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卢 › 沈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沈氏家谱续修序

2013-4-5 16:31|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679| 评论数: 0

正文 字体大小: 中

沈氏家谱续修序 (2011-12-05 22:10:31)

标签: 杂谈

沈氏家谱续修序

 

欣闻由沈勤明先生主编的沈氏家谱续修稿现已付梓出版,可敬可贺!

续谱工作面广量大。年轻人不感兴趣,而老年人不懂电脑,勤明弟劳心劳力,费时费力。尤其是他对历史很感兴趣,热衷于对家谱的研究。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走村串巷,在

近来,勤明弟要我作序。我虽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后又任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组长匡亚明教授终身秘书,但对家谱领域尚未接触过,现只能谈些肤浅的认识与看法,望族长辈和兄弟们指正。

一、续修家谱的重要意义

沈勤明先生找到的家谱是

国家除正史外,还有地方志。

凡族人有功于谱牒,即于其世系表中详细注明其功德,传扬后世,合族铭记,并因此增进家族团结,弘扬家族文化。沈氏家谱历史悠久,沈氏优秀人物不断涌现,为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挖掘历史,再现人文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要将沈氏杰出的历史名人的事迹展示出来,就是要用以教化、启迪、激励后人奋发向上,传承创新,为祖国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我希望沈氏后代除了必备的德才兼备外,更要有战略家的远见,政治思想家的睿智,军事战略家的胆才,外交家的机敏,情报家的洞察预见力。如果只有书本知识,连杀鸡也未杀过,那将会辜负整个民族的希望。

历史证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沈氏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伟大的家族成员之一,为此我们为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而骄傲,我们也为一脉相承的沈氏家族历史而自豪,我们更为沈氏家谱百年后的认祖归宗续修家谱而欢呼!

二、沈姓源流与家谱人文荟萃

沈姓源远流长,至少已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且具“天子”血统。它有三个来源,还有一个“出处”,即尤姓是从沈姓衍生来的。

沈姓可称是具有“天子”血统的姓氏。据载,周文王封第十个儿子晡季食采于沈,其后代就以这个地名为姓。

另一方面,据传说史料记载,沈姓共有3个来源。除了周文王儿子这一支沈姓之外,我国上古“五帝”之一的少昊,号金天氏,是东夷族首领,曾设工正与农正,管理手工艺与农业。他的裔孙台骀之后,有沈、姒等四国,其中沈国的子孙后以国为姓。这里称之为第二个沈姓。

第三个沈姓,则是颛顼帝的后代。颛顼为传说中的古代(此处指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领袖,号高阳氏,生于若水,居于帝丘,曾命重任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命黎任北正之官,掌管民事。颛顼与黄帝、炎帝、少昊等并列为我国上古时期的“五帝”。该沈姓的“沈”最初不读为

沈姓中还曾衍生尤姓,那是1000多年前五代十国时的事。当时王审知据闽称王,福建一带姓沈者,为避讳王审知中“审”字的读音,就将三点水旁去掉,改姓尤。从前福建一带沈、尤二姓不相婚配,原因就在于此。从这一历史情况看,现在尤姓人士寻根溯源,最后还是要找到沈姓这一渊源的。

古今沈姓名人群星璀璨,这个群体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其中文化艺术界人士占了相当多的比例,有的即使做了高官,仍能在文化学术方面作出杰出贡献。

见于记载的最早的沈姓名人叫沈郢。此公是春秋时期的高士,以知识渊博、才学出众闻名于世,曾奉征出任相国,即是诸侯国的丞相。

沈约为南朝梁文学家,历仕宋齐二代,后助梁武帝登位,官至尚书令,封建昌县侯。著有《四声谱》、《齐纪》、《沈约集》等。现在我们的汉字还在应用的“平上去入”声韵四声就是由沈约区分创立的。

唐代沈千运是平民诗人,其诗质朴,气格高古,为时人所重;沈亚之、沈既济则为文学家,前者撰有传奇小说《湘中怨辞》、《秦梦纪》等,所作诗获李商隐好评,后者所作《枕中记》、《任氏传》等更是有名的唐代传奇小说;沈传师是与沈亚之同时代的书法家,今还能看到他的正书《罗池庙碑》拓本。律诗谨严精密,其体制是在唐代定型的,这一成就与沈姓有关。《艺苑卮言》就此评论道:“五言至沈宋可称律,用韵稳妥,事不旁引,情无牵合,当为最胜。”文中的“沈宋”是指诗人沈佺期和宋之问,他俩共同为五言律诗发展作出了贡献。

宋代沈括为科学家、政治家。他参加了王安石变法运动,同时在天文、数学、地质、药学等方面都有研究成果,他发现地磁偏角比欧洲早400多年,所撰《梦溪笔谈》很有中国古代科技百科全书的味道。

元代沈和为戏曲作家,熟谙南北曲音律,创作杂剧,被称为“蛮子关汉卿”;沈万三是平民出身的大贸易家,以自强、智慧、勤劳、诚信创业,积累财富至“二十万万”,明初时资助朱元璋筑南京城三分之一。

明清两代沈姓名人更多,有音乐家、音乐理论家、戏曲家、书法家、画家、诗人、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等,其中“明四家”之一的“吴门画派”领袖沈周、女诗人沈宜修、清代在日本画坛广有影响的画家沈铨、福建船政大臣后任两江总督的沈葆桢、在甲午中日海战中英勇殉国的济远舰副舰长沈寿昌等都是人们熟知的。

近代、现代的沈姓名人就更多了。比如,沈心工、上海人,近代音乐教育家;沈钧儒(

沈雁冰(

沈寿(

沈祖棻(

从沈姓衍生出来的尤姓中最著名人物,当推南宋尤袤。他是无锡人,官至礼部尚书,宋高宗赞之:“卿才识近世罕有。”尤袤与杨万里、范成大、陆游都是当时的名诗人,称为“南宋四家”。与此同时,尤袤还是历史上有名的藏书家。

这些情况说明,沈姓名人中“文化人”颇多。再看权威的百科全书式的《辞海》列出的古今

在数千年的繁衍生息过程中,沈姓虽未有其他民族大规模地融入,但它的迁徙开始时间较早,现已遍布全国各地,沈姓最集中的地区是长江三角洲。

#p#分页标题#e#

据记载,周文王封第十个儿子晡季食采于沈,这个“沈”地包括了现今河南汝南东南、安徽阜阳西北一带地区;而颛顼帝后代最初读作zhen(珍)的沈姓则发源于湖南、湖北一带。在千百年的迁徙生息过程中,我国有不少姓氏融合了汉族之外的不少民族,由此得以扩大。相对而言,沈姓却较少有其他民族大规模地融入,但由于早在东汉顺帝时就开始迁徙,沈姓也已遍布全国各地了。

东汉顺帝时是指公元

尽管沈姓遍布各地,但从前各地沈姓宗祠的堂号、楹联很多都是相同的内容,都是为纪念沈姓先贤,比如,堂号多用三善堂、六礼堂等,“三善堂”纪念宋代沈度,“六礼堂”的由来是指唐代沈佺期注《礼记》中的“六礼”一事;楹联常见的则有“四声作谱,三善名堂”、“人伦师表,岂惟良史人才;匡正名贤,克驾修文之彦”等,后一副楹联提到了历史上沈约、沈既济、沈佺期等沈姓名人。

以往的谱牒著作都称沈姓望族在吴郡,现在的情况与之一致。上海有统计数据表明,现今沈姓在该市相当集中,上海前十位人口最多的姓氏中,就有沈姓。同样按《辞海》中列出的古今沈姓名人统计,其中的江、浙、沪沈姓名人要占到全国沈姓名人的85%。由此可见,“长三角”地区已是沈姓最为集中的地区了。

无锡沈氏一世是沈复,字践言,号斯年。14世沈洪宥是梅里的始祖,其祖先迁徙于吴江,后又复归梅村。

无锡梅村金良桥沈氏家族,上世纪上半叶很多人只读了一二年书后就去上海学生意,桥东做裁缝的较多;桥西多数从事瓦木工;也有参加游击队和新四军的如沈金林、沈金玉(曾与

三、对续修家谱的几点建议

(一)对旧有的家训要进行分析,有的仍有积极意义的要发扬;有的可进行改进;有的有封建色彩的可删去。

(二)男女平等对待。

①旧家谱男尊女卑,只写男子,把嫁到沈家的女子只注姓,无其名。她既然是沈家成员,理应写上其名和工作业绩。贤妻良母的更要展示,以便教育后代。

②凡沈氏家族嫁出的女儿也应写上(含沈家女婿其名补上)。并注明业绩。

(三)一般讲20年为一代人,生老病死变化较大,故20年要续修一次。现有生产队长组织,将来靠社区居委会负责组建编委会。

(四)为了便于大家阅读,建议采用简化字,并横排版出版其续修谱。

(五)祭祖仪式,可不必举行,但仍要附放在续谱内,以供参考。

(六)附上从公元960年到2038年的纪年对照表。

今国富民强,又幸逢盛世,族人丰衣足食,崇敬先祖,未忘根本。沈勤明等先生决定续谱之事得众族人热烈响应。沈氏族谱为吴中谱牒之一朵奇葩(早在南北朝时,沈氏就是无锡地区四大姓氏之一:沈、钱、陆、顾)。今新谱梓行之日,阖族共庆,祝愿我沈氏家族发扬传统,再创辉煌。

 

附上贺诗一首:祝贺无锡梅村沈氏家谱续修成功

续谱修书宗室亲,沈家人物贯古今。

忠孝礼仪流芳远,和谐盛世永传薪。

 

誌此为序。

 

 

 

 

公元20111118日  百拜顿首

分享:

喜欢

阅读┊ ┊ ┊┊ ┊打印┊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圈子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百年续沈氏家谱

后一篇:泰伯3296岁了?

评论 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       岛国宛如仙境樱花城       关注每日最热门博客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 发评论 最适合调情西班牙海湾       关注每日最热门博客

    登录名: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昵   称:

       

    验证码: 请点击后输入验证码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 前一篇百年续沈氏家谱

    后一篇 >泰伯3296岁了?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4-28 21:27, Processed in 0.057382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