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卢 › 吕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转载]吕家族谱

2013-4-18 08:35|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1266| 评论数: 0

[转载]吕家族谱 (2011-03-29 14:17:52)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吕家族谱作者:冰雪清逸

吕姓起源主要有三支:
1、出自姜姓,是炎帝的的裔。据《吕氏世系表》载:“共工氏从孙伯夷,佐尧掌四岳,佐禹治水,封为吕侯,为吕姓之始。”四岳,指尧舜时的四方部族首领。吕,古国名,在今河南南阳西。周宣王时,吕改为甫国。春秋时,被楚国所灭。该国君的后代,就用原来的国名“吕”作为姓氏。
2、春秋时晋国魏氏吕錡的后代,改为吕氏。
3、出自鲜卑族。代北复姓中有比丘氏、副吕氏、叱吕氏,后魏时改为吕氏。后周时,三字姓俟吕陵氏,均为吕氏。参见《通志·氏族略》。
二、郡望堂号
1、堂号
“渭滨堂”:商朝末年,吕尚(姜子牙)在渭水滨钓鱼隐居。周文王访贤聘他为宰相。他帮助周文王、周武王打下了周朝八百多年 基业的基础。 “东莱堂”:南宋吕祖谦,官著作郎兼国史馆编修,著《东莱博议》,对春秋三传有独到的见解。
2、郡望
河东郡:秦时置郡。此支吕氏,为春秋晋国大夫吕锜之后。
淮南郡:汉高帝时置郡。此支吕氏以寿县吕氏著称,其开基 始祖为吕谦。
东平郡:汉时置郡。此支吕氏以寿张(今谷阳)吕氏著称,大概为吕尚19世孙康公吕贷之后。
金华县:东汉设长山县,隋改金华县。此支吕氏为淮南寿县 吕氏分支。
晋江县:唐时置郡。
吕姓分布概况
吕姓为中国人口最多的五十个姓之一,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7%,居第四十位,尤以山东、河南二省多此姓。


少数民族吕姓

随着历史的发展,本是汉姓的吕姓,在蒙古、朝鲜、瑶、土家、黎、仫佬、纳西等少数民族中也有分布。吕姓在国内分布以安徽、河南、山西、山东、浙江、福建为最,其中洞南、山东两省人口占汉族吕姓人口的 3l%,其次为河北、陕西、甘肃、广西、江西、台湾等省。

介绍文件
吕姓起源
吕姓来源有三:

一、是出自姜姓

以国为氏,始祖为伯夷。出自姜姓,是由古部族名和古国名、古邑名等而得姓。炎帝的后裔,共工氏从(堂)孙伯夷,是帝颛顼之师,帝尧时辅政,掌管礼仪,帝舜时正式任命他为秩宗。禹代行天子之政时,伯夷尽心辅弼,成为禹的心腹之臣。为嘉奖伯夷,帝舜晚年赐伯夷姓姜,赐氏为吕,并封他为吕侯,形成吕氏部族。伯夷的后代,早年活动于甘青山岳地区,由于崇拜山岳之神,形成了四岳部落。在尧、舜、夏禹时代,四岳成为部落联盟的山岳祭司。吕与申,皆为四岳部落之后,属羌人的一支,是姜姓的重要分支。

原始社会末期,吕部族由羌人分出,与亲族申部族由甘肃东部又向东迁。迁至上申川之北的吕川(今志丹县东北的杏子河)。杏子河发源于靖边县的白于山,东流注入延河,后流入黄河。吕人顺着延河河谷,东渡黄河,与申同时迁至今山西中部的吕梁山的。今山西乡宁县东南4公里地有吕乡废城是吕姓进入山西的落脚点。吕人在夏、商时世有其国,后又东迁至汾水中游肥沃的平原,今存古吕城遗址。

在商朝末年已有了吕姓,吕尚为吕侯的支系子孙,曾辅佐周文王;武王。这时期是吕姓的发端。吕尚,在当时又称姜尚,人们仍以其祖姓姜称呼他。

商朝末年,吕国成为周人的同盟,吕国的首领吕他帮助周武王打败商王纣的同盟军越戏方。周武王为奖赏吕人的功劳,建立周朝后封吕他为吕侯。周穆王时,吕侯为相,受命为周王朝制订了有关刑罚的文告《吕刑》,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刑法条文之一,用以对付被征服的苗民。其刑法为五刑(墨、劓、(非阝)、宫、大辟),共三千条。

周宣王立志复兴周朝,大力经营南蛮、百濮、荆楚和淮夷,改封吕侯为甫侯,将吕国和申国从山·西南迁到河南的南阳一带,镇守南方。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引《地理志》云:“申在南阳宛县,申伯国也,吕亦在宛县之西也。”《括地志》确切指出在吕在“南阳县西三十里”。唐时,南阳县治设在今南阳市卧龙区潦河镇,其西“三十里”即今镇平县境。这一地带即春秋以前的古吕国、战国时期的吕邑、秦汉时的涅阳、吕城遗址。

吕国南迁之后,到周幽王时,申、吕的国势渐衰,春秋初年,楚国强盛,向北吞并汉水流域诸国。公元前688年,吕与申、缯等被楚文王所灭。楚灵王时,吕部分遗民被迁至湖北蕲春。

南阳吕国被楚灭亡后,楚王将其遗族的一支东迁至今河南新蔡县西南,建立了一个小国,为楚国附庸,史称东吕,以区别于南阳之吕。后东吕被宋国所并,继而又沦为陈的属地,陈被楚灭,其地则归了楚。楚平王时,令蔡平侯复国(蔡国曾为楚灵王所灭)。蔡平侯将蔡国从上蔡迁至东吕故地,该地遂改名新蔡。

西吕、东吕灭亡后,吕国子孙均以国为氏,形成吕姓的主脉。吕侯支系孙吕尚所建的齐国灭亡后,其裔孙分别以吕、齐为姓。


二、是出自魏氏

据《姓源》及《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吕氏,系从魏氏分化而来。山西的吕人故地,被晋国所并,晋侯将此地作为封邑,赏给姬姓公族大夫魏氏。魏氏后裔虽系晋之公族,姬姓,但因封于吕人的故地,因而仍袭用吕的故号。晋惠公时有大臣吕甥。《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一霍州吕城条:“州西三里,故吕乡,晋吕甥邑也,今有吕陂,在州西南十里,亦以吕甥名,隋因置吕州。”吕邑后被晋并吞,吕甥后代以邑为氏,形成吕姓。是为山西吕氏。


三、是出自少数民族改姓

郑樵《通志·氏族略》载,鲜卑族原有叱吕氏、俟吕陵氏等复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复姓改为单字汉姓,叱吕氏改为吕姓。后周时,又将俟吕陵氏,改为吕姓。《通志·氏族略》中所列比邱氏、副吕氏后均改为吕姓。

介绍文件
吕姓迁徙史
吕姓迁徙史

吕姓发源地应在今河南南阳西一带,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吕姓繁衍应在今陕西西安、河南南阳及山东东平、寿张,安徽寿县、凤台县等地。


秦朝时期

秦时向北及西再度播迁,其中以山西西南部的繁衍最为旺盛,后成为当地一大望族。至汉代吕姓已主要分布于今河南、山西、山东等地,并散居于我国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其中,繁衍于山东东平及安徽淮南一带的吕氏,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也成为当地的一大望族。吕姓南迁始于汉代,或迁浙江,或迁江苏,还有迁湖北、云南、四川一带的。吕姓大举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之时,其后在我国南方形成了两大望族,一是金华吕氏,奉吕谦为始祖;另一是晋江吕氏。


两汉时期

西汉末年,吕尚的后裔中有一支居住中琅砑郡海曲县(今山东日照西)。东汉后期,政治黑暗,宦官专权,为政酷烈,民不聊生。东汉时,吕氏有一支已迁居五原郡九原县(今内蒙古包头西)。东汉末年,五原吕氏以吕布为代表。


两宋时期

两宋时期是吕姓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此期间,涌现出许多的吕姓政治家思想家,从而大大提高了吕姓的影响力。也确立了其在全国的大姓地位。宋初,钱塘的一位老儒编著的《百家姓》中,吕姓名列22位。


台湾吕姓

吕姓在台湾及海外的情况:台湾吕姓芝从大陆迁居而来,始于康熙二十三年 (1684年),有福建泉州人吕阿四和吕阿南珂兄弟最初开垦于台北县莺歌镇。现在莺歇镇的阿四坑和阿南坑,就是他们当时定苦之地。这支吕姓据称是南宋大学者吕相兼后裔。吕祖谦之后,由浙江金华移居贵十,再由贵州迁居福建漳州,后又从漳州分汀至泉州,并有一部分移居广东。自吕阿兄弟入台之后,从福建和广东迁台开垦的吕无源源不断,以台北县为最多,其次为嘉义县。1895年日本占据台湾时,曾强迫吕姓旨民改姓宫本等日本姓,直到1945年台弯光复后,台湾吕姓才恢复祖姓。1949年,国民党政权退守台湾时,部分吕姓人士随之从大陆移居至此,扩大了吕姓人数。


海外吕姓

从明末起,东南沿海地区民众为生计所迫,冒险闯“南洋”,这中间就有吕姓。19世纪末期,贫苦百姓前往美国、加拿大者甚多,吕姓随之到了美洲。20世纪是开放的世纪,吕姓人士到海外寻求发展者更多。海外吕姓以东南亚最为集中。

家谱
家谱文件
家谱文件
吕姓家谱介绍
吕姓家谱介绍

周朝时,吕姓就有谱牒存在并流传后世。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曾利用这些资料,在著《齐太公世家》时将齐国自始祖太公吕尚到康公吕贷的世系一一列明。

北宋仁宗时,吕尚后裔吕大防弟兄六人,其中有五人登科。大防先辈为汲郡(今河南卫辉)人,后迁居京兆蓝田(今陕西蓝田),官居左光禄大夫,宋哲宗时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号称贤相。后大防遭弹劾被贬,死于江西信丰县,迁葬于广东潮州海阳县(今澄海县)上华镇吕厝村,广东吕氏宗亲会在修族谱时尊吕大防为始祖。

台湾吕氏宗亲会所制族谱,尊吕尚为吕氏远祖,常有吕氏后裔来卫辉拜祭。

家谱文件
吕姓家谱文献目录
吕姓家谱文献目录


现在吕氏族谱,大多是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纂修的,以南方省份居多:

毗陵(今江苏常州市)《吕氏宗谱》 吕贽庭光绪四年(1878年)纂修 共二十二卷,外加首末各一卷;

余姚(今属浙江)《吕氏宗谱》 吕铭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纂修,共八卷,卷首一卷;旌德(今属安徽)《吕氏续印宗谱》吕贤铭纂修,共十四卷,民国六年(1917年)铅印。


北方吕氏家谱:

新安(今属河南)《吕氏宗谱》 吕锡祥、吕凤歧纂修,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刻本复印。

此外,还有:

《吕氏宗谱》 吕秋泉、吕培成等纂修,民国十九年(1930年)铅印;

《吕氏族谱》 纂刻者姓名不详,民国初年刻本;

《吕氏重修宗谱》六卷,卷首一卷,吕光琦纂修,民国十年(1921年)铅印。

#p#分页标题#e#

1360【山西临晋】吕氏家谱不分卷
(清)吕一纶 吕 常等修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木活字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1361【江苏武进】毘陵吕氏谱十八卷
(清)吕子珊 吕佶孙等重修
清道光二十年(1840)活字本
北图 辽宁图
注:吕克敬首修於清顺治十年。
1362【江苏武进】昆陵吕氏族谱二十二卷首一卷末
一卷
(清)吕贽庭 吕继午纂修
清光绪四年(1878)活字本 十三册
历史所 苏州大学 日本 美国
注:吕克敬首修於清顺治十年。
1363【江苏武进】昆陵吕氏族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末
一卷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3、4)日本 美国
1364【江苏武进】塘洋吕氏族谱十卷
(民国)吕荣桂修
民国十五年(1926)文献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南开大学
注:谱始修於清康熙三十二年。
1365【江苏江都】甘泉吕氏宗谱六卷
(民国)吕 国三修
民国二十一年(1932)木刻本
江苏江都县双沟乡吕庄村
注:吕卉池始修於清道光二十八年。
1366【江苏无锡】白沙圩吕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
末一卷
(清)吕洪裕 吕正兴等重修
清同治九年(1870)木活宇本
日本 美国
注:一名《吕氏续修宗谱》。
1367【江苏江阴】暨阳开化吕氏宗谱二十二卷
(民国)吕挹清总纂
民国十七年(1928)维则堂活字本 四十二册
北图
1368【江苏宜兴】吕氏宗谱三十卷首一卷
(清)吕精法等重修
清宣统二年(1910)活字本 二十四册
吉林大学
1369【安徽旌德】吕氏宗谱不分卷
钞本 一册
安徽博
注:记事至明万历间。
1370【浙江杭州】栖溪吕氏家谱不分卷
(清)吕文华 吕学贤重修
清乾隆五十年(1785)修 吕学贤钞本 二册
浙江图
1371【浙江宁波】宁城木栏桥吕氏宗谱二十二卷首一

(清)吕蜚雯编辑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扶雅堂活字本 六册
吉林大学 天一阁
1372【浙江】馀姚新河吕氏家乘十二卷附录一卷
(明)吕本撰
明刻本
北图(存卷4-9,12)
1373【浙江*姚】吕氏宗谱不分卷
(清)吕治平纂修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家刻本 四册
北图
1374【浙江】馀姚吕氏宗谱八卷首一卷
(清)吕铭纂修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敬和堂活字本 八册
历史所
注:吕伯真始修於元至正二年。
1375【浙江鄞县】木阜吕氏宗谱四卷
(清)光绪元年(1876)木刻本
浙江鄞县鄞江镇蓉峰村
1376【浙江鄞县】木阜吕氏宗谱□□卷
民国间文献堂木活字本
天一阁(存卷2、4)
1377【浙江鄞县】上本阜吕氏宗谱三卷首一卷
(民国)吕元宾 吕承烈等纂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慎德堂木活字本 二册
天一阁
1378【浙江】平湖吕氏世系不分卷
(民国)吕懋荣修
民国七年(1918)铅印本 一册
日本 美国
注:一名《吕氏族谱》、《东平家乘》。
1379【浙江奉化】登溪吕氏宗谱五卷首一卷
(民国)毛宝清修
民国十六年(1927)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注:谱创修於清乾隆六年。
1380【浙江奉化】狮山吕氏家谱不分卷
(民国)庄崧甫纂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钞本 一册
浙江奉化县文管
注:毛润右始修於清乾隆四十四年。
1381【浙江绍兴】山阴新和里吕氏宗谱不分卷
(清)吕德森修
清道光三年(1823)钞本 五册
美国
1382【浙江新昌】吕氏宗谱十八卷
(清)吕邦树等原修 佚名续修
清嘉庆二年(1797)刻本 十八册
人民大学
1383【浙江新昌】吕氏宗谱二十四卷
(清)吕氏合族修
清同治间木活字本
浙江新昌县文管(存卷1一4、9、10、13、
16-20、22)
注:吕冲之初纂於宋嘉定间。
1384【浙江新昌】吕氏友睦宗谱□□卷
清明 堂刊本
南开大学(存卷11一15)
1385【浙江新昌】吕氏宗谱三十卷首一卷
(民国)吕庆荣 吕闻杨等续
民国十九年(1930)明 堂活字本 三十册
北图南开大学
1386【浙江新昌】吕氏宗谱□□卷
明 堂修活字本
浙江新昌县文管(存卷7、23)
1387【浙江新昌】吕氏宗谱□□卷
民国二十年(1931)明 堂木活字本
浙江新昌县文管(存卷7、12一14)
1388【浙江上虞】虞邑西乡吕氏宗谱不分卷
(清)吕相道等修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斯佑堂木活字本
北图 美国
1389【浙江上虞】虞邑西乡吕氏宗谱十卷
(清)吕开荣等修
清光绪十一年(1885)斯佑堂活字本 八册
北图
1390【浙江嵊县】贵门吕氏宗谱十卷
(清)吕载赓等重修
清咸丰八年(1858)明 堂活字本十册
北图
1391【浙江嵊县】贵门吕氏宗谱十卷
(清)吕岳孙等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明 堂活字本 十册
历史所
注:吕春谷始修於元至正间。
1392【浙江嵊县】吕氏宗谱□□卷
清同治八年(1869)木活字本
浙江嵊县图(存卷18)
1393【浙江嵊县】吕氏宗谱二十八卷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木活字本
浙江嵊县图(存卷4、7、8、10、12、13、16、
17、21、22)
1394【浙江】东阳象冈吕氏宗谱二十二卷
(清)卢正衍纂
清同治十三年(1874)木活字本
浙江东阳县档(存世传一册)浙江东阳象
冈乡上湾(存卷1)
注:谱始修於元泰定元年。
1395【浙江】东阳齐光东平吕氏宗谱
(民国)卜文纂
民国七年(1918)木活字本 三册
浙江东阳象冈乡前冈
1396【浙江东阳】东平瑞山吕氏宗谱十九卷
(民国)吕甲初纂
民国三十年(1941)重修木活字本
浙江东阳徐宅乡水丰村
1397【浙江常山】吕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狮于口乡塘底村上张(存卷首、
卷1一7,9)
1398【浙江常山】吕氏宗谱二十卷
民国二十七年(1938)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狮子口乡塘底村上张
1399【浙江临海】台临吕氏宗谱一卷
清嘉庆三年(1798)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
注:谱初修於明隆庆五年。
1400【浙江缙云】壶溪吕氏务本公派已谱不分卷
清光绪十年(1884)木活宇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注(一名《务本公派已谱》。
1401【浙江缙云】壶溪吕氏三才公房谱三卷
(民国)吕钜仁缵修
民国二十五年(1936)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档
1402【浙江缙云】壶溪道福公房谱四卷
(民国)吕显西总经理 吕仲信纂修
民国二十五年(1936)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档
1403【浙江缙云】壶溪吕氏家乘二十一卷
民国二十五年(1936)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档(缺卷1、6、9、13一15)
注:吕琥、吕赐首修於明正统间。
1404【浙江缙云】壶溪吕氏文球公房谱五卷
(民国)吕正帆编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档
1405【浙江缙云】壶溪吕氏仁化公派己谱十卷
(民国)吕椿年总纂
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档
1406【浙江缙云】壹溪吕氏起操公派房谱七卷
(民国)吕立循总理 吕访君等编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壶镇镇高潮村
1407【浙江缙云】谷前吕氏宗谱三卷
(清)吕志道 吕国盛纂
清光绪十二年(1886)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档
注:谱首纂於清乾隆三十年。
1408【安徽】旌德吕氏续印宗谱十四卷首一卷
(民国)吕朝熙编订
民国六年(1917)铅印本 十四册
北图 历史所 人民大学 南开大学 河
北大学 吉林大学 四川图
1409【江西】婺源沣溪吕氏续修学要世谱四卷
明刻本 二册
北图
1410【山东诸城】东武吕氏家乘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刻本 十二册
山东日照市图
1411【山东邹平】吕氏宗谱四卷
(民国)吕际庚 吕鹏等续修
民国五年(1916)刊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往:一名《吕氏族谱》。
1412【河南固始】吕家族谱
清咸丰五年(1855)写本 一册
台湾
1413【湖北武汉】吕氏族谱□□卷
民国初吕氏三相堂木活字本
武汉图(存卷1-5、7、8、11、卷末)
1414【湖北 州】吕氏重修宗谱六卷首一卷
(民国)吕光琦主修
民国十年(1921)铅印本 六册
历史所
注:吕秀岩始修於清同治元年。
1415【湖南湘乡】白龙吕氏支谱十卷首二卷末一卷
(清)白鸿福等修 白家齐等纂
清同治三年(1864)河东堂活字本
湖南圆(存卷首上、下)
1416【湖南常宁】吕氏宗谱□□卷
(民国)吕声清纂
民国十一年(1921)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上)
1417【湖南零陵】吕氏宗谱四卷
民国初年守正堂刻本
广西图(存五册)
注:记事至民国三年。
1418【湖南零陵】吕氏族谱□□卷
(民国)吕尚彬纂。
民国十年(1921)钞本
广西图(存卷首、卷1)
1419【湖南武冈】吕氏续修族谱□□卷
(民国)吕惟寅 吕锡銮等纂修
民国五年(1916)文献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
1420【湖南武冈】吕氏创修族谱□□卷
(清)吕典錞 吕典谐等纂
清同治二年(1863)光裕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卷1)
1421【广东广州】岭南吕氏家谱一卷
(清)吕绰宽纂修
清咸丰九年(1859)刊本 一册
美国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钞本
广东中山图
1422【广东潮州】吕氏族谱一卷
(清)吕钟锈撰
清乾隆九年(1744)写本 一册
台湾
1423【四川隆昌】吕氏世谱
(民国)吕忍太等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隆昌文宝斋石印本 二

北图
1424【四川隆昌】吕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吕奉轩纂
民国石印本 三册
四川图
1425【四川宜宾】吕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吕平原 吕平林等纂
民国石印本 一册
四川图
1426【四川仪陇】吕氏宗谱一卷
(民国)吕献忠录
民国十七年(1928)钞本
四川仪陇县档
1427【四川宣汉】吕氏族谱一卷
清同治五年(1866)钞本
四川宣汉县档
1428【陕西泾阳】船头村吕氏族谱六卷
(民国)吕日知编辑
民国三十七年(1948)石印本 一册
北图
1429 河东吕氏谱□□卷
(清)吕呜恭 吕懿历等纂
清康熙刻本
北图(存卷1 、3一27)
1430 南渡吕氏族谱十二卷
(清)吕志曾等纂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刻本
北京大学
1431 吕氏重修宗谱二卷
(清)吕楷等重修
清嘉庆十四年(1809)刻本 二册
北图
1432 河东吕氏支谱二卷
(清)吕克淳辑
清嘉庆十六年(181l)吕修模钞本 二册
江苏吴江县图
1433 吕氏重修族谱四卷
(清)吕光修
清道光十七年(1837)三居堂刊本 八册
美国
1434 吕氏族谱
(清)吕学让等辑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辑 钞本
山东日照市图
1435 吕氏族谱
(民国)吕德坤编辑
民国十六年(1927)石印本 一册
北图

二、家乘谱牒
江苏:塘洋吕氏族谱十卷、白沙圩吕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末一 卷、毗陵吕氏族谱二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浙江:余姚新河吕氏家乘十二卷附录一卷、余姚吕氏宗谱八卷首 一卷、贵门吕氏宗谱十卷、东阳象冈吕氏宗谱二十二卷广东:岭南吕氏家谱一卷、潮州吕氏族谱一卷 四川:吕氏世谱、吕氏族谱不分卷、吕氏宗谱一卷南渡吕氏族谱十二卷、河东吕氏谱、吕氏族谱、河东吕氏支谱二 卷、吕氏谱八卷首 一卷、贵门吕氏宗谱十卷、东阳象冈吕氏宗谱二十二卷广东:岭南吕氏家谱一卷、潮州吕氏族谱一卷 四川:吕氏世谱、吕氏族谱不分卷、吕氏宗谱一卷南渡吕氏族谱十二卷、河东吕氏谱、吕氏族谱、河东吕氏支谱二 卷、吕氏重修族谱二卷

#p#分页标题#e#

1360【山西临晋】吕氏家谱不分卷
(清)吕一纶 吕 常等修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木活字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1361【江苏武进】毘陵吕氏谱十八卷
(清)吕子珊 吕佶孙等重修
清道光二十年(1840)活字本
北图 辽宁图
注:吕克敬首修於清顺治十年。
1362【江苏武进】昆陵吕氏族谱二十二卷首一卷末
一卷
(清)吕贽庭 吕继午纂修
清光绪四年(1878)活字本 十三册
历史所 苏州大学 日本 美国
注:吕克敬首修於清顺治十年。
1363【江苏武进】昆陵吕氏族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末
一卷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3、4)日本 美国
1364【江苏武进】塘洋吕氏族谱十卷
(民国)吕荣桂修
民国十五年(1926)文献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南开大学
注:谱始修於清康熙三十二年。
1365【江苏江都】甘泉吕氏宗谱六卷
(民国)吕 国三修
民国二十一年(1932)木刻本
江苏江都县双沟乡吕庄村
注:吕卉池始修於清道光二十八年。
1366【江苏无锡】白沙圩吕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
末一卷
(清)吕洪裕 吕正兴等重修
清同治九年(1870)木活宇本
日本 美国
注:一名《吕氏续修宗谱》。
1367【江苏江阴】暨阳开化吕氏宗谱二十二卷
(民国)吕挹清总纂
民国十七年(1928)维则堂活字本 四十二册
北图
1368【江苏宜兴】吕氏宗谱三十卷首一卷
(清)吕精法等重修
清宣统二年(1910)活字本 二十四册
吉林大学
1369【安徽旌德】吕氏宗谱不分卷
钞本 一册
安徽博
注:记事至明万历间。
1370【浙江杭州】栖溪吕氏家谱不分卷
(清)吕文华 吕学贤重修
清乾隆五十年(1785)修 吕学贤钞本 二册
浙江图
1371【浙江宁波】宁城木栏桥吕氏宗谱二十二卷首一

(清)吕蜚雯编辑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扶雅堂活字本 六册
吉林大学 天一阁
1372【浙江】馀姚新河吕氏家乘十二卷附录一卷
(明)吕本撰
明刻本
北图(存卷4-9,12)
1373【浙江*姚】吕氏宗谱不分卷
(清)吕治平纂修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家刻本 四册
北图
1374【浙江】馀姚吕氏宗谱八卷首一卷
(清)吕铭纂修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敬和堂活字本 八册
历史所
注:吕伯真始修於元至正二年。
1375【浙江鄞县】木阜吕氏宗谱四卷
(清)光绪元年(1876)木刻本
浙江鄞县鄞江镇蓉峰村
1376【浙江鄞县】木阜吕氏宗谱□□卷
民国间文献堂木活字本
天一阁(存卷2、4)
1377【浙江鄞县】上本阜吕氏宗谱三卷首一卷
(民国)吕元宾 吕承烈等纂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慎德堂木活字本 二册
天一阁
1378【浙江】平湖吕氏世系不分卷
(民国)吕懋荣修
民国七年(1918)铅印本 一册
日本 美国
注:一名《吕氏族谱》、《东平家乘》。
1379【浙江奉化】登溪吕氏宗谱五卷首一卷
(民国)毛宝清修
民国十六年(1927)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注:谱创修於清乾隆六年。
1380【浙江奉化】狮山吕氏家谱不分卷
(民国)庄崧甫纂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钞本 一册
浙江奉化县文管
注:毛润右始修於清乾隆四十四年。
1381【浙江绍兴】山阴新和里吕氏宗谱不分卷
(清)吕德森修
清道光三年(1823)钞本 五册
美国
1382【浙江新昌】吕氏宗谱十八卷
(清)吕邦树等原修 佚名续修
清嘉庆二年(1797)刻本 十八册
人民大学
1383【浙江新昌】吕氏宗谱二十四卷
(清)吕氏合族修
清同治间木活字本
浙江新昌县文管(存卷1一4、9、10、13、
16-20、22)
注:吕冲之初纂於宋嘉定间。
1384【浙江新昌】吕氏友睦宗谱□□卷
清明 堂刊本
南开大学(存卷11一15)
1385【浙江新昌】吕氏宗谱三十卷首一卷
(民国)吕庆荣 吕闻杨等续
民国十九年(1930)明 堂活字本 三十册
北图南开大学
1386【浙江新昌】吕氏宗谱□□卷
明 堂修活字本
浙江新昌县文管(存卷7、23)
1387【浙江新昌】吕氏宗谱□□卷
民国二十年(1931)明 堂木活字本
浙江新昌县文管(存卷7、12一14)
1388【浙江上虞】虞邑西乡吕氏宗谱不分卷
(清)吕相道等修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斯佑堂木活字本
北图 美国
1389【浙江上虞】虞邑西乡吕氏宗谱十卷
(清)吕开荣等修
清光绪十一年(1885)斯佑堂活字本 八册
北图
1390【浙江嵊县】贵门吕氏宗谱十卷
(清)吕载赓等重修
清咸丰八年(1858)明 堂活字本十册
北图
1391【浙江嵊县】贵门吕氏宗谱十卷
(清)吕岳孙等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明 堂活字本 十册
历史所
注:吕春谷始修於元至正间。
1392【浙江嵊县】吕氏宗谱□□卷
清同治八年(1869)木活字本
浙江嵊县图(存卷18)
1393【浙江嵊县】吕氏宗谱二十八卷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木活字本
浙江嵊县图(存卷4、7、8、10、12、13、16、
17、21、22)
1394【浙江】东阳象冈吕氏宗谱二十二卷
(清)卢正衍纂
清同治十三年(1874)木活字本
浙江东阳县档(存世传一册)浙江东阳象
冈乡上湾(存卷1)
注:谱始修於元泰定元年。
1395【浙江】东阳齐光东平吕氏宗谱
(民国)卜文纂
民国七年(1918)木活字本 三册
浙江东阳象冈乡前冈
1396【浙江东阳】东平瑞山吕氏宗谱十九卷
(民国)吕甲初纂
民国三十年(1941)重修木活字本
浙江东阳徐宅乡水丰村
1397【浙江常山】吕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狮于口乡塘底村上张(存卷首、
卷1一7,9)
1398【浙江常山】吕氏宗谱二十卷
民国二十七年(1938)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狮子口乡塘底村上张
1399【浙江临海】台临吕氏宗谱一卷
清嘉庆三年(1798)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
注:谱初修於明隆庆五年。
1400【浙江缙云】壶溪吕氏务本公派已谱不分卷
清光绪十年(1884)木活宇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注(一名《务本公派已谱》。
1401【浙江缙云】壶溪吕氏三才公房谱三卷
(民国)吕钜仁缵修
民国二十五年(1936)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档
1402【浙江缙云】壶溪道福公房谱四卷
(民国)吕显西总经理 吕仲信纂修
民国二十五年(1936)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档
1403【浙江缙云】壶溪吕氏家乘二十一卷
民国二十五年(1936)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档(缺卷1、6、9、13一15)
注:吕琥、吕赐首修於明正统间。
1404【浙江缙云】壶溪吕氏文球公房谱五卷
(民国)吕正帆编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档
1405【浙江缙云】壶溪吕氏仁化公派己谱十卷
(民国)吕椿年总纂
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档
1406【浙江缙云】壹溪吕氏起操公派房谱七卷
(民国)吕立循总理 吕访君等编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壶镇镇高潮村
1407【浙江缙云】谷前吕氏宗谱三卷
(清)吕志道 吕国盛纂
清光绪十二年(1886)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档
注:谱首纂於清乾隆三十年。
1408【安徽】旌德吕氏续印宗谱十四卷首一卷
(民国)吕朝熙编订
民国六年(1917)铅印本 十四册
北图 历史所 人民大学 南开大学 河
北大学 吉林大学 四川图
1409【江西】婺源沣溪吕氏续修学要世谱四卷
明刻本 二册
北图
1410【山东诸城】东武吕氏家乘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刻本 十二册
山东日照市图
1411【山东邹平】吕氏宗谱四卷
(民国)吕际庚 吕鹏等续修
民国五年(1916)刊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往:一名《吕氏族谱》。
1412【河南固始】吕家族谱
清咸丰五年(1855)写本 一册
台湾
1413【湖北武汉】吕氏族谱□□卷
民国初吕氏三相堂木活字本
武汉图(存卷1-5、7、8、11、卷末)
1414【湖北 州】吕氏重修宗谱六卷首一卷
(民国)吕光琦主修
民国十年(1921)铅印本 六册
历史所
注:吕秀岩始修於清同治元年。
1415【湖南湘乡】白龙吕氏支谱十卷首二卷末一卷
(清)白鸿福等修 白家齐等纂
清同治三年(1864)河东堂活字本
湖南圆(存卷首上、下)
1416【湖南常宁】吕氏宗谱□□卷
(民国)吕声清纂
民国十一年(1921)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上)
1417【湖南零陵】吕氏宗谱四卷
民国初年守正堂刻本
广西图(存五册)
注:记事至民国三年。
1418【湖南零陵】吕氏族谱□□卷
(民国)吕尚彬纂。
民国十年(1921)钞本
广西图(存卷首、卷1)
1419【湖南武冈】吕氏续修族谱□□卷
(民国)吕惟寅 吕锡銮等纂修
民国五年(1916)文献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
1420【湖南武冈】吕氏创修族谱□□卷
(清)吕典錞 吕典谐等纂
清同治二年(1863)光裕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卷1)
1421【广东广州】岭南吕氏家谱一卷
(清)吕绰宽纂修
清咸丰九年(1859)刊本 一册
美国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钞本
广东中山图
1422【广东潮州】吕氏族谱一卷
(清)吕钟锈撰
清乾隆九年(1744)写本 一册
台湾
1423【四川隆昌】吕氏世谱
(民国)吕忍太等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隆昌文宝斋石印本 二

北图
1424【四川隆昌】吕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吕奉轩纂
民国石印本 三册
四川图
1425【四川宜宾】吕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吕平原 吕平林等纂
民国石印本 一册
四川图
1426【四川仪陇】吕氏宗谱一卷
(民国)吕献忠录
民国十七年(1928)钞本
四川仪陇县档
1427【四川宣汉】吕氏族谱一卷
清同治五年(1866)钞本
四川宣汉县档
1428【陕西泾阳】船头村吕氏族谱六卷
(民国)吕日知编辑
民国三十七年(1948)石印本 一册
北图
1429 河东吕氏谱□□卷
(清)吕呜恭 吕懿历等纂
清康熙刻本
北图(存卷1 、3一27)
1430 南渡吕氏族谱十二卷
(清)吕志曾等纂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刻本
北京大学
1431 吕氏重修宗谱二卷
(清)吕楷等重修
清嘉庆十四年(1809)刻本 二册
北图
1432 河东吕氏支谱二卷
(清)吕克淳辑
清嘉庆十六年(181l)吕修模钞本 二册
江苏吴江县图
1433 吕氏重修族谱四卷
(清)吕光修
清道光十七年(1837)三居堂刊本 八册
美国
1434 吕氏族谱
(清)吕学让等辑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辑 钞本
山东日照市图
1435 吕氏族谱
(民国)吕德坤编辑
民国十六年(1927)石印本 一册
北图

二、家乘谱牒
江苏:塘洋吕氏族谱十卷、白沙圩吕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末一 卷、毗陵吕氏族谱二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浙江:余姚新河吕氏家乘十二卷附录一卷、余姚吕氏宗谱八卷首 一卷、贵门吕氏宗谱十卷、东阳象冈吕氏宗谱二十二卷广东:岭南吕氏家谱一卷、潮州吕氏族谱一卷 四川:吕氏世谱、吕氏族谱不分卷、吕氏宗谱一卷南渡吕氏族谱十二卷、山东省,吕氏家谱排列顺序全部在这里.

吕氏共五大分支,属二支(有记载,始祖、尚、望、宾),解放前直汉代常年战争,各族、各派纷争,各有出录(路数),都带有个性,有些穷的没文化的大多乱用,大多数辈收费,有的也不续了,所以各有各得说法,不利于和谐社会,所以推出谱表,供国内外后代使用,按道教一分三,万物众生,一字一辈,一字同音分三字,为同辈共用,(参与:1960年进入山东省委特别领导小组的吕建存、吕洪彪山东人大副主任,吕传海检察院检查长,吕成茂济南市经委主任/援朝老干部、吕成功航天博士、吕成宾政府会议,宝亭公安警署、吕宗鹏校主任、吕明泉经营部经理。吕明才经理、吕成润机场卫士、吕成东学士、吕本(明)旺北园管区书记)
经、永、思、庭、建(清代用辈分较乱)、传、明、承(成)、宗、常、德、源、守、幸、广、志、恒、祥、嘉、光、继、世、旗、盛、安、忠、立、汉、国、存、春、泽、书、正、远、太、吉、真、仁、处、金、童、宇、始、尊、蒙、公、著、向、卿、唐、时、慎、静、肃、坤、画、相、勉、恩、英、圣、济、忱、佩、中、本、纪、彦、布、鲁、晨、温、释、君、浩、达、俊、天、洞、士、博、才、来、运、瑞、雪、润、冬、夏、楷、栋、行、长、庆、厚、理、杰、修、功、民、跃、兆、秉、富、怀、桂、紫、开、悟、启、学、翰、文、亭、慧、统、华、珏、志、良、留、帅、泰、宫、龙、卧、宝、弘、堂、田、丰、昂、奥、宁
有关辈分差异与历史、性格、观点、文化与贵低,国内外通用


楼主: 明字辈后面是启,但是承和启是同一辈份的. 没什么区别,之前是启,后人改为:承 河东吕氏谱、吕氏族

谱、河东吕氏支谱二 卷、吕氏重修族谱二卷

#p#分页标题#e#

吕姓起源主要有三支:
1、出自姜姓,是炎帝的的裔。据《吕氏世系表》载:“共工氏从孙伯夷,佐尧掌四岳,佐禹治水,封为吕侯,为吕姓之始。”四岳,指尧舜时的四方部族首领。吕,古国名,在今河南南阳西。周宣王时,吕改为甫国。春秋时,被楚国所灭。该国君的后代,就用原来的国名“吕”作为姓氏。
2、春秋时晋国魏氏吕錡的后代,改为吕氏。
3、出自鲜卑族。代北复姓中有比丘氏、副吕氏、叱吕氏,后魏时改为吕氏。后周时,三字姓俟吕陵氏,均为吕氏。参见《通志·氏族略》。
二、郡望堂号
1、堂号
“渭滨堂”:商朝末年,吕尚(姜子牙)在渭水滨钓鱼隐居。周文王访贤聘他为宰相。他帮助周文王、周武王打下了周朝八百多年 基业的基础。 “东莱堂”:南宋吕祖谦,官著作郎兼国史馆编修,著《东莱博议》,对春秋三传有独到的见解。
2、郡望
河东郡:秦时置郡。此支吕氏,为春秋晋国大夫吕锜之后。
淮南郡:汉高帝时置郡。此支吕氏以寿县吕氏著称,其开基 始祖为吕谦。
东平郡:汉时置郡。此支吕氏以寿张(今谷阳)吕氏著称,大概为吕尚19世孙康公吕贷之后。
金华县:东汉设长山县,隋改金华县。此支吕氏为淮南寿县 吕氏分支。
晋江县:唐时置郡。
吕姓分布概况
吕姓为中国人口最多的五十个姓之一,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7%,居第四十位,尤以山东、河南二省多此姓。


少数民族吕姓

随着历史的发展,本是汉姓的吕姓,在蒙古、朝鲜、瑶、土家、黎、仫佬、纳西等少数民族中也有分布。吕姓在国内分布以安徽、河南、山西、山东、浙江、福建为最,其中洞南、山东两省人口占汉族吕姓人口的 3l%,其次为河北、陕西、甘肃、广西、江西、台湾等省。

介绍文件
吕姓起源
吕姓来源有三:

一、是出自姜姓

以国为氏,始祖为伯夷。出自姜姓,是由古部族名和古国名、古邑名等而得姓。炎帝的后裔,共工氏从(堂)孙伯夷,是帝颛顼之师,帝尧时辅政,掌管礼仪,帝舜时正式任命他为秩宗。禹代行天子之政时,伯夷尽心辅弼,成为禹的心腹之臣。为嘉奖伯夷,帝舜晚年赐伯夷姓姜,赐氏为吕,并封他为吕侯,形成吕氏部族。伯夷的后代,早年活动于甘青山岳地区,由于崇拜山岳之神,形成了四岳部落。在尧、舜、夏禹时代,四岳成为部落联盟的山岳祭司。吕与申,皆为四岳部落之后,属羌人的一支,是姜姓的重要分支。

原始社会末期,吕部族由羌人分出,与亲族申部族由甘肃东部又向东迁。迁至上申川之北的吕川(今志丹县东北的杏子河)。杏子河发源于靖边县的白于山,东流注入延河,后流入黄河。吕人顺着延河河谷,东渡黄河,与申同时迁至今山西中部的吕梁山的。今山西乡宁县东南4公里地有吕乡废城是吕姓进入山西的落脚点。吕人在夏、商时世有其国,后又东迁至汾水中游肥沃的平原,今存古吕城遗址。

在商朝末年已有了吕姓,吕尚为吕侯的支系子孙,曾辅佐周文王;武王。这时期是吕姓的发端。吕尚,在当时又称姜尚,人们仍以其祖姓姜称呼他。

商朝末年,吕国成为周人的同盟,吕国的首领吕他帮助周武王打败商王纣的同盟军越戏方。周武王为奖赏吕人的功劳,建立周朝后封吕他为吕侯。周穆王时,吕侯为相,受命为周王朝制订了有关刑罚的文告《吕刑》,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刑法条文之一,用以对付被征服的苗民。其刑法为五刑(墨、劓、(非阝)、宫、大辟),共三千条。

周宣王立志复兴周朝,大力经营南蛮、百濮、荆楚和淮夷,改封吕侯为甫侯,将吕国和申国从山·西南迁到河南的南阳一带,镇守南方。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引《地理志》云:“申在南阳宛县,申伯国也,吕亦在宛县之西也。”《括地志》确切指出在吕在“南阳县西三十里”。唐时,南阳县治设在今南阳市卧龙区潦河镇,其西“三十里”即今镇平县境。这一地带即春秋以前的古吕国、战国时期的吕邑、秦汉时的涅阳、吕城遗址。

吕国南迁之后,到周幽王时,申、吕的国势渐衰,春秋初年,楚国强盛,向北吞并汉水流域诸国。公元前688年,吕与申、缯等被楚文王所灭。楚灵王时,吕部分遗民被迁至湖北蕲春。

南阳吕国被楚灭亡后,楚王将其遗族的一支东迁至今河南新蔡县西南,建立了一个小国,为楚国附庸,史称东吕,以区别于南阳之吕。后东吕被宋国所并,继而又沦为陈的属地,陈被楚灭,其地则归了楚。楚平王时,令蔡平侯复国(蔡国曾为楚灵王所灭)。蔡平侯将蔡国从上蔡迁至东吕故地,该地遂改名新蔡。

西吕、东吕灭亡后,吕国子孙均以国为氏,形成吕姓的主脉。吕侯支系孙吕尚所建的齐国灭亡后,其裔孙分别以吕、齐为姓。


二、是出自魏氏

据《姓源》及《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吕氏,系从魏氏分化而来。山西的吕人故地,被晋国所并,晋侯将此地作为封邑,赏给姬姓公族大夫魏氏。魏氏后裔虽系晋之公族,姬姓,但因封于吕人的故地,因而仍袭用吕的故号。晋惠公时有大臣吕甥。《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一霍州吕城条:“州西三里,故吕乡,晋吕甥邑也,今有吕陂,在州西南十里,亦以吕甥名,隋因置吕州。”吕邑后被晋并吞,吕甥后代以邑为氏,形成吕姓。是为山西吕氏。


三、是出自少数民族改姓

郑樵《通志·氏族略》载,鲜卑族原有叱吕氏、俟吕陵氏等复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复姓改为单字汉姓,叱吕氏改为吕姓。后周时,又将俟吕陵氏,改为吕姓。《通志·氏族略》中所列比邱氏、副吕氏后均改为吕姓。

介绍文件
吕姓迁徙史
吕姓迁徙史

吕姓发源地应在今河南南阳西一带,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吕姓繁衍应在今陕西西安、河南南阳及山东东平、寿张,安徽寿县、凤台县等地。


秦朝时期

秦时向北及西再度播迁,其中以山西西南部的繁衍最为旺盛,后成为当地一大望族。至汉代吕姓已主要分布于今河南、山西、山东等地,并散居于我国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其中,繁衍于山东东平及安徽淮南一带的吕氏,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也成为当地的一大望族。吕姓南迁始于汉代,或迁浙江,或迁江苏,还有迁湖北、云南、四川一带的。吕姓大举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之时,其后在我国南方形成了两大望族,一是金华吕氏,奉吕谦为始祖;另一是晋江吕氏。


两汉时期

西汉末年,吕尚的后裔中有一支居住中琅砑郡海曲县(今山东日照西)。东汉后期,政治黑暗,宦官专权,为政酷烈,民不聊生。东汉时,吕氏有一支已迁居五原郡九原县(今内蒙古包头西)。东汉末年,五原吕氏以吕布为代表。


两宋时期

两宋时期是吕姓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此期间,涌现出许多的吕姓政治家思想家,从而大大提高了吕姓的影响力。也确立了其在全国的大姓地位。宋初,钱塘的一位老儒编著的《百家姓》中,吕姓名列22位。


台湾吕姓

吕姓在台湾及海外的情况:台湾吕姓芝从大陆迁居而来,始于康熙二十三年 (1684年),有福建泉州人吕阿四和吕阿南珂兄弟最初开垦于台北县莺歌镇。现在莺歇镇的阿四坑和阿南坑,就是他们当时定苦之地。这支吕姓据称是南宋大学者吕相兼后裔。吕祖谦之后,由浙江金华移居贵十,再由贵州迁居福建漳州,后又从漳州分汀至泉州,并有一部分移居广东。自吕阿兄弟入台之后,从福建和广东迁台开垦的吕无源源不断,以台北县为最多,其次为嘉义县。1895年日本占据台湾时,曾强迫吕姓旨民改姓宫本等日本姓,直到1945年台弯光复后,台湾吕姓才恢复祖姓。1949年,国民党政权退守台湾时,部分吕姓人士随之从大陆移居至此,扩大了吕姓人数。


海外吕姓

从明末起,东南沿海地区民众为生计所迫,冒险闯“南洋”,这中间就有吕姓。19世纪末期,贫苦百姓前往美国、加拿大者甚多,吕姓随之到了美洲。20世纪是开放的世纪,吕姓人士到海外寻求发展者更多。海外吕姓以东南亚最为集中。

家谱
家谱文件
家谱文件
吕姓家谱介绍
吕姓家谱介绍

周朝时,吕姓就有谱牒存在并流传后世。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曾利用这些资料,在著《齐太公世家》时将齐国自始祖太公吕尚到康公吕贷的世系一一列明。

北宋仁宗时,吕尚后裔吕大防弟兄六人,其中有五人登科。大防先辈为汲郡(今河南卫辉)人,后迁居京兆蓝田(今陕西蓝田),官居左光禄大夫,宋哲宗时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号称贤相。后大防遭弹劾被贬,死于江西信丰县,迁葬于广东潮州海阳县(今澄海县)上华镇吕厝村,广东吕氏宗亲会在修族谱时尊吕大防为始祖。

台湾吕氏宗亲会所制族谱,尊吕尚为吕氏远祖,常有吕氏后裔来卫辉拜祭。

家谱文件
吕姓家谱文献目录
吕姓家谱文献目录


现在吕氏族谱,大多是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纂修的,以南方省份居多:

毗陵(今江苏常州市)《吕氏宗谱》 吕贽庭光绪四年(1878年)纂修 共二十二卷,外加首末各一卷;

余姚(今属浙江)《吕氏宗谱》 吕铭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纂修,共八卷,卷首一卷;旌德(今属安徽)《吕氏续印宗谱》吕贤铭纂修,共十四卷,民国六年(1917年)铅印。


北方吕氏家谱:

新安(今属河南)《吕氏宗谱》 吕锡祥、吕凤歧纂修,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刻本复印。

此外,还有:

《吕氏宗谱》 吕秋泉、吕培成等纂修,民国十九年(1930年)铅印;

 

分享:

喜欢

阅读┊ ┊ ┊ ┊ ┊打印┊

已投稿到:

圈子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转载]吕家族谱

后一篇:[转载]吕家族谱

#p#分页标题#e#

评论 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       岛国宛如仙境樱花城       关注每日最热门博客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 发评论 最适合调情西班牙海湾       关注每日最热门博客

    登录名: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昵   称:

       

    验证码: 请点击后输入验证码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 前一篇[转载]吕家族谱

    后一篇 >[转载]吕家族谱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5-6 20:54, Processed in 0.037089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