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卢 › 沈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转载]沈氏家谱最新版

2013-4-22 16:00|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596| 评论数: 3

原文地址:沈氏家谱最新版作者:高山流水

                     家谱追寻记

   我是一九xx年阴历六月初五在北京东城什坊院36号出生的,后来不记得是哪年,好象是七十年代登记户口要求一律用公历时间,派出所有“公历农历对照表”,就被改为7月18日了,实际晚了一天,但不管填什么表,我记得从很小时候起,父亲让我在籍贯一栏始终填的是浙江吴兴竹墩村,其实祖父出生地陕西汉阴,父亲出生地浙江杭州,但几辈人遵循祖训,籍贯或写归安或写吴兴,总之视竹墩为故里。大学毕业后我在北京铁路局工作,一次回天津大约是一九七九年,听父亲说起,前不久收到丁铃(和父亲是学友)一封信,说她在北京图书馆柏林寺书库见到沈氏家谱,问你们是否可取回。因当时处于文革时期,父亲还有余悸,就把这件事搁下了。直到几年前,在整理旧照片时,又想到此事,之前虽有几次到北图寻找,但因手头资料匮乏,只是大略只知道曾祖名祖颐,高祖名际清,故查北图老馆的家谱资料室,人家讲你可检索沈氏家谱,但对收存沈尹默藏家谱一事,说不知道,我遍查北图各种沈氏家谱十多本,均未果,至于柏林寺我始终还没去过。八、九十年代,虽有几次纪念祖父的活动,如:1978年12月29日上海市为沈尹默召开的平反和骨灰安放悼念活动,二00一年纪念沈尹默逝世三十周年纪念和书展硏讨会、二00三年汉阴兴建“三沈纪念馆”等,但有关资料均未涉及沈氏家族谱谍。当时我可见到唯一提到家祖的文字就是沈尹默所写的《自传》: “…..我的曾祖父玉池公是前清副贡生……祖父拣泉公是前清解元……我父闵斋公亦官定远……..”。

    沈尹默自1913年到北大任教至1932年因反对当局开除北平大学学生,愤而辞去北平大学校长一职,在北平生活与工作了十九年,先后在东城什坊院、南河沿等处几易居所,既使后来去重庆、上海,始终漂居而生,没有购置一砖一瓦。但秉承家风,薪奉除供八个儿女求学和家用之外,大部用于买书,由于酷爱读书和藏书,在北平期间一有空闲,则倘佯于东安市场或琉璃厂古旧书店,主办孔德学校期间还兼任孔德图书馆馆长,家中有万卷藏书。记得小时候1947-1949年,我已经上了孔德的幼稚园和小学,父母那时已经从飞龙桥搬到大甜水井,而我常住在我奶奶家,就是孔德学校东院最东边的一排平房,北边是厨房,依次是客厅(有一架钢琴),中间屋是伯父母沈令扬、马明慧和我两位堂兄弟长宁和长治,再一间就是我奶奶朱芸和我大姑沈令融、二表姐諶和美,屋内有一小门通往书库平时不开,我那时对小门里是什么不甚知道只感到很神秘,记得有一天,不知为什么,我一推,门开了,一眼望去大约有几十亇书架,全是落满了灰尘的书,有些还散落在地下,我随手拣了几本翻了翻,其中一本还有绘图,现在回想起来可能是“金瓶梅”。五0年我随父母去了平原省新乡,不久那些书随同孔德图书馆的书都捐给了政府,转到首都图书馆去了,这其中我想也包括沈氏的家谱吧。

   2008年春,我偕妻吕以巽去上海,邦儿子沈毅办理回京行李托运,完事后,得空去了一趟湖州,这是我第一次去竹墩。也是因为此前湖州市委宣伝部的一个刊物叫“世纪窗”的主编张前方给沈尹默故居来了一封伩,意思是说想采访故居并索取一些资料,还希望故居派人前往,这样一来正好,当天从上海去当天回,走访了竹墩村和湖州市承天巷,竹墩现归属菱湖镇,见到了菱湖镇主管宣伝工作的杨伟,史志办的李惠民,竹墩沈氏现任族长沈玉宝,竹墩较我想象中青山绿水大相径庭,与杭州近郊农村别墅也相去甚远,更象是跨越了时光隧道,回到了百年之前,下了公路走过一条弯弯曲曲的土路,便到了长春书院的遗址,村内河道狭窄,房舍破旧,流水浑浊,三步一古桥,五步一石碑,存有古寺和家庙的遗迹,也许是时值中午村内人迹罕见,显得十分谧静,唯一的新屋沈氏祠堂正在重建中,保留完好的是沈玉宝的住宅承志堂,据说他较我祖父还长一辈,该堂原是清乾隆江南道监察史沈世枫之宅,堂名是晚清大理学家俞樾以隶书所题,也是因其与竹墩十八世祖沈维成同在京城实录馆任校对官。村西南角有一小桥名航船渡桥现尚在,为明末所建,是当年出入村的主要码头。过桥之后是沈子木(恭靖公)所建《五亩园》原址,现已是一片桑园,砖木荡然无存。我想这些历经百年不变的古村古貌,不正是它的人文魅力吗。李惠民他高中毕业后留在菱湖中学教历史,多年潜心研究当地风土人情,参与过几本史料的调查编写,临行赠我一本“古村竹墩”,看过之后对我启发不小,当然他有些揣测如沈尹默一支是沈子木之后不很准确,但我还是要感谢他们给我介绍了不少情况。至于湖州承天寺巷一号原沈谱琴老宅是否还在,我到了那里没有得到什么新信息,只是见到一号是一处民宅大杂屋,84年马路扩建,拆除了不少地方,不知此处是否还是那白墙黑瓦20多间房,三进院的老宅,当年沈尹默居住的“鸿志堂”则在该处。回京后,依照他们提供的线索找到人大图书馆,借阅到“竹墩沈氏家乘”(甲申版)。但由于查阅时间短,加之对先辈知之不确,走了些弯路,仍未接续上此谱。嗣后我又请北大一位朋友专门看了此谱,也没看出所以然来,故对此谱是否是我的直系家谱产生怀疑。

   2009年初,妹妹沈珠告诉我湖州博物馆准备举办沈尹默书法作品展览要我参加,我在新浪博客上发表了这一伩息,同时上伝了几篇有关沈尹默的文章,之后收到一位读者的电话,名叫周扬波是湖州师范学院历史系的教师,说他看到了我的文章,又说他写了一本有关沈氏的书,以后又有多次通话,互相交流了有关竹墩沈氏的情况,这样我对竹墩沈氏的了解更进了一步。当年十月我到湖州参加了名叫“晋韵流衍”沈尹默书法精品展,其间见到他,他把《“从士族到绅族”_____唐以后吴兴沈氏宗族的变迁》一书送给我。该书第四章专门写了竹墩沈氏,特别把沈尹默支作为个案介绍,列出了单传世系。其实两年前我找到的甲申谱,即1848年由沈秉成编撰的《竹墩沈氏家乘》就是我要寻找的正谱。回京后我重返人大图书馆,在两位正副主任的协助下,我用卄天时间拍下全部四函二十四册内容近六千张照片。

    经我硏究,有几点看法。(一)这一套家谱是沈维诚所有。沈维诚,字立山号汉卿,道已酉(1849年)四月十三日生,寄籍宛平,光绪乙亥顺天乡试三百三十名,廷试三甲七十三名进士,兵部祠兼武库司行走,改实录馆校对官,十月钦派武英殿受卷官,四品。1921年72岁卒。是竹墩十八世孙,与我同是十一世祖沈钺的直系后裔,是我的族祖父,当年他与我太祖父(祖父的祖父)沈际清都是寄籍苑平。我分析沈维城在京为官比较稳定,又常与书打交道的职业,所以家谱保存的十分完好,谱内尚有他为子女续写的墨迹,直到1921年去世,以后可能因家业渐疏,家谱流落出来,幸有知会者,不啻收藏,妥为保管,又不知几经辗转到清华大学又到人大图书馆, 家谱虽经120多年,仍品相上乘,实属难得。另外,从我与他的亲缘关系上看,可以说这是目前可找到,属于我最近亲的家谱了。(二)本谱是1884年出版,虽说世系已编到卄一世孙,但很多支系早己徒迁,我的直系祖也只是录入到十七世曾祖父沈祖颐,该谱记载:“沈祖颐,字诒仲,际清长子,生母宜人陆氏咸丰甲寅(1854年)三月十六日生,国学生。送筹饷例报,捐通判指发陕西加盐提举衔,以转饷功保升同知”。沈祖颐两任抚民通判,分别是1882年和1891年,1892年升任汉中府定远厅同知。同时还记录了其兄弟沈祖勲、沈祖寿等人的情况,汉阴与湖州相距数千里,这在交通和通讯不便的年代,家谱对此有所记载虽有些出入,已属不易。(三)该谱修编人沈秉成自1878年开始历时七年完成修谱,虽循修谱古训,不分高低贵贱皆入族谱,但其时正值太平天国动荡,又宥于资金人力有限,故收录各支长短不一,以子木支较多,子来次之;中原地区较全,边远匮缺;为官宦者较完备,一般无功名百姓从简。(四)对于我家失原谱而复得此谱,也可谓知足矣!来之不易,沈秉文之孙沈迈士1982年找到此谱,借助于政府,他是子木之后,而我等是子来之后,竹溪沈氏两大支,竟在一百多年后重逢于此,感谢列祖列宗,真可谓今古奇观也。我想作为竹墩沈氏后裔应责无旁贷,完成此谱的接续工作。过去,历代仅十年一修谱都是一件十分重大、十分复杂的工程,况且此谱已中断了一百二十多年,我仅以个人之力肯定难度很大,所以我准备只是初步理疏头绪,为后代做一铺垫,给先辈一个交待。

 

                         二十世孙长庆谨拜北京2010年1月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5-5 19:48, Processed in 0.037739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