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王赵徐孙胡朱高郭马宋 › 朱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朱汝忠:客家人与博白的教育文化

2013-4-22 14:07|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811| 评论数: 0

 

博白县是全国客家人最多的县之一。全县170万人口当中,大约有130万属于客家人。博白客家人历代都有重视人才培养的优良文化传统 。全县凡客家人聚居的村落都兴办各种形式的学校,家家户户都有送子读书的习惯,青少年都有勤奋攻读、奋发向上的志向。真所谓“村村有学堂,户户有书声”,兴学重教蔚然成风。因此博白客家人代代人才辈出,书香不绝,出人才之多,全国罕见。历朝博白县的客家人的人才遍布全国各地,今天世界各大洲都有博白客家人才的踪迹,因此博白县曾获得教育大县、教育强县之美称。

客家人这个概念古已有之。东晋五胡乱华时期,官府设有《给客制度》,以安置流徒之客民。《给客制度》云:“南 州,镇广陵时,百姓遭难,流移此境,流民多庇大姓”。晋元帝大兴四年诏曰:“失籍流民,使客有司,为给客制度。”可知“客”字沿袭晋元帝诏书所定。唐五代时期,政府簿籍对“客人”乃有“ 户”专称,而民间称为“客户”。“ ”是“堡”的古体字,意即:“碉堡”、“城堡”。因为“客户”由外地迁来,常常受到当地土著人的排斥的欺侮,加上战乱、匪乱等原因,故建城堡而居,达到自卫目的,以求生存。所以客家人有建圆形围屋、方形围龙屋、围城而居的习惯,它们都类似碉堡。“ 户”是根据其居住特点而命名的客家人。代作户籍时将自古居于此地的土著称为“主家”,外地迁来者称为“客家”。“客家”一词由此诞生。由此可见“客家人”是与土著人,即原住民相对的称谓。今天博白县已经找不到自古居于此的土著人,即西瓯骆越人,非主即客,因此博白人几乎全部属于客家人。

客家人以讲客家话为重要特征,但客家话不是客家人唯一特征。因为口语的可塑性很大,随着迁徒过程不断地产生变化,或与迁入地居民的口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而形成一种新口语。或有的客家人的口语被地方的语言同化,因此出现一部分客家人已经不讲客家话,一些非客家人已习惯讲客家话的现象,客家人的界定主要应该根据血统(汉族)始迁出地(河洛地区)和文化传统所决定,而不应以口语作为唯一标准。

据历史学家罗香林教授研究,客家人的始迁出地为黄河流域,约今陕西、山西南部、河南、山东、河北南部。客家人属于汉民族的一支民系,属于汉民族血统。语言学家考证,客家方言接近中原的古音韵,保留很多中原古语的词汇和语法特点。客家人的文化传统中的宗法制度、文化教育、风俗习惯、服饰穿戴、信仰崇拜、风水迷信等方面都类同于中原地区。由此可以佐证,今天绝大部分博白的居民属于客家人,而不能认为,不讲客家话就不是客家人。
博白客家人自古以来都非常重视教育。自唐代贞观五年起在县城曾建学宫(又名县学、庠序、文庙、圣庙)为朝廷培养人才,一直延续到清末。明朝以后,大兴文教,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又先后在县城各地建造了一大批书院。在县城建养正书院、环玉书院;在乡镇建有紫林书院(那林)。到了清末又创办了文龙书院(龙潭镇)凤鸣书院(双凤镇)、振兴书院(亚山镇)、禄元书院(英桥镇)、莲江书院(水鸣镇)、经古书院(县城),为博白教育发展创造了条件。在全县各村寨历代都由群众自觉捐资或筹资办私塾、蒙馆、经馆、学社,这类基础教育机构遍布全县各村寨。直到清末光绪年间,县学宫和书院改为高等小学堂,全县仍保留私塾81所,有1477学生人。到了清光绪年间废科举制度以后,县城办中学,每个乡镇都办有高等小学。特别是全国解放以后,人民政府更重视教育发展,实现了乡乡办中学,有的乡镇办两三间中学,村村办高小,屯屯办初小,逐步普级了义务教育,使每个青少年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由于博白客家人重视教育,民间自发兴办学堂,因此历代人才辈出。唐代有梁恩、梁忠两兄弟同科考中进士;宋代李时亮、秦怀忠在嘉祐二年同登进士;清代文科进士有赵古爵、李承报、朱德璲、朱德华、朱允惇、朱德澄、朱德澐、朱庆芬、朱锡祺、祁永膺、刘明华、张存楷、蔡同昌、宾光椿14等人;武科进士有秦永年。唐代以前乡试中举人数无考,宋代中举者7人,元代中举者65人,清代中举者103人。明代有岁贡139人,清代有拔贡11名,贡生154人。在清代博白县曾出现十子九登科(一母生十子,九人有功名)、一门三进士(祖孙三代,代代出进士)、兄弟同登进士榜等奇迹。清朝道 光年间博白出现了中国杰出女诗人朱玉仙,毛泽东同志曾对她的诗作高度评价;民国时期出现广西工委书记朱锡昂、抗日爱国将领朱为珍中将;新中国成立后出现广东省副省长、广州市长朱光、世界级的语言大师王力等一批杰出人才。到了清末以后,废科举兴学堂,博白客家人仍继承和发扬兴学重教的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博白客家人重教兴学又得到进一步发扬。博白客家人的大学生、留学生成批产生,每年被各大学录取的学子数以千计,人才之多不胜枚举,专家、学者、科学家、教授、工程师遍布全国各地以至世界各大洲。最典型的是松旺镇朱为珍一家祖孙四代出现大

学生、研究生、留学生五十多名,如此奇迹实属罕见。
博白客家人为何如此重视教育,笔者认为有如下原因:

一是客家人有重视人才培养的优良传统。博白客家人源自中原地区,中原地区自古以来是中国的行政中心和经济中心,人才需求旺盛,人才观念很强。从春秋时各诸侯国已经知道,“得人才者兴,失人才者亡”的道理。齐国因得管仲而成霸主;吴国因得伍子胥而兴,失伍子胥而亡;越国因得范 、文种而强盛。因此各诸侯国竞相争夺人才,以至出现燕昭王筑黄金台广揽人才事例。到了战国时期,秦国因得商鞅而强盛,因得李斯而统一中原。燕国因得乐毅而以小胜大、以弱胜强打败了齐国,而保住国土。秦代刘邦因得张良、韩信而获得政权。历史事实充分证明了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因此中原各国都重视兴办教育,重视人才培育和吸纳。客家先民是在这种浓厚的教育文化环境下世代薰陶,重视人才培养的理念已经渗入了他的骨髓和细胞,而这个教育文化又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影响他的后代,因此博白客家人有耕读传世的传统。博白民间自古就流传这样的熟语:“生子不读书,不如养头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扬名天下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成才”。这是客家人教育价值观的真实写照。这些熟语虽然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无疑对鼓励家长送子读书,青少年勤奋读书,奋发向上,社会积极兴学重教有很强的积极意义。

#p#分页标题#e#

受儒家的价值观的影响,中原地区,自春秋时期以来,儒家学说都是中华民族文化主流。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提倡“有教无类”,主张人人都要接受教育。他还强调读书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就是提高个人的品行和知识素养;“齐家”就是使家庭团结和眭、互助合作,家业兴旺;“治国”就是参与治理国家,服务社会;“平天下”就是使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平安富足。就是说读书近则有利提高个人的修养,振兴家业,远则可以经营国家,治理社会,使天下太平。正如他所说的:“达则兼治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宋代大儒朱熹说:“诗书不可不读,子孙不可不教”。客家先民长期生活在儒家思想主流的中原,笃信儒家文化的价值观,并通过言传身教代代相传。典型的案例是南宋的客家人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继承人朱熹,他自幼勤奋读书,十九岁中进士,只做了九年的知府和太师(皇帝的老师)就辞官办书院从事教育和研究,他先后在福建尤溪创办了紫阳书院收徒讲学,后来又在江西卢山白鹿书院、湖南岳鹿书院、讲经和研究理学,他的弟子数以千计,著作等身,他把毕生贡献于教育和著作。博白朱姓客家人正是朱子的后裔,他们忠实地继承和发扬了儒家思想和重视教育的传统观念。新中国成立以前,他们利用祖宗的公产,奖励青少年读书,扶助贫困学子读书。对获得功名的人,在祠堂上功德榜。在祭祖会餐中让有功名者坐上厅,读书者坐二厅,不读书蹲在地坪吃。用上述做法鼓励青少年勤奋读书,解放后已取消了祖宗公产,奖学助学失去了资金支持。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在朱子后裔联谊会倡导下,群众中又自觉恢复了奖学助学活动,资金来自民间自愿捐款,有钱人多捐,穷人少捐,每年集捐款数十万,用于奖励考上大学和重点高中的学生和帮助贫困家庭的学生减轻负担。自2004年以来博白朱子后裔联谊会共举办7届奖学助学大会,共筹资数百万元,接受过奖励和扶助的学子有千多名,为国家培养了人才,起到有力的助推作用。群众对捐款奖学助学积极性很高,如朱汝泉、朱小林、朱光法等每年都捐一万元到五万元,广州朱光市长的子女朱燕平、朱穗锋自今年起每年捐款7万元。有的企业为了表示对奖学助学做法的支持也踊跃捐款,今年北海黑龙江公司、南宁宏达公司、博白房地产商都捐款5000-10000元不等。近十年来,博白先后出现的奖学助学基金今有好几个。由于博白客家人世代重视教育,把人才培养放在至高无尚的地位,因此代代出人才。上述的“十子九登科”、“一门三进士”、“兄弟同登进士榜”、“一家五十大学生留学生”,都是在这种浓郁的教育文化和儒家人才观中产生的。

纵观历史,无论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还中清代的康乾盛世,当时的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国家的富强都与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息息相关。环视今天的世界所有经济强国、军事强国都是产生于教育强国。美国、日本、德国、英国、韩国等发达国家,不仅普及了中等教育,而且普及了高等教育,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占适龄青年总数的75%以上。邓小平同志曾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国力的竞争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哪个国家拥有世界一流的科学技术,哪个国家经济就发达,军事就强大,国家就富强。而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产生是靠教育,因此教育是强国之根,立国之本。为此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客家人优良的教育文化传统,为把我县建设成经济强县,为把我国建设成的社会和谐进步、经济繁荣的社会主义强国作出应有贡献。

要大力发展教育,加快人才的培养,首先要转变观念,要从战略角度去重视教育,不要两眼只盯住GIP,把教育看作远水解不了近渴的未业。只有把教育放到优先发展的位置,发展普及形的高水平的教育,才能整体提高国民素质,培养世界一流的创新型人才,为我国的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打下坚实基础;其次,改革现行的教育体制,实行教育公平,不让优质教育资源成为官二代、富二代所垄断,使青少年人人都能公平地享受教育机会,使他们的智慧能得到充分发展;再次切实推行素质教育,使我们的后代在德、智、体、美、劳都得到全面发展,充分发挥他们潜能,培养出一批批高素质的人才。再其次,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改善教育条件,使学生能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健康成长。再其次,克服官本位思想,适当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从而提高教师岗位的吸引力,使教师队伍能吸引人才,留得住人才,使教师乐以一生奉献给教育事业而无怨无悔,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博白县良好的教育文化,是在客家人迁至此地定居以后经历了一千多年才逐步形成的,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保护,要自觉地继承和发扬,让它代代相传,为博白的振兴,为中华民族的崛起,源源不断地培养人才,为博白的可持续性发展不断输送人才。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5-7 11:58, Processed in 0.035957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