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郑谢韩唐冯于董萧程柴 › 郑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名山县双河乡郑氏入川始祖郑孤贞考

2013-4-23 16:43|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1357| 评论数: 0

正文 字体大小: 中

名山县双河乡郑氏入川始祖郑孤贞考 (2011-11-05 08:15:06)

标签: 移民与客家 郑孤贞 杂谈

    2010年元月2日日到名山县各地考察“某姓营”,经邛崃夹关镇入名山中峰镇考察“郑营”,在当地“郑营”郑氏群众中发现几年前纂辑的《郑氏族谱》。当时并未引起重视,只作了摄像。3日到名山县双河乡考察“扎营”时,发现当地也有一些郑氏族人,其入川始祖墓尚存,民间广泛流传的“腰磨碑”就是指此墓。回来后,整理出《郑氏族谱》后,发现名山县双河乡郑氏入川始祖郑孤贞履历是明初“附籍麻城孝感乡”的一个典型案例。于是3月邀客家研究中心同仁再次前往双河乡考察。

 

一、郑孤贞简历

民国《名山县新志•士女二•流寓》载:

 

    明郑孤贞,明袭侯也。其先遇春号万山。元时为福建知府。红巾贼刘福通、徐寿辉作乱,遇春同姻家吴祯起义兵,从明太祖平定天下,以功封荥阳侯,吴祯亦封靖海侯。孤贞袭爵,立朝辅政。建文帝立,燕王棣举兵靖难。孤贞同吴袭侯随盛庸、吴杰、铁铉等遇之于山东,屡败燕军。斩其将张玉、谭渊。棣气夺,改由徐沛南下,会景隆叛降。火宫阙,盛传帝削发披遁于蜀。孤贞与吴袭侯誓不臣贼,埋名变装入蜀寻帝不得,流寓于此,自号孤贞,盖伤孤臣之守贞也。卒葬南区小溪沟,遗命勿为碑,置腰磨于墓前,取转徒折磨义。

 

    县志所载与该郑氏族谱所说郑孤贞生平具同,而与《明史》所载郑遇春、吴祯列传有所不符。据《明史•列传第十九》说,郑遇春于洪武“二十三年坐胡惟庸党死,爵除。”吴祯同时被“追论胡惟庸党,爵除。”也就是在洪武二十三年时二人爵位已被削除,郑遇春子郑孤贞当时不可能袭爵。吴祯子忠虽“嗣侯”(吴祯已于洪武十二年卒),因父罪也会被削除。从总的来看,二人虽获罪,但子孙可能只是被削去爵位的继承权,降级留用,并未殃及生命。因而郑氏谱中称这段时间二人嫡子孙还是“袭侯”是不合实际的。郑氏谱中坚持郑孤贞为“袭侯”有没有可能呢?从上述郑孤贞生平知道,他与吴祯孙子(应是吴忠子,第三代靖海侯)一同参加了在河南、山东一带抵御燕王军队的战斗,以捍卫正统标志的建文皇帝。建文二年,面对燕王不停的进攻,建文帝为调动各方极积性,于“九月诏录洪武中功臣罪废者”(见《明史》建文帝)。这个“诏录”很显然,让郑孤贞袭得荥阳侯爵位。另外,吴忠恢复了靖海侯称谓,进葬紫金山吴祯墓旁。

    燕王朱棣最终获得皇位,曾经与燕王作对并始终忠于建文帝的郑、吴两袭侯只得逃亡四川。

二、郑孤贞入川后如何隐瞒身世

    1、改名变装。郑孤贞原名不叫“孤贞”(原名无考),是入川时为避害和以示心迹而改的。

    2、改变习惯、低调生活。“侯躬率妻孥,勤身戮力,垦田而耕,初不言其为故侯也。”遗命卒后以腰磨为

碑。

    3、附籍。《明史•郑遇春列传》说:“郑遇春濠人”,也就是说郑氏原籍是安徽凤阳人。郑氏族谱《腰磨碑祖坟碑序》却说:“可考者,荥阳侯,荥阳后者,讳孤贞,湖广麻城县孝感乡人也。”附籍以隐藏自已的真实身份是避难最有效的一个方法。至今当地郑氏一般族人口碑中仍以“湖广麻城县孝感乡”为原籍。为什么郑孤贞要附籍“麻城县孝感乡”?原因有两点,一是名山县县人多为“麻城孝感乡”。“县多楚人”(依名山旧志),便于隐瞒。但仅凭这点是不够的,万一旁人问起原乡风土人情、逸事典故,且不是容易穿梆。选择的关键原因是名山县东北部(今中峰秦场村)有一个叫“郑营”的地方。经调查“郑营”郑氏始祖是元末由“麻城孝感乡苦竹扁”入川的,后为朱元璋军屯军户。虽至今金鼓村郑氏不承认郑营郑氏为近支,田野考查中发现郑营郑氏手中的《郑氏族谱》,却是郑孤贞一支的族谱,与“郑营”郑氏无直接关联。但系远支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即同宗不同近祖。两支郑氏今天多少还是一些有来往,五百多年前的交往可能会更频繁。郑孤贞之所以“附籍麻城孝感乡”应该与郑营郑氏有极大关系。郑孤贞为什么要选择名山县避难?又何以知晓此处有一批同宗郑姓?这应从其父郑遇春的经历说起。郑遇春洪武十四年时随傅友德平云南,“帅杨文等经略城池屯堡”(《明史》郑遇春传),干的是后勤保障工作。名山县是当时平云南的后勤保障基地之一,郑遇春应该清楚知道此处包括军屯在内的一切信息。自然这些信息,当儿子的郑孤贞当时不会一点儿都不知道。这为日后郑孤贞入川附籍、选择避难地埋下了伏笔。

    因为名山县有同宗“郑营”郑氏,故称郑孤贞是“附籍”。如果没有“郑营”郑氏,那么郑孤贞就是“冒籍了。郑孤贞后代中有人知道祖上“附籍”的事情吗?郑孤贞卒后一直以腰磨为碑,其开初的几世应该知道整个家族这段家族史,后来只在一个很小的圈内人传承,数百年之后以致很多郑氏后人不清楚祖公履历了。到民国十一年才为郑孤贞立了有文字记载的墓碑,基本上公开了隐藏的这段家族史。墓碑两侧对联上联就对原籍作了更正。上联为:

 

    孤臣无二心自北平篡成籍贯故尔弃楚北

 

    “孤臣无二心”表示孤贞公心迹。“北平篡成”是指朱棣篡得皇位。“篡成籍贯”指郑孤贞被迫附籍“麻城孝感乡”这件事。“故尔弃楚北”表示民国十一年时,封建专制压力已不存在,可以放弃“麻城孝感乡”这个篡成的籍贯了。

    郑孤贞从山东河南一带向四川方向逃亡时,有没有曾经经过麻城县呢?网上有郑孤贞“住过麻城县”一说,却没有这方面证据。当时麻城县正处在明朝时高圧统治阶段,郑孤贞不可能跑到这里,自投罗网。

    4,《郑氏族谱》还附有一份《祖传简谱》:

 

    吴氏祖妣生七子祖妣葬大邑县以腰磨为碑

    谭氏祖妣生一子共八大房

    兴一郑兴元陈氏干溪沟大爷庙生二子郑荥/福山

    兴二郑兴义王氏在王家祠生一子郑昆三

    兴三郑兴三吉氏在南庙沟生二子郑奇/东山

    兴四郑兴四高氏仍还木城更名兴龙/虎

    兴五郑兴五黄氏在简州三岔坝生一子郑伦山

    兴六郑兴六古氏在六爷庙宾缝岩墓山丁向明成化元年乙酉乙卯月建碑

    兴七郑兴七万氏在小溪沟壁山祠子一人郑玉山

    兴八郑兴八巳氏同谭祖母还居南京

    兴三更名郑兴隆一房住马岭一房住丹棱新庙子郑家祠一房住中山坪又一房住蒲江

    从这份祖传简谱中可以看到,郑孤贞为防意外,将八子除一子外,其余全都分散迁居外地,以防一旦这段家族史泄露,仍可保留该支郑氏一条血脉。

   5、清《名山县志》卷七寺观,明嘉靖时名山县教谕陈应正为遐兴寺所作的“记”中说:

 

    寺基乃郑氏地,郑氏则一名族也,故寺僧多郑氏子弟为之。

 

    历来宗教场所是社会有难人士常选择的避祸之地。郑氏舍地为寺,郑氏子弟多入寺为僧,一则为更好地隐蔽自己的家族史和家族血脉,一则嬴得社会好感又能满足自己精神的寄托。

 

三、入川时间及经历

    建文帝四年六月,朱棣登上皇位。建文帝失踪,使得郑、吴二人在中原护主的愿望破灭。谣传建文帝遁川,此时正是他们入川循帝迹与避难的最佳时机,估计在1402年夏秋之季。

    据郑氏谱,郑孤贞及姑舅亲的第三代靖海侯等吴氏族人先到乐山,再到名山县蒙山下,最终落业郑沟,即今日双河金鼓村。吴氏落业吴沟,即今日车岭镇几安村。

 

四、郑孤贞的家庭和亲属

    郑孤贞娶有两夫人。一是吴氏系吴祯女,二是谭氏。谭氏后随季子回南京。但据墓碑文字,谭夫人与郑孤贞、吴夫人又同葬一穴,此事待访。

    金鼓村郑氏《郑氏族谱》一说郑孤贞有七子。一说有八子。田野采访得知,郑孤贞实有亲子七,收养子一。养子于三代后复宗,还姓陈,陈姓今同住金鼓村。

#p#分页标题#e#

据《郑氏族谱》中所附《祖传简谱》,郑孤贞第四子郑兴四“仍迁木城”,第五子郑兴五迁“简州三岔坝”。只是在郑兴四条下记有“更名郑兴龙、郑兴虎”,明显这不可能是郑兴四一人同时更两名字,必定还有一兄弟同时更名,这个兄弟为郑兴五的可能性最大。在民国《简阳县志•氏族志》郑氏条中查到迁简郑氏族人祖上的确有郑兴龙、郑兴虎两人。他们的迁徙史为:

 

    “兴龙偕弟兴虎迁洪雅,二世永玖、永科。三世启珍、启佑,初迁仁寿辜家岩,继迁简西镇金桥。二世庙卒葬二郎庙花财门。今以启珍、启佑为一世。”

 

    将金鼓郑氏《祖传简谱》与简阳郑氏综合起来看,实际情况应为,郑孤贞第四子郑兴四更名郑兴龙,第五子郑兴五更名郑兴虎,兄弟两人同往夹江县木城镇。由于木城临洪雅县界,也可能木城在明代就属洪雅县,故名山郑氏族谱说:“偕弟兴虎迁洪雅”。还说:“郑兴五黄氏在简州三岔坝生一子郑伦山”,这点显然与简阳郑氏谱有不符,主要是世系代数在时间上不合。兴龙,兴虎是明初人,而启珍、启佑是明末清初人,中间不可能只有永玖、永科一代,名山郑谱提到郑伦山其人。理解这段迁徙过程应是,两兄弟在木城繁衍若干代后,后世才在不同时间迁往仁寿,继迁简州。迁简州的大致时间应是清初。据民国《简阳县志》氏族志,清初有部份移民就是沿“洪雅→仁寿→简阳”这条线路到简阳定居的。

    郑孤贞原配妻吴氏系吴祯女。金鼓村郑氏所住的那一条沟,小地名叫“郑沟”。旁边也有一条属车岭镇几安村叫“吴沟”的沟,住着数百吴姓人家。据郑、吴两姓群众口碑,历来此处郑、吴两姓不开亲。吴沟的吴氏应是靖海侯吴祯的后人(查吴祯共有四子,坚、忠、端、洪,其中仅知吴忠袭侯,余下三子不祥。而郑氏谱中,称郑孤贞与吴袭侯同时入川。),是郑孤贞妻吴氏的娘家人。至今郑孤贞墓旁还有两三座吴氏祖坟。

 

五、其他

    1、郑孤贞墓1988年由名山县政府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车岭吴沟清末民初出现一位名人──吴之英。 事迹见1992年版《名山县志》597页。

分享:

喜欢

阅读┊ ┊ ┊┊ ┊打印┊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圈子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牟秉年先生传略

后一篇:骑龙山城隍庙是古平落曾在的证据

评论 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       岛国宛如仙境樱花城       关注每日最热门博客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 发评论 最适合调情西班牙海湾       关注每日最热门博客

    登录名: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昵   称:

       

    验证码: 请点击后输入验证码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 前一篇牟秉年先生传略

    后一篇 >骑龙山城隍庙是古平落曾在的证据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5-4 05:00, Processed in 0.062294 second(s), 20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