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韦覃陆罗农莫庞蓝雷杨 › 庞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平乐客家人的历史

2013-4-22 10:19|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892| 评论数: 0

广西师范大学钟文典教授关于平乐客家人的历史

作者:钟文典 上传时间:2007-12-21


   第二章 客家迁桂的历史回顾

  要研究广西客家,首先应弄清楚:客家是什么时候,从什么地方,为什么迁入广西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自的情况如何?又有哪些特点?这些问题互为关联,必需进行综合的考察。为了叙述方便,且以有关志书、谱牒、时人著述与实地调查采访为据。从秦至五代十国、宋、元、明、清及民国时期,逐一简介以后。

  一、秦至五代十国(前221-960年)

  研究客家进入广西的历史,应以北方汉人南下相联系。据《逸周书.王会篇》记载,早在商代,即有贤相伊尹为四方令曰:“……正南瓯、邓、桂国、损子、产里、百濮、九菌请以珠玑、玳瑁、象齿、文犀、翠羽、菌鹤、短狗为献。”广西为古西瓯、骆越地,文中的瓯、桂国,即指瓯骆人所居地。如果此说不假,说明商王朝统治者的目光已注视南方百越的广大地区。周至春秋、战国,历代统治者关注南方的意识逐渐增强。战国时,“楚国及越之交……荔浦以北为楚,以南为越”。说明楚南朝已把桂东北一隅划归自己的版图之中。

  北方汉人成批南下及于广西的,始于秦代。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嬴政二十八年),秦军号称五十万分五路攻略岭南,并以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置桂林、象、南海三郡,徙中州居民实之。广西地区归秦王朝所有。汉武帝发兵平南越,将秦置三郡改置九郡,其中桂林、苍梧、合浦诸郡在广西境内。其后历经晋代的“永嘉之乱”,唐代的“安史之乱”以及唐末的黄巢起义,北人南下如潮。虽然从晋、冀、鲁、豫等地南下的“青徐流人”和“司豫流人”,其南下主流不在广西而在鄂、湘以东的广大地区,但来自秦、晋和陇中各地的不少“秦雍流人”,却通过两湖到达了桂东、桂南直至桂中及至粤西广大地区。而自从秦开五岭以后,入岭之途有五,其中自湖南道州入广西贺州,自全州入静江两途,即中原通广西陆路。①灵渠的开辟,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广西从此可浮湘江北通中原,沿贺江、漓江可入珠江,或顺肃江、南流江可南出海洋。汉代岭南的番禺(今广州)、徐闻和广信(今梧州)、布山(今贵港)、合浦等处已是重要的商贸港口。从三国至唐、五代时,造船和航海技术进一步提高,南北通航日益频繁,北人南来日有增加。在桂东北出土的一块砖石上面,刻有“永嘉世,天下乱;但江南,皆太平”十二个字,反映了从东汉至南北朝,尤其是晋永嘉年间的社会动乱,而南方却是避乱的世外桃源。客家既为中原的重要居民,是以从秦汉至隋唐、五代的千余年间,从北方南来广西的中原游民、士族、商贾、戍卒以及被贬谪的官吏和流放的罪徒等等,其中自然也会有客家人。他们多停留于桂州、贺州、梧州、富州、容州、白州(今博白)和廉州各地,形成桂东北的湘桂和桂南的粤桂边区客家人居住带。只因年代久远,而且杂处瓯、骆各族居民之间,又居于少数地位,所以早已发生变化。诚如有些论者所说:时至今日,若问“谁为黄河以北之户,出而应之者已稀”,更“不别其谁主谁客矣”②。目前尚有凭据可寻而知其为五代以前入桂的客家人,只有以下几地和几族人家了。

  据融安县大巷乡安宁村南朝墓葬群出土的文物考证,早在晋代以前,已有汉族在县内居住。唐朝以后,又有大量的汉人迁入县境,先后定居于今板榄、雅瑶、大将、大坡、大东、大巷、浮石、东起、大良、潭头等地,是当今县内各族人口中最多的民族。而直至今日,上述的浮石、大巷、大东、东起、潭头、大良和沙子等乡镇,客家话仍是地方通行的主要方言之一③。

  博白厐氏,唐以前迁来。唐武德年间(618-626年),庞孝泰“积战功授卫将军。龙朔中(661-663年),以左骑为辽东道行军总管,与苏定方、程名振等率岭南兵征高丽”。其子孙经千余年繁衍,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丁口二万五千有奇”。分居各地,而以“西乡族最大”。④

  博白“梁氏之族,次于庞氏,丁口二万有奇。原籍闽,唐时迁来”。 ⑤

  博白徐氏,“其先洪洲人。五世祖名中,唐元和中为邕管经略史,卒于官,其子遂家白州。”⑥

  贵县杨氏。唐武德五年(622年),杨成荣偕妻储氏携三子迁来广西,居贵县。⑦

  唐文宗大和开成年间(827-840年),何生坤自源州(今河南济源县地)迁广西。⑧
平乐陶氏,乃邑中大姓。始祖陶英,唐代青州人。屡官太尉。唐哀帝天佑二年(905年)上书言事,触怒权相朱全忠,拜征南将军,统兵八万征昭州(治今平乐)。后朱全忠篡唐,陶英被解除兵权,乃隐居平乐阳安,死葬县城东南张家乡加村长山下。⑨

  与桂南紧邻的钦州、廉州,有记载说:“客家始于五代”。⑩

  二、两宋时期(960-1279年)

  两宋三百多年间,客家人向广西迁徙的日见增多,除桂东、桂南各地外,还有少数客家人深入桂北和桂西南的山区定居。

  据《太平寰宇记》:宋代,广西已有主户与客户之分。桂州,“主,一万六千七百一十九,客,七千七百五十九”。而客户多从山东、河南、江西、湖南及广东各地迁来。

  “桂林自宋为省、道治,五方杂处,冠盖云集,多自中州。以故科名之盛,文化之优,全省郡邑,莫与仑比。盖北来仕宦,率抵桂垣,声教首暨,势固然也。”(11)宋朝初年,广东省广州府三水县人黄龟,因“兵伐不测,自往广西桂林临桂县东乡富家庄马山嵗,居于网山之下”。后“因世乱兵伐,逃至茅茼洲居住。所生二子,分居平乐府恭城县白洋江山背,土名黄瑶河;次子随父,生子在茅茼洲,改土名毛村,捕鱼为业”。(12)

  全州,明以前为湖南清湘县。洪武五年(1376)改名全州。洪武二十七年(1394)划归广西,属桂林府。宋代,全州民户“主,二万九千六百四十八,客,四千七百三十七”。州中二美村、鲁塘村蒋氏,原籍江西泰和,于宋代迁入全州。恩乡石梓背及第十八、十九、二十各村刘氏,于宋代来自江西吉安。大西洲村胡氏之族,始祖河南颖川,后迁江西永新。南宋理宗时(1225-1264),其先祖“任清湘指挥,遂家于全”。其后子孙繁衍,支分竹源、碧水、长禄、全禄、竹溪田诸村。“文桥文氏之族,宋代自(江西)庐陵(今吉安县)来”。其他如万乡桥渡村谢氏,圳头、宅地诸村伍氏,恩乡刘氏,以及陶、美、汪、昌、聂、翟、闰诸姓,都是宋代从江西迁来的。(13)

  灌阳,宋、元时地属湖南。明洪武二十七年与全州同时划归广西,亦属桂林府管辖。邑中巨岩村蒋氏,宋末来自江西吉安。东头村文氏,宋末来自江西庐陵。(14)

  灵川汉族,“俱系客籍。唐宋以来,赣籍最盛”。(15)

  义宁县邓氏一族,其先祖邓进会原居江西庐陵,因犯法,被流放广西,后在义宁娶妻成家。今五通邓家村及附近邓氏,皆其子孙。(16)

  中州,乃客家人的祖居地,而两宋时的江西、福建、湖南和广东,已有不少客家移民。因此,由这些地区入居桂东各个州县的汉人,无疑也会有不少客家人。只因年代久远,多与湘楚居民同化。今天除了灵川县尚有两处客家村,在一些村圩散居有客家人外,(17)其他地方的客家人,皆已湘音楚俗矣!

  桂东的富川县,位于古苍梧驿道中枢,北通湖南,南出江海。南宋淳佑年间(1241-1252年),即有杨氏之族从广东迁入,其后子孙繁衍,“散居上田、大田、来田各村,里閈流传,有‘杨氏三田’之谚”。宋咸淳九年(1273年),又有广东梅州人杨文昌“游宦来桂,隐居邑之竹母桥,丁口亦众”(18),散居县南各地。元朝末年,文昌玄孙杨道生由富川迁贺县,居于公会杨会村,今公会、鹅塘及钟山燕塘等地杨姓人家,皆其后裔。(19)

  恭城县位于茶江之滨,东出龙虎关,可通湘、粤,西流注入漓江,北可上桂林,南可下苍梧。居民“多数来自湘、赣、闽、粤、鲁、宁、川、鄂诸省,宋、明两代最盛。而所谓族,客籍最多”(20)。

  苍梧县北之信都(今贺县信都镇),位于贺江西岸,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或云祥兴元年(1278年),有罗贵、欧以信、麦秀等三十四姓一百户人家,因“天災地紉,民不堪命”,由“广东南雄府保昌县珠玑巷迁来”,“开辟荒土,结草为庐,耕种自食”(21)。

  桂东北的苍梧县,地处桂江、浔江和西江的交汇处。五方辐辏,北人来者甚早。宋代,邑之巨姓如陈、李、黄、钟、黎等,皆云来自广东珠玑巷。蒙姓则于宋末从江西迁来。(22)

  在陆川县南部的清湖、良田、乌石等客家人聚居的地方,还有一些被人称为“老地丁”的客家人。据实际调查采访,经他们确认和当地群众世代相传:他们是宋皇佑年间(1049-1054年),狄青率军南下镇压侬智高以后,有些落籍地方的官兵后裔。主要有杜、丁、郑、包、邹、黄、李、邓等姓。他们迁入的时间早,居住多属僻远山区,经济相对落后,人丁不旺,没有族谱,不修祠堂,但语言和风习与当地客家完全相同。(23)

  桂南博白李氏,邑中巨族,丁口三万余,其系有八,东厢族最巨。“李时亮,字端夫,其先河南仪封人,宦于博白,遂家焉。天圣二年(1024年)应乡试。嘉佑二年(1057年)登章衡榜,进士及第,累官知廉州。(24)

#p#分页标题#e#

  又据《上院李氏族谱》记载:其先祖李南英,北宋康定年间(1040-1041年)进士。原居江西庐陵宣化乡。因与县令封谒不和,遂“遨游中州、楚、粤,晚年占籍粤之南昌”。更历数代至李承年(原名菊彝,字广熙),于南宋景帝时(1260-1264年)出任广东化州郡路判,遂家于化州城南30里之上院,为李姓客家迁化州的始祖。(25)

  秦怀忠,字伯良,其曾祖四川成都人。宦游合浦,遂家焉。后迁白州。宋仁宗朝(1023-1063年)以文学称,同李时亮登嘉佑进士,令徐闻,有循绩,转雷州推官……使督容州。(26)

  此即秦氏入居博白之一支。邓氏之族,祖籍河南南阳,后迁福建。宋元佑三年(1088年),从福建迁居廉江上井创业。后以廉江油房地方“山青水秀,五行无欠”,遂从上井迁移油房居住。未久,有邓志远者携眷转迁广西博白,是为廉江邓氏入桂之始迁祖。今日松旺乡多其后裔。(27)

  黄氏之族,祖籍福建莆田。南宋嘉泰、开禧年间(1201-1207年),黄嗣(字学善、号石江)任广西梧州儒学训导,旋迁博白,是为车田黄氏之始迁祖。(28)

  陈应时,字伯顺,号竹村。其祖浙江天台人,宦游雷阳,入白州籍。淳佑间(1241-1252年),由校尉擢南流令,以复城有功,升藤州知州。(29)

  此外,宋代从福建迁居博白者,尚有西乡冯氏;从江西、广西迁入者,有南厢张氏、郑氏等。(30)

  从上述可知,两宋时期,各地客家人迁居博白者已为数甚多。
  宋靖康元年(1126年),权相蔡京因误国罪被逐岭南,发配湖南潭州(今长沙)。他的儿子蔡桃流放广西博白县。他在一篇笔记中,记录了在博白十年见到的一种人、兽之间有趣的现象。他写道:
  吾于靖康岁丙午迁博白。时虎未始伤人,村落间独窃人家羊 ,虽妇人小儿见则呼而逐之,必委置而走。有客常过圩井,系马民舍篱下。虎来瞰篱,客为惧。民曰:“此何足畏!”从篱旁一叱,而虎已去。村人视虎,犹犬然尔。十年之后,北方流寓者日益众,风气日益变,加以百物涌贵,而虎寖伤人。今则与内地勿殊,啗人略不遗毛发。风气浇厚,乃亦及禽兽耶?先王中孚之道,信乃豚鱼,知必不诬。(31)

  前后仅十年,老虎从怕人到吃人,竟与北方流寓日众有关。
  宋室南渡以后,“江北士大夫多避地岭南”(32)。广西容州,也成了北客南来的热点地区。“容(州)介桂广之间,盖粤徼也。渡江以来,北客避地留容者众,俗化一变,今衣冠礼度,与中州同。”(33)

  时人李伯纪路过容州,作《道经容州诗》云:
  得归归未得,留滞绣江滨
  感慨伤春短,侨居多北人(34)

  与容县相邻的北流县,梁氏东平一支望出河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其先祖“宦广西巡按,遂卜居北流”。后裔分居鸭埌小一里、民乐、隆盛、沙坪等处。陈氏萝村,后裔分居斗口、坡二等处(35)。

  宋开宝七年(974年)置郁林州,辖兴业、南流县地。南宋末年,广东东莞人钟道六(宜万)为广西提刑使司,因抗元兵败,避居于郁林之东宁乡。是为郁林钟氏之始迁祖。(36)

  文氏之族,望出庐陵,信国公文天祥之后。宋末,天祥侄文陛宦于粤,任海北道廉访副使,卒于任所。陛子文富徙葬郁林,命其长孙来郁守墓,遂定居于此。(37)

  浔江沿岸各县,客家人入居亦早。桂平县(今桂平市)“李、黄二族,最巨且著,全邑人口,占其十之三,邑有‘无黄不开族,无李不成村’之谚。宋代,李、黄二族各系先祖即有从广东、福建、江西及湖南迁入者”。
  贵县(今贵港市,宋为郁林县)客家,有于宋代从广东惠州、潮州、梅州迁来,均谓之来人,即客人,以其离故土而不变乡音也。“如思龙二里东茔村黄姓,即于宋淳熙间(1174-1189年)徙自粤东。”(38)

  横县(宋时为永淳县和宁浦县)、宾阳县(宋时称领方县)城乡居民,亦有始迁宋代者。
  地处融江上游的怀远县(今三江侗族自治县),客家人迁入多而且早。宋大观元年(1107年),为避金兵侵扰,有曹、荣、龙、李、潘、杨、欧、马、蓝、侯、龚、谢十二姓人家,从福建汀州府上杭县逃至广东梅州,然后西上广西,经柳州溯融江而至怀远县,先住老堡,继迁古宜,居融江上游的曹荣、古宜、文村、程村、黄土与塞和六甲。稍后,“客家踵至”,又有丁、俞、原、伍、向、夏、巫、李、桂、温、王、简、缪、罗、范、叶、蒋、袁、许、潭、贲、赖、邱、邹、邬、邓、郑二十七姓相继从福建经广东迁来。其后裔多居于三江及周邻各县。(39)

  怀远县南之融县(今分设融安、融水两县),两宋时期有陈、李、龙、韦、余、莫、胡、路等姓从湖南、广东各地迁入定居,其中不少为客家人。(40)

  柳州欧阳氏,系出江西庐陵。宋季,其先祖来官维容,解组后徙居柳州。(41)

  来宾翟氏之族,其系有二:居县城者“其先来自广东故归善县(今改惠阳县)”;居大湾者“其先来自广东东莞县”。系虽有二,“同出自宋招讨使翟观”。(42)

  两宋时期,还有不少客家人向桂西各地迁移。先是,宋皇佑年间(1049-1054年),狄青奉命率军南征侬智高,部众多来自山东。事平后,所部有分土授职而定居桂西各地者。其中黄胜奇以“功”授江州土官,即今崇左县江州黄氏之始迁祖。今县中黄姓万余户,多为其后裔,多数仍操客家方言。(43)与江洲邻近之武黎州和永康、罗白、罗阳土县(今扶绥县地),亦有梁氏及其他姓氏客家人于宋代从外地迁来。与此同时或稍后,来自中原及闽、粤、湘、赣诸省而寄居邕州边陲各地者,“年递增加”。(44)

  “武缘(今武鸣县)邓氏之族,宋初来自江西。始祖三鄂,始居邓柳,厥后散居思业、陇板等村。”又有“刘氏之族,系出庐陵。宋末,始祖禄,通判邕州。禄父洪福,官淮西总管。元兵进犯,走长沙,举室殉难。禄弃官隐居武缘。今县南刘氏,皆其后裔”。(45)

  濒海的钦州,有福建上杭县人吕康年、吕延年兄弟,因宋末兵燹所扰,经广东潮州迁居钦州,是为钦州吕氏之始迁祖。(46)

  约在南宋淳熙年间,有黄言率子从广东嘉应州迁居合浦,其后裔分居钦州、灵山各地。(47)

#p#分页标题#e#

  由于外地移民接踵而至,五方杂处,宋代钦州居民,即有五种之多,曰土人、北人、俚人、射耕人和蜑人。而北人“本西北流民,自五代之乱占籍于钦者”。(48)这种西北流民,多是今钦州各地客家之先民。而“钦、防一带昔之为射耕人,实即客家人。以其善开荒而耕,变荒僻为良田也”。(49)

  值得一提的是:宋末元初,福建宁化人刘广传,乃宋端平二年(1235年)进士,授江西赣州瑞金县令。他有一妻一妾,共生十四子。其九子巨江,官知广西太平府事。二房孙法相一家,分居广东及广西苍梧各地。十房孙万习,官山东提学,住廉州府。(50)

  由于大量移民的迁入,南宋时广南西路成为全国户口增长最快的地区。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全路528220户,比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年)增加118.2%,其中仅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前便增加246546户。(51)在这些移民中当有不少客家人。

  从迁徙的情况考察,宋代,迁居的客家人除少量从中原迁来之外,主要来自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安徽各地。桂东和桂南地区,仍然是他们择居的重点。而桂北和桂西的一些州县,这时也开始有了客家的移民。他们入桂的路线,除湘桂走廊、龙虎关与茶江外,多数经西江水路而分流各地。促成他们迁桂的原因,主要由于仕宦或躲避战乱。其中刘广传子孙多人,因做官而至广西太平、梧州以及廉州府等地立业定居,可说是因仕宦而入籍广西的典型。而福建汀州数十姓客家男女,不辞远途跋涉,不避“蛮烟瘴雨”,深入融水、怀远偏僻山区,可说是一次入山唯恐不深、入林唯恐不密的集体避乱。这在时人深恐毒瘴杀人之日,(52)

  确是一次罕见的勇敢迁徙活动。

  因为客家移民日多,到了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客家话成了广西的重要方言之一。当时先后出任桂州通判和钦州教授的周去非,对此作了专门的调查和记载,他写道:方言,古已有之,乃若广西之萎语。……至城廓居民,语乃平易,自福建、湖湘,皆不及也。其间所言,意义颇善。有非中州所可及也。早曰朝时,晚曰晡时;以竹器盛饭如箧曰箪,以瓦瓶盛水曰罂。相交曰契交,自称曰寒贱,长于我称之曰老兄,少于我称之曰老弟;丈人行呼其少曰老侄,呼之少曰孙,泛呼孩提曰细子。谓慵懒为不事产业。谓人仇记曰彼其待我。力作而手贱曰指穷,贫困无力曰力匮。令人先行曰行前。水落曰水尾杀。泊舟曰埋船头,离岸曰反船头,舟行曰船在水皮上。大脚胫犬曰大虫脚。若此之类,亦云雅矣!……(53)

  这些地道的客家方言流传于广西许多地方的城廓之间,说明南宋时广西东南沿边的州县,客家人已经不少了。

  三、元代(1271-1368年)

  元灭南宋的战争,激起了南方的重大动乱,士族百姓被迫走避四方。而元朝近百年的严厉统治,并不能阻遏人民的转移迁徙,其中进入广西的客家人也不少。今按元朝在广西的路(府)、州建置(54)分区介绍于后。

  静江路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设静江路总管府,路治在临桂县。有元一代,客民从江西、福建、湖南、广东迁来者不少。元初,广东兴宁人刘贵魁(字汉远)任桂林镇抚使,卸任后即定居桂林。(55)又有黄氏之族,原籍江西。元初迁居桂林。元末,其子孙有移居庆远、南丹溪垌等处军民安抚使(今忻城县)者。路属之兴安县。唐、文、王氏各族,从江西庐陵迁来。另有黄氏一系,即于元末来自江西;罗氏一系,于元至年间(1341-1368年)来自庐陵。其中有不少为客家移民。(56)

  全州路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置,时属湖广行中书省,辖清湘、灌阳两县。清湘茅埠、水西、瓦窑、石桥、蒙家、留贤、大桥头诸唐姓,第埠、水西、瓦窑、石桥头诸赵姓,以及县中周姓,皆系出江西,于元代迁来;灌阳勤塘、会湘桥、下坪头诸村范氏,宋末元初来自江西丰城;官庄、赵家洞诸村何氏,白沙、旱禾等村胡氏,则于元末迁来。其中亦不乏客家移民。(57)

  柳州路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柳州升为柳州路,领马平、柳城两县。元代,有杨文成、杨文昌兄弟从广东梅州移居柳城。(58)

  梧州路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梧州升为梧州路,辖苍梧县。邑中居民,有于元代自广东迁入者,其中刘氏一系,于元末来自广东兴宁。(59)

#p#分页标题#e#

  南宁路
  元至元十六年,与柳州、梧改路同时,以邕州改为邕宁路。元泰定元年(1324年),邕宁路改南宁路,辖宣化、武缘两县。武缘黄氏之族,派系不一。一系来自江西吉水,始祖黄宗文,仕元为邕州参军,致仕后卜居武缘。其后裔散居乡宦、黄家、黄盖、武山各村。一系来自江西南昌。一系来自江西宁州。一系来自福建,始祖黄子依,元末授滇省知县,值乱世,遂家于武缘。(60)

  宾州路
  元初,以宾州升宾州路。至正十六年(1356年)复改为宾州。元代,先后有广东、福建等地客民迁入居住。(61)

  平乐府
  元大德五年(1301年),改昭州为平乐府,领平乐、恭城、立山(今蒙山县)、龙平(今昭平县)四县。福建汀州府宁化县刘衍(字洤,号月池)官知平乐府事,即住平乐许湾乡。(62)元代中叶,有广东嘉应州人邹德宏、邹德俊之子孙分别迁广西平乐与北流县。(63)

  郁林州
  领南流(今郁林地)、兴业、博白三县。兴业梁氏之族,其系不一。元代来者有四,为赣、为闽、为豫、为郁林。陈氏之族,则来自博白、郁林。元初,福建上杭人刘高千迁居博白,是为博白刘氏之开基祖。与此同时,刘高千之堂兄弟刘濳(字汉山,号月洮)官郁林知州,即在任立业,后裔分属州属各地。(64)又有陈朝奉者,浙江天台人。宋末,出任广东雷州刺使,卒于任所。时“宋祚告终,鼎移元室”。朝奉哲嗣七人,“凛君臣之大义,痛国家之沦亡……遂弃簪缨,而以耕读为业,择居广西博白,开疆辟土,各自经营”。以朝奉之孙陈应为博白陈氏之开山祖。(65)博白那亭黄氏,原籍福建兴化府莆田县。元延佑五年(1318年),黄州仲以举人出任广东石城县(今廉江属地)。至二世,鼎立三房,长凯珊(水壶),世守旧乡;次梅珊(水洁),迁居吴川冷头街;三柏珊(水心),入博白,居那亭(今文地镇属),是为入桂始迁祖。太平天国堵王黄文金即柏珊后裔。(66)

  容州路
  陆川县陈氏,大桥系于元初来自浙江天台。其始迁祖陈思辑(肇波)因至陆川做官,致仕后遂居大桥。莲塘族于元代中期来自博白江南村,仍奉迁博白之趁崇礼为始迁祖,在乌石沙江开创基业。(67)

  有元一代,从外地迁居广西的客家人,见于记载的还有:广东兴宁人刘昌(字坤,号月波)于元初迁居贵州(今贵港市)城内,其后裔有分居桂林等处的。又有广东长乐邹氏,迁入北流县。梅州张氏、蒙氏之族,移居广西。另有防城钟氏,原居广东嘉应州兴宁县龙归洞太平湖。宋末元初,文亮、文明、文聪兄弟三人“飘落钦州防城”。文亮在安南大角立居,文明在汉水田立居,文聪则在白塘立居。(68)

  在元代,迁居广西的客家人中,以姓氏论,其可考者仅刘、黄、唐、陈、杨、罗、邹等十数姓。以迁出地论,则仍以江西、福建、广东与湖南诸省为多。考其迁徙的原因,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仕宦广西,逃避战乱,或誓不仕元而定居广西。前者为平乐知府刘衍,郁林知州刘潛,桂林镇抚使刘贵魁,邕州参军黄宗文,都是游宦广西而定居下来的。后者如前面提到的宋末参与抗元的钟道六,因兵败而避居郁林州。从此,凡所出文字,悉不用元世年号,但出某甲子而已。晚年谓其子孙曰:‘屋温氏一日不灭,汝辈但布衣终老’”(69)。元末授滇省知县的黄子依,亦因乱世而避居武缘。至于因经商、垦荒谋食而迁入广西者,在元代则不多见。

  综观清代客家人向广西的迁徙,从顺治至道光的200多年间,是其迁徙的高潮期,其中尤以乾隆期的60年达到最高峰。这在客家的迁桂史上,是一个十分突出的现象。

  考察清代前期客家人入桂如潮的原因,既和广西地广人稀有关,也和清王朝实行的招垦政策有密切联系。从近人的调查研究可知:在清代,广西与湖南、广东各省的土地面积相差无几,而广西已开垦的耕地面积仅为广东的1/3,约为湖南的1/4,说明广西可供垦植的土地极多。(138)加于广东等地屯田的课税远比广西为重。(139)这种情况,对于无地或少地可耕的贫民极富吸引力,易地谋生成了许多客家人迁徙广西的动因。

  再从迁桂客家人所处的省份,以及他们入桂后定居的州县考察,则广西东部的贺县、昭平、钟山、富川与平乐等县的客家人,80%以上来自广东,其中尤以嘉应州、惠州、潮州、韶州各属县为多。桂中的柳州、柳城、来宾、宾州和桂平、贵县、平南、武宣等地以广东移民最多,其次为福建籍。桂南的博白、陆川、郁林等州县,除来自粤西的钦州、廉州、防城外,福建和粤东的移民亦不少。桂东北的阳朔、临桂以及修仁、荔浦等地,则以江西籍最多,次为广东和福建两省。桂北的怀远、宜山、罗城等地,广东移民之外,福建客家人集体迁入者甚众。至于桂西各州县,客家移民多来自宾州及桂南、粤西各州县。他们迁入广西,多数人不避艰险,深入尚待开垦的山地荒原,以农、林、渔、牧为主业。而以帮人做工作为立定脚跟的手段者亦不乏人。至若负贩营商,始初多在乡圩小市活动。有的经过一番拼搏,成为桂、柳、邕、梧等通都大邑,或郁江、浔江、融江等沿河城镇的富商巨贾,形成独立于粤、闽、赣、湘各省商人之外的“客家帮”。

  至于外省客家人迁入广西的道路,也各有不同。概而言之,江西客家多经湖南从龙虎关或由富川的苍梧古道而来。福建客家多是水旱兼程,多数经广东走西江水路,亦有走陆路经龙虎关等地入境的。广东客家人多数缩西江而上,然后逢水行舟,或不辞旱路跋涉,深入广西各地;还有不少人从肇庆、高州、廉州、钦州等处北向广西转移。在迁移的过程中,少数是经过艰难的长途跋涉,一步到位的,而多数是几经辗转,历尽艰辛,然后定居下来的。

  道光以后,尤其是咸丰、同治以后,直至清王朝灭亡的60多年间,各省客家人向广西迁移的势头虽然大为减弱,但是,就在这时,出于政治的原因,出现了两次客家人的集体大迁移,却极值得注意。一次是起义于广西的太平天国革命,在咸丰二年(1852年)从广西向江南的大进军,是起义者为了追求美好生活而向外拓展的需要,也是一场“鞭敲金镫响,高唱凯歌行”,数以万计的客家人的集体大迁徙。随着战争向全国发展,直至太平军在各地的失败,不少死里逃生的客家人又散落全国各地,或者流亡海外,还派生出许多感人的故事。这是后话,我当结合有关部分再作解说。另一次是在咸(丰)同(治)年间,广东肇庆府发生大规模的“土客械斗”,战败的客家人出于避祸的需要,或被清政府强行遣送成批向广东迁移。这在客家人的迁移史上,则是一场血泪交加、死伤煎迫的惨痛大迁徙。

  清末60年客家人迁徙广东的减少,原因甚多。首先,这是广西战乱频仍,灾荒不断,社会残破,给外地人带来的是恐惧而不是希望。其次,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沿海开展了疯狂的廉价劳动力掠夺,(140)使贫苦无告者误以为谋生的新路。“漂洋过海”的“金山梦”,逐步淡化了移民内地谋生的观念。这在客家人的谱牒中,也多有反映。(141)这些因素,造成了辛亥革命以后客家人迁移广西更加冷清的局面。

更新上传时间:2007-12-21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5-9 03:38, Processed in 0.034700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