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卢 › 吕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十五、明代吕氏皖鲁篇

2013-4-6 08:23|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978| 评论数: 0

博文正文

  笫三章安徽吕氏
  安徽自古就是吕氏聚集区,生活着多宗吕氏。界首是西汉新阳国候吕青的封地;芜湖是西汉吕柯的故土;寿县是北宋吕龟祥的家园;皖南的旌德和歙县有五代吕僧珍后裔在此繁衍壮大。
  元末战争,加上朱元璋为消灭方国珍等割据政权前后历时近20年,安徽百里无几家,城野空墟。田土荒芜、人烟稀少。从1370年(洪武三年)起,明政权开始向安徽大量移民,仅《明史》记载就有:1、1370年六月,迁苏、松、嘉、湖、杭五府无田之民4000户往蒙城、泗县、霍丘、定远、天长等地耕种。2、1376年十一月,徙山西及河北真定等处民无产业者往凤阳种田。3、1382年九月,迁广东番禺、东筦、增城元将何真所部降民24400余人于今泗县,天长、盱眙,明光,泗洪一带屯田。4、1389年四月,迁江南苏、松、杭、湖、温、台诸府无田者往现滁州市琅琊区、南谯区、来安县、全椒县、明光市、巢湖市和所辖县等处开耕。5、另有张士诚、方国珍等群雄的降兵降将以及江南豪强地主,约36000余人,主要迁入南京和临濠屯种。五次大规模移入多少人口,无法统计,仅临濠、泗洲,就移入约24万人。这其中有多少吕氏迁入安徽不得而知了。
  一,寿州吕氏
  寿州(包括今寿县、凤台、霍邱等)是吕龟祥族的居住地,吕龟祥的三个儿子吕蒙周、吕蒙享、吕蒙巽因官居外地,他们可能有庶出子孙和同姓管家和仆人因看守府宅和田园留居寿县。其后裔居于凤台和寿县周围。
  宋末吕文德家族也出自寿县,吕文德及吕文焕的后代是元朝显贵一族,世代蒙萌真到明初。吕本就是此族的代表人物。
  吕本,寿州人,任元朝末年元帅府都事。后来任朱元璋的中书省令史、吏部尚书。1374年,因所管理的功臣庙损坏而没能及时修理被免官。朱元璋惩罚他在功臣庙作伇工。不久外派为北平按察司佥事。后回京累迁太常司卿。任太常司卿二年后卒。无子,赐葬南京钟山。
  吕本的女儿长的姣美,是皇太子朱标的妃子。她先后生下皇太孙朱允炆、衡王朱允熞、徐王朱允熙三子。1398年,朱元璋驾崩,因皇太子朱标早卒,由皇太孙朱允炆继位,称建文帝。建文帝尊生母吕妃为皇太后。
  燕王朱棣争皇位,发动了“靖难”战争,他率兵打到南京金川门,把吕太后请至军中,述说不得已起兵的原故。太后还宫途中,宫中火起,建文帝不知所终,吕太后随朱允熙居住懿文陵。永乐元年,朱棣复称皇嫂吕氏为懿文太子妃。
  寿州明初有外地吕姓移民迁入。移民的后裔在清、民国修家谱时因时间久远,找不准宗源,不得不隐暪移民身份,以居地而归宗吕龟祥或归宗付近土著吕氏。
  二、今黄山市辖域和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是宋代的徽州,因位于新安江上游,古又称新安,当地吕氏以新安吕氏自称。这里是徽商的发祥地,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这里群山环抱,风景秀丽,自唐代起就有河东人唐宰相吕湮的侄子吕季重;宋时吕元规、吕灏、吕广问等吕氏先后挡任过徽州知州(知府),为徽州的成长添砖加瓦。
  徽州吕氏最強势一族是吕从善的后裔,大约879年(唐乾符六年)吕从善自南京徙歙县,后衍为歙县吕氏大族。
  吕从善歙县一宗的岩镇(今黄山市徽州区岩寺镇)吕氏后裔在两宋时人才辈出,其中吕裕-吕文膺(吕文仲-吕士永)-吕士元-吕渊、吕溱。
  吕文仲(见宋时吕氏)与吕端、吕佑之皆以宽厚文雅著名宋初。吕端死后,吕文仲官至北宋刑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其哥吕文膺官至太子左赞善大夫。吕文膺的儿子吕士元历彭原、四会、太和、陇城县令、为人刚介有节、长于为政。他为官三十多年以一个县令的俸禄,供养其族四十余口的衣食,虽薄而必均。生吕渊、吕溱、吕淙、吕淇四子,吕渊考中进士,官为秘书丞。吕溱是继吕蒙正后又一位宋朝吕氏状元。
  到南宋时,岩镇吕升-吕玗-吕大用-吕午-吕沆-吕枢、吕机、吕标。吕午官至监察御史、起居郎兼史院官(见宋时吕氏)。吕沆、字叔朝,以恩补将仕郎。1236年,通过考试进行选拔取得第一,授黄岩县主簿,婺州通判。因政事不顺,吕沆不再复出,81岁卒。吕枢、吕机、吕标均为州县学官。
  三、旌德吕氏大都是吕从庆的后裔,吕从庆大约同时和吕从善自南京迁居歙县,后吕从庆复迁旌德。吕从庆这脉与吕从善那脉比较,明代前仅有吕应黄在宋嘉祐中进士,授翰林院修职郎,吕俨在元至正年间中进士,任翰林学士。到清代吕从庆这脉厚积而薄发,涌现出大量吕氏人物,父子钦点翰林就有三组:吕光亨、吕兆麒;吕贤基、吕锦文;吕朝瑞、吕佩芬。更有举人吕明在清嘉庆时在翰林院任职、吕凤岐是清光绪时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
  据族谱记载、此宗吕氏不仅生活在旌德,还有吕康益迁居安丰县(今寿县);吕大方迁太平县黄山(今黄山市黄山区);吕大全迁徽州许村(今黄山市徽州区许村);吕善能迁濠州(今蚌埠市一带);吕桂容自东山迁宁国县(今宁国市);吕越祖自板桥迁池州;吕渭自塘头垬迁池州;吕贞孙、吕余庆自菱塘坑迁十八都;吕德明自廟首前宅迁北京长陵;吕关孙迁宣城;吕得庆迁池川;吕泰翁自楼下迁宁国县。
  徽州(包括旌德)吕从庆、吕从善两宗后裔,至元末还有些远迁到福建中部;山东临淄;浙江金华、湖州、桐乡;江苏苏州;江西鄱阳以及安徽西南部的潜县、太湖、桐城各地。清乾隆年间,桐城吕祖昌的一支后代迁居陕西南部石泉县,繁衍为当地大族。
  笔者读过由吕朝熙编订于民国六年的《旌德吕氏续印宗谱》,谱说:“窃以吾族宗谱创修于秦十一年,历汉魏唐宋元,及明嘉靖五年经十二修。其间所谓纂修、重修、续修以本支百世大宗小宗而毫无遗缺也。”
  《旌德吕氏续印宗谱》收录的明嘉靖进士、兵部尚书王守仁所书的《吕氏宗谱序 》。“王守仁”认为吕从庆源自吕尚,是秦吕不韦,汉代吕猗、南北朝后凉王吕光宗族后代,吕隆南移后,而宗室播逋于天下,衍为南北两宗。北宗是宋东莱吕氏、蓝田吕氏,南宗则是吕伸这宗。
  笔者细读良久,悟得这是撰谱人依据“天启谱”传系为宋前传系;宋后则用朱熹吕氏三院的传系,换吕端一院为吕伸一院而成。
  “王守仁”说“而从前修谱者,又非钜儒硕士,以故疏漏讹舛,弗信弗传。”“王守仁”举例说“如始迁金陵者,本来是57世祖吕伸,然而,以前的宗谱则把他与吕从庆并列;吕蒙之的谱序所说的明君,本来是赞颂梁武帝,而以前的宗谱却以为是吕僧珍的字;吕富孙本是吕仲祺一派,是吕梦杞之子,而前宗谱则把他当作吕应瑞之子,归宗于吕昭之下;长山泥田吕氏并非是吕从庆后代,而前宗谱却误捏为吕汝直派下,这是妄承他人为宗族。凡此乃讹舛之大,而小者则不容枚举也。”
  一个外姓之人,又非擅长吕从庆一宗谱碟研究的“王守仁”怎么能如此熟知内部如此细小的脉络?检索王守仁历官活动地及弟子诸记录,也很难认可谱序真的出自王守仁笔下。
  此宗谱说旌德吕氏始迁祖吕从庆,是唐代诗人,光启间(885年至888年)由福建迁至歙县之堨田,复迁旌德县丰溪。
  有个很搞笑的吕谱说吕夷简- 吕公绰-吕希杰,吕希杰在宋哲宗二年(宋哲宗赵煦,有三个年号:元祐(1086)、绍圣(1094)、元符(1098),笔者估计大概是指元祜二年吧),任金陵宁国府旌德县县令,不期而卒,葬二十五都地名庙首,其子不忍舍去遂家迁此,自始为金陵始祖,妣载氏,生子 吕 求一、吕求二。
  读罢,笔者掩口而笑,这岂不是给庙首吕氏送祖吗?太糟践人了。
  四、徽州还有宗大阜吕氏,1577年的《新安吕氏续修宗谱》说:吕渭唐时迁居歙县。十四世吕润益迁歙县深渡。十八世吕希文、吕希武兄弟始迁歙县大阜。此吕谱和正史存在着一定的出入,吕润益可以是唐吕渭的后裔,但吕渭至吕润益间是否始终居歙县需考证。
  五、宣城市所辖的郎溪县定埠吕氏,源自旌德吕从庆的六世孙吕承礼。吕承礼1132年携妻从旌德迁郎溪教书,后其子吕继宗杭州退休后同居于此。
  吕盛,字文郁,今定埠镇人。1499年中进士。任义乌县知县,因政绩显著升任南京户部主事。后调任湖州知州,民树碑颂其功德。又累迁升山东东昌府知府,山东按察司副使、云南屯田副使,均受民爱戴。1538年卒于乡,著有《《吕定庵唱和集》。
  现今定埠吕氏人口众多,是郎溪县大姓。
  宣城市所辖的宁国、广德、泾县等地有些吕氏是清朝后叶从湖北广水市迁来的。 1856-1864年,太平天国与清军在此展开大战,太平天国在此地强行征兵,宁国民存者不足百分之一。清军也乱杀无辜,曾国藩对攻下之城"一律斩雉无遗"。经近十年的战乱,人烟繁华的江南水乡焚为不毛之地,战后曾国藩下令从湖北应山(今广水市)移民到宣城、宁国。
  六,准北有些吕氏与河南吕氏同宗,吕圻(1517年—1589年),原籍河南汝阳,后迁濉溪县东赵集山南吕村居住。1554-1555年任宿州卫镇抚的吕圻先后多次率部击退来犯的倭寇,官升一级为参将。此后吕圻数次抗倭功勋卓著,被封为镇国将军。他是明代与戚继光齐名的民族英雄。
  第四章山东吕氏
  山东原是个人口大省,成吉思汗1210年开始对金朝战争,征服手段野蛮残暴,取山东时对“泰安、济南、滨、棣、益都、淄、潍、登、莱、沂等郡,命木华黎攻密州屠之”。由于蒙古军的烧杀掳掠,“两河、山东数千里,人民被杀几尽,金帛子女被抢一空,房舍尽焚,城郭丘墟”
   元末,刘福通的东路指挥毛贵率军占领山东后,山东开始战火不断,到1368年明军收复山东的11年间,蒙元统治者见江山要失,丧心病狂的屠城和掠杀人口,山东人口又一次大量减少,鲁中,鲁西人口稀少,百里稀人烟,“有的地方积骸成丘,居民鲜少。”。明洪武时不得从山西洪洞、河北枣强两个集发地及山东东部多决向鲁中、鲁西大量移民。朱元璋死后的1399年,燕王朱棣与建文帝为皇位之争,发生了长达四年的“靖难”战争,战火使还沒有恢复元气的山东再次人口锐减,明永乐时不得不再次从江南移民山东。经几百年的繁衍,到民国时、河南、山东逐歩取代江浙,成为吕氏人口最多的省份。
  明代向山东大规模的移民集中在明洪武后期,一是从山西南部迁往山东西部,《明史》记录的大规模的移民是1389九月,召募山西地狭民稠府州县之民赴北平、山东、河南旷土耕种。二是迁山东东部之民移山东西部,《明史》记录的是 1392(明洪武二十五年)二月,徒山东登、莱诸府贫民无产业者5635户入东昌、衮州等处编籍耕种。三、永乐中期,徙江南,特别是已失去国都地位的南京人口于山东。四,明军卫、所、寨的官兵和家属的移入。
  需说明的是河北枣強和山西洪洞是两个移民集发地,并非所有的移民都是枣强、洪洞当地人。从洪洞县移入属由人稠地狭的狭乡迁入人稀地广的宽乡,如山西、陕西缺少田产的贫民以及遭受兵火劫难的流民。从枣强移入更多的是属被朱元璋认为对明朝政权有威胁敌对分子。如,故元官吏将士及塞外边民、群雄的降兵降民。因移民人员成份复杂,导致移民常伴有梱绑等强制行为的发生。
  我们是个喜欢讲故事和听故事的民族,更喜欢把祖上流传下来的故事加以想象,夸大后再讲给下一代听。于是乎,小脚指甲两瓣,背手走路,解手在茶余饭后被渲染成明代移民的衍生品。小脚指甲两瓣是族种基因的产物,整片的指甲不会因外伤和走远路而遗传给下代。背手走路是某些老年人的生活习惯,自古有之,也不会遗传。“溲”尿也,“解溲”尿尿也,后扩到大小便。早在元代就有人在作品中把“解溲”转写为“解手”,并非始自明代。
  一、烟台、威海吕氏。
  现烟台、威海辖区大部份县市是明代登州府辖地,登州地处东部沿海边疆,因战灾较少,人口稠密,是明代移民的移出区,在明洪武初年有少数人跟随明军迁入。
  (一)黄县吕氏
  1、大馒头石吕氏。明代向山东移民始于1380年八月,而且是移于鲁中,鲁南。史料并无向胶东移民的纪录。根据黄县大馒头石始迁祖吕富约明洪武元年(1368)自云南大理大槐树庄,迁至黄县丰义馒头石看,他要么是元末红巾军毛贵征山东失败后,流散山东各地的红巾军的将士。要么是明代的军户,要么是为明军服务随明军来黄县的匠户,
  明朝最初的兵来源有三个途径,一是跟随朱元璋起兵征战的淮南子弟,二是方国珍等割剧势力归降之兵;三是有罪臣民被判罪充军江南人。这些人成为军人后,世代为军,编入各个卫所,其家属也随军人居住,每个军人都拥有一份土地,根据当地军事活动的多少,轮番战守或耕种,称做军户。
  明期的户籍制度与中共的城镇户口和农业户口两元化类似,分为民户、军户、匠户三元化。从农村到城市,所有的人户都处于政府的严密控制之中,不得擅自变动,不得随意迁居或外出,出门须持有官府发给的路引(通行证)。
  2、黄县还有吕许明洪武年间,从山西南兰(大)柳树鸭子湾迁至黄县城东南居住。到第七世吕宁、吕斯义、吕奉先兄弟三人移至黄县城西北地居住,定名“吕格庄”。
  黄县这两本吕谱是二百多年后撰修的,因年代久远,迁入的时间难免出现误传。
  3、吕富迁巨野后裔。1392年二月,明政权二丁抽一,三丁抽二陆续徒山东登、莱诸府贫民无产业者5635户约47万人入东昌、兗州等处编籍耕种。
  1407年(明朝永乐五年),吕富的后裔奉上命移居巨野县杨官屯。历经几百年繁衍,杨官屯吕氏成为鲁西大族,其后析出多支,迁播到江苏沛县,荷泽市牡丹区、郓城县和嘉祥县等地。
  (二)莱州是今多宗吕氏的父邦母土,是它养育了东莱吕氏的先人。(附招远市庙后吕家)
  1军寨址吕氏。东莱吕氏迁走后,留居军寨址的吕氏析出几支逐歩迁出军寨址村,军寨址村空留五代周户部侍郎吕梦奇公墓和“蒙正故里”古碑,并无有吕氏居住。军寨址后裔吕袓彦1369年(洪武二年),因和掖县城中王姓缔结姻缘,在城里置买房产迁居莱州城东北角,为居城始祖。清末的工部尚书、外务部尚书吕海寰是其后裔。据地方志记载,吕袓彦有后裔清代从莱州城迁回军寨址居住。
  2,莱州金城镇乌盆吕氏人口最多,是当今莱州吕氏大族,后析出金城、神堂两脉。村碑记载是明宣德年间从四川迁入的。
  据莱州地方史资料统计,莱州及附近的几个县市66个明代四川移民村中,莱州占49个。成因是明政权为抗倭及防备辽东战事,在莱州设置莱州卫、鳌山卫、灵山卫,并有雄崖所、浮山前所、夏河寨前所、王徐寨前所。随着明中期卫所制松驰到废除,原卫所的四川官兵及其家属逐留居莱州立村。
  3、招远市庙后吕家也是从四川迁入的,始迁祖是四川绥定府太平县黄钟堡人,于1369年(明洪武二年)开走,路上历时一年才迁入招远,显然是跟随明军边打边走所致,也应该是军户。庙后吕家后裔散居栖霞方山,招远各地,为招远吕氏大族。
  庙后吕家家谱“金陵四川省绥定府太平莆田县黄钟堡”迁出地引人注意。笔者检索四川地名变化,绥定府太平县黄钟堡是今四川省万源市黄钟镇。太平原是四川的县,现降格为镇。金陵是南京,莆田县自古属福建,是明、清兴化府治所。笔者揣测,清代修谱者因相传之误,把几个祖源地混在一块了。这支吕氏可能是金陵吕从庆迁闽再转迁四川的后裔。也可能是晋江吕氏迁四川的后代。
  名人吕铎、字金声,由扙贡身阶,先后历任明潭州州同(今长沙)、彰德府知事(今安阳)。
  4、莱州流民。隋改光州为莱州,领九县;宋、元皆沿。明升莱州为府,辖平(度)、胶二州及掖、潍、昌(邑)、高 (密)、即(墨)五县。莱州(指今莱州市)地处莱胶平原与胶东丘陵接壤,和平年代民众居莱胶平原耕种,动荡年代则举家迁住胶东丘陵讨生活。由于莱州是州府治所,又地处平原与丘陵的特殊地理位置,这里成为流民的驿站,因此,不能排除今部分莱州市吕氏人云亦云,说祖上明代由四川、云南迁来的。
  元末战乱颇繁,民流离失所远走他乡,明立国初,在各地设抚民机构,招抚因灾荒或避兵的流民。对归籍者,给耕牛、种子、口粮,免流民复业税,不归者由流入地政府给闲田入籍。地方政权为生产恢复,田赋增加,府县升格除千方百计招抚本地流民回藉耕种外,还会不择手段的向上级隐瞒居民乡藉,把本地居民录入流民册以享受“钞备农具,三年不纳税”政策。遇上级普查到人丁与黄册不符时,地方政府会把多出的人丁说成收置不久的流民。他们暪报户口相习成风,里欺县,县欺府。人口普查官员往往从中勒索,凭由地方官吏作弊。在黄册制定的第二年,户部就向朱元璋报告:“ 天下郡县所进赋役黄册,丁粮之数,类多错误。”这说明各地都存在变乱黄册的现象。
  有些莱州土著吕氏后代以黄册所标载代代相传,到清代修谱时认误为真而说成明代由四川迁入的。
  (三)文登吕姓人口众多,居胶东县级市之冠。文登吕姓大都居住在吕家集周围。
  1、撰修于1735年(清乾隆元年)的《吕家集族谱》说:吕氏自河南新安徙北直三河(今河北三河市),至元末复流寓文登。始祖吕万,元末徙文登。吕万以下世系失考,其后裔吕霜明代迁居吕家集。
  近年续修的《文登吕氏族谱》说吕万是新安吕俊的后裔。传系为吕俊-吕献-吕瑛-吕思源(吕思袓)-吕万(吕仟、吕佰、吕拾)-吕伯达-吕仲霜(即吕霜)
  此支吕氏有后裔说:元朝打宋朝时,袓上的房子被烧了,袓上吕万只好从新安迁出来了。这是缺少历史知识的说法,蒙元就沒有和宋朝在新安打过仗,当时南宋偏安江南,北方在金人占据下,蒙元是从金朝手中夺取的北方。
  扣除朝代之误传,房子被烧与《吕氏新安宗志》“家祠五楹,火於邑城旧居”有相符之处。如果吕万真是吕俊重孙,吕万元末迁文登和吕俊元末携二子五孙迁新安居住存在时间上的矛盾。或许两家谱碟“元末”伸缩过了头,或许是家谱记述时间有误。
   说吕霜是吕万之孙却难成立。从吕霜其子1612年饮酖死,其重孙是1657年(清顺治十四年)的举人来看,吕霜应该是1530年左右生人,与元末的吕万之间最少应有五-六代人间隔。
  再是吕伯达与吕仲霜父子间的“伯”“仲”二字使用也不通情理。《说文•人部》:“伯,长也。”“仲,中也。”一家兄弟数人起名字的时候,用“伯(孟)、仲、叔、季”等字,以示长幼有序。这种作法始自西周,已有两千多年的习惯, 少见父子用“伯、仲”排序作名。
  吕霜后裔因居地,名称吕家集吕氏。吕家集吕氏重视读书,吕霜-吕承骥-吕元声、吕元音、吕元调、吕元和。吕元和吕琨历任明江西余干县知县颇有政债,山东道监察御史、通政使司右通政,官至正四品中宪大夫。
  近年有人网说江苏赣榆其支是吕万后裔,不知是否在搞笑。
  2、明洪武年间,吕仟“奉上命”携两子吕伯元、吕仲元由文登的大石桥阳灵街(今属威海环翠区)举家迁往巨野县城北十五里处建村,起名吕家集(今田庄镇吕家村)。后来,吕仲元在巨野城东十八里立村,村名吕家庄(今巨野县麒麟镇吕庄)。吕仟宗族是今巨野及附近县市人口众多的吕氏大族。巨野供电公司网友吕茂勤先生告诉我,巨野吕仲元支的辈字:根深观枝茂 源远乐柳长 成天同义本 大德敦花仁。
  吕仟“奉上命”恐怕也应该是1392年二月徒入东昌、兗州等处编籍耕种的5635户之一,并非明洪武年间。据说吕仟有弟吕佰居荣成。
  3、史料记载, 1371年(洪武四年)七月,置辽东卫指挥使司 ,明政权开始以军屯为主,民屯为副对辽宁进行开发。辽东明代隶属山东布政司,山东政权有组织的将大量东部军队和流民跨海迁往辽东屯田。文登吕什奉命迁辽东屯田,流寓不详。
  (四)、莱阳吕氏。1、堑水庄吕氏,据莱芜吕氏大门族谱云:始迁祖吕信复的父亲吕大公是河南新安人,吕大公元末避乱到莱阳,长子吕时贤留居莱阳,吕信复于洪武三年迁莱芜南宫庄。其子吕直兴迁莱芜大芹家,因居地而名大芹家吕氏。吕直兴生六子,幼子吕希明出家为僧,其他五子分为五门,吕希颜(大门)、吕希贤(二门)、吕希圣(三门)、吕希弼(四门)、吕希升 (五门)。其中大门吕希颜的长子吕庆-吕禄、吕纺、吕经、吕祝、吕琚、吕玷、吕魁。次子吕忠-吕棋、吕杨。三子吕荣-吕瑶、吕珊、吕璋、吕瑚。四子吕雄-吕祜、吕琪、吕纯。
  后经几百年繁衍,大芹家吕氏后裔散居于山东莱芜、沂源、蒙阴、费县、淄川等地,甚至扩散至江苏徐州。(析出的淄川吕家河吕谱说吕信复行四。这可能是年代久远,口耳相传之误)。
  2、吕信复迁走后,吕时贤留居莱阳。有人说莱阳赤山吕氏是留居后裔。莱阳市万第等镇还有多支吕氏是否与其同宗不详。
  烟台市牟平区石瞳吕氏近年续修家谱说袓上是从河南迁来的,曾在莱阳吕疃定居,后迁莱阳赤山,再迁楚留。三世祖于清顺治年间迁到石疃。但他们说是出自吕夷简的后裔。
  近几年文登吕氏在撰修家谱时,把同迁出新安的莱阳堑水庄始迁祖吕大公续接为:吕俊-吕献-吕瑛-吕思祖(吕大公)-吕信复、吕时贤。但愿这是真实的传系,而不是嫁接。
  (五)福山吕氏,今烟台市福山区留公村周围有宗吕氏大族,民国时有人考证留公吕氏与文登吕家集吕氏同一宗源,也有人说与莱阳堑水庄吕氏同源。留公吕氏析出多支,分居于今栖霞市臧家庄、水道观、燕地、小潘家、上泊子、下泊子等村。
  二、明代潍坊地区吕氏大部份是经河北枣強迁入。比如吕青山宗枝是1370年(明洪武二年)“奉诏”自直隶省真定府枣强县徙居朐邑南。吕青山居今临朐县繁为大族;弟吕洪山为今烟台某支吕氏始祖;弟吕明山为莱芜某支吕氏始祖。
  河北是元明交替战争及“靖难”战伇的重灾区,基本无民可外移。仅是在1376年(洪武九年)十一月,徙河北真定等处民无产业者往凤阳种田一次。明早期经枣強向山东中部移入的多是被朱元障认为威胁明政权的元朝官吏、将士、塞外边民、群雄的降兵降民。明政权为防止后患不允许同村、同姓移入同一地居住。吕青山兄弟说不定是元朝吕氏官员的后裔。
  这个地区还有一支明代迁自河南许昌吕家庄的大族。明初,吕安、吕宣、吕刚、吕强、吕参五兄弟经多年迁居,最终定居昌乐、寿光。其后裔转迀居安丘、高密、江南、关东等地。
  三、青岛吕氏主要是明初由云南迁入的军户,即墨市尤为突出。
  有人以《明史》“1381年九月,朱元璋命发步骑30万人往征云南省。1382年正月平云南省、始置卫所。二月设云南布政司,开始调军、移民进入云南省开荒屯田。1387年九月,沐英奏言: 云南省土地甚广而荒芜居多 ,请置屯令军士开耕种田。洪武十六年到二十年移戍的13万人中,就有近6万人开入云南屯田”为证,认为云南省是移民输入区,无民可供输出。“云南”实指今山西大同市以南的广大区域,并非云南省。
  其实这是不知明军屯及明与越南战事的误读。
  古代军队大都是同地人集聚一起相伍为兵,如清淮军、湘军。明将军徐达、常遇春自1353年追随朱元璋在江南征战十几年,通过招兵及降俘,军中多有抱团的同藉营队。徐达、常遇春1368年征山东后,有些同藉营队留居于山东卫、所、寨开始军屯,其家属也随军人居住,每个军人都拥有一份土地,根据当地军事活动的多少,轮番战守或耕种,随明军卫所制的松驰和废除,军人留于当地形成了莱州多四川藉人立村、即墨多云南藉民立村的现象。
  明初,朱棣下诏,改今五岭以的越南为交趾布政使。遭到了越南人的反对,引发明政权与越南长达20年的战争。战争中有大批战俘经云南省乌撒卫梱绑迁到今青岛市,烟台市、威海市所辖地区。1427年(明宣德二年)承认越南独立后,又有大批倾向明政权的越南官民,被明政府集中于云南省乌撒卫,再安置在今青岛、烟台、威海等地。几百年后,这些地区有些吕氏后裔因口耳相传之误,说祖上是云南乌撒卫人。
  四,聊城、荷泽、济宁等鲁西地区是元末战争的重灾区,十室九空。此地区吕氏多数是明代由山西及山东东部奉命迁入的。
  明代是第一个将管理政权延申到县以下的王朝。他们在乡村以110户为里,设里长;10户为一甲,设甲首。由每里编人丁户册,册中有丁,有田。里册一式四本,一本送户部,其余三本分别保存于省(布政司)、府、县。户部的那本因以黄纸为册面,故名为 黄册。每隔十年,由有关衙门重新核实编造一次,将人丁事产的变化情况呈报上级。然后以黄册所标“丁有役,田纳租。”严格的“丁有役,田纳租”黄册户口制,造成大量为逃避徭役的“流民”。明政权开始给逃户一年的迁回期,令回原籍复业,后缓为两年,放宽因老弱不能归乡和不愿归乡者,上逃户册,分给田地,纳租服徭役。这样,这些地区就有来自河南的吕氏流民迁入。
  梁山县有支吕氏大族,其谱说吕蒙亨一吕夷简一吕公著一吕希哲-吕复问-吕本祥,吕本祥六代孙吕伯达于1371年由沂水迁梁山县吕屺口。其后裔析出嘉祥、郓城、汶上、济宁和河南等地。
  我不知此家谱中的吕伯达是否指泉州府主管收支审计的吕伯达,我只知《宋元学案》一书说吕公著-吕希哲-吕好问、吕切问二子,无吕复问名讳。
  五、由于战争,鲁北吕氏与冀南吕氏往复迁居,很难说清他们之间谁迁自谁。明初靖难战争后朱棣定都北京,为建设新都, 1416年十一月,徙山东流民于保安州(今河北省涿鹿一带)开垦荒地。清初河北榜眼吕缵祖的先辈迁自山东蒲台(今博兴)。
  经朱元璋多次迁山后民(今河东承德市、秦皇岛市所辖地区)于北平,再加上朱棣数次迁民于河北,天子脚下政局安定,人民安居乐业,河北人口得从飞速增长,到明中晚期,沧州,保定、廊坊等地的吕氏南迁鲁北。
  朱棣定都北京曾将山东即墨、枣庄等地卫、所、寨的军户迁于宁津作为拱卫京师安全屏障,有些吕氏军户就此占籍鲁北。
    

分类:未分类 | | 浏览:1652 | | |

上一篇:第十六、不靠谱的东莱吕氏传系。

下一篇:十四、明代吕氏之江浙篇

发布评论: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5-7 06:08, Processed in 0.038524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