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韦覃陆罗农莫庞蓝雷杨 › 陆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汉人入桂及壮汉人口比例消长考略

2013-4-16 10:00|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741| 评论数: 0

日志正文

汉人入桂及壮汉人口比例消长考略

标签: 永淳  峦城  陆氏  移居  分类: 重大事情 2011-03-03 21:40

    

壮族是我国南疆的土著民族,是岭南特别是广西地区最早的开拓者。在明末清初以前,壮族还占广西人口的多数。自秦代以还,汉族以客民的身分逐渐移殖广西,至清代末叶已占广西人口的多数。
壮族先民于先秦时期,称西瓯、骆越;汉唐时期称乌浒、俚、僚、西原蛮、黄峒蛮等;宋元时期称土、南丹州蛮、僮(壮)等;明清时期,除僮(壮)、土等称外,尚有稂(原文为[左人右良],下文均以“稂”代替)、沙、侬、板,垅(原文为[左山右龙])、佯、偏等名。此外,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均有以夷、蛮等泛称壮人者。汉族移居广西后,其称谓亦多,或
                                        
 
出于自称,或出于他称。因汉人上户籍(宋以元前壮人多不上户籍),故称为民户、齐民、百姓或简称为民;因是华夏之后,称华人;因别于土著,称为客户、客民、客人;因系后来者,称为新民、来人;因从事经济生活有别,称为蔗园人(善种甘蔗),菜园人(善种菜)、耕射人(善农耕)、疍民、疍家(善渔业);因操汉语方言有别,称官人、军人(旧时官吏、军卒多为汉人,且多操北方话,后主要指桂(林)柳(州)话)、白话人(广州话),客话人(客家话)、平话人(平话,亦称横塘话)、嗳人(嗳话)等;因入桂前的祖籍不同,称为北人、中原人、京兆人、中县人、山左人、江右人、粤东人、湖广人,楚人、闽人等。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征服岭南后,即发五十万官兵和“罪人”南戍五岭,“与越人杂处”此为人数众多的中原汉人进入今两广地区定居的最早记录。东汉光武年间,伏波将军马援率兵南征交趾,事平之后,留兵今广西地以戍边。唐代中叶,西原黄峒(今左江一带)壮族人民不堪封建朝廷的残酷欺诈,在黄乾曜、黄少卿等人领导下,揭竿起义,历一百余年。斗争极盛时,“合众二十余万”,“占地数千里,南距雕题交趾,西控昆明夜郎,北泊黔巫衡湘”。唐王朝从江西、湖北、湖南等地调重兵前来镇压,事后于邕州(今南宁市)等地留兵耕守。北宋皇祐间(公元1049—1053年),壮人首领侬智高率众反宋,立国称王。宋朝廷派狄青领数万大军征侬智高。事平之后,留下的戍兵“逾二万四千人,以四千人屯邕州(今南宁市),二千人屯宜州(今宜山县),千人屯宾州(今宾阳县),五百人屯贵州(今贵县)”。此后,赵宋王朝为加强对壮族地区的控制,在今桂西的左江、右江、柳江流域一带设立寨这一军事行政机构。每寨管辖若干个土州、县、峒。寨筑城堡营盘,由汉官提举领官兵屯防。左、右江一带屯兵五千人,分驻横山(今田东县城)、太平(今崇左县城)、古万(今崇左县江州)、湖润(今靖西县湖润圩)、迁隆、永平(均在今宁明县境内)等寨。柳江一带屯兵八千人,分驻武阳(今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融州(今融水苗族自治县)等寨。钦州一带屯兵五百人,分驻如昔、抵桌二寨。元代初,在静江(今桂林市)设宣慰司元帅府,并在宾州等地设万户府。元帅府、万户府下辖千户16所、百户116所、隘口128处、壮寨18处、屯田9处,“各以汉军及新附等军戍焉”。至元二年(公元1262年)时,元朝廷又“发湖湘万家,屯田广西”。明代在广西设卫、所、巡检司等各级军事机构,以旗军驻守。这些旗军“子孙世及”,世袭为屯兵。仅据洪武年间统计,前后发往南宁卫的旗军就达20146名。此外,明代时,广西壮瑶人民先后发动了八寨起义、古田起义、大藤峡起义,朝廷调各省大军围剿镇压。事后留军戍守,如明“永乐初,调湖广、贵州军征广西蛮,遂留戍其地。……留楚军万人,分戍桂林、柳州、平乐诸邑。……其戍守梧州,则粤东军,原以万数。”
秦王朝时多行暴政,仅传二世而亡。时赵佗在今广州称南越武王,治理今两广地区,政治较为清明,社会亦相对稳定,加上赵佗主张“和绥百越”,鼓励越汉通婚,故中原百姓南来者不乏其众。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时期,中原一带战祸连绵,民无宁日。数百年间,难民源源南逃。在今广西南部的合浦一带,“自汉末至五代,中原避乱之人,多家于此”。三国时,广信(今梧州)汉人士燮及其父亲、兄弟皆官至郡守,声闻四方,“时天下丧乱,中国士人往依者以百数”。五代时,亦有难民定居于钦州一带,“北人,语言平易而杂以南音,本西北流民,自五代之乱,占籍于钦者也。”南宋末,元军南下伐宋。时江西广丰人张天宗组义民投文天祥抗元,后为元军所败。张天宗遂率部众及一部分难民退入广西西南边陲的归顺州(今靖西县)落籍。他们垦荒种地,自组峒官,继续使用宋朝德祐年号,经数十年后方知宋朝已经灭亡。此外,宋朝灭亡前后,难民流入广西的记载尚有多处。明代时,在今田林一带“沿及明末,流寇蜂起,中原鼎沸,内地居民避乱迁徙而来。”汉族难民流入壮族地区,直到抗日战争时期仍见于记载。内地沦陷区难民入桂后,先在桂林、柳州、南宁等大城市落脚,城市陷落时,转往宜山、河池、南丹、龙州等县镇,最后又向非沦陷区的右江、红水河一带转移。
                                        

秦至清代二千多年间,今广西地被封建统治者列为“蛮乡奥区”、“极边烟瘴”之地,是发配军犯、流放罪人、贬谪官吏的地区之一。《三国志》载:“自斯(指秦汉)以来,颇徙中国罪人杂处其间。”《粤西偶记》:“粤地(此指粤西,即今广西)外连交趾(今越南),内杂僮(壮)瑶,古来安置迁客之地。”如秦始皇徙数十万人戍岭南,其中就有相当大的成分是“赘婿”等罪人(秦时,中原一带,凡入赘者,被视为“寄猪”,列为罪人)。唐代时,“自贞元(公元785—804)已来,衣冠得罪流放岭表者,因而物故。子孙贫悴,虽遇赦不能自还。凡在封境者,钧(笔者按:卢钧,时任岭南节度使)减俸钱为营槥椟。其家疾病死丧,则为之医药殡殓;孤儿稚女,为之婚嫁。凡数百家。”据《清文献通考》记载,仅清朝乾隆元年至四十八年(公元1736-1783年)间,罪犯发配地中提到广西的就有二十一条。罪犯种类有“偷盗”、“窝盗”、“积匪”、“抢劫”、“逃犯”、“偷刨人参”、“啯匪”、“歃血订盟”、“结拜聚众”、“逃兵”、“子孙忤逆”、“邪教案”等。如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改定汉人发配之例……如强盗免死及窝盗三人以上之犯,发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极边烟瘴地方”。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逃犯……即发往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极边烟瘴地方,定其自行生理。”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广西按察使袁守侗向刑部上言中称:广西每年解到军遣,“每府多至二三百名”。
旧时广西地广人稀,荒地特多。内地各省开发较早,地少人多。故汉族农民多向广西垦殖。宋代时,广西“地带蛮夷,山川旷远,人物稀少……一郡不当浙郡一县”。明代时,广西境内“陆行竟百里无人烟”。即使在横县一带,也还是“膏沃之地,皆一望芜莽”。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广西巡抚林绍年给朝廷上了一道《变通章程招商垦荒折》,折中称:“窃查广西土旷人稀,官荒本多,叠经兵燹,户口流亡,民荒亦多。……本年二月,臣自黔来桂,道经柳郡各属,所见类多平芜,不惟耕种乏人,即牧畜亦不多见。”同年,度支部和农工商部对该奏作出答复,亦言内地各省人满为患,而广西边宇地空,故应照“湖广填川”之法“广招客民开垦,以为兴利固圉之谋”。迟至民国末期,全省尚有可耕荒地七千万亩。桂西、桂中各地“废地特多,旷野童山,弥望皆是。”广西地多,可任人们随意开垦种植,如系开生荒,还可全免或减税粮若干年。在那些两不管(流官、土官)的山地,甚至可“不上赋”。
广西地区,自古以来自然经济根深蒂固,工商业极不发达。特别是桂西壮族聚居区,工商更为落后。而内地及沿海各省如广东,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工商业相对较为发达,通商贾之道,精技艺之工的能人所在多有。因此,沿海及内地各省的工匠、商人纷纷进入广西经营工商获利,继而落籍城市、县镇、乡圩。明清时期,梧州“盐商木客,列肆当圩多(广东)新顺、南海人”宣化(今邕宁县及南宁市)“盐槟丝(木台)之利,陶渔珍错之息归客户”。永淳县(今属横县)“隶籍市廛,或贾或艺,多粤东人。”
宋元时期,广西壮瑶“多于汉人十倍”。壮汉人口比例悬殊颇大,壮人仍占绝对多数。即使当时汉族人口最集中的桂东地区,也还是“壮多民少”的局面。以容州(今容县)为例,宋代时尚“夷多民少……击铜鼓,习弓弩。”据明代史料所载,明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广西瑶壮数多,土民(此处“土民”系指汉人)数少。”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广西岭徼荒服,大率一省稂人半之,瑶壮三之,居民二之。”如以地域划分,则桂东各郡“民四蛮六”,桂西各郡仅“民什一而已”。 清末时,壮汉人口比例已成对半分之势。李绂在《请展广西案件限期疏》中指出:“粤西南(宁)、太(平)、柳(州)、庆(远)、思(恩)五府属各州县多属荒山蛮峒,瑶、壮,伶、稂十居七八。”其中南宁府属的横州(今横县)在清乾隆间“壮为独多,所谓民一壮三也。”永淳县(今属横县)“多属土著壮民。”
刘锡蕃在《岭表纪蛮》一书中断定:“桂省汉人自明清两代迁来者。约占十分之八。”这就是说,在明清以后的400年间,汉人人桂的人数要比明以前的1600年多几倍。这其中的
                                        

#p#分页标题#e#

原因并不难解释。在明清前,汉人人桂者多系被动原因,如从军令调遣而来屯戍是邦;因犯科触律而被强行放逐“蛮区”;因避战乱灾祸而流落壮乡,故其人数自然有限。况且这些被动而来的汉人或因战事而亡,或因不服水土而丧生。幸存者亦少得安生,日子艰难,甚至连娶妻育子也成为难事,因而生齿不繁,人物不旺。明清以后的情形则与前代大不相同。这一时期,入桂汉人之中,除了被动而来者外,还有大量汉族农民、商民、手工工匠视广西为创业之乐土而自觉进入桂地。业农者有大量处女地任其开垦种植,且年可数收,吃穿多能自给;业商者或挑担串寨,亦销亦购,获利颇易,或落籍城镇,投资开店,获利丰厚。业工匠者,多于圩场、村寨落脚,靠金、木、石、泥等技艺营生,可过小康生活。此等农、工、商人较之于军卒、流犯、逃难者相对安定,生活较有保障,因而生齿日盛,人口得以高速增长。
在军事方面,封建王朝对壮民屡施征剿。如唐代用兵于西原黄峒,宋代伐侬智高,明代平田州、思恩之乱及镇压八寨、古田、府江起义等,无疑都是强迫同化政策的集中表现。其中在败侬智高之后,赵宋王朝对侬部亲属实行灭族,对侬峒百姓则以赐姓的名义逼其“从良”,改为赵姓。侬峒壮人为免杀头灭族之灾,一部分更姓从赵,一部分则忍痛割爱,将侬字省去人旁,以农为姓。在历史上,一部分壮人不敢理直气壮地承认自己是壮族即是这种扭曲形民族意识的具体体现。这部分壮人中,或称自己为“说土话(壮话)的汉人”;或标榜自己是“老汉人”(因是土著,与后来入居之汉人比,是为老);或更有甚者,附会攀亲,伪造家谱族谱,将其先祖列入汉族之宗。就伪造家谱而言,无论在正史、野史,民间之中,所在多有。如农(侬)氏早在唐宋间即是壮族的大姓之一,称侬峒,人多势强。宋皇佑间,族人随其首领侬智高反宋,后为宋将狄青所败,改侬为农,农姓应为正牌壮人无疑,但在某些农氏家谱之中,竟有“先祖随狄(青)自山东南来”之类的说法。农姓壮人先于狄青“征蛮”而存在,何以后于狄青而南来?实在谬误离奇。
桂东地区,容县一带,唐前为“瓯骆杂处”、“俚僚所居”,宋时“夷多民少”,其俗“鼻饮跣足,好吹葫芦笙、击铜鼓、习弓弩、无蚕桑,缉蕉葛以为布、不习文学、呼市为圩、人性轻悍、重死轻生”。明永乐时,已“今则衣冠礼乐并同中州,试艺之士科不乏人”。再至清光绪间更“(糸玄)歌成俗,蚕织偏兴。问以跣足吹芦诸事,虽白首亦复茫然。盖渐染薰陶,日新月异,炳焉与中土同风矣”。梧州一带,宋元以前尚有“川浴(男女同川而浴,古代壮人习俗之一)山讴,手搏鼻饮”,“椎髻跣足,婚聘多用槟榔,男多出赘”等壮俗存在,而至清代时,这些壮俗已经成为“旧事”,“今虽僻远乡落,亦知以陋习为耻,彬彬日变矣”。 桂平县一带,明代以前,“民蛮杂处”,清代时,蛮人“或以礼族同化,或遁迹林箐”。桂东北地区:全州县壮民“自宋元以来,喁喁向风”。至明末清初时,已“入编户,亦为赤子,安问壮与民也。且壮之奏贡赋垂七十余年,夷尽变而夏矣……夷汉同风,是在司牧者哉”。 桂东南的合浦县一带,隋唐时期尚多俚僚,但至明代时已“衣冠礼乐盖斑斑然矣”
民国间,有人作了粗略的估计,认为“大体城市平原之蛮(此主要指壮人)多整个同化,其人数约占全蛮十分之五”。若这个估计接近于正确,则今广西的汉人中有上千万是从壮人同化进来的。自秦汉在今广西地区设立郡县伊始,桂东即实行流官制度,中央王朝的“王化”能贯彻始终;桂西则自汉唐实行羁縻制度,宋代实行土司制度,直至明清才逐渐改土归流。
桂东壮人由于受到汉人的长期影响,逐步放弃了自己的部分习俗,变为“夷汉同风”。有趣的是,今广西的汉族中,吸收和融合了不少的壮族风俗,如葬俗上的“拾骨葬”(二次葬),婚俗上的“坐家”(不落夫家),文化上的善歌唱,饮食上的杂食(蛇、狗、鱼生),劳动分工上的女强于男,妇女衣着上的尚黑、尚青及宽裤脚等等。徐松石在《泰族僮族粤族考》一书中甚至断言:“今日岭南人,包括两粤地方的居民,还带着百分之七十的僮(壮)族血质”。
汉人入居今桂西壮族地区,始于唐宋时期,较之于入居桂东晚了几百年时间。自明清时期桂西各土司相继改土归流之后,汉人人居桂西者才逐渐增多。一般来说,在改土归流前进
                                        

#p#分页标题#e#

入壮区的汉人基本上同化于壮族之中,改流后入居的汉人亦有一部分壮化。地处左江流域的新宁州(今属扶绥县)“本诸苗地(“苗”泛指少数民族,此指壮族而言),然遍问土人,其远祖自外来者,十之八九。初至多在城市,渐而散处四乡,与土民结婚,通声气。数传后,岩栖谷隐,习惯自然,人人得以壮瑶目矣。非瑶而瑶,非壮而壮,其居使之然也”。隆山县(今属马山县)“清咸同间(1851—1874年)土族与客族情犹末洽,如东区(古零土司)陆、黄、潘、马四姓客族与原始土族之间,西区之屈、蒋二姓客族与当地及中区土族间,南区(兴隆土司)之彭、胡、陈三姓客族与当地土族间”,还经常发生械斗,而“民十(1921年)以后,土客同化,性情融洽,其畛域之观念已消灭于无形矣”。隆山县的情况表明,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壮汉两族由械斗而和睦相处,最后趋于同化。在左江、右江、红水河、柳江各流域,宋代时汉族官兵曾到这里设寨屯守。虽然他们拥有武力,但终因只能控制一些军事要地,孤寨土城,处于壮民的汪洋大海的包围之中,婚要娶壮女,交往要学壮话,饮食起居渐随壮俗,久而久之,遂为壮人所同化。此即前人曾经指出的壮族“能使战胜之汉族与之同化”。明代王土性在《广志绎》一书中写道:“右江三府则纯乎夷,仅城市所居者民耳,环城以外,悉皆瑶壮所居……其初改土为流时,止造一城,插数汉民于夷中则已”。

顾有识

体验新版博客

上一篇:

广西客家人口与分布

下一篇:

陆氏迁永淳

 |  评论 (0) |  阅读 (?)  |   |  类别 (重大事情) |  发表于 21:40

提示:“固定链接”为您显示此篇文章的固定不变链接,如果您有还有疑问请点击帮助
链接地址: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5-2 23:42, Processed in 0.056078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