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卢 › 邓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大英邓氏网

2013-4-13 18:40|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538| 评论数: 0

日志正文

三元邓氏

标签: 邓氏  三元  姓氏文化  邓大贵  分类: 家族迁徙流布 2007-08-31 15:07

邓氏与三元

有关邓氏与三元的传说

      三元邓姓与三元的历史似乎有一种不解的情缘。
      新编《三明市志·方言》在“句段举例”中用了两则有关邓氏传说的记载。一则是用三元方言写的有关邓茂七领导农民起义的传说:明朝正统十二年(1447年),黄竹坑有个种田人叫做邓茂七来到梅列做长工。有一天,他挑谷子过渡去缴钱粮,看见几个差役将一个老人家打得呼天叫地。老人家是将布袋里面漏出来的谷子扫起来,差役诬赖他偷谷子。邓茂七看着非常气愤,大叫一声:“不要冤枉好人!”几个差役就围过来想将他缚起来。茂七本来就有一套好工夫,几个差役舞刀舞枪都不是他的对手,被他打死两个,剩下几个赶紧跑去报了官。在场的人看见都喊:“打得好!”对茂七说:“早死慢死都要死,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你带我们起来造反。”众人一起来到观音阁,烧香点烛立誓造反。茂七举起一根扁担,叩问苍天:“这回造反,铲平贪官,代天行道,若能成功,这根扁担就顺溪流上。”说罢将扁担丢落沙溪,扁担果然流上。从此,他集合义军几万人,茂七起来领头,号称“铲平王。”这里记述虽然与正史记载邓茂七起义的情况有所出入,却也真实阐明了明末“官迫民反”这一事实。邓茂七虽不是三元邓氏(黄竹坑现属梅列区),但中国有句老话:“五百年前共一家”,更何况同是邓家呢?三元邓氏因邓茂七起义而受到株连却是事实。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三元后路邓氏金房第36世孙邓焜在其“家谱自序”中写道:“因正统北狩,而麻布街邓茂七反,八闽骚动七邑遭劫,归仁里(现三元区荆东)一乡,系同姓被祸尤惨。日云公避乱入寺,削发为僧,法号士载。当日荆村邓姓,各走他乡。”可见,邓氏兴衰与三元的历史也是分割不开的。另一则则是与“三元”的由来紧密相关的。原文是用三元方言写的,我们把它翻译成白话文:三元这个地名怎么来的有好几种说法。根据本地大姓邓家族谱记载,是说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姓安的妇人,一胎生了三个儿子,大的名龙元,第二的名叫狮元,第三的名叫豺元。这三个儿子成人以后都极有本事,各人成家立业,为乡里做了好多贡献。在沙县西溪(注:那时三元属沙县辖区)这个地方大大出名,后来就将这个乡村也就叫做三元。虽然我们查阅了三元《邓氏家谱》并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只能权当一则传说姑且听之。但这则传说至少说明邓氏子孙在三元这块土地居住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以至与三元的历史紧紧相依。
      虽然不能说有邓氏才有三元,但邓氏是三元境域最早的开发者之一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三明市志》的“方言”是以三元话为代表。

    三元邓氏的繁衍

      三元邓氏入闽与定居

      西晋“永嘉之乱”后,邓攸携族南渡逃难。邓攸(?——326),字伯道,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东南)人。他小时以孝著称,被中正品评为灼然二品,出任吴王文学,后历任太子洗马、东海王可马越参军、吏部郎、河东(今山西夏县西北)太守。“永嘉之乱”时,他被石勒所俘虏。他舍弃亲生儿子,带侄子逃出虎口,辗转逃到江东,被东晋元帝司马睿任命为太子中庶子,后迁任吴郡(今江苏苏州)太守,后迁任尚书右仆射。成和元年(326年),他去世时因无子由侄儿邓绥为他服丧三年。唐末,邓绥辗转入闽,在汀州宁化石壁开基。据《邓氏族谱·东汉源流序》载:“永嘉末年,后赵石勒作乱,伊时有号伯通,叔攸公,友爱感天,舍一家命脉,救一方生命,即宁化石壁乡是矣。至绾,登进士第,相一朝纲。后被谤窜黜,寄迹泉州仁铺试剑乡。递后大猷公乃立勋树续为将军,今泉郡有邓将军墓,至元祜践位年间,后回石壁都禾口村居。”宋徽宗时的国子祭酒邓肃也是出自这支邓氏。

      唐末,邓氏第七十二世祖邓静(字超群,邓禹后裔)从河南省光州固始县率四子:光布、光天、光化、光日渡江南下。据《剑沙三元邓氏(革房)家谱》载:其第八房第十二代孙邓泰七(讳康进)撰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荆山重裕堂序记》叙述:“正祖,系光州固始县人。一子分过南红州;一子分过抚州;一子分过留州赤水县;一子分过南剑州沙县马坑荆山。”邓氏四兄弟中,长子邓光布于唐乾符初年(874年)入闽,为崇安镇将(注:《三元邓氏家谱》载为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入闽,可能有误。此处按新编《沙县县志》的说法)。邓光布有2子:长子邓顼以舅氏剑州路旧将罗石卒袭职,改封建州路将军[注:元代始设“路”的建制,旧谱有误]。次子邓舜率部属于荆东(古名,归仁里)田猎,始治宅屋。据《邓氏族谱·地宅志》载:“荆村自(县)治而西百里,水可舟至,陆可步通……,舜臣公田猎至宿,治屋而居。”唐乾符五年(878年),邓光布率部与黄巢起义军作战时,中流箭身亡后,邓舜袭父职,仍驻守沙县、三明城关一带。因此,建欧、建阳、建宁、泰宁一带邓姓多为邓顼后裔,沙县、三明、永安一带邓姓多为邓舜后裔。福建邓姓多为邓光布的后裔,他们尊邓光布为邓姓入闽始祖。邓光布第七世后裔(邓舜一支)分别迁三元区莘口、沙溪洋等地。第八世祖邓克谐(969——1033年)于北宋期间辟荐特奏进士,迁大理评事官居银青光禄大夫;景德四年(1007年)进大司马上柱国,赐章服金鱼带归第;死后葬于荆东。邓克谐生八子皆为三功曹、二理曹、三使曹。邓氏以金、石、丝、竹、匏、土、革、木为八大房,故有“北宋八音分房”之说。《剑沙三元邓氏(革房)家谱》清楚地记载了这八房的播迁:“一房在三元管前;二房在孜口;三房在蕉源、黄竹坑、长源、罗地、杜水、坑源、碓源、郑坑、二十五都,分一子在龙岩县,九鹏住贡川发口;四房分郑溪源;五房分二十五都;余,荆山各房。”

#p#分页标题#e#

      北宋八音分房的具体情况为:
      《三元前路邓氏(匏房)家谱》载:“吾家世居三元正龙坊,而溯其所自出,则克谐五子有职之苗裔也。”
      《剑沙三元邓氏(革房)家谱》载:“我祖有仪公系第七房(革房)。……至第三十一世豹一公(1456——1530年)偕弟携家人,于明正德十六年(1520年)移居三元荣锦坊下巷。”迄今已繁衍17代(即邓光布第47世)。
      《剑沙三元邓氏(木房)家谱》载:“自第二十三世讳百二十二公居三元。”
三元区《柳城邓氏(石房)家谱》载:“我柳城开基祖,朝奉朗明高公,实为石房八代孙,始迁于宋淳祐四年(1244年),其距南津公十六代,溯仲孝公又九代矣。”嗣后又分居于莘口。
      《剑沙沙溪阳邓氏家谱》载:“邓氏沙阳始祖五七朝奉公,系光布公的第十三代孙,自宋乾道年间(1165——1173年)由荆山迁来沙溪厚洋,隐德不仕,性耽嗜林园陶情自乐。”迄今已26代。
      三元区岩前邓氏系邓氏第三房(丝房)后裔。
      三元区荆东邓氏系邓氏第二房(石房)后裔。据光绪年间邓氏《明昌祠记》载:“吾祖胜七公自万历年间,由沙阳迁居荆村。”余树松撰《叙》中说:“光布历传八世生克谐,克谐生八子以八音分房。荆村、沙阳系石房有冲公支派,复传至28世而生胜七、胜九(留居沙阳)。”
      列东土堡邓氏系第四房(竹房)支苗裔,其《家谱》载:“自有汴公第三子九围传至(光布)第22世癸四生二子:卢、三。三公为迁列东之始祖讳招三。”据列东邓氏手抄簿记。
      北宋八音中,有金、丝、革、木四房的后裔迁居永安;由于迁入时间不同各地邓氏始祖也不同。据《闽沙邓氏族谱》载:燕北街道益口村邓氏始祖是生八。洪田镇黄龙土堡井、佳山、湍石摇头、石庄、石洋坑、湍石中央村、兰发的邓氏始祖分别是邓梧、启孟、成钦、成旺、成八、永联、通明。贡川镇红安村邓氏始祖是邓子琏、福安。贡堡邓氏始祖是邓成祖。安砂镇热水、曹田、江坊、将乐坑邓氏始祖分别是邓承甫、邓乾、明玠、赖通。吉山邓氏始祖是邓翰。上坪乡邓氏始祖是邓千九。西洋镇芹菜洋邓氏始祖是邓元仲。燕南街道洛溪村邓氏始祖是邓永十、善四、添七。黄历村邓氏始祖是邓永贵。燕北街道兴坪村邓氏始祖是邓茂三、茂五、文升。贡川大坂村邓氏始祖是邓千二。燕西街道大溪邓氏始祖是邓三第。
      北宋初,邓植从建州(今建欧)潜徙归化镇(即今泰宁)。邓植,字之功,原籍河南南阳新野,后迁徙京陵(南京)。南唐李璟时(955——959年),邓植入仕南唐,被封为大将军,镇守杉关。南唐亡国后,他潜徙泰宁,隐居于张罗坑水竹坪(新桥茜源村对面坳地),旋而定居茜源。
      北宋乾德元年(963年),邓肆与的后裔从虔化(今江西宁都)毕家塘迁居福建宁化、清流等地。据《宁都城南南阳邓氏族谱》载,邓肆与先祖邓原化从河南新野徙抚州赤栏;裔孙邓迪哲迁乐安招携,邓肆与又从招携迁虔化(今江西宁都)毕家塘,其后裔分徙宁都县城西门、南门和瑞金及福建宁化、清流等地。

      宋代,邓忠郎自河南涂水迁入宁化邓家塘;其裔孙邓钺中进士,官至殿中丞,因世变,迁居宁化肖坊。其后裔志信迁徙江西宁都、志陆迁徙江西瑞金。

      邓氏入闽始祖为邓光布。当然也有例外的,如宁化县石壁一支邓氏是于晋太熙元年(290年)从山西滔分迁入,后播迁广东梅县;宁化县安远邓家是明洪武十八年(1138年)从河南深水迁入;建宁县城关邓氏是于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从邵武禾坪迁入等。但是,三明境域邓氏大多数都出于邓光布一支,尊邓光布为入闽始祖)。邓光布,河南光州固始县人,唐末入闽。邓光布具体入闽时间有两种不同说法:一是正规志书,如新编《沙县志》、《三明市志》都认为邓光布入闽是在唐乾符元年(874年),即邓光布“唐乾符初(874年)任崇安镇将。……乾符五年黄巢起义军攻进福建,邓光布率众抵御,中流箭而亡。”二是三元《邓氏家谱》记载。《邓氏家谱》记载邓光布入闽时间有两处:(一)“灵卫侯南津公传”载:邓光布“唐僖宗时,由殿前侍御史,同王绪入闽;初为福州侯官县,继为崇安镇将,后为剑州路将军。”(二)邓焜“家谱自序”说:邓光布“于唐末僖宗时,偕八姓随王绪入闽。绪卒,王潮之第三弟王审知为闽越节度使,封布为崇安镇将;迨梁太祖篡唐,封审知为闽越王,而审知乃改布为剑州路将军。巡视沙邑,与浙寇斗,为流矢所中,没于油皇枋洛溪桥头。”邓焜修家谱是在明朝万历二十四年,也许是因为那时史料缺少,无从考证,还是个人力量有限,“家谱”记载误处颇多。按《历代职官表》载,殿中侍御史是个朝官,从五品;王绪是起义后才被授予光州刺史也仅是从五品,也就说邓光布与王绪同级,平起平坐,而且一个是朝官,一个是“贼”,怎么可能同入闽呢?即使是同入闽,也不可能王绪、王潮才给邓光布一个只有正七品的县令和镇将啊。再说,据《闽国史事编年》一书记载,王绪入闽是在唐中和五年(885年)正月。王绪入闽并不是直接进入福州的,而是正月“克漳浦”,次年“八月拔泉州”;至唐景福元年(892年)正月,“王潮以从弟彦复为都统,弟审知为都监,将兵攻福州。”这前后整整花了七年时间。也就是说,邓光布根本不可能“同王绪入闽,初为福州侯官县”。王审知为“闽越(笔者注:应为威武军)节度使”则是在唐乾宁五年(898年),即“王潮卒,审知自称威武军留后,上表于唐”后,十月,“王审知受命为节度使”。“梁封王审知闽王,赐号忠勤守志兴国功臣”是在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四月。如果按邓焜的说法,邓光布岂不是入闽13年后(898年)才为崇安镇将,入闽24年后(909年)才为剑州路将军吗?更何况,唐朝根本没有“路”的建置(元朝才将第二等地方行政区州改设路)。所以,邓光布入闽应是乾符元年及其以前。
      邓光布入闽后为崇安镇将驻守沙县仙洲。他有两个儿子:长子邓顼袭舅舅的职务迁居建宁;次子邓舜因“率部曲于荆东(古名,归仁里)田猎,始治宅屋”,成了三元邓氏的开基始祖。传至第六世邓石,他有六个儿子,其中第二子邓神、第三子邓安迁居三元莘口镇,第五子邓明迁居三元沙溪阳,第六子邓化迁居县中。居住在荆东的第四子邓佾有七个儿子,其中,第六子邓克谐为邓氏争光添彩,他在北宋开宝至景德三年之间(968——1006年)由辟荐特奏名进士,迁大理寺评事;宋景德四年(1007年)又以银青光禄大夫进大司马上柱国,赐章服金鱼袋。他的八个儿子: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分别为三功曹、二理曹、三使曹。三元邓氏从此分房,即《邓氏家谱》上所说的“北宋八音分房。”《剑沙三元邓氏(革房)家谱》清楚地记载了这八房的播迁:“一房在三元管前;二房在孜口;三房在蕉源、黄竹坑、长源、罗地、杜水、坑源、碓源、郑坑、二十五都,分一子在龙岩县,九鹏住贡川发口;四房分郑溪源;五房分25都;余,荆山各房。”其后裔播迁福建、江西、广东、四川、香港、台湾及海外各地,故荆东有入闽邓氏发祥地的说法。

#p#分页标题#e#

      三明市区邓姓人口约有5000多人。据各地邓氏族谱截:
      三元区后路邓氏系北宋八音分房中的金(长)房。《三元邓氏(金房)家谱》载:“人朔公传至第27世大五公,号增寿,字松老,南宋末元初迁来三元。”三元后路邓氏由增寿开基,至今已传26代。尤其是传至友铭(1462~1530年)。友铭(即文德)生五子,为仁、义、礼、智、信五房;其后裔蕃衍三元各地。如今,三元后路邓氏已有750户,3300多人。
      《三元前路邓氏(匏房)家谱》载:“吾家世居三元正龙坊,而溯其所自出,则克谐五子有职之苗裔也。”三元前路邓氏约有400多人。
《剑沙三元邓氏(革房)家谱》载:“我祖有仪公系第七房(革房)。……至第三十一世豹一公(1456——1530年)偕弟携家人,于明正德十六年(1520年)移居三元荣锦坊下巷。”迄今已繁衍17代(即邓光布第47世),约有300多人。
      《剑沙三元邓氏(木房)家谱》载:“自第二十三世讳百二十二公居三元。”
      三元区《柳城邓氏(石房)家谱》载:“我柳城开基祖,朝奉朗明高公,实为石房八代孙,始迁于宋淳祐四年(1244年),其距南津公十六代,溯仲孝公又九代矣。”嗣后又分居于莘口。总人口约有400——500人。
      《剑沙沙溪阳邓氏家谱》载:“邓氏沙阳始祖五七朝奉公,系光布公的第十三代孙,自宋乾道年间(1165——1173年)由荆山迁来沙溪厚洋,隐德不仕,性耽嗜林园陶情自乐。”迄今已26代,有数百人口。
      三元区岩前邓氏系邓氏第三房(丝房)后裔,至今已繁衍有300多人口。
      三元区荆东邓氏系邓氏第二房(石房)后裔。据光绪年间邓氏《明昌祠记》载:“吾祖胜七公自万历年间,由沙阳迁居荆村。”余树松撰《叙》中说:“光布历传八世生克谐,克谐生八子以八音分房。荆村、沙阳系石房有冲公支派,复传至28世而生胜七、胜九(留居沙阳)。”繁衍至今已有200多人。
      列东土堡邓氏系第四房(竹房)支苗裔,其《家谱》载:“自有汴公第三子九围传至(光布)第22世癸四生二子:卢、三。三公为迁列东之始祖讳招三。”据列东邓氏手抄簿记,列东邓氏人口已有200多人。
      明景泰元年(1450年)邓茂七领导的农民起义失败后,明王朝对参加起义的农民进行了血腥的镇压,祸及邓氏是在所难免的,这就是《邓氏家谱》所说的:“麻布街邓茂七反,八闽骚动七邑遭劫,归仁里一乡,系同姓被祸尤惨。”入闽邓氏第26世“炳”字辈几乎都“远窜他乡”,惟独邓炳瞻留居荆村。邓炳瞻属“金”房,他有四个儿子,除长子留居原地外,老二增享迁居三元尾历群龙头,老三增元迁居三元星桥,老四增寿(字松,老行大五)居三元城关后路。因此,三元邓氏又称三元后路邓氏金房,尊邓增寿为开基始祖。

邓氏与三元的人文景观

      三元区风景名胜区及文物保护单位中有三处景观与邓氏紧密相关:
      一是凤岗“关帝廟”。
      关帝即三国时的关羽,素以忠义武勇为著称。宋代时,关羽被封为“义勇武安王”。明代时又被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大帝”,也被人称为“武圣人”。民间往往把关羽当作神来奉供,认为关羽有“司命禄,佑科举;治病除灾,驱邪避恶,安察冥司,已至招财进宝,庇护商贾”等法力。因此,许多地方都建有“关帝廟”。三元凤岗的“关帝廟”与三元的历史是紧密相连的。据廟内的《凤岗关帝廟史记》载,这座关帝廟始建于明正德 年(1506年)原址在三元城关凤岗亭,由邓氏子民奉祀;后因人口剧增,民居扩大,清嘉庆庚午年(1810年)邓氏子孙便把凤岗亭改建为建筑面积122.59平方米的凤岗城楼。关帝君就奉供在城楼上;因此也被当地邓氏子民称为“城楼公”。据有关人士考证,当时凤岗的居民百分之九十八为邓松的后裔,大部分为邓文德一支的子孙,其余为其堂弟邓文信的子孙。无疑,“关帝廟”即为邓氏所建立和奉祀。1992年,因三元区城关旧城改造,凤岗“关帝廟”便由凤岗理事会出面集资十一万元,在三元神农山(即三明市皮革厂后山)重新修建“关帝廟”,1995年竣工。
      二是“德胜廟”。
      如果说“关帝廟”仅仅只是与邓氏有关,并非独特,因为全国各地如此祀廟多的是,不足为奇。那么,神农山上的“德胜廟”则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庙宇。它奉祀的“神”,正是有关邓氏在三元发达起家的传说中的龙元、狮元、豺元三兄弟。据看庙的邓氏老人们给我们介绍说,“德胜廟”始建于清初,原址在现三元区城关沙洲路烤烟厂。三元解放后,最早的报社就设在“德胜廟”。后来几度沧桑,旧庙宇已荡然无存,流传下来的只剩那半幅的对联。说是在“德胜廟”修建时,邓氏的一位秀才为了考验邓氏后裔是否有人才辈出,特在廟宇的正殿大柱上书一上联:“三圣镇三元阜万民以资百彀”;然后从邓氏子孙中征集下联,从中选出优者之作,书于大柱。下联每年一换。1995年,三元区城关的邓氏后裔们集资在神农山“关帝廟”左则数百米的地方重建“德胜廟”。庙宇的大殿上奉供着邓氏三兄弟的塑像。右则还新塑了三尊小佛像,说是邓氏三兄弟的部将。新建的“德胜廟”还保存了传统的作法,每年征集大殿的下联;但集征的对象已不只限于邓氏子孙了,而扩大至社会贤达及能人名士。我们从众多征集的联句中,发现不泛佳作,诸如“五德播五岳匡一国以奉千秋”、“四贤怀四海匡两宋而炳千秋”等。如今,“德胜廟”已成了三元神农山名胜风景区最具地方特色的一处景点,吸引着四方游客。
      三是荆东“垂裕堂”。
      荆东“垂裕堂”位于三元区荆东村,始建于南宋。据《邓氏家谱》载:邓氏后裔邓宗仁,南宋嘉定七年(1214年)进士,官至江东安抚使。他为了纪念先祖邓克谐夫妇,便在入闽邓氏发祥地荆村“置垂裕堂,凿池泛舟,名曰安抚池”,可见当时是颇具规模。此后,“垂裕堂”几经兴衰。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邓茂七领导的农民起义失败后,明王朝对起义军进行了血腥镇压。秧及所在邓氏,“垂裕堂”也就毁于明兵之手。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倡议裔孙房长仕仁、同力、天寿、成孙、正通合众重建”。清道光三年(1823年)邓氏子孙又对“垂裕堂”进行了一次比较大规模的修建,增设了后堂部分。抗日战争时期,“垂裕堂”被国民党保安处占为军用,祠里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垂裕堂”也就陷入长期无人管理,日渐荒芜的境地。至1985年三明市政府颁发文件,对“垂裕堂”、邓克谐墓作出文物保护的决定。三元的邓氏后裔多方筹资,在原址上对“垂裕堂”进行了重修,历时一年半,至1987年7月竣工。这次重修保持了明嘉靖年间重建时的结构和布局,祠堂由半月池、外檐廊、牌坊、前堂天井、正厅、后厅组成。正厅上正中奉供着邓克谐夫妇刊像,两侧分例“北宋八音分房”的支祖神位。1991年,“垂裕堂”被正式列入三明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三元邓氏名人精粹

#p#分页标题#e#

      三元邓氏在历史也出过许多名人,其中著名的有:
      邓克谐:字仲孝,入闽邓氏第八世孙,生于宋乾德五年(967年)。邓克谐善读左氏春秋,少年时喜欢游名山大川,交结豪士。张齐贤与他交往密切,特推荐邓克谐为特奏名进士,任庐令。后迁任大理评事。李沆入相,十分器重克谐,荐他出任刑州长路、寻召签署院事。宋景德四年(1007年),邓克谐以光禄大夫进大司马、上柱国、赐章服金鱼带归第。大中祥符四年间(10011年)卒,享年六十七岁。死后葬于三元区荆东。其墓与奉祀他的“垂裕堂”均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邓肃:字志宏,号拼榈,生于宋元祐六年(1091年)。邓肃少年时就警敏能文,美风仪,善谈论;二十六岁入太学,后因作花石纲诗十一章,批评此举劳民伤财,逐被出太学。靖康元年(1126年),钦宗嗣位后,由李纲推荐,赐予进士出身,补承务郎,授鸿胪寺主薄;后升任左正言。钦宗赞叹邓肃的忠心耿直,特赐他五品服。建炎元年(1127年),朝廷罢免李纲宰相职务,邓肃为李纲辩护,激怒了朝廷,被交吏部罢归。绍兴二年(1132年),邓肃避乱入福唐(今福清),因病逝世。邓肃著有《拼榈集》二十五卷。
      邓文铿:字德声,生于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考取举人;翌年中进士,授予广东茂名知县,继而升任刑部主事、佥都御史。后因弹劾朝中不法权贵,被排挤出京,任武昌知府、德安知府、苑马寺卿。明宣德元年(1426年)告老还乡,隐居眉山(现三元区岩前眉山);翌年病故。
      邓文修:字观城,三元城关人,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举人;次年,中进士。邓文修性情恬淡,不乐仕进;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为沙县延修县志,去取不苟;又同沙县郑之缙等编修《福建通志》。
      邓世荣:字华卿,三元城关人,生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清咸丰四年(1854年),邓世荣才11岁,便考进延平府学第十名,兼取古学第三名。宗师李联秀称赞他为:“白发观场晚着鞭,少年若性一鸣光。龙岩林曼延平邓,分领吾门大小年。”是年,邓世荣又参加岁科连考,得一等十二名,补廪,兼取古学第七名。清咸丰十一年(1860年),邓世荣参加辛酉科会试,得第一名拔贡;同治二年(1863年),邓世荣年20岁,贡举朝考,取一等二名,钦点刑部小京官(因年小不能任知县),不久升主事。清光绪五年(1879年),邓世荣去世,年仅36岁。                                      

体验新版博客

上一篇:

移居海外邓姓族人

下一篇:

8

 |  评论 (0) |  阅读 (?)  |   |  类别 (家族迁徙流布) |  发表于 15:07  | 最后修改于 2008-04-22 22:19

提示:“固定链接”为您显示此篇文章的固定不变链接,如果您有还有疑问请点击帮助
链接地址:

#p#分页标题#e#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5-5 11:16, Processed in 0.059761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