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其他姓氏 › 余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崇文尚儒:宁波余氏一脉相传(下)

2013-4-22 14:07|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540| 评论数: 0

 

宁波姓氏文化寻根(三)

崇文尚儒:宁波余氏一脉相传(下)

[] 2007-12-16 00:00

【字体:】 【论坛】 【博客】

 

  余有丁墓道望柱

  ▲余姚《桐下湖余氏遗谱》上的“范仲淹题字”

  ▲位于冰厂跟余隘的余氏宗祠

  1.兵变部队一看劝降的人是曾经的头头,心理防线彻底崩溃,就地缴械,纷纷倒戈,并把领导兵变的几个主要人物都处决了。就这样,余有丁用一条计谋,不费一兵一卒就平息了这次兵变。

  一座大墓 一朝硕辅

  在东钱湖隐学山上,一座气势宏大的墓葬遗址深藏于丛林绿树间。在墓前至今还保留有较为完整的墓道和明代石刻群。我和余君方先生从隐学山脚沿小道上行,看到依山石而建的这一段墓道长约200米,宽20多米。首先可见一根近10米高的望柱,顶端蹲伏瑞兽,然后往上依次可看到石刻的笋、跪羊、蹲虎、站马、文臣各1对,其墓道规格形同王公贵族。是谁拥有这么高规格的墓道呢?一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告诉了我们答案,石碑上写着———余有丁墓道。

  余有丁,生于明朝嘉靖年间,曾中过进士,并历任翰林编修、国子祭酒、吏部左侍郎等职。他因博学多才,为官正直,同时受到了丞相张居正和吏部尚书王国光的赏识,他们一个是皇帝的老师,权倾朝野的首辅,一个是统领六部之首,被称作“天官”的吏部尚书,两位都是位重权高的权臣。本来两股势力一贯是互相牵制,各自培养己方的人才,但余有丁却被两位权臣同时看上了,仕途自此一片光明。丞相张居正更是在临死前,极力推荐这位能臣,使余有丁一举登上相位,升任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成为“阁臣”,皇帝身边最亲近的大臣之一。

  余有丁处理政事光明正大,擅用谋略,在朝中颇得赞誉。当他还是一名小小的国子祭酒时,他的正直和卓越的管理能力就体现了出来。国子祭酒一职相当于明朝时的干部子弟学校教导主任,当时余有丁发现学生们学习态度不端正,逃课溜出去游山玩水的现象十分普遍,他觉得这对于人才的培养影响实在太大,就下令学生们互相监督和揭发逃课的现象,若故意隐瞒,则要负连带责任,共同受罚。国子监的学习秩序从此有了很大的改善。

  他也很熟悉心理战。万历年间,某地发生了兵变,造反的人数大大超过当地守军,余有丁昔日的弟子奉旨前去平叛,却束手无策,正在愁眉不展之际,忽然想到向老师余有丁求教。余有丁得知这支军队以前的最高领导已调任别处,就悄悄地让弟子派人将那位“老领导”带到了兵变的城中。兵变部队一看劝降的人是曾经的头头,心理防线彻底崩溃,就地缴械,纷纷倒戈,并把领导兵变的几个主要人物都处决了。就这样,余有丁用一条计谋,不费一兵一卒就平息了这次兵变。

  晚年的余有丁退休后隐居于故乡的东钱湖畔,寄情山水,在湖畔的月波山上建读书楼,世称“余相书楼”,为东钱湖旧十景之一。楼阁建在大青山岙中,翠峰为屏,绿竹掩映,林园之美曾盛极一时。据说,他还在此创办过学堂,教习学童。余有丁十分钟爱东钱湖的这一方水土,曾作“钱湖佳胜万山临,映水楼台花木深”的诗句来赞美,传说他还有一群鸥鸟为伴,每当有朋自远方来,从湖边绕过来探望他,早有鸥鸟感知人声,在湖面上盘旋鸣叫,余有丁远远望见便知有客来了。“鸥鸟望客来”这一幕传说中的美丽情境,足以引发人们的思古幽情。

  余有丁被誉为“明廷硕辅”,足见其在当时明朝朝廷上的地位,他告老还乡时已加封至少傅兼太子太傅、户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他去世后,皇帝亲自下诏命人厚葬这位昔日的老师。据说在岐阳的余氏宗祠还保存着余有丁的《明廷硕辅》、《天朝师表》手迹。

  沿隐学山徐徐下行,我们在余有丁墓道旁的山脚发现几块已断裂的石碑,依稀可辨石碑上刻着“万历十三年五月初四日甲戌,皇帝遣浙江等处承宣布政使,分守宁绍台道左参议李□(字迹不清)中,谕祭少傅兼太子太傅,户部尚书,建极殿大学余有丁,谥文敏”。

  2.他在朝廷当官时,在家门口竖立过一根高高的旗杆,旗杆底座是一对雕刻有龙凤图案的巨大旗杆石夹,成了这条窄窄的小巷中令人瞩目的精美地标。

  一条旗杆巷 一位余水部

  在今天的宁波天一广场北端,离碶闸街入口不远,有一条窄小的街道,匆匆走过的行人很少注意到它的路牌———旗杆巷。从前,这条巷子尽管也一样窄小,却充满了油盐酱醋的人间烟火味,两旁都是两三层楼的民居房。这条小巷之所以得名“旗杆巷”,也同一位余姓名人有关,更确切地说是一位深受百姓爱戴的清官,他叫余寅。

  明朝之前,这条小巷有另外一个名字———姚家巷,主要因为这里的居民以姚姓居多,让这条小巷也地随人姓了。到了明朝万历年间,情况有所改变,小巷改名了!因为这条小巷里出了一个朝廷大官———担任工部主事的余寅。

  余寅最初因通过正规的科举考试考中了进士,便自此踏入官场,从一个颇有天赋的读书人成长为一位才干出众的官员。余寅的第一个职位是出任工部主事。

  古代工部的职责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交通部、水利部等多个部门的综合,主要掌管各项工程、屯田、水利、交通等方面的建设事务,工部的最高官职是尚书,下属有几个主事,余寅当时被百姓尊称为“余水部”,主要掌管水利方面的建设,也算是个中层领导。在明朝,官员徇私谋利的现象十分普遍,特别是工部这样掌管具体项目的实权机关,获利的途径就更多,油水更为丰厚,许多人削尖了脑袋想挤进这个背靠金山的衙门谋个差事,多少也能发点小财。但人们眼中的“幸运儿”余寅虽身在工部,却生性廉洁、正直,从不搞贪污受贿、徇私枉法那一套,只求做到“堂堂正正做官,清清白白做人”的境界。在他担任主事期间,公私分明,使用国库银两时精打细算,不乱花一文钱,当别人为讨好他送上钱物的时候,他也坚决不收。后来朝廷内外都流传出“余水部,真如水”的赞誉,就连曾想拉他下水的“老贪”们也十分佩服他。

  余寅除了担任过工部主事,还当过陕西按察副使,山东、福建的左参政,到了晚年告老还乡时,已加封为太常寺少卿,正四品官职。他的仕途事迹被收录于《雍正浙江通志》的《甬上耆旧传》卷中。

  退休后的余寅深居简出,很少与人交往,每日以诗文自娱。余寅的家就在当时的姚家巷中。他在朝廷当官时,在家门口竖立过一根高高的旗杆,旗杆底座是一对雕刻有龙凤图案的巨大旗杆石夹,成了这条窄窄的小巷中令人瞩目的精美地标。后来,姚家巷的百姓都以与这位“真如水”的清官比邻而感到自豪,便将这条小巷更名为“旗杆巷”,以纪念这位于75岁高龄辞世的余水部。

  3.蒋介石本来就与这一脉的余氏比较亲厚,一听说余氏故里在修祠堂,想要一幅题字,就欣然提笔写下“源远流长”四个大字。

  一座祠堂 一块牌匾

  目前,聚居于余隘,自称为“冰厂跟余氏”的余氏宗族,是宁波市市区范围内最大的一处余姓后代族居地,全村至今已有700多余姓人口,规模十分可观。

#p#分页标题#e#

  从他们的宗谱记载来看,冰厂跟余氏堂名“锦乐堂”,尊南宋名臣、鲁国公余天锡为迁鄞始祖,一世公,并有十四句共56字的排行:“稽自南宋,爰肇吾宗。安邦廷景,大启文章。光世德茂,盛学致昌。保家在道,孝友端方。立朝思本,忠正贤良。承绪丕显,积善斯祥,恪守祖训,永予尔康。”即余氏的子孙后代需按照排行文的顺序,来取名和排列辈分。七百多年以来,这一脉余氏一直在余隘一带聚族而居,繁衍生息,至今按家谱排行已经传到了“家”字辈,已经是第28代传人了(据王介堂先生所撰《锦乐堂冰厂跟余氏宗祠记》)。

  最难得的是余隘村中至今保留有一座规模宏大的余氏宗祠,为民国时期重修的建筑,雕梁画栋,十分精美。祠堂,相当于一个家族的家庙,在家族中占有尊崇的地位。在古代,祠堂不仅用来在逢年过节时祭奠先祖,也是合族长辈商议族中大事的议事厅,族人举办婚酒、寿宴等喜礼的礼堂,后生们的私塾,有时还充当道德法庭,族中人若有违反族规、伤风败俗的行为,将会在祠堂的祖宗神位面前受到严厉的处罚,最重的处罚是逐出家族、不予祭祀之权力,就相当于被开除出家族,也不能上家谱了。因此在法律还不完备的古代,人们就靠这样的乡规民约来约束族人的行为,曾发挥过一定的作用。站在余氏宗祠前,一股历史沧桑感油然而生,关于这座气势宏伟的祠堂的翻新,还和一位被称为“橡胶大王”的上海滩大商人有关。

  原来,民国时期,余隘有一个名叫余茂芳的男子闯荡上海滩做生意,靠开办橡胶厂发家,创下了很大的家业,并且因曾出钱资助当时的国民政府购买军火,与蒋介石也建立了不错的交情。他听说自己村正在翻修祠堂,便主动向族长提出,由自己这一方提供修建资金。那一头,“橡胶大王”余茂芳大笔一挥,慷慨地从上海滩送来大把银元;这一头,余氏族人同心协力,将祠堂修葺一新,落成之时,这座宏大建筑成为远近各村竞相参观的盛景。这座余氏宗祠一直屹立到今天。

  在祠堂正殿之中,有一块十分醒目的匾额,上书“源远流长”四个大字,红底金字,旁有“蒋中正题”四个小字。据说这题字是祠堂修复时由蒋介石亲笔所赠。虽然蒋介石是奉化人,也算是老乡,但毕竟是当时的大人物,怎么会独独为一个外姓人的祠堂题匾呢?据说,一方面是因为蒋介石的故土情结很重,另一方面,蒋介石的手下有一位姓余的部下,正是余隘人,加上前面提到的同属余隘人的余茂芳,曾为早期的国民政府提供大量经费资助,交情匪浅。蒋介石本来就与这一脉的余氏比较亲厚,一听说余氏故里在修祠堂,想要一幅题字,就欣然提笔写下“源远流长”四个大字,赠与自己的部下。

  至今,余氏宗祠在冰厂跟余氏的生活中还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全族聚会的主要社交场所。余氏族人目前有一个计划,就是在余氏宗祠召开全国余姓人士的大聚会,把全国的余氏后人都召集到一起,互通信息,共同发展。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4-29 02:54, Processed in 0.031561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