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韦覃陆罗农莫庞蓝雷杨 › 蓝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都安瑶族风俗习惯

2013-4-12 14:51|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1184| 评论数: 0

瑶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源于“长沙蛮”和“至陵蛮”(或五溪蛮),原始居地在长沙、武陵两郡,即湘江、资江、沅江流域和洞庭湖西岸。后因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而逐步南移,几经迁徙,一部分深入广西腹地。到达都安境内定居的瑶族,约于明代初期从邻县的东兰、河池、宜州、平果一带陆续搬来。最早定居于都安境内的瑶族为蓝、蒙、罗3姓,至今已有20多代,500多年的历史。如现在居住菁盛乡文华、加禾一带的蓝氏瑶族,从东兰县迁入都安以后的第一代环珠一世算起,已有25代;下坳乡的下坳、加文一带的罗氏瑶族,从宜州市龙头乡来到此地定居已有24代;保安等地的蒙氏瑶族,从东兰、河池等地迁来这里定居已有23代。其他族系进入都安居住的时间稍晚一些,但也有300年以上的历史了。这个历史说明,瑶族人民是开拓都安这个大石山区的第二个民族,人口也比较多,仅次于壮族。县内19个乡镇均有瑶族分布,其中瑶族人口达1万人以上的有东庙、下坳、三只羊、菁盛4个乡。

日常礼仪

1、见面

布努瑶在过去重男轻女很严重,瑶女的地位极低,平时在路上行走相遇,女的大多数不敢抬头正视对方,不敢先打招乎,对生人一般应答。现在男女地位趋于平等,这种现象少了。

另外,过去男女不坐同一张凳子,男女不在对面正坐。现在布努瑶男女同乐,有说有笑,甚至互相敬酒敬茶。

2、询问

在过去,男女之间,不管男女老少,互相讲话询问的很少,有时是敢问不敢答,敢答又无敢问的,现在在本民族之间,交谈比较随意,不再躲躲闪闪。

语言:现在讲话语种大变化。

在过去讲的多是本民族瑶族语言,现除了60岁以上的老人还保持瑶语交谈外,七、八十年代后的年轻人,讲话都用壮话和桂柳话。

内容:询问内容大变化

过去来往交谈互询问,一般只是一些简单的农家事。现在互相询问的内容科技含量高。如,同志间在一起互相询问的不是你有几个子女,几男几女,而是互相询问你用的手机哪型号的,你的摩托车在耗油怎么样,或是碾米机、柴油机的修理技术等等。

女同志在一起询问的多是一些卫生常识,养猪等种养技术,或是一些教儿育女的知识,而不是过去那样,询问的是你割草了多少草,扛了多少云香竹。

青年人在一起我是互问,你在哪里发财,或是在当老板,而不是简单的农话。

问路也有大不相同。过去问的是去哪里,往哪里走,现在多是问到某某地方,有什么车,是几点开的车等等之类的话。

3、称呼

布努瑶过去因受欺压,住的大都是深山老林,与社会外界交往很少,日常用的称呼语言很少,一般只是一些公、奶等六亲用语,现在瑶民们走出山门,闯大世界,广交朋友,社交多,见识广,日常的称呼民随之增多。语言也丰富多彩,如遇开店的俗称“老板”,长期带班的称“工头”,长期干文书工作的称“小姐”,司机、厨师等称师傅等等,所有这些取代了过去的卜弟、卜妹、卜大、卜能、乜能等等简单称呼。

4、待客

请茶:布努瑶过去请茶,实是以洒代茶。现在大有不同,一般请茶就是茶,请酒是酒。现生活条件较好的请喝矿泉水,甚至有的请喝健力宝,但这是极少数。

请茶茶具也有改变,过去常用大碗、口盅,现用玻璃杯,或是一次性杯。

请烟:

烟:过去是烟叶,现是香烟。

烟斗:过去是多人共用一个烟斗,现香烟分支,卫生。

质量:香烟从一包几角钱向几十元发展。

请客进餐:

(1)多人共碟到分一人一碟。

(2)饭碗:有的用上肖毒柜。

(3)筷条:有用卫生筷多。

(4)敬酒:由互换酒杯向只碰杯、不换杯发展。

(5)敬肉:由主人分碟到随客主意。

(6)卧床:由多人共床向一人一床发展。

(7)卧房:由原男女共大房到男女分房、主客分房。

(8)脸巾:过去一家人共一张洗脸巾,主客不分,现已主客区别,、个人分开。

(9)牙刷:从不刷牙到刷牙,又从多人共一把牙刷到个人牙刷。

5、看望老人、病人

布努瑶因多住在边远山区,缺医少药,老人、病人身体不舒服,多以巫婆驱鬼治病为主。现随着科学发展,相信科学、相信医学进一步提高。故看望老人、看望病人,有很大的区别。

(1)劝医内容不同,过去看望病人多为谈谈请巫婆问题,很少提到以药治病问题。现去看望病人,大都是说或商量找高、名医师,找良方良药,不是说巫师巫婆驱鬼除邪的话题。

(2)食品类:过去看望老人、病人只能送一些豆、油、盐之类,现都要送一些好药、营养补品、水果、现金等,如九渡乡九全村加里屯94岁老人蓝有正病重期间,收的是些营养补品,他见后含泪说“过去我们去看望老人,就是一点盐,几两油,现在真是太好了,有这么多好吃的东西”。

婚嫁习俗 瑶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社交活动比较自由,相互对歌诉情,选择配偶,不受父母干涉,也不受社会舆论歧视,但订婚结婚必由父母做主。男女双方情投意合之后,男方要派房族内一长者随同媒人到女家去,与女方父母商定“身价”钱物。双方都同意后,婚约才算订成。结婚之前,男方要备足“身价”钱物送往女家,女方也积极备办嫁妆。一切备办妥当之后才择定“吉日”结婚。结婚之日,男、女家各派房内一年老男人去接、送新娘。男女双方都要备办酒席,宴请亲友,饮酒对歌,以示庆祝完成了“平生之愿”。婚后3天,新郎须携酒肉陪同新娘到岳家,欢饮3天才能回家。瑶家婚姻,舅权为大。舅父的儿子可以优先娶姑表姐妹为妻;舅父无子或经舅父允许才能外嫁别人,但男方要送些酒肉给舅父,以酬谢“木本水源”之恩。这是母权氏族的残余。有些地方还有“抢亲”的现象,男女双方虽然情投意合了,但由于男方贫穷而不能及时筹办“身价”钱物,就邀约几个人去把新娘抢来,杀鸡祭祖成婚,而后才送些酒肉到岳家赔礼,婚事也就合法了。过去瑶族与外族很少通婚。男女离婚的很少,女方无权提出离婚,男方要离婚也须经过父母、族内长老同意才行。寡妇可以改嫁,只是不能带走财产和子女。瑶族的家法相当严格,未出嫁的姑娘若有私生子,不能在娘家屋内分娩;分娩后姑娘必须认定丈夫,与之结婚婚后女婿、女儿不得进岳家,女儿如要回来探望父母,只能在屋外见面。

#p#分页标题#e#

瑶家婚事,忌讳不少。如媒人去说合那一天,途中碰上行人扛锄头、木头之类的东西,或遇上雷电,便认为是不祥之兆,要折回。接亲那一天,路上行人如扛带生产工具的,要主动避开。天打雷时新娘不能出门。双方办喜事时不能打破用具;不能选择在双方父母的死葬之日结婚等。新中国成立后,瑶家仍保持男女恋爱自由这个传统,但婚礼从简了。随着生产、文化、教育的发展,各族人民交往日益增多,瑶族与外族通婚也日见增多,“抢亲”及许多禁忌习俗也逐步废除了。

蛋的地方即认为是“宝地”,便可挖穴安葬。出殡时,棺材前面有一道主手执火把,为死者开路,后面是送葬的孝男孝女。安葬时道主将一根竹筒往火堆里丢,发出叭叭声响,“一响报信祖先,二响封闭房族灾难,三响封闭丧家灾难,子孙安康,六畜兴旺”。如果生竹筒不发出响声,便认为是不祥之兆,须再请道公念经消灾。棺材盖上土以后,道主带领孝男孝女围着墓地绕行3圈,以示与死者告别;回家路上,孝男孝女不得再回头看墓地。出殡后,子女要服孝3年;服丧期间要斋戒,不能吃禽畜的肉、血和肠、肚,也不能吃青菜,只能以黄豆、黑豆当菜;夫妻不能同床;不能带银制的装饰品和穿红衣、扎红巾等。以后族内再死人,可以同前者葬在一处;但孕妇难产、刀伤跌山、被虎狼咬死的“凶死”之人,不能葬在同族墓地,必葬于荒山野坡。瑶家对祖先深为怀念和崇敬,每年清明时节,家家备办酒肉,带领儿女祭扫祖坟。

寿诞   瑶族为老人祝寿比较简单,当逢老人的六十、七十、八十寿辰,一般是主家备好酒菜,亲戚好友前来为高寿老人送礼、看望问安,祝寿以表示对老人的敬重和关心。

大方;腰系索带,扎脚绑腿,头缠黑布带,腰挂大弯刀,威武雄壮。妇女服饰花样繁杂,衣裤边缘均绣上民族花纹图案。头发编成单辫,绞成发髻于后脑勺,插上银钗、银簪等首饰;头顶竖一块银牌,再缠上绣花帕,帕上再挂银链,串珠垂挂额前。两耳穿挂银制或玉制的耳环,颈脖悬挂项圈、项链、串珠。下身围着长过膝的褶襟,衣服袖口小而紧,手腕戴上银制或玉制的手镯,脚穿绣花的猫鼻布鞋。女子周身色彩多样,银光闪闪,竞艳争妍。男女服装多是用染上蓝靛的土布,用绿色布料镶边,相互对衬,显得美观大方。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棉布、涤纶不断运入瑶山,花色品种日益增多,青年男女的服饰已与壮族、汉族差不多了。老年人保存的民族服饰,只有在过节或参加民族盛会时才穿戴。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5-7 19:27, Processed in 0.038725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