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李黄陈张周梁何林吴刘 › 周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鲁迅改名去“当兵”

2013-1-14 23:18|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723| 评论数: 0

鲁迅改名去“当兵”

  ■躲斋

  问现在的中学生,鲁迅原名什么,回答是“周树人”。这当然没错,因为教科书上这样写着,老师也这样教。考试起来,那“标准答案”自然也是“周树人”。其实鲁迅的本名并非是周树人,而是“周樟寿”。那是鲁迅的祖父介孚公取的,按周氏家谱,鲁迅这一辈是“寿”字辈,所以他的三个弟弟,按序为櫆寿、松寿、椿寿,也都是祖父取的名。只是鲁迅最小的弟弟椿寿在六岁时就夭折了,剩下他们三兄弟。但后来都改了名,鲁迅改名周树人,櫆寿为周作人,松寿为周建人。

  这改名的事,其实是颇有些意思的。在鲁迅的那个年代,“读书应试是正路”,也就是走科举的路。如果科举失败,在绍兴,一般就充当幕僚,或者经商。但鲁迅不愿意,想到南京去进学堂。用鲁迅的话说,“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呐喊自序》)那年是戊戌年(1898年),鲁迅十八岁。然而新式学堂在那时,除了水陆师的几个,“还一个都没有”。这几个学堂都是洋务派的官僚创设的,要进学堂,也就是去学洋务。而“所谓学洋务,社会上便以为是一种走投无路的人,只得将灵魂卖给鬼子,要加倍的奚落而且排斥的”(同上)。但鲁迅“顾不得这些事”,终于去了南京,进了“水师学堂”。所谓“水师学堂”,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海军学校。换句话说,就是去“当兵”了。

  当兵,这在今天,即“参军”,是件光荣的事,甚至还荣及全家,有所谓“一人参军,全家光荣”之说。但在清末,恰恰相反,江浙一带就有“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民谚;不仅本人被格外奚落,而且被认为是辱没家门的行为。然而鲁迅不顾这些,成了“叛逆”。

  这一“叛逆”,即导致了改名。原来鲁迅之所以去南京水师学堂,与他的本家叔祖周椒生有关。这位中过举的叔祖那时正以候补知县的身份在江南水师学堂教汉文,兼任管轮堂的监督。鲁迅去投奔他,正如周作人后来的回忆所说:“可是这位监督很有点儿顽固,他虽然以举人资格担任了空虚差使,但总觉得子弟进学堂‘当兵’不大好,至少不宜拿出家谱上的本名来,因此就给他改了名字。”(《鲁迅的青年时代》)随即根据《管子·权修》“百年树人”,为鲁迅改了个“周树人”的名字。后来,在1901年秋,周櫆寿也到南京水师学堂求学,仍然是他的叔祖给改了名,用的是《诗经·大雅·棫朴》“周王寿考,遐不作人”的典,改名“作人”。

  改名,本是一件寻常的事。然而从鲁迅兄弟的改名,却不无深刻地反映了晚清的社会风气,对当兵的歧视;也反映了鲁迅在青年时代的敢于“走异路”的“叛逆”精神。这是需要勇气的。而且这一精神贯串了鲁迅的一生。

  因此,将鲁迅的本名以及他的改名,告诉现代的学生,恐怕较之在教科书上作一个简单的“原名周树人”的注解,要有益得多,不知教育界的人士以为如何。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5-3 15:29, Processed in 0.037536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