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韦覃陆罗农莫庞蓝雷杨 › 杨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风雨飘摇中的杨氏大祠堂

2013-4-7 22:14|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620| 评论数: 0

风雨飘摇中的杨氏大祠堂

大洋新闻

2007年01月07日

来源:番禺日报

作者:

  一声叹息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番禺是一座有着二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邑,在这方钟灵毓秀的土地上,无数先贤创造出璀璨的历史文明,许多民间文化在这里诞生与传承。岁月推移、时代更迭,一些乡土乡情、民间风物早已湮没在了时间的长河之中,正如那些记录地球演变的“活化石”一样,那一座座屹立风雨中上百年不倒的古楼、祠堂就是番禺历史的见证者。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那些弥足珍贵的历史古迹却在人们对传统的漠视和对历史的淡忘中风雨飘摇。

  位于石碁镇南浦村的杨家大祠堂有着悠久的历史,何时兴建已无从考证,但据杨道生所修《杨氏族谱》记载,杨氏大宗祠初建时是蚝殼墙体,前后有七百多年历史。现在的祠堂主体是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重建,同年十一月初三入伙,距今已有120年。番禺南浦杨氏一族,原本发源于山西,随后发展至陕西,因动荡迁徙到南海,后展转到石碁南浦,在此生息繁衍。杨氏大宗祠名“四知堂”,四知,即“天知、神知、你知、我知”,此话出自后汉书《杨震传》。

  杨震,东汉华阴人,为人正直清廉,傲视权贵,不与人同流合污。曾以“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之言,断然拒绝豪门一百两黄金的巨额贿赂,得到时人称颂。由于他秉性刚烈正直,不为封建社会所容,被人诬陷排挤,后被谴归,忧愤之下饮毒酒而死。南浦村杨姓后人,为赞扬和继承先祖遗德,策勉后世子孙正直做人,故大祠堂命名“四知堂”。

  宋太祖建隆元年,杨氏家族出了宋朝的第一个状元,名为杨砺。杨砺耿直清苦、忠肝义胆,为真宗所器重,咸平初年,杨砺知贡举,拜工部侍郎、枢密副使。第二年,因病去世。真宗十分悲痛,冒雨前往吊唁,因车驾进不了胡同,真宗竟徒步至其灵前,悼念追忆良久。回朝后,诏令罢朝致哀,追赠兵部尚书。杨氏后人将二十七世祖杨砺的祖牌供奉在杨氏大祠堂内。

  杨氏大宗祠有着显赫的历史和极高的人文价值,然而现在的祠堂却是一派残垣断瓦、破败不堪的景象,得不到应有的保护。本是村中最光艳、最亮堂的大宗祠,已陷入一片水泥结构的现代建筑包围之中。从正门前的街道向祠堂望去,依然保留高大恢宏气势的古老祠堂,像是经历了西北大风沙的洗礼,表面泛着泥黄,墙体千疮百孔、坑坑洼洼,两根擎天石柱也“遍体鳞伤”。屋檐横梁上的木雕和屋顶上的砖雕做工精巧、栩栩如生,可以想见初建时的辉煌。门前一对刻着锦衣的石狮子怒目圆睁,雄壮威严,虽经历了世纪风云,但依旧精神,它见证了祠堂的兴衰史实。祠堂内萧条冷清,空旷荒芜,以前是族人集会、祭祀的活动场所,而现在人烟罕至、铁门紧锁,连两扇重达千斤的紫甸木大门也不翼而飞。

  杨氏祠堂的现状让村中的老人痛心不已,他们对祠堂的保护已心有余而力不足,唯有奔走疾呼,唤起年青一辈珍视祖上留下的宝贵遗产。一位年轻时就出去工作的老人,晚年回到了家乡,看到祠堂的破败,感到非常痛心。不过,据悉,在一些村民的呼吁下,有识之士已为祠堂的修缮捐款近20万元。记者通过电话采访了村委会主任,他表示,将计划对祠堂进行维修与保护。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可以看到一个焕然一新的杨氏大宗祠。

  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全球,一股寻根热的逐渐兴起,族人的凝聚力在不断加强,全国各地对文物古建——祠堂越来越重视,兴起一种祠堂维修保护热潮。能把祖辈留下的古建维护好,对树立良好的村容村貌,建设和谐团结的番禺乡村都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 上一篇下一篇 >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5-3 16:45, Processed in 0.041226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