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郑谢韩唐冯于董萧程柴 › 郑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大嶝郑氏古厝年久失修 100多座红砖聚落将申遗

2013-4-16 08:32|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914| 评论数: 0

\

 

错落有致的红砖古厝。

  晨报讯(记者 袁晓敏 刘清华 见习记者 主父真真)昨日,在翔安大嶝街道田墘社区,记者找到了这批红砖古厝的“守护者”郑水忠老先生。郑水忠现任大嶝金门县政府旧址管委会副主任,自小在红砖古厝里长大。现居之处,也是红砖古厝。对于陪伴一生的红砖古厝,他有着特殊的感情。但是,前两天的一场大雨,其中一座古厝的屋顶塌了下来,让他再也“坐”不住了。
 
  100多座古厝

  形成“红砖聚落”

  在郑老的带领下,记者踏进了这片红砖古厝聚落。

  “在这里,类似的红砖建筑共有100多座,其中比较重要的有7处11座。”他说,因为是聚落,古厝众多,其中较为出名的有金门县政府总部、金门县政府文书房、金门县政府警察署、金门县政府分部、金门县政府会议处、金门县政府干部宿舍、大嶝岛盐兵楼、国民党金门县党部、国民党金门县党部书记处、国民党金门县党部宿舍、国民党金门县党部干部宿舍等11处。

  跟随郑老的脚步,记者徒步到金门县政府总部。这是一座两落红砖古厝民居,建筑面积约360平方米。门前两侧和窗户的两侧都装饰着精美的彩绘,与红色砖体形成鲜明的对比。

  一路走过,在一座座古厝间穿梭,文书房、会议处、盐兵楼、县党部等建筑都极具特色和风情。走在其间,古朴的红砖显示出了它们的悠久的历史,精细的雕刻和华丽的样式则让人感受到它们曾经的辉煌。“100多座古厝形成聚落,反映居民间的聚落生活。”他说。
 
  部分古厝

  已成“危楼”

  见识了大批红砖古厝之“美”,郑老却又有些担忧,他说,目前已经有几座成了“危楼”。

  记者注意到,盐兵楼是一座两层的楼房,有些“洋气”。郑老说,大嶝周边以前盛产海盐,而盐的购销都是需要政府统一管理。因为有人走私,就设立了盐兵专门管理。“当时盐兵就住在这栋楼里,也就是盐兵楼的命名来历。”

  记者看到,在古厝的左侧,写着“危楼”二字,而二楼走廊上,掉下的横梁也斜倚在墙上。

  “前些天下了一场雨,屋顶就塌了下来。”郑老有些焦急地说,这些古厝虽然大部分保存完好,不过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年久失修,很容易就会出现破损甚至倒塌。如今,盐兵楼因屋顶塌陷,雨水就会直接浇打和侵蚀墙体,而剩下的墙没了屋顶的牵制,随时可能被大风刮倒。“如果倒了再修,那就失去了原有价值,也就不是文物了!”他说,除了盐兵楼以外,文书楼屋顶也出现了漏洞,需要尽快进行修缮。因为修缮工作刻不容缓,他已经向上级部门反映了此事。 

  与泉州金门

  一起申报“世遗”

  据翔安文体广电出版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金门县政府旧址”12幢闽南古厝成为重要新发现,福建省政府、厦门市政府也把“金门县政府旧址”批准为“涉台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文物局有关专家也随之前往实地考察和调研。专家称,这批红砖建筑属“国宝”级文物。

  目前,该处聚落已与金门、泉州“捆绑”,共同为红砖古厝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该负责人表示,为了让这批文物得到更好的保护,市、区两级拨款300万元进行修缮保护。在修缮过程中,按照“修旧如旧”的模式,以保持古建筑的完整性。目前,资金已经到位,设计也同步进行。正在努力推进的是与业主的协调,协调完毕之后,修缮工作就将全面铺开。此外,结合目前翔安重点打造旅游业的契机,未来将围绕“金门县政府旧址”打造一条具有文化气息的精品旅游路线。

  红厝顶 红墙砖 红地板

  据郑水忠介绍,“红厝顶、红墙砖、红地板”是大嶝红砖古厝最大的特色。中国传统色调,活泼又不失凝重,屋脊双燕尾式、马背式,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建筑风格。只在闽、台有,他方别无分号。

  目前大嶝岛田墘社区的100多间红砖大厝,建于清代末年和民国初年,绝大多数是当地华侨兴建。既有闽南传统式红砖大厝,也有华侨从南洋各地借鉴的西洋式民居,代表了20世纪初期民居建筑的各种类型。

  金门县政府会议室是大嶝红砖聚落的代表性建筑,属闽南传统式红砖大厝。坐东向西,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以红色为主色调。屋顶是单檐歇山式的木结构,厝顶为红色,内外墙为红砖结构,屋面也铺红色筒瓦。属重檐歇山式、十五部出架双向门的“三盖廊”格局。前进为前殿,后进为大堂。大门朝西,两旁双向门各朝南北。家庙前殿石壁角雕有万字文、团鹤、麒麟等图案。家庙门庭上为一根弧梁连接两端,两边分别为两根木柱承托屋檐。 除郑氏家庙之外,如金门县政府总部、文书房、大嶝岛盐兵楼、国民党金门县党部旧址等重要古厝也充满着别样特色。

  其中盐兵楼和文书房两栋古厝则充满南洋之美。双层布局、平行屋顶、灰白檐顶侧边是西式风格,而红砖廊柱又使其充满中国色彩。房檐和屋檐贴有白底红花绿叶瓷砖,全部是从日本购得,至今色彩鲜艳。楼顶石雕则是中国传统菊花造型与西式飞兽相融合。现在看来,还分外别致、精美。

  金门县政府旧址管委会副主任郑水忠:抗战8年间9任金门县长在此办公

  大嶝在历史上曾经隶属金门县管辖。

  1937年10月26日,日本侵略军占领金门岛。1938年初,金门县政府及国民党县党部先后在大嶝岛田墘村借用民居办公。当地村民积极将自家空房无偿提供给政府使用。金门县政府官员、家人、保安队,国民党县党部和国军80师人员就居住在这批红砖古厝内。金门岛虽然沦陷了,但撤退到大嶝的金门县政府继续组织军民坚持抗战。

  1939年4月,活动于金门、泉州、厦门沿海地区的抗日青年在田墘村组织起“金门复土救乡团抗日敢死队”。4月20日,敢死队夜袭金门,斩杀日寇20多人。1940年至1944年,敢死队又先后从大嶝岛渡海突袭金门伪区公所、派出所等,使驻金日军惶惶不可终日。大嶝岛也成为真正从未被日军占领的地方。

#p#分页标题#e#

  1945年10月,抗战胜利后,金门县政府相关机构迁回金门岛。 在抗战8年间,先后有9名金门县长在此任职。从此人去楼空,时间推移,大厝变成古厝。大嶝金门县政府旧址群是金门抗日斗争史的重要物证,也是海峡两岸共同抗战的重要史迹。

  从南洋赚得13万大洋盖了郑氏家庙

  “为了攒钱,他们的花费仅限于吃饭,连理发都是自己解决。”在大嶝岛生活了一辈子的郑水忠老人介绍说,郑氏家庙是郑氏子孙用南洋打工赚回来的血汗钱建造的。由于大嶝岛小家穷,穷则思变,从23世“兰”字辈起,就有人冒险越海谋生。“大家送到海边海沙头,抱头痛哭,只说一句:要回来。”此情此景,一代传一代耳熟能详。

  “花了整整13万大洋,那个时候有20大洋就可以体面地娶一房媳妇了。”可见,在当时这是多么大的投入,即便是现在也绝对是顶级豪宅的标准。但那时从南洋回来的人,都想光宗耀祖,一心一意要盖大房子。因为房子最实在,乡里乡亲都看得见,还可以留存很多年。

  之所以花费如此之高,是因为它的建筑材料都非常考究:杉木采自福州(简称福杉);石头采泉州白;红砖瓦采石码瓦;内砌土块是用农田土和稻草制成,可防晒保暖;地面铺石码红砖收湿。大嶝岛大部分房子都是本地师傅做的,都是祖辈传承下来的精湛手艺。

  “郑氏家庙的顺利建设,还托了郑成功的福呢!”郑水忠说,从福州买好的木头,要漂洋过海地运到大嶝岛来,因为是郑氏家族的财产,没人敢招惹,一般都能安全抵达。当时,郑成功的英雄气概和丰功伟绩已经深得民心,郑氏家族的社会威望和影响力也比较大。

  理学名宦林希元曾三住古厝

  林希元(1481-1565),官拜南京大理寺丞,世称一代宗师、理学名宦。著有《易经存疑》、《四书存疑》、《新政八要》、《林次崖先生文集》等,其所纂《嘉靖钦州志》,是研究明朝南方的政治、经济、军事、农业、社会生活等的珍贵资料,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林希元住过的三落大厝在郑氏家庙北边。大厝后落墙上还有林希元依稀手笔。林希元的父亲林应彬是翔安区新店镇山头村人,家境贫寒。其母郑瑞娘,大嶝岛田墘村人。因林希元舅父郑撞池是名门世家,家况富裕,林希元青少年时期,大多在大嶝生活。直到12岁才入家塾读书,至27岁去凤山天兴寺设塾教书,36岁中了进士,此后初督学岭南,继授大理寺评事。

  二住红砖古厝,是在林希元即将为官赴任前,他来大嶝田墘拜谒外祖,发现土地养分流失严重,异常贫瘠,影响了人的健康。于是,他就住了下来,教授当地百姓植树固沙之法,后来就有了千米长寿林,止风护堤,一直福荫田墘500年。目前,这片1000米长、80米宽的黄连木防风林已获评省级黄连木保护区。

  三住红砖古厝,是林希元晚年(1558-1565)返乡后,在三落大厝居住过。林希元一生清白贞正、终如其始,堪称光明磊落、两袖清风、浊世廉宦。但是,为官无护宗亲,被罢官后竟无家可归,只好寄身外婆家,卒于妻家,终年85岁。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4-29 18:43, Processed in 0.046567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