派曾昶迁今陕西西安,裔衍长安;18派曾炳迁湖北,裔衍麻城;另曾佳迁广西,裔衍桂林;19派曾圭迁居河南武陟、泌阳一带,其次子曾渭迁山东临淄;20派曾澍迁安州(今北京密云);曾因迁广西,开基桂林;曾繁迁河北,裔衍临漳;28派曾琦迁湖北,定居襄阳。
    宋元期间,曾氏北迁的较少。但有一部分是随官定居当地。如42派曾纯,北宋初年任山西平阳府洪洞知县,携弟曾纬全家由吉水迁居洪洞县。45派曾永泗徒山东掖县。北宋末年,43派曾淮,官任于临江通判,其子曾粥官提举官西路学事,遂携弟曾几、曾开由赣州迁居河南洛阳。
    明清两代,是曾氏人口大发展、大迁徒的时期。曾氏珪、旧、略三房都分别往各省迁徙:珪公房系主要往湖南、湖北、山东、河南、广东、广西、安徽、江苏、浙江、海南、台湾等省迁徙;旧公房主要往广东、福建、湖北、云南、广西等地迁徙;略公房主要往广东、广西、四川、陕西等省迁移。到清朝中期,曾氏族人遍布全国各省。
 
      (九)旅居海外
    参阅目前一些曾氏族谱的记载,虽是极不完全的,但从中可以看出,走出国门、旅居海外的曾氏后裔还是比较早比较多的。
    如安海《武城曾氏族谱》记有:曾应助,明朝将军,生于1649年(顺治己丑),卒于1695年(康熙乙亥),旅葬安南国(今越南)。曾衍国,号怀远,生1626年(生于雍正丙午),于1765年(乾隆乙酉)殁葬吧地。曾坤观,生于1765年(乾隆乙酉),卒于1795年(辛亥),葬吕宋(菲律宾)。又晋江《曾氏宗谱》记有400多人到海外谋生。其中有:毓萱,少游东瀛(今日本);毓蒲,往暹罗(今泰国);毓宁,葬泰国。还有福建德化县浔中镇《曾氏族谱》(1948年修)载有108名族人移居南洋(东南亚)。其中有:传龙及其儿子纪照、纪钱、纪挥。

 

 

 

 

 

 

 

#p#分页标题#e#

南宗三大房:(34)珪,舊,略。珪生五子>隱 暉 豐 綽 寬
(35)寬
(36)庒
(37)慶
(38)偉(煒)
(39)輝
(40)崇德
((41)从修
(42)孟魯,由睦陂徙湖,南茶陵(茶陵縣)
(43)道亨
(44)定洛
(45)曾霸,由茶陵迁衡阳,鹽田鄉
(46)仕珪
(47)思楀
(48)声量
(49)梆錦
(50)俎粹
(51)允秀
(52)協深
(53)言謹
(54)彥光
(55)祖仔
(56)旼贊
(57)曾年,迁祁阳為曾氏始祖(58)友近
(59)仲明
(60)大光
(61)學貴
(62)孟學,迁大界(双峰縣)
(63)宏佑
(64)聞富
(65)貞楨
(66)輔臣
(67)竟希
(68)玉屏
(69)麟書
(70)國藩,國荃
    
 

 

 

 

 

庄公玄孙崇德房系(湘乡房、祁阳房)族谱

 

 三十三派祖:曾丞。配何氏,继娶罗氏,子三:珪、旧、略。    三十四派祖:曾珪。配肖氏,子五:宽、绰、丰、晖、隐。    三十五派祖:曾宽。配何氏,子一:庄。    三十六派祖:曾庄。配肖氏,子一:庆。    三十七派祖:曾庆。配邹氏,子二:伟、骈。    三十八派祖:曾伟。配汤氏,子一:辉。居仁寿乡上查(即吉阳八都乡)。     三十九派祖:曾辉。配肖氏,继娶罗氏。子四:鼎、邺、德、祯。辉从吉水县仁寿乡上查徙永丰县永安乡睦陂陂、和风里、堡上、罗源等村。他将以上四个村,分别建成东、西、南、北宅,分给四个儿子,各衍一宅。      四十派祖:曾崇德。西宅祖,配肖氏,继娶易氏,子五:澄修、敬修、裔修、从修、绚修。      四十一派祖:曾从修。配郭氏,子一:孟鲁。  四十二派:曾孟鲁。由睦陂徙湖南。 南茶陵州(今茶陵县)西阳乡。配荀氏,子一:道亨。  四十三曾道亨,配周氏,子二:定涧、定洛。  四十四派:曾定涧,配胡氏,子二:静藩、静芬;曾定洛,配胡氏,子一:坝。  四十五派:曾坝,配耿氏,子一:仕珪。继配汪氏,生子四:仕珍、仕礼、仕义、仕奎。   坝于南宋年间,由茶陵迁衡阳府(今衡阳市),最后定居唐福(今属衡阳市盐田乡),裔衍湘乡。湘乡房的派系自此开始。    四十六派:曾坝长子仕珪,配何氏,生子三:思承、思泳、思楀。  四十七派:曾思楀,配李氏,生子一:声量。  四十八派:曾声量。配罗氏,生子二:梆锦、梆铭。    四十九派:曾梆锦。配汪氏,生子二:淙荣、淙辉。    五十派:曾淙荣。配方氏,生子一:俎(音租)粹。    五十一派:曾俎粹。配赵氏,生子二:允秀、允程。    五十二派:曾允秀。配李氏,生子二:协深、协渊。   五十三派:曾协深。配万氏,生子一:言谨。   五十四派:曾言谨。配王氏,生子二:彦光、彦萼。   五十五派:彦光。配万氏,生子二:祖仔、祖肩。    五十六派:曾祖仔。配王氏,生子二:旼赞、旼质。   五十七派:旼赞。配周氏,生子二:友远、友近。   五十八派:曾友远。配魏氏,生子一:名年,迁祁阳,为湖南祁阳曾氏始祖。   五十八派祖:曾友近,与邱氏,生子四:仲余、仲道、仲连、仲明。   五十九派祖:曾仲明配谭氏,生子四:大光、大汶、大贯、大忠。   六十派祖:曾大光。生子名学贵,  六十一派祖:曾学贵。生四子:孟荣、孟森、孟弟、孟学。    六十二派:曾孟学。配屈氏,生子七:宏佑、宏奉、宏麟、宏臣、宏鹤、宏钦、宏茂。    曾孟学,迁居湖南湘乡大界(今属双峰县),他就是湖南湘乡大界房的始祖。明万历年间出生于湖南衡阳大花堰。先迁居衡山县白果,后迁湘乡荷塘二十四都(即今双峰县荷叶乡)。  六十三派:宏佑。生闻富,闻富生六子:贞昌、贞连、贞瑞、贞祯、贞祥、贞鸿。  其中又以第四房曾贞祯(号元吉)繁衍最兴旺。他也生六子:尚梁、尚庭、尚榜、尚怀、沿莅、尚烈。曾国藩说:“吾宗至元吉公而始大,故祠祀焉,为大界总祠。”   曾贞祯的次子曾尚庭,配蒋氏,生一子:衍胜。  衍胜生兴文(名玉屏),  兴文生毓济(名麟书)。  毓济是兴文的长子,配江氏,生子五:传豫(曾国藩)、传晋(曾国潢)、传恒(曾国荃)、传履(曾国葆)、传谦(曾国华)。江氏还生有四个女儿。

分享:

喜欢

阅读┊ ┊ ┊┊ ┊打印┊

已投稿到: #p#分页标题#e#

排行榜 圈子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永,州,赋

后一篇:[转载]BarracudaCentral.org梭子鱼反垃圾组织介绍与申

评论 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       岛国宛如仙境樱花城       关注每日最热门博客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 发评论 最适合调情西班牙海湾       关注每日最热门博客

    登录名: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昵   称:

       

    验证码: 请点击后输入验证码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 前一篇永,州,赋

    后一篇 >[转载]BarracudaCentral.org梭子鱼反垃圾组织介绍与申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5-2 09:47, Processed in 0.037772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