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韦覃陆罗农莫庞蓝雷杨 › 覃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连山壮族的来源、融合、发展及其文化特色

2013-4-8 10:05|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964| 评论数: 0

连山壮族的来源、融合、发展及其文化特色

 

县地方办  莫自省

 

壮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有1700多万人,在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居住着5.8万多人(2008年末数),占该县总人口的50%

、、僮。

”、“僮”。自称甚多,有布壮、布侬、布傣、布衣等年1012日,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提议,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将“僮族”的“僮”改为“壮”,寓含强壮、健壮之义。此后,僮族统一称作壮族。(注①)

 

  连山壮族的来源

连山壮族原有的土著居民,目前未见有文献记载。但从19881010日在福堂镇大塘果场出土的一批窖藏陶器的特征得知早在战国和西汉早期便有壮族先民(骆越人)在连山聚居活动,因为那些陶器的印纹是那个时期骆越人常用的米字格印纹。由于当地文化落后或历史文献的散佚,尽管南朝梁国天监五年(公元506年)连山已经置县(隋仁寿元年改称连山),但此后的860多年却没有留下关于壮族居民活动的文献记载,直至元末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才有广西壮族迁徙至连山定居的族谱记录。

据陆氏族谱记载,自贵州迁徙到广西三水县定居的壮人陆文德,跟随指挥使花茂将军从南京到广东“征乱”,病故于连州,其长子陆贵忠承袭父职,统领其父旧部,后来进驻于广西平乐府富川县古里坪新坡。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陆贵忠应连邑土官韦直浪(这是目前有可考究的连山土官名字,也说明这时已有韦姓土著居民。)之请,率兵丁三千进驻连阳征剿,令地方得到安宁。明朝承袭元朝政制,实行军户屯田,陆贵忠及其部分军士留下连邑各乡屯守,并由陆贵忠负责督理宜善各村官田。陆贵忠一家选择了在宜善草塘(又称牛角寨,今福堂镇陆屋)落籍,为连山陆氏始祖。陆贵忠娶有文氏、卢氏二妻,共生六子,卢氏的长子陆父诞后来成了当地的土官,陆贵忠以105岁的高寿于明朝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去世,至今已繁衍至“昭”字辈22代(注②),另一支陆姓同样自贵州迁移到三水,只是其后来从三水又迁至怀集冷坑的陆前定,最后到连山上帅定居,时间是清朝初期,至今已繁衍到17代。

连山壮族的另一支大姓氏韦姓,继陆姓之后,于明朝洪武初年(1368——1378)迁徙来连山。广东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陈摩人在1960年代在连山作社会调查时,摘录了吉田太阳村《韦氏家乘考》中前序的记载:“始祖讳清,系广西肇炎府南滩(丹)庆远县民籍。自洪武初来连,承得程山古县(程山即今连山)落籍,配妣莫氏(从这个记载中可以知道,这个时候已经有了莫姓居民——笔者注),……不过数十年,生齿益繁,遂令分居。至正德二年(公元1507)徙及上、下营左右山场一带地方开垦,耕管业”(注③)。另一支小三江镇大镬村的韦姓,也是洪武初年由始祖法职(道名),自广西迁徙来到连山,先住小镬后往怀集苏奉、水口至其曾孙辅贤转而归往大镬。而月九村的韦姓则是在明代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5)由始祖韦宁(道名法记)“寄迹于连山宜善九村月九寨,乐业营生乃来连山”。(注④)

连山壮族另一支大姓氏覃姓,据永丰圆珠《覃氏族谱》记载:“我祖程学公,传自广西融州,柳州而信都,落籍贺县,……辅用公,学公之第七代孙也……用公自正德十六年辛巳(公元1521)由贺县来连,开辟宜乡(即宜善乡)。”(注⑤)此后,另外三支覃姓,由其始祖覃辅贤、覃父主、覃道记分别于明朝万历九年(公元1581)、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崇祯八年(公元1635)也从广西各地迁来连山,其后裔分布于福堂镇的湾岛、上下圆珠、覃运、马良、高新、永丰圩等村寨,最早来的已经有25代。

这几个壮族主要姓氏居民,到了连山,凭借着连山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原来的土著居民一起,团结协作,共同开垦耕作,很快便安居乐业下来,成为了连山的“主壮”。现在,陆、韦、覃三个壮族聚居村寨,包括其它年代、其它地方迁徙来的,已分布在连山全县各地。

 

  连山壮族的融合和发展

目前连山境内操讲壮话的聚居村寨除了陆、韦、覃三个姓氏外,还有陈、李、张、黄、莫、贤、梁、谢、文、植、蒙、谭、钱、吴、林、郑、麦、苏、龙、朱、廖、潘、周、阮、龚、岑、陶、甘、江、黎等姓氏。仅从姓氏而言,这些姓氏是汉族姓氏,比如“陈李张黄”即是古代“百家姓”的大姓;而从各个姓氏的族谱和口碑传说也得知,他们的祖先有很多都是外地的汉族,其始祖因各种原因在不同年代迁徙来连山定居的。据连山博物馆原馆长周昭文收集到的族谱资料记载,下列姓氏来连山的时间、原居地、现居地如下:注⑥

 

氏别

始祖名

来连定居年代

本源

现居地

扶樟

明天顺间(14571463

广西崇化(平乐)

永丰

明天顺间(14571463

湖南珠玑巷

永丰

山伯

清乾隆间(17761795

广东嘉应州

小三江、加田

显庆

明成化间(14651487

广西藤县

小三江、加田

#p#分页标题#e#

还有人口较多的一支莫姓,其族谱来源记载得尤为详细。这是岭南第一状元莫宣卿(公元834—约863)的一支后裔,经历齐(纯)——如梓——法——建——永秀——其奉——宗舜——天裕——定绌——晃——典——暗——偶——南昌(贵一)——明森——安卿16代后,第17代孙莫郭显,带领他三个儿子朝玉(字翠峰)、朝宽、朝阳于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来连山定居。长子莫朝玉娶了当地土官陆父诞之女为妻后,由于平定地方匪乱有功,甲里长联名推举呈报批准他继任土官。后来屡建功绩,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明世宗皇帝封他为武略将军,兼理连(连县、连山)、阳(阳山)、怀(怀集)、贺(贺县)、英(英德)、清(清远)七属军务。莫朝玉在当地壮族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人们尊称他为“莫将军”,“莫公老客”(“客”在壮话中是“官”的意思)、“莫公老爷”,在莫将军去世后为他立庙塑像。莫朝玉将朝廷封赐给他的赏银购置了大批田产,分给宜善枫、良、肖、钹、省、江、石田、高乡、上帅九村(今福堂、小三江、上帅三镇地域)黎民耕种,将汉文化传播给壮区,而他的后裔和他一样,多数娶当地壮族的女子为妻,不但日常生活操讲壮话,而且也沿袭当地壮族的风俗习惯,因而逐渐地融合为壮族(注⑦)。上面提及的各个姓氏,由于原居地谋生困难,来到连山之后,长期与当地壮族一起共同生产、生活和通婚,都一改原来的母语而操讲壮话了,因而形成了大批的“客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出版的《广东连山县志》里有“主壮富,客壮贫”之说,就是指外地汉族居民到连山谋生融合成壮族的真实记录。一直是“黄茅翠草壮人家”的土壮(明朝天顺年间县令孔镛的诗句),到了清代康熙后期才陆续出现“客壮”建的砖瓦结构房子(县令李来章诗:“瓦屋鱼鳞水上多”),故又有“土居为主壮,瓦舍为客壮”之说。

年)出版《广东连山县志》还专设“僮俗”一节,记载壮族的习俗,还将“僮”字的单人旁写成带有侮辱性的反犬旁。所记的习俗中民族特色还十分明显:“瑶人之外又有所谓壮人者,或疑为三苗之后裔,或谓广西之狼种。向居邑西徼诸山峒。风俗情状初亦无异于瑶,惟女子髻梳蟠龙,贯以大簪,或包白布帕,以青纱绣之,精织细布,世所称为壮布也”。其实,连山壮族的几个民族特征此时都没有消失;一是共同的聚居区域,一直聚居在宜善“九村”境域;二是坚持操本民族语言——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壮语中的一种土语——连山壮话;三是保留着表现在文化艺术、生活习俗上的特有民族特色,这将在本文后面特别论述。这些民族特征,尤其表现在讲壮话、沿用壮族风俗习俗的人越来越多,不是壮族“与齐民齿,今无壮类”,而是上列当地的30个姓氏被壮族同化了。

在这里需要加以说明的是,民族成份不能简单地以姓氏或操讲的语言来区分,有的姓氏,既有汉族居民,也有壮族居民。而同样为壮族同一姓氏居民,有的讲壮话,也有由于客观原因不讲壮话而讲汉语方言的。连山壮族中就有这样的情况。小三江镇的陈、朱、吴、植等姓居民(讲壮话),由于1952年进行民族识别时没有被认定为壮族,但强烈的民族心理意识令他们积极要求政府给予承认。195510月,经广东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调查后给予认定为壮族。而最早到连山定居的一支韦姓——韦道清的后裔,原居于福堂镇月棚寨,到了韦连富这一代迁居到吉田丹竹及太阳村,因周围社会环境、语言环境转为讲连山话,至今已有18代。而同一韦姓居住的太镬村,却以村中的原省道1960线公路为界,路下居住的一直讲壮话,而路上居住的却操讲一种与连山话相似的“格点”话。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其第六世韦可佩,到汉区当私塾先生,在那里娶妻生子,儿子自幼随母讲连山话,到韦可佩告老还乡时口音已经难以改变,故其子孙便一直操讲与连山话有点变异的“格点”话,至今已有有上、国、瑞、吉、宏、兆、世、家、子、庆、经、书、贤、相共14代人,其辈份与路下的房份也完全一致。这种现象,莫姓、覃姓、李姓等多个姓氏都有。

#p#分页标题#e#

198111月,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公安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联合发出《关于恢复或改正民族成份的处理原则的通知》以后,根据其中的一条“子女民族成份既可随父也可随母”精神,改为壮族成份的姓氏便越来越多了,因为婚姻法规定,子女的姓氏既可随父姓又可随母姓,因此出现了姓氏随父姓、民族成份随母姓(或反之)的现象。

连山壮族就是在融合、同化中不断发展,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实行平等团结的民族政策,少数民族不再被岐视,因此,恢复或改正为壮族成份的人越来越多。历次人口普查时,壮族人口占连山全县总人口的比例越来越高,1953年第一次时是21.65%1964年第二次时是29.4%,增加了近8个百分点;1982年第三次时是37.13%又增加了近8个百分点;1990年第四次时42.74%(注⑨),2000年第五次时是44.56%2008年达到了50%,比1953年增加了28个百分点。

 

  连山壮族的文化特色

目前社会上一些人仅凭连山壮族服饰与汉族没区别的直观感觉,说连山壮族已被汉化,这种说法很不科学。从上面谈及的连山壮族来源和融合发展的过程,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连山壮族与当地汉族经过长期的融合,不少汉族已被壮族同化,而壮族在同化过程中,有些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吸纳、互为转化,但仍然保留着本民族的许多文化特色。

其次是反映在生活习俗上的文化特色。

婚嫁习俗:很多习俗与当地汉族不同,今摘几项较有特色者论之。

最后说一说具有壮族特色的民间艺术。

壮族民歌:多为五句一节,也有四句一节或六、七、十句构成一节的自由体,但五句一节最为常见,一三五句押韵,也有第五句与第四句不押韵的利用第三句(只三个字)作转韵,体裁较活泼自由。壮族民歌有快调(又称过山调)、慢调(又称半过山调)、高调(又称过山调)三种。有的用壮语演唱,也有的用连山方言演唱,这是千百年来壮汉民歌互相融合带来的结果。快调每在深山密林中唱,音调高亢悦耳,悠扬动听;慢调多用来对歌,旋律优美,装饰音淳朴华丽;高调常用于年晚歌、年夜歌对歌,风韵粗犷,旋律流畅自由、活泼明亮。

舞寿星公与龟鹿鹤:简称“舞龟鹿鹤”是小三江镇三才村委会民间艺人韦品官(1917年生)口述挖掘出来的古老民间艺术,已在连山流传420多年,韦品官是该舞第十代传人,其徒弟韦庆享又将该舞传给本村韦子然、韦经电、韦书贵等人。该舞表现的是古代一老翁(寿星公)与灵童、玉女在途中遇两黄鹿打斗,老翁上前调和后一同再前行,又遇金龟与仙鹤打斗,老翁又调解。随后鹿、龟、鹤问老翁何往?老翁曰:今天是正月初一,是人间好日子,人们都出门游览,祈求一年大吉大利、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延年益寿。众物听后皆随老翁前往,从此大年初一便成为迎春纳福之日。这是壮族民间习俗通过舞蹈表现的一种艺术,已载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

壮族三音——八音:壮族三音是一门古老的民间音乐,由一人同时敲钹(车)、鼓(督)、锣(蒙)三种乐器而得名,又叫(“车督蒙”)。目前已频临失传。由于“三音”乐器门类少,敲击起来气氛不够热烈,因此到了清乾隆年间,粤剧逐渐传入壮区,“三音”艺人便吸纳了一些粤曲曲调,由“三音”而演变为“八音”,还有“无钱请三音,有钱请八音”之说。“八音”并非指定八种乐器,而是由原指匏、土、革、金、石、木、丝、竹等八种材料制成的乐器所发出的音响,后来通指乐曲。壮族八音使用的乐曲、乐器,也因人因事而异,按地域不同、传授艺人掌握的艺术水平不同而取舍,但最少要保持有锣、鼓、钹、唢呐、铙等五种乐器,曲调一般有开场锣鼓乐,出行锣鼓,贺喜(寿)乐、迎亲乐、送客乐等(注⑾),连山壮族在新居落成、娶嫁、庆寿时均要演奏,与附近汉族村寨习俗在迎娶新娘时只有一个乐手吹奏一支唢呐相比,其气氛自然热闹得多。“吹八音”在壮族的红白喜事中,是一种高规格的礼仪文化。过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时代的婚姻,男方吹八音迎娶是表示此桩婚事是明媒正娶,女方亲戚请八音送嫁是表示出嫁之人是冰清玉洁。现代婚姻自主,男女双方都以用八音为婚礼助庆表示情投意合,婚姻美满。而在“白喜事”——七十岁以上的高龄逝者(古称中寿,八十岁为上寿)的葬礼中,连山壮族也吹奏八音,男死者的家族吹奏八音,表示逝者德高望重,得享天年;女逝者的娘家请八音送葬,表示逝者生前积德,得以寿终正寝,所以毋需悲哀而是值得炫耀的事,又是壮族人民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的一种表现。

 

#p#分页标题#e#

综上所述,连山壮族的土著居民,与广西迁徙来的陆、韦、覃等姓氏居民结合在一起,成为了连山地域的主壮。外地的汉族居民,或因战乱、或因生计迁徙到连山定居,与当地主壮通婚交往,逐步被主壮同化成客壮。主壮与客壮,经过多年的融合、同化,经济文化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在同化、发展的过程中,壮族既吸收了汉族的先进文化,又保留着许多本民族特有的风俗习俗和民间艺术。我们应认真去研究发掘壮族的优秀文化特色,让其在发展旅游以及加快大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为当地的经济社会服务,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清远作贡献。

 

 

 

 

 

 

 

注释

①:参见张声震主编:《壮族史》200212月广东人民出版社第1

②:参见陆荣启:《村寨姓氏·陆姓》  《连山文史》第二十辑,20067月出版

③、④、⑤:参见《连山壮族瑶族志》编写组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7月第1

⑥:参见《连山文史资料》第三、四辑,连山政协文史委员会编,19867  19879月出版

⑦:参见《壮学首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79——181页,覃乃昌、岑贤安主编  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4月第1

⑧:参见《广东连山县志第十四卷·瑶排志》民国十七年出版广州惠福东路天成印务局印

⑨:参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年第1

⑩:梁敏、张寒冰:《连山壮族语言概况》(节录)《连山文史资料》第三辑1987年出版

⑾:参见尹仁竟、莫自省主编:《连山民族民间艺术集锦》中国以戏剧出版社  20046月第1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5-4 11:55, Processed in 0.054320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