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其他姓氏 › 丁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庄景辉谈陈埭丁氏回族(上)

2013-4-6 20:21|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1187| 评论数: 0

正文 字体大小: 中

庄景辉谈陈埭丁氏回族(上) (2009-05-01 16:14:46)

标签: 陈埭 丁氏 研究 上 文化 分类: 乡土历史

      陈埭丁氏回族,聚居于晋江市陈埭镇的江头、岸兜、溪边、四境、花厅口、鹏头、西坂七个行政村,有回民两万多人。据《丁氏宗谱》记载,一世祖节斋,在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自姑苏货贾于闽泉,卜居郡城文山里。至三世硕德于元代末年率子丁善举家迁居城南二十七都陈江雁沟里,即今之陈埭。七个世纪以来,丁氏在这片美丽富饶的晋东平原上繁衍生息,开基拓业,发展成了被誉为“万人丁”的大姓巨族。坐落在丁氏肇基之地岸兜村的“丁氏宗祠”,是陈埭丁氏回族形成、发展、兴盛历史的写照,其以福建省内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回族祠堂而著称,1991年3月20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福建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  肇建年代

  追溯丁氏宗祠的历史,最早提出建祠的是三世祖丁硕德。明万历二十八年 (1599年) “赐进士榜眼及第资政大夫南京礼部尚书前吏部左部侍郎兼侍读学士眷生黄凤翔顿首拜撰”的《重建丁氏宗祠碑记》云:“三传至硕德公,徙居陈江,遗命诸子,即所居营祠焉。”1丁硕德,即丁夔,字大皋,生于元大德二年 (1298年),卒于明洪武十二年 (1379年),是丁氏迁居陈埭之肇基者。丁硕德在临终之前留下要儿子们在所居之地建立祠堂的遗嘱,并非偶然。丁氏一世至三世单传,三世硕德刚满周岁祖父丁谨(字慎思,号节斋,1251—1298年)就去世了,八岁时父亲丁嗣(字衍宗,号述庵,1273—1305年)又不幸逝世。当年硕德的母亲陈氏(謚顺正)25岁,祖母陈氏(謚大娘)51岁,三口之家,“顺正妣所处为艰,当元季仳离之际,舅殁姑老,絜八岁之孤三世一身,鞠育以底于成”2,丁硕德在母亲和祖母的抚养、教育下长大成人。“硕德公商贩于外,往来苏、泉之间”3,继承父祖以做生意为业,至晚年积攒了一定的财富,藉着小康家境,其儿子丁善(字彦仁,号仁庵,1343—1420年)与同处城南的邻居,“系出泉南右族宋永春开国男少师公夏之六世孙”庄淑懿联姻。然而,元代末年,泉州爆发了“亦思巴奚”战乱,这场为争夺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势的战乱,肇始于至正十七年(1357年),息止于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前后持续了10年。前5年义兵万户赛甫丁及其同类阿迷里丁叛据泉州,“民被荼毒”,后5年市舶司提举那兀纳和蒲氏发动兵变,称雄兴泉,“大肆淫虐”,紧接着又是元将陈友定讨伐叛军,“凡西域人尽歼之,胡发高鼻有误杀者”4,使泉州这座称盛一时的国际都市遭到了空前的浩劫。战乱使泉州生灵涂炭,海外贸易凋敝零落,色目人纷纷逃往海外或徙避他乡。丁氏一家出自庄淑懿的建议,以她对丁善“丈夫当自营一方,括地力所出以长赀产、充贡税,即进不能效古人输助边饷退亦不能为素封,安能向市廛混贾竖,规规逐微息耶?”5的劝说而因应时局做出抉择,迁出泉城,“植业于城南之陈江”。入明以来,在大汉民族主义政策和排外风潮的影响下,尤其是泉州地区汉人因元末兵乱的蹂躏而对色目人所产生的怨恨心理和反抗情绪,使得回回倍受歧视。从回教之色目人,在明代虽入编户,然被视为“棼乱我族类”者,而“色目之道,夷狄之俗”则被当作是弊端6。因此,失去了元代那种优越社会地位的色目人,不仅纷纷避居乡下,而且改换姓氏,隐居不名,以图生存。八世丁仪在《族谱序》中述及丁氏家族之历史云:

  相传有始祖讳谨者,往年贾于泉中,因卜居于城南隅。传至三世祖讳夔者,植业于城南之陈江二舍许,因而迁居,子孙相传,隐伏耕读于其中,力行为善,咸知自远于法而保其家,故其属日以蕃。7
丁仪所记丁氏“隐伏耕读”于陈埭,以“远于法而保其家”的情形,揭示了当年回回避难隐居的历史事实。丁氏回族迁居陈埭后,可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不得不隐匿自己的真实身份和来历,以二十七都占籍为帖,“惟笃实躬行,济人及物为家法”8,在广袤的汉族社区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丁硕德之所以在去世前遗命诸子所居营祠,不能不说缘起于其非同一般的家庭处境的影响以及从小接受来自祖母和母亲的汉文化熏陶。把丁氏宗祠的建立放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来认识,显然对丁硕德建立祠堂祭祀祖妣尽其孝道的“营祠初衷”有一更深层次的理解。

  丁硕德有四子:曰泰、曰善、曰实、曰朗。泰殇,实于父卒后没几年相继去世,朗为“芽之旁出者”。因此,在丁硕德之诸子中,能遵“遗命”而完成其宿愿的只有次子丁善。丁善“为人倜傥志大,以才略雄于里中”,为后世子孙尊为“光前裕后之列祖”9。丁善确不负父望,在他手头创建了宗祠。丁启濬(字享文,号哲初,继号蓼初,1569—1636年)《三宗祀议》述及宗祠云“仁祖拓基启宇”,正是记载了这一事实。但是,丁善建祠的具体时间,却不见有明确的记载。由丁硕德“遗命”到丁善实施所界定的时限看,宗祠是在丁硕德去世的洪武十二年以后至丁善在世的永乐十八年 (1420年)之前的这段时间里建造的。不过,这期间发生的“丁善坐诬”案,给宗祠的建设带来了影响。《府君仁庵公传》记载:

  时海内甫定,尚袭蒙古色目之旧。里社好为白莲会,摇惑众志,官虽厉禁犹弗戢。有司廉公行谊,使纠于乡。公发岸沟诸党触禁,白请以官治之。新令方严,而犯纲者众,致狱岁久不决,奏下刑部,逮公与诸党至京,连及公之长子俱系狱。10

  因请官府治白莲会,丁善及长子妈保(字世隆,号毅庵,1366—1431年)遭监禁。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是哪一年出狱的,谱载不详。《诚斋府君传》云,次子观保(字世孚,号诚斋,1369—1436 年)“至京击登门鼓,陈奏天子,伸明父冤,明太祖亲览其表,……遂赦公之罪,……父子踊跃归家团聚”11。何乔远记诚斋“出仁庵公难于燕”,其“年甫十五”12,若据此推之,诚斋生于洪武二年 (1369年),丁善出狱当在洪武十六年(1383 年),这似乎是不可能的,这一年妈保才刚18岁。《二庄孺人传》云,淑懿在丈夫和儿子逮系京师时,“门内事无钜纤,督仆力持,数载有隆无替”13,可见父子两人在监狱里被关押了好些个年头。假如是洪武十六年出狱,入狱的时间显然是在这几年以前,那时妈保尚未成年,是不会“俱系狱”的。那么,丁氏父子遭捕入狱的起止时间究竟是在何时,考之甚难,不过可据以下三点推其大概。第一,妈保有三子,长子守一生于洪武十八年 (1385年),次子亨仲生于建文二年 (1400年),三子亨叔生于永乐三年(1405年),长子与次子的年龄相差15岁,这很可能是因妈保在此期间遭系狱而造成的。第二,丁善请官治白莲会,“按法奏十人以上大罪不实当论死,而诸党扬扬然得志,谓公父子当系死狱中”14,观保于是于洪武二十七年 (1394年),在鹿园向潘粪扫买地“开作生坟”15,无疑是出于以备应急安葬这一考虑,说明此时丁善还在押狱中。第三,谱载观保“年甫十五,间关八千余里”,“往京陈奏天子,救父回家”16,此乃15岁孩子之所为,是很难想象的。但有一点值得联想的是,诚斋上京伸明父冤,在年龄上似有出入,而事情则是有可能的,他应该得到了其母舅庄兼才的支持。庄淑懿的弟弟庄兼才,“洪武丙子(二十九年,1396年)应天举人,丁丑 (三十年,1397年) 联第进士,授行人,升刑部主事,历郎中,凡谳狱未平者,悉取正焉”17。诚斋之所以能“脱父厄”,应与身居刑部主事的庄兼才不无关系。

#p#分页标题#e#

  见如上述,大致可以推知,丁善及长子遭系狱发生于洪武十八年以后,出狱在洪武三十年左右。这一推断,与丁善“归,犹十数年,老于家,寿终七十八”18,去世于永乐十八年的记载正相吻合。这样一来,宗祠的营建,只能是在丁善出狱后的事。丁善及长子虽坐诬逮系京师,但由于妻子淑懿的致力操持, 使“家用益饶”19的家庭经济并没有因之而遭受多大的挫损。丁善还曾于永乐七年(1409 年) 买“房屋大小五间及山地一亩”“为业”20。其遵父命“拓基启宇”创建宗祠,也应是在永乐初的这一时候完成的。民间广泛流传的一则故事,有道是丁善的三子福保(字世章,号英杰,1375—1432年)从小牧牛,天天抱牛犊过沟放养,日久如故,隨着小牛的逐渐长大,福保因此练就了过人臂力,某日赴打擂台,过招数回合不下,急得妻子施氏在台下大叫“抱牛”而提醒了他,于是福保奋力将对手抱起抛之下台,得胜后即拆擂台杉木搬运回家建宗祠。“五世祖英杰公拳术冠闽,赴省擂台得胜”21之传说是否属实有待稽考,但事件当发生在福保青壮年时期的永乐间,这无疑为丁氏宗祠的建立时间提供了又一佐证。

  值得一提的是,九世丁自申(字鹏岳,号槐江,1521—?年)撰《二庄孺人传》,对“大宗祖仁庵府君之配”淑懿“大造于我家”,有功于丁氏家族给予很高的评价,盛赞“自古家之兴,非特一丈夫之力也,盖必有内助焉”22。淑懿孺人“自归仁庵公,即斥纨绮服寒素”,但汉族的传统观念却给家族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当“庄祠毁于火”,淑懿“载少师以下木主别祀私室”23,她那根深蒂固的崇祖意识,必然给仁庵以深刻启导。丁仁庵遵父命而创建宗祠,不可忽视庄淑懿积极推动的重要作用。

二  历史沿革

  丁氏宗祠肇建于明永乐年间,历经修葺、重建、扩筑,始至如今之规模,丁氏族谱、碑刻详细地记载着宗祠沿革的历史。

  丁善“拓基启宇”所建的“宗祠”规模有多大不见记载,在此之后的100多年间,也并没有进行过太大范围的增建扩筑,丁自申所说“祠不过三间”24的状况,一直维持到了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毁于兵燹。族谱载这一年冬,“倭据其地,举族室庐荡然俱毁,无有存者,老少壮长,旅寓城中,生无宁居,没无宁祀”25,宗祠遭到了彻底的破坏。八世承德公丁怿(字甫仪,号后吾,1484—1573年)见状“伤之”,嘱于其子梧州公丁自申 “不可以当吾世而湮宗祠”26,“至戊辰(1568年)遘疾,呼申语曰:顾大宗祠未落成,死而见祖宗地下,惧以我为慢”27。丁自申遂“承父志续先构”,“捐金营建”28。族谱载,兵燹之后“始祖祠宇议以众力建者不下三百人”,丁怿“量用己赀充估费之半”29。重建工程是在宗祠遭灾七八年后着手进行的,丁怿于是“月往祠堂考筑视成,筮吉奉主告竣事,复置酒张乐,胥会三百子姓于堂中,以联同祖之爱”30。丁怿是一位处家孝友、忠信行谊“诚足动人”的人,“事父母旦盥洗,立床下察词色,所欲先意迎之,务得其欢”;“人以贫告者,隨力赒之,至棼所负券,不责其尝”;捐助公益“他如曾井、陈仓二坟之祭费无出,则捐膏田数亩而使三房轮掌,清净寺缮修楼塔,资施三十余金,海埭斗门冲决,佣工伐石,使其侄陂首董治”31。可见丁怿提倡重修宗祠,热衷宗族事务并非偶然。他为丁氏宗祠灾后复建所做出的特别贡献,赢得了族人的赞誉而名垂谱牒。

  丁怿、丁自申对宗祠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增其式廊,购东西之丙舍,拓庙亨之中堂”,大有“裕后光前”之功32。然而,丁自申对此并不感到满意,其 “犹歉于未备, 而谆谆嘱其子也”33。 万历二十八年 (1600年)任南京户部江西主事的三子丁日近(字光元,号午亭,1553—?年)遵父命而从其事。黄凤翔对这一次的兴修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载:

  顷计部君谒告归,聚族而谋,佥谓是役也钜,匪群力弗济。计部君慨然曰:父命之矣,吾乌敢自爱其力。悉罄禄余,规画详恪。族人祔祠而舍者,咸愿以地归焉。君厚输其直,拓祠地周围可七十余丈,综其费几千余金,五阅月而告竣事。门庑轩敞,寝室深邃,庭墀宏阔,飨馈有室,斋庖有所。34
丁启濬《三宗祀议》亦对重修后的宗祠宏规作了描述:“前辟朝庭,后营寝室,恢为两庑,亘以修垣,翼翼如也。”35丁日近“斥俸金八百余两,不召宗人一钱”36,对宗祠又做了进一步的扩筑,使得丁氏宗祠“自承德公而下,营之凡三世,乃今赫赫奕奕,逾用改观,惟宗祊实嘉赖之”37。今天宗祠的规模,正是这一次的重修奠定下的基础。

  自此以降,见于史载而有事迹可考者,宗祠在清代先后进行了五次重修。一是康熙二十四年 (1685年) 宗祠“倾损不可复睹”,十三世丁炜 (字澹汝,号雁水,1627—1696年) “捐清俸百金,倡族人重新完其中宫”38。董其事者之一的十二世丁而祚(字世美,号吉人,1615—1704年) 曾作“告白”,呼吁族人捐资重修祠宇。《吉人公倡义鸠众重建祠宇告白》云:

  大宗祠起盖年久,渐次倾颓,曾经合族佥议,其间长短不无不齐,多竟相推委观望,是以隐忍不设一谋,致祖宗栖神无地,灵爽抱恨,此甚非孝子顺孙之所为也。恳诸叔兄弟侄,深念本源,有自孝敬为心,须速会同公议,权宜措处,秋后预备石木,乘明年大利,择吉兴工,则大事有成,新祠亦可刻期告竣。庶不至道旁之筑,方免外族之讥。祚自愧才拙言疎,不敢齿及,以起居逼近祠宇,稔知其详,为祖痛心,敢陈始末,希祈情谅,万勿罪督,披诚沥恳,耑此禀白。39

  经丁炜“捐俸首倡”,“诸叔父兄董其事,不遗余力”,而“中堂聿新”40。

 

 

#p#分页标题#e#

  二是“宴堂及周庑相继颓圮,中堂旋即生蚁”,康熙四十三年 (1704 年),“佥议循三宗祀议,拓募子姓有能捐四十金并力重新者,录其功追报其祖考妣神主入庙祔享,得十一人董事”,修中堂,并建宴堂、周庑及牌楼41。

  三是雍正元年(1723年),“重新大宗祠牌楼”,十四世丁朝瑞 (字尊伯,号惠亭,1671—1751年)“倡首肩任,不敷凑足,共成美举”42。

  四是“道咸间,后进及两庑倾圮”,“增广生大业,国学焕然、监堂,只就殷户捐修”,但因“族中多故,弗及蒇事为憾”43。对当时的募捐修祠的情况,可从十八世丁大业于咸丰四年(1854年)撰《建议募题客宁诸宗人充公劝言》了解其大概:

  窃闻人之有祖先,犹水之有本源,木之有根荄也。我丁姓聚族陈江,于今几五百年矣,而食指众多,称巨族焉,且累世诗书登科第列显宦者,代不乏人,夫非祖宗之流泽孔长欤?慨自十世午亭公自俸金鼎建祠宇以来,相承日久,从前规条严肃,课祀之费有所从出。迩来人心日薄,风俗日偷,祖宗祀业殆不可问,以致课祀之费俱有阙失,此为人孙子者所不忍闻,与不忍见者也。前年大宗倾圮,后进及两庑经已鸠众捐赀修葺,而铺砖髹饰竖匾及清濬沟涵,与夫安土等费,课祀各项,因捐数不敷,遂至中止。所以然者,皆因族中财帛万不如前,是以难之又难,以致束手无策。然断何为事也?阖族人丁成万,虽贤愚不一,而清夜自思,忍听祖宗之血食有缺与国课有亏乎?断不可以已矣。去年曾佥议有能充银一百二十元者,许其晋考妣神主入祠春秋配飨,将所充主银建置祀业,以供课祀之用,而族中有力者绝少,不能举行。兹不得已再集族众相议,谓我丁姓外出经营者甚众,在浙生理称饶足者实繁有徒,因佥议举一刚方直有声望者,到浙与诸宗人劝捐,以及贤子孙喜进其考妣入祠者,各尽孝思,庶几集腋成裘,共建义举,俾祖宗千万世有血食之报,而子孙千万世有善述之称也。讵非今日之急务,而深有望于孝子慈孙哉!是为劝。44

  尔后,十五世丁廷兰(字子琛,号文炷,1834—1911年)在咸丰九年(1859年)“与广文、庆煇,茂才摛藻、宝书,职员一梅,国学占梅、鸿题、仰南、金书诸伯叔出为募捐,并族之贾甬者鸠赀来充,绩成其事”45。

  五是光绪十五年 (1889年)“堂庑门楣均将就圮”,旅居宁波经商的族人“殷殷倡修,复汇来六百金”,委丁廷兰董其事,“但土木工役为费甚钜,而捐充尤难,族众有以破例厚充祔祀中龛之说进者”,“得孝思者四人,各充八百两。惜阻于外事,动费过半,乃复募入右右龛两人,各充八百两”,由丁廷兰与丁茂才、丁鸿元董事修葺,“以成其美”46。

  1982年7月,丁氏宗祠被列为晋江县“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蒙省政府资助二万元,县府拨款一万元,吾族自筹三万元为维修计”,于“甲子桂月兴工,是年腊月告竣”,对“年久失修,蠹朽中空,苟不修葺,行将倾圮”的祠宇,进行了一次“整旧翻新,复其原貌”的修缮47。1997年12月,因宗祠门埕石板断裂破损,泮池污物淤塞,由回族事务委员会组织,花厅口斯兰公司、岸兜和木、溪边思强和水源等捐资10万元,进行修整,门埕石板重新铺设,清理泮池,四周砌石,立以护栏48。

  丁氏宗祠虽屡经修理,然终因年代悠久,岁月沧桑,中堂、后殿、两庑之屋顶破损雨漏,椽桷、木柱严重腐朽,由于1984年的修缮规模不大,若不加抢修,有倾塌之险。族人无不以祠堂岌岌可危之势而朋兴“务当整修”之议,特别是近些年来“泉州灵山丁氏祖墓群”修建完善,《陈埭丁氏回族宗谱》编纂行世,唯宗祠将圮而无修,“实有负先祖之劳心,亦显失后裔应担之职责”49。为此,陈埭镇回族事务委员会即会同有关人士对宗祠进行检测鉴定,一致认为务必重加翻建。在省、市文管部门的支持下,聘请三明市文物古建筑修缮工程处对宗词进行全面勘测、规划、设计,编造修建方案。2000年12月10日,由陈埭镇回族事务委员会向晋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递交了《关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陈埭丁氏宗祠整修的请示报告》,同时醖酿成立了“陈埭丁氏宗祠修建委员会”,并发布《重修陈埭丁氏宗祠告宗亲书》,号召全体宗亲“积极响应,群策群力,慷慨捐资,为重修丁氏宗祠做出奉献”。议定为捐资者“在祠堂树碑志其芳名”、“影雕肖像”或“以汉白玉雕塑其像并作生平简介”,以“表彰先进,永垂后念”50,海内外宗亲踊跃捐输,共募人民币255万元。为做好宗祠的整修工作,特别制定了《陈埭丁氏宗祠修建委员会章程》,健全组织机构,明确集资办法、现场施工和财务管理制度。召开回委会全体成员和七村党支书、村主任以及陈埭片老人总会正、副会长联席会议,商定修祠大事,签定《共同责任书》,重申分工,各负其职,以切实保证宗祠修建工程的顺利进行。2001年2月8日下午,在宗祠举行“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三级文物管理部门审议修建丁氏宗祠会议”,参加会议的领导、专家、代表听取了宗祠修建方案,进行现场考察,就修旧如旧为原则、保证施工质量是关键提出建议,达成共识。2001年6月4日,由晋江市文化体育局向福建省文物局提交《关于申请审批陈埭丁氏宗祠维修方案的请示》报告。6月19日,福建省文物局下达了《关于陈埭丁氏宗祠维修方案的批复》文件。宗祠维修工程由三明市文物古建筑修缮工程处负责施工,“鸠工购料,于2001年荔夏启土,腊冬告竣,共费人民币一百余万元。遵照文物保护法修旧如旧的原则,规模结构,悉依旧制,而建筑风貌,焕然一新”51,经省、市三级文管部门组织专家验收,评定是“闽南宗祠建筑维修的一个典范”52。2002年9月20日,举行了隆重的丁氏宗祠暨陈埭回族史馆重修落成庆典。

  陈埭丁氏宗祠,自明永乐间肇建,到至今重修的宏大规模,己经有了近600年的悠久历史。这不仅清楚地说明了陈埭丁氏回族深受汉文化的影响,早已有了祖先崇拜这样的观念和行为,而且充分反映了加强和维系宗族共同体的封建宗法家族意识是一脉相承和十分强烈的。

三  建筑特色

  丁氏宗祠位于陈埭镇岸兜村,其坐落地点是丁善遵父命“所居营祠”的“所居”之处,即丁硕德举家迁徙陈江时居住的地方。《聚族说》记载:

#p#分页标题#e#

  吾之有陈江也,自祖硕德公者,元至正自城南而迁焉,笃生仁祖,大造于我家,始至,居于雁沟乡东南之偏,宅舍孔阳,门植双榕,面揖宝盖,遙负三台,东则大海汪洋,鹧鸪诸山奋若龙蟠;西则紫帽罗裳,森然耸峙,海滨之佳处也。53

  宗祠石柱楹联云“世祀卜陈江营祠自昔仍初地”,其山川大形、龙脉气势,正如《聚族说》所描绘,真可谓“海滨之佳处”。过去宗祠东南面海,滩涂万顷,海潮至其下54;门迎宝盖,名山峙南,基址与著名的宝盖山姑嫂塔垂直相对,虽然今天的地理环境有了巨大的变迁,但可以想象当年那种“祠结东偏红日近,门当南向宝山高”55的美丽景色。

  宗祠坐北朝南,建筑群体以廊院式组织,即以回廊围合成院,采用闽南传统民居的建筑技术,以砖、石、木构造。这种前前厅,后后殿,中间偏后置设主体殿堂,东西廊庑回围的布局形式,明清以后的建筑渐少见用,也不同于闽南当地民居的庭院布局。宗祠中轴线自南至北为泮池、门埕、前厅、前庭院、中堂(主殿)、后庭院、后殿,除泮池外,南北长49.24米、东西宽21.38米,总占地面积1052.75平方米。泮池为人工挖掘的半圆形水池,位于门埕之前。泮池源于风水术追求的环境理想模式,《阳宅十书》云,凡宅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有污池谓之朱雀,后有丘陵谓之玄武,为最贵也。泮池即宅前被称为朱雀方位之污池,一般在学宫、寺庙、祠堂或大型民居建筑前均辟有这样的水池。泮池和门埕绕以围墙,与前厅主体墙壁连接,门埕以石板平铺,两边各开设一门。“福建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陈埭丁氏宗祠”碑,竖立于门埕右侧。

  前厅建筑置于0.95米高的台基上,屋身面阔21.38米一分为三,两侧厢墙为白石裙墙红色封砖,各置一个方形青石透雕“螭虎窗”,饰以盘龙、花草和历史典故图案,精雕细琢,堪称佳作。中间入口处内凹一个步架的空间,闽南将此凹形空间称为“凹寿”。前厅为四檩屋,采用穿斗式梁架,梁与梁间用圆柱相接,显得典雅精致。共三排柱子,步口廊处,四根石柱,内侧两根圆形,圆形柱础,外侧两根方形,方形柱础;门扇间四根为圆形木柱,门扇内略去中间两根,只留外侧两根方形石柱。前厅三开间,中间较大,设正门,左右两开间各设一门,“大门及东西厅门,惟春冬及讳晨大开,常时关闭,不许擅自开放”56。红底金字“丁氏宗祠”匾额,高悬正门楣上方,字迹苍劲,熠熠生辉。前厅左右廊心墙上对应各嵌砌两幅石雕,左边前幅上镌题“洛水”、中阴刻山石修竹、下浮雕花鸟,右边前幅上鎸题“文山”、中阴刻瑞兽修竹、下浮雕花鸟。左右两边后幅分别鎸刻“贻谋”、“绳武”,以及光绪十五年(1889年)冬“裔孙廷兰敬题”的诗两首:   

  洛水宗风庆最长,分支卜筑陈江乡。
        二千石后宏垂裕,五百年前此发祥。
        旧说双榕门外植,今仍一塔岭尖望。
        谱称计部规模远,愧乏涓埃象肯堂。

       一番考筑一番新,喜得聚书有达人。
        豹蔚龙骧群競爽,凤毛骥子齐拖坤。
       堂开三孝悬旌额,国赖孤忠能致身。
       况复乡贤孙继祖,增光俎豆重千春。

  诗词石刻镶以缠枝花砖雕边框。盘头亦称“水车堵”,堵内用泥塑作为装饰。前厅为硬山燕尾脊顶,分为三段,中段抬高,两侧加垂脊。这种将正脊分成三段,中间高两侧低的屋脊作法,闽南称为“三川脊”。

  前庭院开阔,条石铺就,以10×13米的大尺度,成为宗祠内的主要活动场地。

 

 

  中堂是宗祠建筑群的中心建筑,台基高0.37米,面阔9.72米、进深14.26米,室内铺设红砖,地坪比门厅高。其尺度与形制是宗祠建筑中的最高部分,整体结构为十一檩屋。入口处内凹一个步架空出为廊,两则山墙保留为廊心墙,使入口的廊呈半围合状,这种作法在闽南建筑中较为常见。整个大厅共有四部梁架,与山墙相接的采用穿斗式,六根柱子伸到屋顶,与檩条相接,横梁直接与柱子榫卯,成网格状结构。明间部分的梁架则采用抬梁式,两根金柱之间承托一根七架梁,梁上接两根筒柱,再承托一根五架梁,以此类推。内金柱与后墙之间承托一根架梁,梁上接两根长形筒柱,筒柱上放置檩条及弯曲的望板,望板与屋顶之间再放一根檩条,构成整个梁架。大厅的进深区分为三个空间:一入口的前廊;二前后金柱之间的祭祀、礼仪场所,每年隆重的春秋二祭就在这里举行;最后内金柱与后墙之间设神龛,是丁氏宗族供奉列祖列宗考妣神主的地方。除了进深方向的三段式,在东西方向也分为三开间,中间大,两边小。在这样的九宫格分区中,四根金柱围合的空间是最神圣的中心空间。中堂墙体,用白色花岗岩条石为地基,条石上红砖错缝垒砌,墙面上部以前后屋沿为直线砌一道凸出的水平线条,被称为“鸟踏”的线条用两层砖叠砌而成,上层砖平砌,下层砖的断面切成半葫芦状作为装饰。山墙与屋顶相接处是彩色的博风带,山墙头饰有“鹅头”,用灰泥堆塑彩绘的图案花样很多,丁氏宗祠的鹅头饰以祥云彩卷,取富贵吉祥之意。廊心墙正面墀头上部凹入,放置石雕小狮子,这种俗称“憨番怡厝角”的做法用于驱邪避凶,护佑平安。中堂廊心墙上装饰与前厅相似,亦镶嵌有四组青石雕刻,除历史典故、山水花草外,有“敬录雁水公诗词石刻”:一为《本意?渔夫词》“坐占鸥沙香饵垂,一竿春水碧琉璃。风澹澹,日迟迟,闲看蜻蜒立钓丝”;一为《村居诗》“民风饶太古,何必说逃秦?山色隨时换,溪花自在春”。最引人注目的是门楣上方的木雕以及廊心墙的石雕阿拉伯文组字装饰,特别是镶于正门门楣上方中央用阿拉伯文字组绘而成的鸟形图案木雕,传说是伊斯兰教“祈求真主赐予吉祥与安宁”的“吉祥鸟”57。

  后庭院较小,进深3米,红砖铺设地面,在中堂与后殿的两幢建筑间显得有些狭窄。紧贴中堂后壁中央,竖立着“旅菲清真五姓联宗总会理事长、菲律宾聚书丁氏宗亲会理事长、二十三世裔孙木德薰沐拜撰,二零零二年岁次辛巳腊月  日立”的《重修丁氏大宗祠碑记》,以及“陈埭丁氏宗祠修建委员会、陈埭丁氏宗祠修建工程监督委员会”石碑。

#p#分页标题#e#

  后殿是整个建筑群的结尾,与中堂构成“前朝后寝”。后殿台基高0.26米,室内地坪高过中堂,整座宗祠自门埕、前厅、中堂、后殿分三个阶层逐次增高,蕴涵着宗族“蒸蒸日上、步步高升”之意味。后殿面阔三间,左右两间较小,与回廊等宽,梁架部分与中堂结构作法一致,但规模变小。后殿为八檩屋,七架带廊式,其中后墙上的檩条以墙代替,实际只有七檩,与中堂不同的是,后殿的四根檐柱齐全,中堂省略以扩大空间。后殿的装饰构件从简,正面金柱间一溜的双扇柳条门,两侧面与回廊相接,后墙条石基础、红砖砌墙,屋顶作法为三川脊。后殿安放一世祖丁节斋等汉白玉塑像,以及为2002年重修宗祠捐资5000元以上者的影雕肖像。

  回廊在东西两侧,连结前厅与后殿,近后殿处两边各开设一侧门。梁架为五架抬梁式,共有方柱、圆柱48根。向内一边敞开,外墙同为白石裙墙红色封砖,与前厅和后殿连为一体。丁氏宗祠的这种前前厅,后后殿,中间偏后置设主体殿堂,东西廊庑回围的布局形式,明清以后的建筑渐少见用,也不同于闽南当地民居的庭院布局。采用廊院式建筑,使宗祠整体布局构成汉字“回”字形,尤有意思的是后殿东北削角砌筑,使回字口部更与汉字书法转角顿笔象形,这也许是丁氏回族把强烈的民族意识融入宗祠建筑形式中的最好体现。

  丁氏宗祠建筑的小式作法亦多具有其独到之处。

  木作。宗祠的前厅、中堂和后殿使用杉木门、柱、隔扇,中堂与后殿使用柳条门。为了放大正门的形象,增强大门的气势,在正门两旁各加了一扇余塞板,中堂与后殿的余塞板亦作成柳条门的样式,前厅的余塞板则以镂雕螭纹宝瓶图案的窗格装饰,取其“平安”之意。前厅正门门楣上雕刻有圆形的避邪“门印”,斗拱、雀替,以瑞兽、花鸟、人物为雕饰,作工精细,彩绘艳丽,栩栩如生。宗祠内木构架和隔扇的油漆绘画,以黑色调为主,即民俗称“红宫乌祖厝”之作,凸现庄严肃穆之氛围。

  砖作。宗祠建筑的外墙,以花岗岩为墙裙,上部分用红砖砌筑,用红砖作为墙体建筑材料,流行于闽南、粤东及台湾地区。这种在闽南称为“烟炙砖”或称“雁只砖”、“颜只砖”的红砖,以稻田中的泥土为原料,用松枝烧制,色泽艳丽,规格平整,质地极佳,表面留有堆码烧制时自然形成的深浅色泽纹理,具有很好的装饰效果。丁氏宗祠采用不同规格的红砖,以各种拼接手法,砌筑出多样化的外墙“壁堵”形式,并以砖雕花草图案装饰廊心墙,颇具匠心,令人叹为观止。

  石作。以花岗石为建材,既防潮防蚁,又坚固耐久,闽南建筑普遍采用,特别是暴露在外的构件,多用石材而为之。丁氏宗祠的建筑基础、裙墙、埕坪均石作,前厅、廊庑的多数柱子亦如是。廊心墙镶嵌石雕装饰,平雕、镂雕、浮雕技艺精湛,山水花草、瑞兽人物题材丰富多彩。石柱分圆形、方形两种,没有雕饰成龙柱、花鸟柱、蝙蝠柱等,保留了原始质朴的形态,柱面镌刻楹联。柱础则花样较多,可分为扁球状,瓜瓣状和方形等几种样式。扁球状柱础雕饰花鸟、方形柱础雕刻吉祥如意图等纹样,形象逼真,惟妙惟肖。裙墙石砌方法分有两种,宗祠两侧外墙采用条石表面不打磨,平置叠砌的“磉石”作法;前厅两边的花墙采用的则是“堵石”砌法,即将石材凿切成板状,表面打磨,竖砌成“堵”的块面。花墙台基用长石条作“柜台脚”处理,脚端雕成象鼻状或“雌虎吞脚”等,给人一种不仅美观大方,而且稳定坚牢、不可动摇之感。

  泥作。宗祠的屋面铺盖筒、板瓦,筒瓦的端部封瓦当,板瓦末端置滴水。屋脊彩绘,以蓝白为底,描画花鸟螭纹、人物字画等图案。正脊均采用燕尾脊,并在脊上加灰黑色陶制吻兽作为装饰,立于脊端,民间亦称“泥虎”。前厅垂脊末端的泥塑,有的饰以卷草,使戗脊头增加弯曲变化,美称“草花”或“凤尾”;有的雕饰瑞兽、人物,用于镇邪、祈福。翘首仰望,宗祠屋面的精巧泥作,舒展欢快,赋予人们无限的遐思与想象。

  丁氏宗祠,以其营造有度的恢弘规制,装点适宜的平实修饰,彰显着它那独树一帜的民族特色。

分享:

喜欢

阅读┊ ┊ ┊┊ ┊打印┊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福建福鼎秦屿才溪王氏务琨支宗谱源流

后一篇:太姥简史

评论 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       岛国宛如仙境樱花城       关注每日最热门博客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 发评论 最适合调情西班牙海湾       关注每日最热门博客

    登录名: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昵   称:

       

    验证码: 请点击后输入验证码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 前一篇福建福鼎秦屿才溪王氏务琨支宗谱源流

    后一篇 >太姥简史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5-3 22:13, Processed in 0.044073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