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郑谢韩唐冯于董萧程柴 › 董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董氏的世代大迁徙对宗谱衔接及其修谱的影响

2013-4-6 08:20|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723| 评论数: 0

正文 字体大小: 中

董氏的世代大迁徙对宗谱衔接及其修谱的影响 (2011-11-29 17:02:56)

标签: 杂谈 分类: 董氏研究

                          董氏的世代大迁徙对宗谱衔接及其修谱的影响

                     ——  桂林董家巷和钟山董家洞部分宗谱需要更正

 

                       广西钟山董全吉    13978457369  新浪博客和QQ:荷香月暖

 

 

唐德宗宰相董晋之孙,于是安家江南。董谦迁徙江西乐安流坑,董让迁居扩源。后董谦迁徙泉溪,而后裔董熹的儿子及侄子也有迁徙到江西乐安流坑。董让支系董清然的孙子董合迁居德兴海口后再迁居乐安流坑。至于有的推测董清然是最早居住在乐安流坑的,我认为在各系谱中说法不一而已。

据有关史料记载:董氏先人从发祥地董国(今山西运城)向四方藩衍播迁,北京之尚义、魏县,山东之龙口、平邑,山西之太原,甘肃之酒泉,湖北之监利,广西之桂林,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董氏族人分布。实际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董氏族人在神州大地以及世界上分布不尽相同。诚如枣庄“江都堂”董族家谱所说董氏一族“始于虞,显于汉,盛于蜀,而大于元。”

早在先秦时期,董氏族人已经向西和向南迁移,散布于甘、川、滇、黔等广大地区;到秦、汉时期,陕西,山东定陶、高青,广东广州,四川资阳、德阳,浙江余姚、湖北襄阳、枝江,福建福州,河南禹州、伊川、南阳、开封、杞县、信阳、灵宝等地也散居有董氏族人;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百姓四处流散,大举迁往南方,安徽、江西、江苏、湖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均有董氏迁徙而来者。同时向西南的云南、贵州迁移;隋唐时期,是董氏一大繁衍时期,福建、广东、湖南、云南等地均有董氏迁居者。唐代董氏艺人大量涌现出来,有琴师董庭兰、五代南唐的画家董源、唐朝宰相董晋;并大批移民东南。唐末,固始(今属河南)人陈元光父子开漳入闽及王潮、王审知入闽时都有董氏加入。唐末“南诏宰辅”董成原籍金陵,流落至滇,仕南诏为布燮,后裔先后转徙剑川、景东、云龙、洱源、云县等地,是为大理史城董氏始祖;迄于宋时,董氏大批迁居东南地区,同时进一步向西南地区发展。宋元时期,金兵入主中原及蒙古军队的南下再度迫使董氏南迁。元明时期董氏族裔宦游全国各地,近及于大理,远达漠北及岭北(包括今外蒙及俄罗斯一带)。其中董俊族裔籫缨世族,望重朝野,以“四世八公一翰林”著称于世,先后有上千族裔宦游于大江南北;明代以前,董氏已遍布江南各省,其中浙江东阳(古称吴宁)、肖(萧)山、富阳、浦江、临安、安吉、绍兴、杭州等地的董氏许多是从唐貞观初迁入浙江的婺州判司董元的后裔。今江西宜黄、乐安、婺源、赣州、崇安、新干、以及长汀、监利、华容、石首、涇县等地的董氏是唐末入赣的董连(唐宰相董晋之后)的后裔,许多董氏名人均出于此宗,如董淳、董敦逸、董德元、董全祯、董杰、董邦达、董诰,今江西省乐安县牛田乡流坑村(古属庐陵)有四千余人董氏后裔聚居,被誉为“千古第一村”。

而据广西贺州回龙镇桥背村的宗谱记载:吾始祖董姓陇西人氏,世居浙江省杭州府钱塘县钱塘村……于唐朝肃宗元年董采公合一伯兄仲叔季弟幼子童孙徙于山东青州乐安县。居住未久,立业未多,上司举立董采公室之派,谱牒所载:为居杭州钱塘,因遭丙丁,历代谱系已不可考。迁居青州乐安县,前人书录一脉宗谱,犹可考焉。

这需要先从董晋说起:董晋,唐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人,生于开元十一年 (723年),死于贞元十五年(799年),仕唐,官至宰相。董晋在唐玄宗后期中明经,唐肃宗即位后,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供职翰林。之后,还任过汾州司马、淮南节度使崔圆的判官,及主客员外郎等职。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年),董晋曾随同李涵护送崇徽公主嫁回纥,因不辱使命,回朝后拜司勋郎中,后迁转秘书少监、左金吾将军等职。唐德宗即位后,董晋先在朝廷太府卿、御史中丞,后外任华州刺史。四镇之乱后,唐德宗返回京师,董晋迁任左金吾卫大将军、尚书左丞。贞元五年(789年),董晋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曾祖仁琬,皇任梁州博士。祖大礼,皇赠右散骑常侍。父伯良,皇赠尚书左仆射。伯良(復初公)生子三:晋、申、三。长子晋,生四子:全道、溪、全素、澥。全道、全素皆皇上赐名。全道为殿中监、秘书省著作郎,溪为秘书省秘书郎、商州刺史、河北营运粮使,全素为大理评事、太子舍人,澥为太常寺太祝。溪生四子:清然(非全素后裔董让的孙子,承重之子申,字清然。该清然的孙子董尚三又名董合,后裔称流坑开基之祖。)、居中、从直、居敬。次子申,字洛成,吏部侍郎,因官睦州清溪始居海口下市井头,生子三:全福、全秅、全祯。幼子三,从许旌阳真人,斩蛟有功,追封白马将军,至大宋,江边万里,崇祀庙享。公讳溪,字惟深,丞相赠太师陇西恭惠公第二子。(陇西公,董晋也。生四子:全道、全 全素、全铭。溪,即全 也。)溪凡再娶,皆郑氏女。生六子:四男,二女。长曰全正,惠而早死;次曰居中,好学,善为诗,张籍称之;次曰从直,(下或有次字。)曰居敬,尚小。长女嫁吴郡陆畅;其季女后夫人之子。公之母弟全素,孝慈友弟,公坐事,弃同官令归,公殁比葬三年,哭泣如始丧者。大臣高其行,白为太子舍人。

而据广西贺州回龙镇桥背村的宗谱记载于唐朝肃宗元年董采公合一伯兄仲叔季弟幼子童孙徙于山东青州乐安县。事实是董晋在唐玄宗后期中明经,唐肃宗即位后,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供职翰林。而其后裔迁徙到江西乐安。所以,山东青州乐安应该是编修宗谱的人误认为的乐安,应该是董晋后裔在江西乐安。是董槐的祖先从江西乐安迁徙到安徽定远。

 其次是查看董槐的历史记载:董槐历史记载为董槐:(?—1262)宋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人,字庭植,嘉定十六年进士。嘉熙间历提点湖北刑狱、六年(1246)任权广西转运判官兼提点刑狱,宝祐三年(1255)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因整顿纲记、改革旧制,得罪了许多大臣,嫉之者甚众。次年罢相,为佞臣丁大全派兵廹逐。 #p#分页标题#e#

 泉溪的宗谱曾经记载“南宋董槐撰写”的泉溪《董氏原谱序》,该序文列明董晋到董熹的孙子共十六世(到董槐仅仅尚有五世便完整)。述生炎和熹,炎生璠(字朝珍,徙九江,生文清)和玙。而查看董晋到董槐之间的世代系谱,却有多支系谱不同?贺州钟山的族谱中有董朝珍,然却是董熹的哥哥董炎的另一支系?董炎支系也有董士选的名字(但不是元朝左丞即董俊的孙子)。董槐的后裔在正史记载:董槐被丁大全迫逐,避居湖州南浔。旋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临安洞霄宫,隐居富阳北郊阳波湖董家弄。其子董丽,为宋驸马,在元乱中尽节。今其后裔大多定居浙江富阳北部山区。部分定居江苏丹阳。各地宗谱记载也不相同并出现较大的差异?

修谱从宋代开始在民间流行,过去只有皇家贵族才有谱牒。但唐末五代的战乱,使原有魏晋以來记载士族门第高下的谱牒都化为灰烬,私人自行修谱盛行盛行,家谱从官府从世家大族走向了普通百姓。而唐宋之世系甚为混乱。而董槐淳祐六年(公元1246年),董槐为广西运判兼提点刑狱时,宝佑三年(公元1255年),董槐任右丞相时,景定三年(公元1262年)五月去世。董槐在广西期间,留下后裔也就是董氏的支系也就有可能?那为什么和他赐进士第累官右丞相兼签书枢密院事的熹公八世孙槐谨撰泉溪《董氏原谱序》记载不同呢?我认为出现的原因有:一是董槐被丁大全所迫害,后裔可能为了躲避而丢失宗谱?二是在江西的宗谱没有带到广西,形成宗谱的空白。没有宗谱的原始的资料,后裔进行平时记忆的整理?三是为了避免株连九族,故意改动宗谱,而真正的宗谱从此没有存在,并一直传与后世?因此就出现和泉溪《董氏原谱》记载不同呢?特别是董晋到董槐的宗谱?这方面有许多地方的宗谱有出入。而很多在唐以前的宗谱就出现断层现象或是十分混乱。

这样董晋到董槐之间的宗谱,也就是唐宋两朝代的宗谱,各地都有不同甚至差异极大,也就自然了。在元朝后期,才基本固定宗谱,并保存下来。这也就情有可原。太原董有田宗亲分析江西泉溪及湖南株洲的董晋后裔系谱,认为广西的与这些比较相近。

再次是考察该宗谱中的董士选,《元史·董俊传》记载文炳为董俊的儿子,而《元荣禄大夫平章政事赵国董忠宣公(士选)神道碑 (吴澄)》记载:董士选,字舜卿,文炳的二儿子。由于钟山宗谱在批注中注解为:“元朝英宗三年癸亥拜左丞”,而元朝官至左丞只有董俊的孙子,而不是董槐的孙子。董俊和董槐基本是同时代的人。就像董熹的哥哥董炎的后裔也有董士选一样,应该是同名同姓而已。再从年代来看,就算董士选在英宗3年拜左丞,那英宗只是在位3年,英宗3年为公元1323年,可是,钟山的宗谱记载董士选——董芝蓝——董文坤——董斌——董馀——董俊庸,经过5代才到董俊庸,起码也在65年至100年之间。可是,董俊庸在元顺帝二十五年迁徙钟山,也就是在1358年,与英宗3年1323年仅仅相距35年,最多也是相隔两代?所以,不可能是元朝的左丞董士选。后裔认为董士选在广西过,误认为是同一人?也就是修谱的失误,不该这样标注。

 再次看桂林董家巷:董家巷至少有千年的历史。北宋崇宁三年(1100年),平南大将军狄青率部南征,从江西强征了大批烧窑工匠,过从湘江过灵渠沿漓江南下,最初留在董家巷一带开荒毁林屯住,平南大军留下了众多的官兵和移民,屯戍岭南,繁衍至今。有董、莫、龚三大姓。可是,董槐是1246年在广西。相距146年。那迁徙到桂林董家巷的就不是仅仅在“狄青南征”时期了。

董芝蓝公合伯叔于元顺帝二十五年自桂林临桂县董家里东乡村(后为灵川县大河乡董家巷,2011年前归为桂林市叠彩区大河乡董家巷),徙居富川县(原富川县衙门在今日广西钟山县城厢街,后迁往当今的富川县城)三宝山,再徙居富川县回龙镇(后划为钟山县管辖)的董家洞。

 

结论:我认为:1981年浙江带来的一本的宗谱记载董晋以前的历代系谱比较全面细致。而泉溪《董氏原谱》有董槐撰写序文的,记载董晋后是十五代的系谱也比较可信。而董槐后的元朝宗谱基本固定,可以直接固定下来是比较合理的。以上意见仅仅为一家之言,不详之处望各宗亲谅解!

                                                 荷香月暖                                             2011年10月28日

 

分享:

喜欢

阅读┊ ┊ ┊┊ ┊打印┊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圈子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宋史董槐传

后一篇:破解江西最早的进士之谜

评论 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       岛国宛如仙境樱花城       关注每日最热门博客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 发评论 最适合调情西班牙海湾       关注每日最热门博客

    登录名: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昵   称:

       

    验证码: 请点击后输入验证码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 前一篇宋史董槐传

    后一篇 >破解江西最早的进士之谜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5-6 05:58, Processed in 0.056412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