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卢 › 苏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王者的征程

2013-4-4 18:06|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559| 评论数: 0

苏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四十一位大姓,在两广地区和华北地区比较常见.在当代全国近12亿汉族中,苏姓人群大约占了0.47%,即每一10000个中国人中姓苏的人至少在47个,总人口大约在560余万。

苏姓的名义和图腾苏,即紫苏,也称桂荏。苏的本义是一种草。紫苏属于唇形科,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其茎方形,叶两面,或背面带紫色,夏季开红或淡红色花。茎、叶、种子均可入药,其嫩叶古用以调味,种子也可以榨油。苏氏族的族徽和名称,所居之地称为苏,建立城堡称为苏邑,最终发展为国和姓。

苏姓的起源与演变苏姓的起源主要出于已姓。源头可以追溯到黄帝之裔高阳氏颛顼帝。据说颛顼之子称,称氏族居今河南东南的汝河地区。称之子老童,老童之二子黎、吴回在高辛氏时代先后任祝融氏,祝融氏是古代掌管火种的首领之称谓,代表着在氏族中的极高地位和权力。祝融氏黎有罪被诛,吴回继任祝融氏。吴回之子陆终,陆终有六子,后分别发展为六个大部落,为六个姓族。陆终的长子樊,为已姓族,居于昆吾,今山西运城东北的安邑镇,后发展为强大的昆吾部落,史称昆吾氏,为已姓。夏朝中期,大约在公元前1800年,帝槐(或帝芬)封昆吾氏后裔于有苏,在今河南辉县西的苏岭,史称有苏氏。有苏氏是以苏草为图腾,苏草即紫苏,是一种中草药。苏国历夏商两代,商末苏国灭,族人以苏为氏,苏人四散。一支苏人东迁姑苏,即今江苏苏州。一支北上邺西苏城,即今河北临漳县西。在周武王灭商后,北上的一支继续北迁襄国的苏人亭,即今河北邢台西南。接着迁到完县西南的苏。而留在苏岭的苏人归顺了周朝,首领苏忿生入朝作周武王的司寇,被封于苏,国都温,今河南温县,春秋时公元前650年苏国灭于狄。苏姓第一位出名的苏忿生被后人祭祀为苏姓始祖。已姓苏氏的历史至少有3800多年。苏姓的一支南迁湖南梅山一带成为梅山蛮,宋初进一步南迁,与土著混居一部分成为瑶族的先民,大部分成为湖南、广东、广西的汉族苏姓。

外族基因的流入第二支来自外族的改姓。秦汉以后,北方部落逐渐强大,不断南侵扩张,到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战火连年不断,中原政权频繁更迭,北方民族大批进入中原,中原百姓南迁东移,北方汉人中开始融入了大量外族基因。加入苏姓群体中的外族主要有:汉晋时辽东乌桓部的苏姓人,南北朝北魏时鲜卑族拔略氏族,北宋虹西夏党项族的苏姓人,金国女真族的苏姓人。一直到清朝,满洲八旗的伊拉哩氏、苏佳氏、苏都哩氏、苏尔佳氏等族人改为汉族苏姓。这些少数民族与汉人长期混居,逐步同化而成为当地的苏姓汉族。

历史上苏姓的分布和迁移先秦时期,苏姓活动主要活动地区在河南和河北,战国时期中一支南迁湖北、湖南,一支西奔陕西。秦汉朝时苏姓已经东播迁到山东,西部陕西的苏姓已发展成为望族。晋朝时在东南的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南部的广东,已有了苏姓的足迹。唐朝时苏姓移民四川,两次中原南下移民福建,移民中的苏姓在福建得到了稳定的发展。北宋时苏姓进一步大批西进川滇,南下两广,并越过边疆进入越南、老挝、泰国。明清两朝苏姓多次移民台湾,如今苏姓已成为台湾的大姓。宋朝时期,苏姓大约有46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9%,排在第33位。苏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约占全国苏姓总人口的43%。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福建,这二省的苏姓大约占苏姓总人口的57%,其次分布于陕西、河南、山东等省。全国已初步形成了以西四川、东南福建、北陕豫鲁三块苏姓人口聚集区。明朝时期,苏姓大约有3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为明朝第64位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品纯增长率是20%,苏姓人口增长为负值,比宋朝净减少 9万。广西为苏姓第一大省,约占总苏姓人口的19%。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西、安徽、浙江、河北、江苏、山西,这六省的苏姓又集中了35%。南方苏姓在这600年中有了长足的发展,而宋朝的苏姓大省四川在明朝时人丁镜头。宋、元、明600余年,苏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由西向南方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南部桂粤闽和北方山东二大块苏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苏姓的分布和频率当代苏姓的人口564万,排在全国第41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7%.在这1000年中苏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V型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东、广西、河南、山西四省区,大约占苏姓总人口的48%。其次在山东、四川、辽宁、上海,这四省市的苏姓又占了20%。广东居住了苏姓总人口的21%,为苏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1.5%。形成了南两广和北豫晋的二块苏姓集中分布区。苏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广东、江苏东南、上海、山东北部、山西北部、辽宁大部、黑龙江西北、四川绵阳地区、甘肃南部、河北西部、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每平方公里的苏姓人口达到1.2人以上,广东珠江三角洲,每平方公里的苏姓人口达到3人以上。苏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表示:密度最高的(1.2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10.4%,苏姓人口大约179.4万;密度在0.6-1.2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2.8%,苏姓人口大约271.6万;不足0.6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56.8%,苏姓人口大约 113万。苏姓在两广地区、山西北部、内蒙古中部是常见的姓氏之一。苏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广东、海南、台湾、广西、山西北部、内蒙古中部,苏姓一般占当地人口比例在0.8%以上,其中广东中西部,苏姓分布频率在2.4%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9.3%;在云南南部、贵州南部、湖南大部、江西南部、福建大部、上海、陕甘宁大部、山西南部、河南北部、河北西部、山东西部、辽宁大部、黑龙江西北地区,苏姓分布频率在0.4-0.8%,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2.6%;其他地区,苏姓分布频率不足0.4%,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68.1%,其中比例不足0.1%的地区约占了28%。

苏姓的传统文化文献:最早记载苏姓的书籍为唐朝的《元和姓纂》。郡望和堂号:苏姓的郡望主要有武功、扶风、武邑、蓝田、洛阳等,苏姓的堂号有武功、扶风、蓝田、洛阳、芦山、嵋山等。“嵋山”堂号典出宋朝大名鼎鼎的苏东坡。苏东坡是四川嵋山人,与其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文学家,同为唐宋时代古文八大家之一,人称东坡父子为“三苏”,有“三苏文集”传世。楹联:重要的苏姓楹联有以下五幅:引锥刺股;仗节全忠。片言息争;五教传诵。嵋山三杰;沧浪一亭。武著千秋源苦竹;功传万代念芦山。瑞雪飞花,映中郎之节;金莲绚彩,辉学士之文。辈份用字:根据清朝的《苏氏族谱》的记载,陕西长安地区的苏姓辈份所用的字:洪华正昌佐,庆炳宗才贤,善成垂鸿章,绪克笃佑长。一共20代。冢训格言:苏★是唐朝中宗时名相,他经常以自己为人外世的经验告诫其子,他认为世上的人不可能都尽贤尽愚,惟有靠自己才能立于世的理由,主张量才施训。他认为儿子苏颋有宰相之才,所以以相的标准加以训诫。他要求其子临大事断大义,平心以应物;崇儒笃敬,谨守制度;“毋以太刚临人”;“勤思虑,不以小事而忽机管”,“财无多蓄”,“多蓄则害义”;“远妻族,谨检子弟”;居处“在乎洁不在华”等。事无巨细,均加训诲,其子苏颋后来登相位,与宋璟合理政事,父秉承业,且以工文传名,朝廷文书多出其手。家谱:目前在上海图书馆中收藏苏姓族谱16部,全国其他单位和美日等国的图书馆不收藏苏姓族谱41部。

名人频率和宗族先贤《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苏姓历代名人172名,占总名人数的0.38%,排在名人姓氏的第62位;苏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54%,排在并列第46位;苏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26%,排在第74位。苏姓是一个光耀史册的古老姓氏,济济人才,历史上著名的人物有:战国时纵横家苏秦,苏代;西汉名臣苏武;东汉冀州刺史苏章;东晋名臣苏峻;南北朝西魏大臣苏绰;隋朝大将苏威;唐朝大将苏定方,诗人苏源明,苏姓宰相五位:苏良嗣,苏★,苏味道,苏颋,苏检;北宋文学家兼书画家苏轼,散文家苏洵,苏辙,文学家苏过,诗人苏舜钦,天文学家兼药学家苏颂;南宋画家苏汉臣;元朝名臣苏天爵;明朝篆刻家苏宣;当代化学工程学家苏元复,流行病学家苏德隆。

苏姓与遗传和疾病ABO血型是我们平时提到的血型,它们完全是一种单一基因的遗传,在人群中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主要表现在地域分布上的差异。苏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184.7万,占32.7%,A型158.8万,占28.2%,B型168.6万,占29.9%,AB型51.9万,占9.2%。广东大部、江苏东南、上海、山东北部、山西北部、辽宁大部、黑龙江西北、四川绵阳地区、甘肃陇南、河北西部、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是苏姓比较集中 区域,约占国是面积的10.4%,苏姓179.3万,约占苏姓总人口的31.8%。O型60.5万,A型48.9万,B型54万,AB型15.9万。桂琼大部、湘赣闽大部、浙苏皖大部、豫鲁冀晋大部、陕甘宁大部、川北部和川北端、内蒙古东部、吉黑大部,约占国土面积的32.8%,苏姓271.7万,约占苏姓总人口的48.2%。O型87.5万,A型76.4万,B型82.3万,AB型25.5万。其他地区苏姓人中稀少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56,8%,苏姓113万,约占苏姓总人口的20%。O型36.7万,A型33.5万,B型32.3万,AB型10.5万。少疾病,才能长寿。苏姓五成以上的人生活在广东、广西、河南、山西和山东地区,这一地区处于全国呼吸系统疾病低死亡率地区,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在广东为十万分之六十四,广西十万分之五十六,河南十万分之九十三,山西十万分之一百零七,山东十万分之九十四,均远低于全国的平均值十万分之一百二十五。这一地区的肺炎、内分泌、营养缺乏和代谢疾病、外伤、中毒和意外死亡、寄生虫病等常见疾病的死亡率也处于全国的低水平中。另一方面,这一地区的大部分处于全国肝硬化高死亡率地区,肝硬化死亡率在广东为十万分之十二,广西十万分之二十,河南十万分之二十一,山西十万分之十三,山东十万分之二十一,均高于或接近全国的平均值十万分之十三。这类常见疾病高分布区与某些同姓人群聚集区的重叠现象应当引起重视和研究。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5-18 12:25, Processed in 0.025964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