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韦覃陆罗农莫庞蓝雷杨 › 覃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查找祖源,找证据。

2013-4-8 08:28|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636| 评论数: 0

正文 字体大小: 中

查找祖源,找证据。 (2010-12-28 14:30:08)

标签: 杂谈

壮族是岭南的古老民族之一。壮族的先民是属古代百越族群,与西瓯、骆越有血缘递承关系。历史上有过不同的他称,史书写成“僮”或“”,或称俚、乌浒、僚、等亦出现过“”的蔑称。居住在不同地区的壮族有各种不同的自称,如布越、布依、布土、布侬、布偏等。建国后经民族识别,统一称为僮族。1965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提议和壮族人民的意愿,僮族改称壮族。
    广东的壮族世居连山县境南部。历史上称这里的壮胞为“峒民”。民国17年(1928年)版《连山县志》记载:明代万历十年(1582年)“发兵征剿,抚其遗孽,设巡检司以管辖之”,总称“宜善九村”。到万历十—年“改程山旧治为宜善巡检司,为县佐”。至今壮区仍流传有“宜善九村外七峒,九村开辟自明朝。一半佷民一半瑶”的俗谚。
    从语言、风俗及宗支族谱的调查和史志书记载,以及民间传说等方面考证,连山壮族大部分来自广西。最先到连山定居的为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从广西富川迁至永丰、福堂的陆姓先民。据民国17年(1928年)版《连山县志》的记载,壮民多是在明洪武年间从广西迁来的。永丰乡覃姓的族谱中,有“洪武初来程山古县落籍”的记载(连山宋代称程山,置县治于宜善)。从族谱考察,部分韦姓先祖自桂北山区的南丹、庆远、都安一带;覃姓于万历九年(1581年)从广西贺县迁来;莫姓分别于永乐、正德、万历前后从封开迁来;贤姓是天顺年间从广西崇化(平乐)迁来;梁姓于成化年间从广西藤县迁来。由此推断,壮族由广西迁来连山至少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和相邻的汉、瑶族交错杂居,在生产和生活方面,关系密切。此后形成小聚居的局面,形成独特语言圈和现今的分布状况。

                                                           

                                      壮族移居连山的原委

 

    1.古代壮族农民起义
    据明代崇祯年间陈瑶修《连山县志》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广西峒流劫于连山,都指挥花茂讨平之”。这是连山出现壮族最早的明文记载。但是在这之前,连山曾有壮族的活动,在南宋绍兴十一年辛酉(1141年),陈宗谔所写的《重建集灵庙记》(民国17年版《连山县志》卷六“艺文”)中提到:“旨在皇祜中,侬僚犯邑,属瘟淫蛊食,寝及于连。时太平日久,民不识金革,窜伏山谷,城郭萧然”。对照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壮族简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中记述侬智高起兵反宋事,侬军于宋皇四年(1052午)五月初一攻陷邕州(南宁)后即沿西江而下,半个月后“直逼五府经略使所在地——广州城下。围攻广州57天,不下,便于7月中旬回师。由清远渡江,经连州境转入广西”,因而有部分侬智高的部属遗留在连山。元末明初社会动荡,当时广西的邕、宾、梧、柳、容、融等州以及左江、右江和南丹等地,此伏彼起爆发了壮、瑶、汉族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统统被称为“流贼”。而明代洪武年间“流劫”连山的“峒”显然是有武装的。而且人数不少,并遭到都指挥花茂的讨伐。隔了两年,程山下的县城被陷,官吏均遇害,当地居民“死徙一空”。从90年代对连山壮区5个乡、镇的调查,原居民已难发现汉族。明初,壮族进入连山后,由于这里的地广人稀,处3省(区)边陲,桂北山区的气候、地理与生产条件相差不多,有万山作屏障,战乱波及较少,便先后定居下来。如小三江大获(锅)村的壮族《韦氏族谱》载道:“溯吾韦姓……分由广西,自洪武年间,辅贤公之曾祖道名法职,贤之曾祖母覃氏来往小获。……正德年间、遇世离乱,贤公即失怙,谢氏避乱,出居怀集苏奉、水口(今回龙)孀守抚公,至于成立,由怀集而归,始居大获”。又如吉田太阳村韦姓所藏《韦氏家乘考》(手抄本)更附有较详细的“前序”,记到韦氏“始祖韦道清,系广西肇剡府南滩(丹)庆远县民籍,自洪武初来连,承得程山古县落籍。配妣莫氏……不过数十年,生齿益繁,逐令分居。至正德二年,徙小(肖)及上、下营左右山场一带地方开垦,耕管(为)业”。自明初以还在战乱中广西壮族纷纷来连山落籍开垦。

    2.明代兵后裔
    明代曾将广西土司制度统治下的壮族人民编为“兵”,亦称“狼兵”,不断被派遣外调。因“佷兵”英勇骠悍,调到浙江、福建沿海等处抵御倭寇,也屯粤北山区,“以夷制夷”,用来镇压少数民族起义。据怀集县下帅壮族瑶族乡竹六村壮族《覃氏族谱》所载,表明他们的先祖是屯田怀集县的“佷兵”落籍的。谱中所述:“始祖覃庄公于明洪武二十八年在蓝洞落户发族,六世祖覃葛养分散到广西贺县大宁落户,生有九子一螟蛉,其中七世祖覃父庄(道名法缘)、覃父累、覃父占兄弟三人,于明正德二年二月十九日军入下帅半堡,原为花兜山……。落阵军营岭(现称土洞村屋后岭)开旗征剿六年,于正德九年二月初十,共结兄弟十二人凑成银两三百二十四两,买得下帅半堡,从兄弟持三司执照落籍开垦下帅福村寨前后,覃父庄、覃父诵在车村开垦,覃父占、覃父累在少坪开垦”。他们分别在该乡开基落籍。这与顾炎武所撰《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一五O所述:“正德中(1506—1521年)流贼劫掠,调狼人征剿,乡民流徙,庐四荒芜,遂传狼(人)耕基地,一籍欺其输纳,一籍其戍守,苍(梧)、藤(县)、岑北(流)、陆(川)、兴(安)多土狼”,是相符的。其所称、狼均指现今壮族的先民。又据清道光三年(1823)修纂的《阳山县志》记载道:“壮居白芒,背坑等山,本广西兵,明天顺间奉调征剿,遂于此生聚。然皆散处垌谷,(衣)绒绣,无巾履,出入佩刀……”。可见有兵屯垦的后裔在此生聚繁衍。盖自元末明初,壮族由桂北山区分支,以“流徙”和“兵屯”的形式,加上避乱移居等多种因素。先后来到“宜善九村”定居已有五六百年,保留着传统的风俗习惯、共同语言和共同的经济生活。民国17年(1928年)《连山县志》载:“垌居为壮”,与“山居为瑶”成明显的对比。又载“诸山垌风俗情状,初亦无异于瑶。惟女子髻梳蟠龙,贯以大簪,或包白布帕,以青纱绣之,精织细布,世所谓壮布也”。按居住的地域则有“内垌”与“外垌”之别,其内部有“主壮”、“客壮”之分。“主壮富、客壮贫”、“土居为主壮,瓦舍为客壮”。但到清代中叶以后,主、客壮已融为一体。
    另有一说,主壮为古百越族的遗裔,早在连山一带生息,有新石器时期出土文物为证。但受汉族的文化影响较早较深,因而壮汉的民族界线已淡化;客壮则保留较多的民族特点。

分享:

喜欢

阅读┊ ┊┊ ┊打印┊

已投稿到: #p#分页标题#e#

排行榜 圈子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我的博客今天2岁289天啦!

后一篇:查祖源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5-4 08:34, Processed in 0.054165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