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李黄陈张周梁何林吴刘 › 张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源自云霄西林的张氏源流考

2013-4-13 14:07|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1041| 评论数: 0

张姓溯源

1、张姓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传说时代。张挥是张姓的得姓始祖,但张挥与黄帝的关系则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张挥是黄帝之子,另一说则认为他是黄帝之子少昊青阳氏之子,即张挥为黄帝之孙。《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姓氏急就篇》、《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有关姓氏学的史籍记载虽稍有出入,但都主张挥为黄帝之孙说,其称:张氏出自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造弓矢,实张罗以取禽兽,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后世张氏后裔所修张姓族谱、张姓家谱多有沿用此说者。

清乾隆甲寅重修裕裔堂版《张氏家谱》卷三《受姓渊源考》云:“张氏出自黄帝轩辕氏,生少昊金天氏,又号青阳氏,第五子挥始制矢,官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持张挥黄帝之子说的有《广韵》(下平声十阳)、马骗《绎史》等,张氏后裔所修张姓家谱也有很多赞同此说。

2、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

  3、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据《读史方舆纪要》所载,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魏国大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

  4、其它姓氏改姓张。据《三国志?魏志》所载,三国时,曹魏名将张辽,改聂姓为张姓。另有韩、姬等姓人士和鲜卑、匈奴、契丹等众多少数民族改姓张姓。

张氏繁衍昌盛,人丁兴旺,支脉众多,在全国各地发展成众多名门望族。《广韵》一书中列出张姓郡望为十四个:清河、南阳、吴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阳、键为、沛国、梁国、中山、汲郡、河内、高平。《张氏族谱》中则有“四十三望”之称,除以上所列之外,还有太原、修武、上谷、荥阳、平原、京兆、河东、始兴、冯翊、魏郡、郑州等地。

分布各地的张氏,“大抵皆留侯远裔”,留侯指张良,都有分支始祖及迁徒原因。如,现在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过去称之为河东。这里的张姓出自晋司空张华裔孙叱子,叱子在隋朝时任河东郡丞,自范阳徒居河东猗氏,传四代有张惠贞,唐玄宗时任宰相;嘉贞之子延赏,唐德宗时任宰相;延赏之子弘靖,唐宪宗时任宰相,史称三相张家。广东韶关市东南莲花岭,过去属曲江县管辖,这里的张氏,为晋朝司空张华后裔,随晋南迁至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传三代有张九龄,唐玄宗时任宰相,天下谓之曲江公。陕西省大荔县张氏,出自东汉司空张皓少子纲,字文纪,东汉时任文陵太守,曾孙翼,字伯恭,任蜀冀州刺史,子孙自键为徒下邦,传至德言,生策,策生张仁愿,唐中宗时任宰相。江苏省苏州市,过去称吴郡,这儿张氏,出自张嵩第四子睦,字选公,东汉时任蜀郡太守,始居吴郡,裔孙显,任齐庐江太守,传七代有张镒,唐德宗时任宰相。河北省清河县东北,过去是清河东武城,这儿的张氏,原来是汉氏留候张良裔孙司徒张歆,歆弟协,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内徒清河,传至彝,为北魏侍中,隋末徒魏州昌乐,传四代有张文瑾,唐高宗时任宰相,文罐弟文球之子张锡,武后及温王时任宰相。河间张氏,今属河北,为汉常山景王张耳之后,世居莫山,裔孙张文蔚,唐哀帝时任宰相,张溶于唐昭宗时任宰相。过去的中山,也就是现在的河北省定县,这儿的张氏,是汉北平文候张仓之后,世居中山义丰,青孙张行成,为唐太宗、唐高宗两朝宰相。魏郡张氏,即现在的河南省安阳市,世居繁水,青孙张大安,唐高宗时任宰相。汲郡张氏,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卫辉市,世居平原,青孙镐,唐肃宗时任宰相。郑州张氏,青孙张亮,唐太宗时任宰相。安定乌氏张氏,也就是现在甘肃省平凉西北,出自张耳第十五代孙张烈。敦煌张氏,为魏金吾将军张恭之后。

少数民族赐姓改姓

元朝末年,有一个出生在山后金山(今阿尔泰山,一说大兴安岭)的蒙古将领,名叫伯颜帖木儿,他作战英勇,曾率兵多次打败农民起义军。但在一次战役中,败在朱元璋的手下,于是归附明朝。明太祖佩服他的武猛,就赐给他张姓。他的后代一直从军,传至玄孙张晟,官至都督事,进入明代中央最高军事机构的核心领导层。又如鞑靼人(明代对东部蒙古地区的蒙古族人的称呼)哈剌尔敦,英勇善战,被明成祖朱棣赐姓张,改名隆善。永乐七年 (1408)十月,张隆善被任命为北京右军都督签事,也成为一名中央军事领导集团的核心成员。另一个鞑靼人奴儿,是明代一位有名的北方边疆守将,屡立战功,宪宗皇帝朱见成为表彰他的英勇,赐姓张,改名友。成化八年(1472)八月,张友被任命为金吾卫指挥使。

  明代前朝,有一个女真族(满族人的祖先)人,名叫咎卜,官女真千户,领兵征战,勇猛异常,其事迹传到首都北京,明成祖朱棣非常高兴,赐姓为张,改名志义。永乐八年(1410)张志义被任命为建州卫指挥使,治所在今黑龙江省东宁县东大城子。四年之后,治所移至今跨吉林、辽宁两省的浑江流域。

  今岫岩县前营乡张氏,本为蒙古族治良匡氏,是清代改姓张氏的。其始祖是元代的马札尔台,他历任武宗、文宗、惠宗三帝,曾任行营都统,陕甘、湖广等省平章,并知枢密院事,官至中书右丞相。二世祖也曾任中书右丞相。元朝灭亡后,其后裔世居长白山麻加乐和忽密拉,大多从事畜牧业,也有人经商巴唐地区。到11世纪继英授德时,正值爱新觉罗氏崛起于东北,于是弃牧从戎,成为努尔哈赤帐下的一员勇将,属镶黄旗。清兵人关,建立统一政权后,治良匡氏迁居盛京(沈阳)。13世祖名叫伯尔格,精通汉文,熟悉汉书,文武双全。乾隆六年(1741)调任岫岩防御使。因为热爱当地秀丽的山川,就奉侍母亲佟氏,携弟吾令吉定居下来。兄弟二人在此繁衍,子孙都改姓张氏。

  赫舍里氏分布在于都英额、哈达、辉发、长白山、佛阿拉、伯都讷、宪颜等地,在清代有一部分改姓张氏。

  扎库塔氏分布在瓦尔喀(今苏联东海滨省南部)、扎库塔、松花江、长白山等地,在清代全部改为张姓。

  扎拉哩氏分布在瓦尔喀、扎库木、赫图阿拉等地,在清代全部改姓为张。,爱义氏分布在爱湖流域一带,在清代全部改为张氏。

  明洪武元年(1368),回族人张某任宝庆(湖南邵阳)卫指挥。据《宝庆府志》卷33记载,指挥张氏的先人叫璞罗德,北平三河人。张氏任满之后,即定居武冈车林铺鸡脚塘,依靠屯田百余亩田产为生。今天邵阳市各地的回民,以马、张、苏、海、蔡姓为多,其中的张姓回族人或许就是璞罗德的后裔。

#p#分页标题#e#

  唐代初年,在云南洱海地区近百个白蛮部落中,有一个相传从陇西迁来的张姓部落。公元7世纪中期这个部落的首领名叫张氏进求。这时正值乌蛮部的蒙舍龙和他的儿子龙独罗(又作细奴罗、细诺罗)开始扩张势力,建立南诏政权。7世纪70年代,细诺罗势力推进到洱海地区。据文献记载,张氏进求因抵挡不住南诏的攻势,就将自己的部落政权“禅让”给了细诺罗,而细诺罗为了酬谢张氏,就将自己的大儿子罗波海,改姓为张,改名叫张朝凤(夏正寅《哀牢夷雄列传》)。这支蛮人张氏,后来演进为彝族的一部分。清末杜文秀领导的云南各族人民起义的队伍中,有一个叫张兴癸的彝族将领,史称他是南诏王细诺罗之后,他的祖先大概就是改姓张的乌蛮人罗波海(即张朝凤)了。

  匈奴是古代生活在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它主要活动在秦汉、三国魏晋时代,内有19个部落,其中屠各部等少数几个部才有资格成为最高统治者单于,是匈奴族中的贵族。东汉时匈奴分裂成南北两部,北匈奴则归附汉室。三国曹魏时期,在今山西汾阳地区设置西河郡,安置南匈奴左部,—即匈奴族屠各部,历史上把他们叫做西河胡或屠各胡。从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屠各胡张XX”“西河胡张XX”的记载,这些就是匈奴张氏。如《晋书·符坚载记》云:“屠各张罔聚众数千,自称大卑子,坚遣邓羌讨平之。”《魏书·太宗纪》云:“神瑞元年六月,屠各胡张文兴等率流民七千余家内属。”《魏书·太宗纪》:“天兴元年三月,西河胡张贤等率营部内附。” 羯族是古匈奴族的一个别支,出自匈奴羌渠部,居住在今山西省东南部地区。主要活动于我国魏晋时期,十六国时代,以石勒为主曾建立过后赵政权(319—351)。羯族中张姓很多,历史文献多有记载,例如《晋书·石勒载记》云:“胡部大张旬督、冯莫突等拥众数千,壁于上党,勒往从之。”《十六国·后赵录》称:“张季,字文伯,羌渠部人也。”后赵国内张姓人特别多,石勒起兵时,十八骑中就有张噎仆、张越二骑。石勒自立为后赵王时,以张离、张良二人为门生主书,司典胡人出内。传至石虎为后赵王时,离、良二人都官至尚书仆射,另外还有张群、张豺、张散、张茂、张斯、张屈支、张夷、张举、张舂、张贺度、张沉等,都是后赵的达官显贵。姚薇元先生在《北朝胡姓考》外编第八《羯族诸姓·张氏》中对上述张氏作了一番考证之后,得出了他们是羯族张氏的结论。他认为羯族张氏之张,是“羌渠” (康居)谐声转读而来。由此看来,羯族张氏是为后赵政权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的。

  渤海族是古代生活在我国东北(包括前苏联、朝鲜一部分)的一个古老民族,辽金时期有一支由高姓改姓而来的渤海族张氏。隋况已在前面作了介绍。在这之前的渤海国

  时期(720—962),还有一支渤海族张氏。如大将张文林、大臣张仙寿等,共有达官显宦二十余人,他们活动于上层,是渤海国的贵族。但这支渤海张氏之姓张的缘由却不是很清楚。

  奚族是一个活动于唐宋辽金时期的古老民族。历史文献中常把它记作“奚人”、“奚回”。辽代末年,奚回离保曾在今东北地区称帝,建立奚国,改元天复。唐代奚族张氏知名的有张孝忠,曾任义武节度使。另有张忠志,本是奚人,居住在范阳,因善骑射,被范阳宋将张锁高收为“假子”,遂从义父姓张。后屡立战功。官至礼部尚书,封赵国公。唐代宗即位,拜成德军节度使,又改赐姓名为李宝臣。李宝臣,有的文献将其原名误作张宝臣。

  战国以后,不断有汉人移居云南,他们和当地的土人长期杂居、通婚,相互影响,到隋唐时期就形成白蛮族。唐初,在洱海、滇池周围有数以百计的白蛮部落。白蛮的族源主要是汉族,因此在语言、文字、风俗等方面和汉族大体相同,他们的姓氏也基本沿用汉姓。当时,在洱海地区有赵、李、杨、董姓等大部落。其中有一个张姓部落,相传是从陇西辗转迁来的。他们的首领名叫张氏进求。其子孙衍繁,人口日多,移居各地。到明代初年,白蛮张氏就分布到云南太和县洱西驿、云南县、浪穹县十二关、阿迷州东山江、猛丁塞(今元阳县老猛)、镇南州英武关、楚雄县、腾冲州、孟合驿、宁番(今北胜县)等地,并且很多人做了土司的驿丞、巡检、主簿、通把等官吏,其中官阶最高的是腾冲州土知州张铭。按照明代官制规定,土司官是世袭的,因此,明代的白族张氏大多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

  在今湖南、广西等省,有很多瑶族张氏的聚居点。如武冈县上洞乡的石界;资源县河口乡的葱坪、猴背、高山;鹿寨县沙寨的乡兴;那坡县百合乡的那乐、民兴、平坛,下华乡的上华、规六,那隆乡的坡芽;凌云县加龙乡的下伞、尖里;钦州市洞中乡的洞中、那丽、板兴,板八乡的板沟、大坑、细坑、和平。那俊乡的东山、那钦;上思县有妙乡的更辟、有生;江城县瑶家乡的象脚山、象庄、于龙塘、六家村、大碑村、莫作山、新山、席草塘、小曼凸、牛厩房、勐板山、温箐、漫薄山、甘蔗园、依郎、高山寒;龙胜县的马堤乡等,都有瑶族张氏分布。瑶族张氏的知名人士有广西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张有隽。

  壮族张氏主要分布在广西,其由来不很清楚。在清代,广西上林县有一个很有名的壮族张姓家族,兄弟二人,弟弟叫张鸿慧,康熙四十一年(1702)举人,著有《女训》、《家训》、《董训》等。哥哥叫张鸿翮,康熙间任永宁州学正。鸿翮的儿子张友朱,曾任庆远府学教授。友朱生滋。滋生鹏展,乾隆时官至通政使,著有《山左续抄》、《三难通解训言述》。

  黎族张氏主要分布在海南岛,其由来不清,清代有崖州(海南崖县)洋琳洞黎人张红须,道光九年(1829)领导当地农民起义,后被镇压。

  侗族张氏一部分是由宋代屯田湘西的章姓改姓并与土居侗族人通婚、交融而来的。其情况见本章第一节。其他支系的由来不很清楚。原来主要分布在湖南、贵州等区。清乾隆四十三年大旱,晃州(湖南新晃县)有部分侗族张氏迁到湖北的宣恩、恩施、利川、咸丰等地。

  高山族张氏主要分布在台湾。清代有张李成,1884年中法战争中,他曾率兵500人,在台湾淡水大败法国侵略军。

  阿昌族张氏。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由来不明。

  纳西族张氏。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由来不明。

  藏族张氏。主要分布在藏族聚居区。由来也不明。

  僳僳族张氏。主要分布在僳僳族聚居地。

  蒙古族张氏。蒙古族张氏有一支由治良匡氏改姓而来,具体情况见本章第一节。其他支派则不明由来。在明代,有固原蒙古人张把腰,于成化年间领导农民起义于石城堡。

#p#分页标题#e#

  朝鲜族张氏。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及朝鲜半岛。在清代初年,他们大多编人八旗中,率兵打仗,如副都统正黄旗辽阳人张偏图、都统正蓝旗易州人张雅图、甘肃巡抚镶黄旗人张文兴、山西巡抚正白旗辽阳人张滋德等。其中最有名的是张良弼,他本是正白旗仓衣旗鼓人,世居沈阳。在攻克辽东时,因功由鼓人升为佐领。后围攻锦州,击败明朝大将洪承畴,授予二等轻车都尉。其子张时荐,袭父职,后来加爵至三等男。

  满族张氏。满族张氏多由赫舍里氏等改姓而来。今岫岩县哈达乡张氏,绝大多数是满族人,其先祖是长白山二道沟的镶红旗人的。

  回族张氏。回族张氏中有一支是在明代由璞罗德氏改姓而来。其他支派的由来则不很清楚。张姓是回族的大姓之一。如湖南邵阳回民中,以姓马、张、苏、海、蔡者为多。民和县回族大姓依次排列为马、冶、刘、杨、白、张、陈,他们是清光绪年间,陕甘总督左宗棠从甘肃水阜河十二庄迁来的。今拉萨市的回族张氏和黎氏、余氏三姓,都是从四川来的。

  彝族张氏。彝族张姓人有一支是南诏王蒙氏之后,详见本章第一节。在四川德昌县麻泉公社有一支张姓,其先祖为会东土司张氏,是彝族人,但后来逐渐汉化,最终成为汉族人。

  苗族张氏。苗族张氏有一支是宋代由江西迁居湘西的大章、小章兄弟二人后裔改姓并与苗人通婚而来的。

  土家族张氏。土家族张氏有一支由宋代大章、小章兄弟后裔改姓而来。在今湖南龙山县境有一个历元、明、清三代的张姓.

张姓入闽

1、张姓入闽始于唐朝。自始祖张挥,传至104世祖张陵,号文右,仕唐,官拜兵部尚书。妻吕氏,生二子,长龙,次虎,随父征剿有功,朝庭俱封为都指挥官职,龙、虎二兄弟于唐总章二年(669年)随陈政入闽平乱,立下功勋后,张龙班师回河南开封府,张虎则立籍漳州,繁衍子孙,后裔尊他为开漳元始祖。

2、张姓入驻福建始自唐代,其太始祖是张岩。岩公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县魏陵乡祥符里。岩公生五子,长子张谨(排称张八公,后代居福建省政和县杨源乡),次子张攻(九公,居古田铺村),三子十军将公(居下坂洋尾李堂平江府吴江县溪南今溪离也),四子张睦(十九公,居福州),五子张灏(居浙江温州平阳)。

唐僖宗乾符初,王仙芝、黄巢起兵反唐,四年(877)七月,岩公长子谨(也名仲谨,号自勉),为忠武节度使崔安之俾将,以七千人解宋州(河南商丘)之围。五年(878)七月,黄巢攻宣州不克入浙东,开七百里山路越仙露岭入福建,张谨时任福建招讨使,率郭荣等十八将校与黄巢战于福建省政和县铁山,因矢尽粮绝,谨公与郭荣等均战殁于铁山屯尾葬焉,宋崇宁间进封侯爵,大观初,追溢英节侯,隆兴间加谥昭烈,封惠应王,敕建英节庙四座祀之。据载,朝廷封谨三十六葬,现已在政和、建甄等地发现四处墓地。后其长子张世豪为守墓茔定居于政和杨源,繁衍生息逐成一派,现已枝繁叶茂,族众派生,遍及海内外。

岩公四子张睦(也名仲睦)于唐僖宗中和元年从王朝、王审知兄弟起事,后率二十四姓五千子民随军南下于唐昭宗景福二年(893)五月踞福州。睦公先是于乾符三年(876)任光禄大夫,入闽后,王审知先受命为威武军节度使,封琅玡王。乾宁四年(897),王审知请于朝,授张睦三品官,领榷货务。公辅佐审知二十九年,总理国计民生,招来海内外商贾,息兵纷,拓商贸,为福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后唐开平三年(909)审知受封为闽王,张睦为梁国公。后唐天成元年(926)张睦殁,葬闽侯上街镇上街村赤塘山。闽人怀睦公之德政,建榷货全华大王庙于福州凤池坊(仙塔街),塑像祀之,其后裔现已遍及福建、广东各地,以及海内外。

3、张姓之定居闽省虽然始于唐末,然张姓与福建的渊源却可以上溯到西晋时期。

《张氏正宗和实史略》记载,福建张氏第九十四世先生张华,字茂先,范阳(今河北固安西南)人。西晋武帝时任中书令,进司空,伐吴有功封广武侯,太康三年封壮武公。华公博及古今,文章名世,著有《博物志》十篇,后人辑有《张司空集》。《晋书》说,张华“雅爱书籍,身死之日,家无余财,唯有文史溢于几箧。”搬家时,竟“载书三十乘。……天下奇秘,世所稀有者悉在华所。”据元代伊世珍《琅环记》一书中记载,张华未显之时,曾在福建建安(今建瓯)任地方小官。有一次他游至政和杨源洞宫山,遇一异人,异人邀他到一兀立的石壁前,忽有一道石门洞开,进入洞中,但见洞中陈书满架,异人对华说:“这是历代史书。”又带他到另一洞室,书籍更多,那人说:“这是各国志书。”,最后到一处高大的洞室,对他说:“这些是《玉京紫薇》、《全真七英》、《丹书紫字》诸秘籍”。“化公历观诸书,皆汉前事,多所未闻者。如《三坟》、《九邱》、《梆杌》、《春秋》亦皆在焉。”张华公请求让他在此借住数日,以便读遍藏书,被拒绝,命童子将华公送出。张华问此地名,异人告之曰:“此琅环福地也!”这便是道教第三十七福地——政和洞宫山,又称琅环福地的来历。《琅环记》一书的首篇就记载了这个故事,《福建通志》、《政和县志》对此也有同样的记载。这不仅为闽北的藏书史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史料,表明当时地处建安的“琅环福地”洞宫山是福建最早的一处藏书所,而且说明张姓与闽北的关系早在晋代就已经开始。加之今天洞宫山所在的政和县杨源乡,正是张谨、张睦后裔聚居之地,这也许是历史的巧合,但它毕竟说明张姓与闽北乃至整个福建的关系是十分悠远的。

4、据《中华姓氏通书》称:阳陵(第八十五世祖,张万稚,字千秋,汉宣帝元康四年,下诏赐为阳陵公)后裔最先入闽的是张张炳之子明谦(阳陵第三十四世),字寓山,号建城,历任南宋贵州都匀府尹、中丞大夫。退休后居石壁堡(宁化县),生8子,长棣、次极、三校、四松、五杜、六束、七梁、八棠。张棠后裔,第六世传至四十一世本郁等返回湖南,其它七子繁衍宁化外,又东迁至漳浦县城、平和县小溪、永泰县小竹园、南靖县水西等地,已靠近海边,其后裔在明清之际多有涉东海东渡台湾者。明谦之子张棠,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响应文天祥的号召抗元,次年兵败被俘遭杀害。其生3子,长惟孝、次惟考、三遗。惟考因避灾难隐居安化三州。惟孝第五传至四十一世张纬也迁居入闽。遗字继宗,抗元兵败即逃来福建。因元朝通辑追捕,遂匿名逃至永泰,人呼之六郎。从此后裔居永泰,还有一部份后裔迁福州,一部份后裔迁居台湾。

张姓肇漳

#p#分页标题#e#

陈政入闽平乱后,唐中宗时,封张虎为协应大将军,镇守漳州。时值张虎前一年娶妻王氏女为夫人。张虎奉敕命,走马戥标、开创膏腴产业,以为燕翼诒谋之策,立籍漳州。张姓世世子孙,祀张虎为开漳初代之元始祖。自唐、宋、元、明、清,迄今千百余年,子孙支派分居闽、粤、漳、泉、惠、潮等地,府、州、县,聚族成祖,皆一本于元始祖张虎之后裔也。

开漳始祖张虎。字伯纪,与夫人王氏生有6子,长真瑞、次真圣、三真端、四真明、五真德、六真福。

长房真瑞,生举,举生二子。长贤,次先。张贤隐居山林,不求仕进,于天宝三年(公元气44年)率家众过盘陀岭外,建宅西林,开基创业而聚族焉。开创西林祖贤,妻罗氏,生5子,长明山、次明海、三明立、四明仁、五明德。明山,即西林张姓第九世,享寿93岁。妻林氏。传七房:长天赐、次天奇、三天叙、四天旺、五天遂、六天与、七天爵。

次房真圣,乏嗣,他把分受的漳州府大宅,喜舍建开元寺,又将田租1000石尽施寺内,供佛斋僧。

三房真端,妻罗氏,生男逊,仕唐为大夫后,致仕立籍广东。逊后回漳礁美居住。

四房真明,子孙聚族漳州东门。

五房真德,仕唐为大夫,派下子孙聚族漳州东门外赤岭山头,地名埔尾。

六房真福,早逝,无传。

长房裔孙:

明海,(1)长子天佑,传至十七世孙张玉,父子佐永乐定天下,以元敕封公侯,族孙世袭,传至英国公张世泽,于崇祯十七年,殉难身亡,后世子孙立籍北京顺天府;(2)次子天然,生3子,长进江,派分潮州东洋村;次进发,传钦德、钦明,派分龙岩县;三进中,传钦保,派分小溪龟山。(3)三子天正。明海住居西林。

明立:长子天富,派分漳州;次子天贵,派分半筋;三子天则。派分南靖金棱山居住。

明仁:生4子,长天护,分派河洋荔支径;次天助;三天喜;四天明。

明德:住在西林小西门。生4子,长希文,子德明,派分潮州;次希宾,派分外方,待考;三希宁,子名中,分派五都、黄淡、赤礁;四希善,乱世外逃,子孙分派福州。

西林世系

西林张氏一世:张参议,云霄西林始祖

西林张氏二世:张宗来(1276-1357年),妻钱氏。

第三世:张大美(1299-1347年),妻陈氏。

第四世:张子仁(生于1320年),妻朱氏,生5子,长得安、次得仁、三得义、四得礼、五临寿。

第五世:(1)张得安(1341-1401年),妻陈氏,生4子,长临得、次临孙、三观保、四昆润;

(2)张得仁(生于1343年),妻林氏,继室蔡氏,生4子,长再生、次志德、三再辉、四志仁;

(3)张得义,妻饶氏,生三子,长安利、次安吉、三安贞;

(4)张得礼,妻郭氏,生3子,长永和、次永泰、三永福;

(5)张临寿,字得智,妻吴氏。生3子,长靖安,次详聪、三详明;

第六世:(1)张临得(1367-1405年),行一;分派菜埔、东车,生4子;长保生,菜埔大房;次万大,菜埔二房;

三应祖,菜埔三房;四乌治,分派东车、青崎;

(2)张临孙,行二;生2子,宗赐,长垅长房;细仔,长垅次房;

(3)张观保,行四;生惠长,分派深垅;

(4)张昆润,生于1384年,生5子;长仕恺,分派下云;次仕哲,分派交仓;三仕祺,分派庙后;四仕明,

分派下坂;五临仔,分派西林;

(5)张再生,生于1379年,行三,名玉,分派西门。妻吕氏,生2子,长孟隆,分派云陵,次孟斌,

分派西门;

(6)张志德,(1385-1423年),行十一,名福,莆美始祖。妻吴氏,生4子;长观由,分派后山;次敦敬,

绝祀入庙,配享;三观孝,分派下窗;四敦睦,分四支,云霄城关、广东普宁、宝镜院、潮阳上下堡;

(7)张再辉,(1387-1450年),行十二,名愿仔,自幼避难外出,入赘诏安二都廖家。

(8)张志仁,生于1393年,行十六,字兴林,妻庄氏,生3子;长则均,分派莆美荔支脚房,莆美肖春之

祖;次致政,分派晋江柯坑;三季隆,分派晋江岑张伍堡。

(9)张安利,行五,出祖,生一子世泰,分派诏安景坑,传六世,有孙毓瑞,来云省祖;

(10)张安吉,行八,国修之祖,分派葵潭;

(11)张安贞,行十三,出祖广东饶平,分衍东山石笋池;

(12)张永和,行六,分派诏安番钟、宫口;

(13)张永泰,行七,生德贵分派漳浦、平和坪塘、福鼎;

(14)张永福,行十四,生2子,长德禄,分派半坑;次德荣,分派半坑;

(15)张靖安,行九,生1子,扬珠;

(16)张详聪,行十五,生2子,长扬辉,俱往潮州,次扬宽,府城开派;

(17)张详明,行十七,生3子,长扬敬,移往东山樟塘,分派古港双果山,河南洛宁西山底;次强大,

开派潮州;三强二,开派揭阳

云霄张氏支系,自张参议为西林始祖,传衍至今,张姓在云霄的最晚辈为第二十九世。现云霄境内有张姓族人约5万多人;居住广东饶平卓村张姓最晚辈为第三十二世。

县内分布

1、云陵镇:

(1)水吼 (2)下坂 (3)大村 (4)下园 (5)旧米市

(6)西门脚 (7)溪美 (8)王府 (9)水月楼 (10) 三房里

(11)西门 (12)新衙内 (13)享堂 (14)塘坪

2、莆美镇:

(1)树洞 (2)前涂 (3)中柱 (4)马山 (5)莆美

(6)荷仔埔 (7)油车 (8)演武亭 (9)大埔溪墘

(10)莆南 (11)莆东 (12)莆下 (13)莆北 (14)荔支脚

3、东厦镇:

(1)青崎 (2)东崎 (3)湖坵 (4)长垅(据查现无张氏后裔,迁居何处待考)

4、火田镇:

(1)菜埔 (2)西林 (3)西林宫仔 (4)石狮头 (5)新埔

(6)内仓 (7)乌石 (8)大径 (9)莆中 (10)居人山

(11)下楼松脚 (12)岳坑 (13)水头 (14)郭埔 (15)圆峰

(16)东车 (17)鹅江后 (18)珍珠坂 (19)半径 (20)溪口

5、下河乡:

(1)碗窑 (2)落水虾 (3)世坂 (4)交仓 (5)新坡

(6)车圩 (7)上坡 (8)后山 (9)石屏 (10)后角

(11)楦仔脚 (12)仙石 (13)田头里 (14)崩坎 (15)三星

(16)赤坑 (17)下埕 (18)石窗 (19)泮坑 (20)大厝

6、和平乡:

(1)新楼 (2)深山 (3)半坑 (4)安吉 (5)径仔

(6)飞鹰埔 (7)田坎 (8)白马埔 (9)第壹 (10)通贝

(11)水晶坪 (12)溪仔尾 (13)屐僚 (14)瓦厝 (15)楼仔

(16)桥头 (17)凹仔湖 (18)坪坑

7、马铺乡:

(1)青尾 (2)车埕 (3)枫林 (4)坑尾 (5)水口

(6)新楼

8、陈岱镇:

(1)峰外 (2)山外 (3)陈岱

9、常山农场:

(1)常山 (2)黄坡 (3)石榴坂 (4)深垅 (5)三脚缭

(6)下云 (7)半径 (8)坪岭 (9)柘林 (10)坪水

(11)官洋 (12)马洋 (13)埔径 (14)大埔 (15)白竹

(16)新楼 (17)丝竹洋 (18)白狗洞 (19)旧楼 (20)白水(石示)

(21)海峰 (22)深垅 (23)杜塘 (24)东厝 (25)丈岩

(26)东升 (27)内寮 (28)口寮 (29)大水堀 (30)后厝园

附:从越南、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迁回的张氏分布:

(1)大水堀 (2)老虎山 (3)常山 (4)吉仔 (5)双山 (6)溪墘

祖祠家庙

云霄县张氏总祖祠孝思堂,座落于云霄县火田镇西林村,供奉西林张氏五世神主,为云霄张姓阖族祠宇。1997年重修峻工,为二阶祠埕、基建面积:祠堂主体为428平方米,祠埕为1008平方米。

祠堂堂联:

(1)孝熙严祖春秋祀;

思慕敬宗福佑绵。

(2)勋著开漳溯源祥符衣冠济济绳祖武;

族称古郡枝荣台粤瓜瓞绵绵仰宗功。

(3)漳水奠鸿基皇祖多仪隆俎豆;

清河绵世胄诒孙有谷盛蒸禋。

(4)远祖溯明山亭敦昭穆;

高堂怀秀水礼重蒸尝。

支系家庙

1、怡经堂:在云霄菜埔村,包括俗称“五家伙”、“田顶学”、“南门学”、“河沟边学”等均为菜埔张姓三房祖祠。

2、孝德堂:在云霄东车村,为东车张姓开基祖乌治祖祠。

3、敦本堂:在东车村,为乌治派下子琼宗祠。

4、燕怡堂:在东车村,为乌治派下子瑶宗祠。

5、有庆堂:在下云村,为张姓下云祖仕恺祖祠。

6、光裕堂:在下云村,为仕恺衍派宗祠。

7、悫著堂:在下坂村,为张姓下坂祖仕明祖祠。

8、诒谷堂:在下坂村,为张姓下坂六房祠堂。

9、致思堂:在莆美村,为张姓莆美开基祖志德祖祠。

10、昭假堂:在莆美村,为志德衍派敦睦大房宗祠。

11、赉思堂:在莆美村,为莆美四房二宗祠。

12、世泽堂:在莆美村,为志德派下宗祠。

13、安吉堂:在和平乡安吉村,为张姓安吉开基祖惟贤祖祠。

14、敦立堂:在安吉村,为惟贤派下士谦宗祠。

15、思敬堂:在和平乡通贝村,为张姓官陂永祖衍派第十世荣挺祖祠。

16、庆泽堂:在水晶坪屐寮村,为张姓官陂第十一世祖德修宗祠。

17、孟思堂:在水晶坪凹仔湖村,为张姓官陂第十二世佛字宗祠。

支系堂联

1、下坂悫著堂:

(1)悫谨绍前修一派西林绵裔孙;

著明垂祖泽千秋霞坂荐香馨。

(2)派衍西林祖德长绍燕翼;

基开霞坂孙支永存蒸尝。

2、莆美致思堂:

(1)长长幼幼其守家箴百忍;

穆穆雍雍毋忘世训两铭。

(2)诒汝子孙奕世其昌;

悫我士女宜尔室家。

(3)西林衍派;

悫著分居。

3、莆美赉思堂:

赉在人是富;

思恩德广深。

4、水晶坪孟思堂:

(1)十三世祖开宗立庙隆俎豆;

七世传孙衍派兴家盛蒸殷。

(2)礼仪古风敬祖谒宗荣世胄;

式型新颖敦亲睦族谱春秋。

播居台湾

云霄张姓历代播居台湾的有:

1、张伴仔,菜埔村人,张氏十四世,明天启至宗祯年间,移徙台湾。

2、张熊生,莆美乡人,第十六世,清初,迁徙台湾。

3、张作、张会(兄弟),莆美乡人,俊元派,第二十一世,清康熙年间迁台。

4、张续,莆美乡人,俊元派,第十九世,清乾隆年间,迁徙台湾。

5、张耀生,云陵人,城关裕元派,第二十世,清嘉庆至道光年间迁台。

6、张斗,莆美乡人,俊元派,第二十一世,清咸丰至同治年间迁台。

另据“调查表”:

1、清乾隆年间,仙石有部份张姓族人迁台中、基隆。

2、三星村的第十三世张涉派系、张果行派系、二房陛金派系,迁居台湾。主要居住在台中市、台中大雅乡。

3、解放前夕(1949年),有部份张姓人士迁居台湾。

明代仕历

1、张天成:莆美乡人,明代任茂名巡检;

2、张九霄:莆美乡人,贡士,任广东潮州通判;

3、张纯:莆美乡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任山东按察使,升湖广巡抚;

4、张常:莆美乡人,万历十一年进士,任江西赣州知府;

5、张问明:莆美乡人,明经,任浙江湖州孝丰知县。

6、张兆元:莆美乡人,武举,授赞画;

7、张济辅:莆美乡人,军功,任云霄参将。

8、张居方:莆美乡人,万历二十九年进士,任广西南宁知府;

9、张斐:莆美乡人,经魁,任南京卢州府舒城县令;

10、张佐治:菜埔乡人,万历二年进士,任天津兵备参政,山东兵备副使,加衔参政升抚院,授中宪大夫。

11、张一栋:云陵人,万历十四年进士,姚安知府;

12、张士良:菜埔乡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任浙江宁波知府,河南副使,大梁兵备道。

13、张天维:莆美乡人,崇祯十年进士,任山东沧州知府,升赣州知府;

14、张京胤:莆美乡人,吏员,任登迈知县,升万州知府;

15、张兴都:莆美乡人,军功,崇祯年间任仙霞关副将;

16、张飞虎:莆美乡人,天启五年进士,任甘肃抚标中军;

17、张用贤:西林乡人,武进士,任湖广都司佥事;

18、张黄捷:莆美乡人,崇祯十六年武进士,任广东南雄副将;

清代仕历

1、张先跻:云陵人,雍正八年进士,翰林院庶士。

2、张观孟:莆美乡人,贡士,任礼部儒士。

3、张凯:下坂村人,武职,康熙年间任潮州守备。

4、张元:下云乡人,军功,康熙十六年任江东副将。

5、张士杰:下云乡人,军功,任千总。

6、张士雄:下云乡人,军功,任千总。

7、张德:下坂村人,军功,康熙年间任洞庭副将,赠武显大夫。

8、张琮:下坂村人,武举,康熙年间任山东守备。

9、张高:深垅人,武职,康熙年间任左都督,管陕西宁夏镇标后营游击。

10、张延光:莆美乡人,武举,任厦门水师千总,南沃福营守备。

11、张国梁:莆美乡人,武举,任南沃左营千总。

12、张纲:三房里人。乾隆五十五年进士,任浙江处州松阳县令。

13、张藻翔,莆美乡人,同治年间任广东试用县令。

14、张臣弼:云陵人,光绪二十九年任厦门云霄商会总理。

民国仕历

1、张栋,(张高二姓双奉子),旧米市人,任两湖(湖北、湖南)屯销股长,湖北省鄂岸盐务办事处课长。继任泉州盐务局长,漳属东山盐场辖七县场长。

2、张连春,下坂村人,任国民党军队师长,少将军衔,住台北市。

3、张孟帮,新衙内人,蒋经国侍卫官,师长。

4、张景超,云陵人,任国民党军队上校,住台湾。

5、张时雍,又名家福,莆美人,任国民党驻菲律宾代总领事。

6、张承藻,莆美人,任国民党漳浦县党部书记长,住台湾。

7、张澜溪,三房里人,任国民党漳浦、南靖县长。住台湾。

附新中国:

1、张式林,云霄菜埔人,南昌94医院大校军医,师级。

2、张家庆,云霄云陵镇人,任国家测绘总局测绘科学研究所、室副主任。

3、张主惠,云霄新衙内人,任永安市长。

4、张奋生,莆美乡人,任政协厦门市副主席,民革福建省委常委,厦门主委。

5、张添园,莆美乡人,新疆建设兵团师长。

6、张秉益,莆美村人,国家航空航天工业部处长。

宗族特征

1、得姓较早,源远流长。

#p#分页标题#e#

2、张氏一族,枝繁叶茂,各郡望 字行辈份排列有序,清光绪年间张允选等修《张氏族谱》,有山东黄县一支字行为:“基业可久,名望堂昭,衍庆为志,肇锡永超。”张绶青刊修《张氏族谱》,有江苏润城张姓一支字行为:“好学用典,有文斯远,积庆之家,儒宗以衍,运际昌明,时乘光显。”据民国一九三五年张勉西所修《张氏族谱》,广西桂林张姓一支字行为:“增其心性学,器宇自温纯,积厚垂麻远,国恩申锡频。”

3、云霄的地方望族,共有166个分支系。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5-19 10:50, Processed in 0.223678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