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其他姓氏 › 其他百家姓 › 查看内容

阎(闫)氏宗族溯源(转编)

2013-4-23 18:03|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583| 评论数: 0

日志正文

阎(闫)氏宗族溯源(转编)

标签: 中华  阎姓  山西  江苏  山东  2007-10-15 13:43

  “闫”和“阎”都是姓。

两个姓不能通用, 身份证上的闫字不可以随便改。

在1992年版的新华字典里“闫”和“阎”是同一个字,后者是前者的繁体;而在1998年版和第十版中“闫”和“阎”被列为两个字,虽然都有姓的解释,但是已经是两个姓了。

闫只用于姓氏,闫是阎的不规范简化字,古代只有阎没有闫 ,后来民间出现不规范简化字闫, 成为阎闫并有局面, 1977年《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 规定把阎一律简化成闫, 这个方案因为简化过度不久被废止, 但是有些简化成闫的没改回阎, 用闫的更是一直用了下来 。

《说文解字》有阎无闫,闫乃后世俗字,闫不是姓。今之所谓闫姓是因为《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后被废止)把阎的繁体字误简化为闫才出现的。故闫正字应作阎。当时,连阎锡山的名字也被误写成闫锡山。
有人问曰:不对了 在百家姓中 怎么会有阎和闫两个姓呐 百家姓可不是解放以后编的
正解:宋代的旧本《百家姓》与现在流行的《百家姓》不一样,宋代《百家姓》所收姓氏从“赵钱孙李”开始,到“司徒司空”结束。此后,明清两代编的《百家姓新笺》《百家姓三编》和康熙的《御制百家姓》所收姓氏和〈宋代百家姓〉完全相同,只不过姓氏的顺序有了变化。
现在的新版本百家姓正式名叫〈续百家姓〉,顾名思义,它是由广陵古籍刻印社(一九六几年成立)在原〈宋代百家姓〉的基础上续编出版的,也就是说,从“丌官司寇”到“百家姓终”是解放后才续编上的。当时,由于编者考证不详,才把群众所写的阎姓俗字闫收编了进去。

  一、阎(闫)氏宗族溯源

    典籍记载,阎(闫)姓发祥于中原大地之太原郡(秦朝建制)。为黄帝之正宗后裔。龙的传人,历史悠久。虽商朝前多据传说,但考其方位,辨认始祖身份,则确定性无容置疑。                                                                                     考究阎(闫)姓之起源,《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有该朝宰相阎立本姓氏追源,其始祖既为周王朝之祖先,始姓姬。《姓氏起源》载黄帝有裔孙后稷,后稷十二世为古公亶(dan)父,史称古公亶父为太王,太王生三子,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季历年轻就颇有才干,其子名曰姬昌,降生时有祥瑞现世,而且自幼聪慧过人,深得太王喜爱,并说:“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太王欲废长立幼,太伯、中雍遂让贤并徙居荆蛮(今无锡一带)。季历得传王位,在商之西域,兴业安邦,日成旺族。此时商纣日趋衰落,文王姬昌、武王姬发遂灭商建周。周成王封太伯之曾孙仲奕于阎乡(山西省安邑,今夏县)。仲奕之子孙遂以地名为姓氏,得姓阎。阎姓之起源虽有多说,但阎乡之说为众人所首肯。
     晋成公的儿子懿被封于阎,后来被晋国所灭,懿的子孙后代于是大都散处于河洛(即黄河与洛水一带),结合前面所述,阎姓的发祥地所能确定的至少应有三处,即今河南、陕西、山西等省,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大夫名阎敖,可见阎姓此时已落籍湖北。秦汉时,有阎姓人迁甘肃、湖南、山东、河北等地,西汉末年,有尚书令阎章居荥阳,其子阎畅长子为阎显,阎显被封为长社(今属河南省)侯,后阎显参予皇室更迭被诛,其子阎穆为避难徙居于巴西之安汉(今属四川省),是为阎姓入川之始。阎穆有孙名阎甫,被魏武帝封为平乐侯,复居河南新安。甫子阎璞,因西晋一统而仕宦象郡太守(今属广西、贵州一带)并定居当地。阎璞有子瓒为汉中太守而定居陕西汉中,瓒有子亨,为辽西太守,亨生子名阎鼎因仕宦而迁居今北京一带,后死于刘聪之难。阎鼎子阎昌逃奔马邑(今山西省朔州),后其孙阎满一支徙居河南,又从中派生出甘肃天水、敦煌等支派。阎满之孙有阎善,因仕宦云中镇将而徙居云州盛乐(今内蒙自治区古和林格尔县西北土城子)。后五胡乱华,阎姓被迫大举南迁,再经过隋唐,阎姓在江南的分布更广,盛唐时,阎姓在太原发展成一大望族。宋元时,夷人南侵,使原本散居江南的阎姓进一步向华中、华南、西南播迁。明时,作为洪桐县大槐树的迁民姓氏之一,太原阎姓亦有迁今山东、河南、陕西、北京、天津等地者。至此阎姓已分布于全国各地,并有阎姓人徙居海外。如今,阎姓分布广泛,尤以河南、山东、河北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阎姓约占全国汉族阎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七。阎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 

    寻根越庄支系之来历,为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由山西洪洞县迁至。据史书记载,元末明初,战乱频仍,中原人口剧减,田亩荒芜,晋中、晋南地区则相对稳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人丁兴旺,又有外地灾民流入,人口大增。洪武皇帝颁旨向各地移民。《明太祖实录》记载,山西洪洞县之城郊,有一寺院名曰“广济”,寺旁有汉槐一株,树粗数围,遮阴数亩,树下有通衢大道,车马如流。树上雀窝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朝廷遂在此设移民机构,连续数年在此集散外迁人口,树下起行,走向中国北方,因而有“问我祖先哪里来,山西洪洞大槐树”之说。

    二、宗支昭穆图

    山西省 (13) 
1、山西翼城 本支昭穆图分五世前和五世后两部分。(中华阎氏通谱一卷254-268页)。 
2、山西盂县东坪村 本支阎姓依托这片热土,历经清未腐朽、变法为新、民国战乱、人民革命,从贫穷落后走入小康进步。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式家庭,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个人、家庭随着社会的兴衰而成长进步的过程。(中华阎氏通谱一卷576-577页)。 
3、山西定襄(原属五台)河边村 这一支是阎锡山的家族。阎锡山的祖籍在山西洪洞县,明洪武初迁到阳曲县坡子街,后又迁到五台长条坡,继而定居河边村。(中华阎氏通谱一卷581-584页)。 
4、山西孝义 本宗支始祖阎仁,最初从平阳迁到灵石。至12世尚完、尚美兄弟二人又从灵石迁到安生。至今已相传21世。(中华阎氏通谱一卷584-589页)。 
5、山西晋城市泽州县犁川镇南河村 本支始祖阎小明于抗日战争时期死于日本人的屠刀下,没有留下祖先的交待,只能从他开始记录其家族的发展。(中华阎氏通谱一卷590页)。 
6、山西晋城市泽州县川底乡 (中华阎氏通谱一卷591页) 
7、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川底乡下六村 (中华阎 氏通谱二卷591页)。 
8、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山河镇岭东村 (中华阎氏通谱二卷591页)。 
9、山西省泽州县巴公镇巴公村 (中华阎氏通谱二卷592页)。 
10、山西孝义县东生村 本宗支始祖阎仁,最初从平阳迁到灵石。至12世尚完、尚美兄弟二人又从灵石迁到安生。已相传23世。(中华阎氏通谱二卷595-600页)。 
11、山西平遥东关程家巷 始祖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下(中华阎氏通谱二卷606-608页)。 
12、 75、 山西省保德县尧圪台乡丛岭沟村“义合都三甲”阎氏族谱
清朝在边寨地区实行军政合一的都、里(寨)、甲(村)制。“义合都三甲”就是这个时期的一个地方名称即今山西省保德县尧圪台乡丛岭沟村。元朝末年,阎氏部分族人从山西迁至此地。后因各种原因:窑洼山买则山、尧圪台乡银子塔、保德县东关、陕西府谷、内蒙等。(中华阎氏通谱四卷73-86页)
13、 87、 山西古交市河口镇
毅堂公于明洪武二年由平阳府洪洞县迁古交市河南乡申堂岩村。长男元公居交城县双峪村,三男利公,居静乐县材场村,次男享公居革村,洪武艺14年又从申堂岩迁至本市河南村定居至今。(中华阎氏通谱四卷563-566页)

#p#分页标题#e#

     江苏省(4) 
1、江苏沛县张庄镇马庄 此宗支系清诗人阎尔梅的后裔。阎尔梅的四世孙阎博之五子丛灏于乾隆46年(1781)迁居张庄镇马庄。(中华阎氏通谱二卷59-60页)。 
2、江苏沛县 一世祖诚相传于明永乐二年(1404)迁往沛县北五十里沙河,其弟景率众迁往河南夏邑之阎 阁。(中华阎氏通谱二卷73-74页)。 
3、江苏沛县(日月堂) 此支始祖阎诚,祖籍山西,明初迁至江苏沛县。至今繁衍24代,历经600余年。此支人口较多,分布于江苏沛县、丰县、徐州、铜山、安徽肖县、砀山、河南夏邑、虞城、山东微山、鱼台。(中华阎氏通谱二卷207-368页)。 
4、江苏邳、新、宿地区
此宗始迁祖信普公于明洪武年间1370年由山西太原郡奉诏东迁至下邳。徐州地区始有阎姓。信普公有四子,清、容二祖徙居窑湾。易、郎二祖留传徐州邻近县乡。树德为堂号。
(中华阎氏通谱四卷359-561页) 

    山东省 (25)
1、山东郓城县 本宗支原籍山西省洪洞县同上村。于洪武三年(1370)奉诏东迁至山东郓城县城南戴家集。经630年己相传25代。(中华阎氏通谱一卷22-102页)。
2、山东鄄城 明洪武三年(1370年)由山西洪洞东迁山东的阎氏家族有四:一入山东鄄城,始祖是阎氏七十九世孙顺建;一入山东郓城,始祖是顺建堂弟顺德;一入山东宁阳,始祖是顺建的从弟国宝;一入山东青州(益都),其始祖是顺典。这几宗支入山东后迁徒频繁无通谱,只能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分支立谱。(中华阎氏通谱一卷103-198页)。 
3、山东宁阳 明初东迁的四支中,阎国宝卜居宁阳西寺头村。(中华阎氏通谱一卷199-200页) 
4、山东益都 明初迁入山东的四支中,顺典卜居益都。至四世第四支正兴分支迁巨野,恰与顺健系下的四世二支守义相聚。正兴“于永乐五年(1407)诏命难违”从益都城西三十五里莲花盆迁到巨野城西六里董庄。守义从阎什口迁到巨野城南棠林集。两支历年已久,素称一家,且行辈字同。(中华阎氏通谱一卷200-212页) 
5、山东无棣 本家支的族谱载:“吾稽,阎氏畾祖,于明成祖二年(1404)自京东迁安县移居无棣。生有慎、恂、愿、恫四子。考畾祖至今历有五百余载。”(中华阎氏通谱一卷240-254页) 
6、山东省阳谷县阎家庄 祖 自夏禹时为官邑宰,至商为林令,至周有功于民封于有阎之田、遂姓阎氏。周宣王时水浸东土,因救民有功、加封男爵,世世享周禄。逢秦时而爵失为庶民,至汉朝通文艺复为大夫,唐时以诗取士,中三进士,一学士,宋时文章益精有七才子、五将臣武盛而文轻矣。延及元、明武职累累,族中有一巨富赴山东后为三支,一支籍沂州,一支籍东平,自东平迁居安平镇者,乃始祖也。(中华阎氏通谱一卷598-599页)。 
7、山东阳谷县阎家庄 此宗支由山东东平迁居安平镇。(中华阎氏通谱二卷37-48页)。 
8、山东济宁市微山县 此宗支于明洪武二年从山西洪洞迁于滕州钓鱼台(现为枣庄市陶庄)阎家村。从效景起又迁到微山县夏镇。(中华阎氏通谱一卷579页)。 
9、山东鱼台县 据《鱼台县城西北阎氏家谱序》载:“闻先世有云,元未山左大乱,兖郡多成丘墟。明初奉旨搬迁,吾祖遂自洪洞占籍鱼台。”(中华阎氏通谱一卷621-656页)。 
10、山东鱼台县大阎村 大阎村始祖阎贵系泰伯七十八世孙。明洪武三年,奉旨东迁。六百余年。传沿至今,二十三世,四千余人。 
 此宗支从2002年始使用《中华阎氏通谱》议定的中华阎氏统一命名序。经该族认定,迁始祖阎贵系泰伯78世孙,阎贵系下的23世即泰伯100世。(中华阎氏通谱二卷82-174页)。 
11、山东莱州市北门里 (中华阎氏通谱一卷592页)。 
12、山东阳谷县阎家庄 此宗支由山东东平迁居安平镇。(中华阎氏通谱二卷37-48页)。 
13、山东淄博市山区 (中华阎氏通谱二卷540-568页)。 
14、山东荣成夏庄镇石硼阎家村 此宗支祖继先公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 ,由昌乐迁于宁海之文山,祀仲才公为吾族始祖。成化五年(1469年),四世祖瑛公卜宅于文山东七十五里车辕庄之东北。(中华阎氏 通谱二卷569-590页)。 
15、山东莱阳市沐浴村 (中华阎氏通谱二卷601-605页)。 
16、山东青州莲花盆、西水渠 此宗源于太伯,望出并汾之间。原籍山西太原府,明洪武三年五月,应朝廷移民诏,伯留、仲、叔、季移。三史弟乃携眷汇集于洪洞县,旋迁于青郡西南龙山莲花盆。历经630余载,延至23世。(中华阎氏通谱二卷613-675页)。 
17、山东金乡张阁村 此宗为阎顺健之后,多辈失续,在修续《中华阎氏通谱》过程中,由阎世民、阎世增在阎魁先生的协助下积极开展寻根问祖活动。终于认定迁始祖和迁徒过程。(中华阎氏通谱二卷宗676-677页)。
18、山东定陶三让堂阎氏家谱 古人尝以“郡望”“堂号”来区别其他姓氏,实质上是代表一个姓氏的集体。三让堂涵盖了山东省定陶、曹县、单县、成武、河南商丘、民权、虞县、和安徽亳州、江苏沛县等地的阎氏家族。(中华阎氏通谱一卷600-620页)。 
19、 山东临淄、益都
此宗始迁祖阎君明,原籍山西太原府人。其父阎昊系泰伯77世孙。君明于明洪武三年五月奉旨东迁,经洪洞、枣强落业于青郡西南龙山莲花盆(今青州市城西莲花盆)。后经多次徙延至23世,现散居青、临二区县近120村,并外迁东北、陕西、江苏各地。(中华阎氏通谱四卷43-72页)
20、 山东昌邑
据考此宗于洪武15年(1382)由今湖北省襄阳市枣阳县莲花盆(原四川省襄阳郡),途径湖北、湖南、河南,由风陵过黄河,抵山西洪洞县御定移民站。先后移至昌乐县定居,后因北部移民不足,兄弟拈阄,二支祖阎兴北移昌邑现前阎村定居;三支祖阎旺迁现卜庄镇大阎家村定居。至今六百余年。(中华阎氏通谱四卷86-102页)
21、 山东省淄博市
此宗与《中华阎氏通谱》二卷所载“59、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为同一祖先,始迁祖都是阎兴荣。兴荣公传到五世分十门,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饮马泉为十门,此宗为九门。(中华阎氏通谱四卷272-338页)
22、 山东省邹平(兴荣祖五世二门)
本宗居山东邹平、周村,与59支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和81支山东省淄博市为同一祖先。(中华阎氏通谱四卷338-353页)
23、 山东省淄博市
此宗与《中华阎氏通谱》二卷所载“59、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为同一祖先,始迁祖都是阎兴荣。兴荣公传到五世分十门,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饮马泉为十门,此宗为九门。(中华阎氏通谱四卷272-338页)
24、 山东省邹平(兴荣祖五世二门)
本宗居山东邹平、周村,与59支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和81支山东省淄博市为同一祖先。(中华阎氏通谱四卷338-353页)                                                                               25、 山东临淄边河乡阎下村
阎下村迁始祖阎郡明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从山西太原府迁青郡西南龙山莲花盆。郡明为迁始祖的阎氏族谱在本通谱中二卷71宗和本卷74和88宗。(中华阎氏通谱四卷566-572页)
  
    河北省(7) 
1、河北省广平县 此宗的家谱也是在“文革”中被焚。据广平县志载:广平县自金大定七年(1167年)置县后,地旷人稀。明初,山西居民大量迁居广平,阎氏宗族先人也随着迁入定居。(中华阎氏通谱卷一581页)。 
2、河北广平县陈固村 明初朱元璋为强国富民推行屯田,实行移民。山西籍阎登高、阎登云、阎登枝三兄弟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至肥乡县陈固村。(中华阎氏通谱二卷80-81页)。 
3、河北永年县南大堡 (中华阎氏通谱一卷593)。 
4、河北平山县西荣村 从明朝永乐二年(1404),奉诏从山西省洪洞大槐树底下迁至河北省平山县西荣村,到2003年已经599年。(中华阎氏通谱二卷175页)。 
5、河北涞源走马驿镇五门子村 清朝初年阎国囤、阎国凯老哥俩带五个子女定居此地。(中华阎氏通谱二卷533-538页)。 
6、河北宁晋东汪镇 (中华阎氏通谱二卷609页)。 
7、河北昌黎赵各庄村 本宗支系迁祖是从卢龙县阎家上庄迁移至此的,时间约在清嘉庆年间(1818年),赵各庄位于昌黎县城西南25公里处,西靠滦河。(中华阎氏通谱二卷610-612页)。 
  
    河南省(7) 
1、河南郑州 据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青)该区《阎氏祖茔碑文》载:“粤稽姓氏考泰伯封长子伯焚于阎邑,以邑为氏而阎姓以始,厥后族频盛于太原洪洞。大明之初余始东迁郑焉也”。居于郑治坤域离城十里许地名留兴屯,留兴屯者即今之齐礼阎是也。此宗阎族于明初由太原洪洞迁至郑州齐礼阎。又据其1936年《阎氏家谱总序》,其始祖初仕于汉,至晋其先祖阎乐,天水人也,为晋大鸿芦。此宗阎族以乐为始祖修续家谱。(中华阎氏通谱一卷269-575页)。 
2、河南温县北冷阎姓宗支 此宗阎氏源于山西省太原府洪洞县阎家庄(现属霍县),后迁至潞安府壶关县。(中华阎氏通谱一卷659-662页)。 
3、河南省郾城县商桥镇大阎村 此宗支来自何地,什么时间迁入均不详。(中华阎氏通谱一卷668页)。 
4、河南省新野县 此宗支一世祖阎文清于1750年前后由山西省迁来,今已250余年。(中华阎氏通谱二卷75-79页)。 
5、河南温、沁阳、博爱三县 此宗颇大,人丁繁多,总的来自山西霍县。为阎邑系统之阎姓。(中华阎氏通谱二卷176-195页)。 
6、 河南博爱县许良镇
明永乐四年(1406年)春,吾祖阎礼随同其兄长华、寿、玺、燧、卜六兄弟由山西洪洞县(现霍县)阎家庄来到黄河之北,沁河以南——河南省温邑县(现温县北冷村)定居。永乐十五年(1417年)由北冷村迁于许良镇定居,迄今五百余年。堂号为礼顺堂。(中华阎氏通谱四卷572-578页)
7、 温县北冷宗支“绵绵堂”补充材料(中华阎氏通谱四卷578-578页)

    天津市(1) 
1、天津市 原谱“文革”中被毁,这时只收录到阎金城一支。(中华阎氏通谱一卷580页)。 
  
    辽宁省(8) 
1、辽宁复州城阎屯 此宗满族,于清开国有功康熙赐阎姓,拨属地辽宁复州高丽城,康熙23年赴属地定居。(中华阎氏通谱二卷525-530页)。 
2、辽宁省葫芦岛市连山区钢屯镇 此宗支祖居于钢屯镇阎二虎沟村,全村大部分为阎姓。这里仅仅收录到一支。(中华阎氏通谱一卷580页)。 
3、辽宁盘山 盘山谱中这一宗支是从山东省武定府海丰县(今无棣县)阎家花园移居奉天省(今辽宁省)锦州府广宁县(今北宁县)城南双台子(今盘山县)北高家屯。迁居始祖阎存养,与无棣谱同一祖先。(中华阎氏通谱一卷213-232页) 
4、辽宁海城 本宗支的族谱载:“先世最古周时,封于山西太原郡阎乡。数迁居于河北永平府西南乐亭县阎家庄(今河北乐亭县阎各庄)。一世祖秉义、秉恩、秉照兄弟三人,于清顺治八年(1651)移民来到关东,入奉天府海城县牛庄界镶黄旗五品官候牛禄工部铅厂为民,遂于今之辽宁省海城县东北大屯而定居焉。至今已传十三世矣。”此谱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孟春修制。(中华阎氏通谱一卷233-239页)。 

     陕西省(6) 
1、陕西省西安市西郊牟家村 据讲此村虽称牟家但没有牟姓人家,全村九十余户均姓阎。老人讲此村阎姓是一个祖先,明未从山西太原迁过来的。据阎汉章讲:“小时,村子有完正的围墙,村门楼上有太原堡三个字”。(中华阎氏通谱一卷579页)。 
2-3、陕西陇县阎氏宗支 自明洪永年间,由晋至秦地长安,由兴平而陇州,始祖阎才顺入陇至今已相传27世,约600年,人口约2万。(中华阎氏通谱一卷669页、二卷6-14页)。 
4、陕西大荔县(原朝邑)仓头村 此宗支于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移到朝邑县南乡仓头村(原名阎乡),始祖阎信。历经600余年的繁衍生息至1959年已发展成一个阎氏村落,人中约7000多人。当年因修建三门峡水库,实行有组织的移民。(中华阎氏通谱二卷49-54页)。 
5、陕西洋县黄安镇阎家堡 原籍系山西省洪洞县城北广济寺大槐树下,于洪武元年(1368年)奉诏迁徒到陕西洋县九里岗、贯溪铺,1621年迁到黄安镇阎家堡村,落户至今。(中华阎氏通谱二卷538-539页)。 
6、 陕西大荔县(原朝邑)仓头村
《中华阎氏通谱》二卷42中已有仓头村昭穆图。(中华阎氏通谱四卷358-359页)  

#p#分页标题#e#

    安徽省(3)                                                                         1、安徽颍上阎家 此宗系太伯后裔,祖籍山西太原,明代迁至颍上,历经近400年的繁衍生息,后嗣遍及颍上各地。(中华阎氏通谱一卷668页)。 
2、 安徽长丰水家湖镇
此宗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从山西洪洞县迁至安徽省寿州东九十里炉桥镇寿州小街(现长丰县水家湖镇)定居。世代繁衍,至今已六百余年。现在水家湖周边地区已发展到50多个村庄,阎氏族人忆传到23世,现人口约3万余人。始迁祖阎重,所处世序失考。(中华阎氏通谱四卷103-249页)
3、 安徽省来安县
此宗没有的族谱,堂号:如德堂。约十九世纪中叶,始迁祖阎相臣从山东到江苏的南京市,其后代一部份在南京市,另一部份在安徽来安,共生息繁衍至今10代。(中华阎氏通谱四卷357-357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2) 
1、广西资源县阎氏宗支 此宗支繁衍于广西资源、全州一带,历史悠久,族系庞大。据其族谱载:“始祖为阎应喜,于大宋建隆初年(约961)自饶州鄱阳县由登仕郎入朝官至工部工曹员外郎职。奉檄来粤,过往湘源,览山川灵秀,择全州建乡而卜居焉。”该宗支系泰伯后裔属阎乡系统。(中华阎氏通谱一卷668页)。 
2、广西全州资源(中华阎氏通谱二卷369-525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1) 
1、宁夏中卫阎家湖 此宗支迁祖于明初来自山西大槐树。(中华阎氏通谱二卷54-58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 
1、新疆塔城 阎氏家族分布新疆各地,居住在塔城的阎氏大部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来的。(中华阎氏通谤二卷531-532页)。

    四川省(2)
1、 73、 四川苍溪回水坝
此宗迁氏祖阎居仕于明洪熙(1425年)落业苍溪回水坝。来自山西太原,先祖失考。在原宗谱的基础上经阎曾诚、阎宗辉主编于2003年辑成新族谱。(中华阎氏通谱四卷10-42页)
2、 四川高县
明末,四川受战乱、瘟疫之扰,人口锐减。清康熙初实行“湖广填四川”的大规模移民运动。此宗远祖阎友贤所生阎成明等三子从湖北省黄州府(今黄岗市)麻城县(1986年改为麻城市)孝感乡迁四川高县可久镇红意村走马里(也称阎家山)定居。阎成明在高县繁衍的后裔至今已有15代2000多人口。(中华阎氏通谱四卷253-272页)                                                                              91 洪武六年冬迁至原怀庆府东二十五里言状村的一支阎氏宗支(中华阎氏通谱四卷578-578页)

#p#分页标题#e#

    三、姓氏源流 
   (一)阎(闫 Yán ),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为黄帝裔孙后稷之后,以封地名为氏。据《姓氏起源》等所载,相传有裔孙后稷,承袭姬姓,北周人尊为始祖。12世孙古公亶父又称太王。他有三子:太伯、仲雍和季历。周武王时,封太伯的曾孙仲奕于阎乡(今山西省安邑)。仲奕的后代遂以封地阎作为姓氏。  
 2、出自姬姓,为周康王之后,亦以封地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昭王姬瑕的小儿子手心上有一个“阎”字。于是,康王封他于阎城(今陕西省北部一带),其后子孙以封地为姓。 
 3、出自姬姓,为唐叔虞之后,也以封地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成公的儿子懿,被封于阎,后被晋国所灭。懿的后代散处于河洛,汉末居荥阳,其子孙以封地名为氏。 
 4、出自其他民族改姓。如满洲布雅穆齐氏改姓阎,达斡尔族亚尔兹氏改姓阎,其他如蒙、回有此姓。 
 5、阎姓今多简写作“闫”字。又有闫姓为阎姓的别支说。据《姓谱》分闫、阎二姓。又据《五音集韵》载,闫“同阎义,俗用”。因闫、阎二姓同出一源,都是黄帝族的后代,龙的传人,故闫姓和阎姓人家的堂号都是太原,古代他们的望族居住地都是太原郡(一说闫姓望族居天水)。由于阎姓被“俗用”成闫,就产生了阎、闫二姓,所以在《百家姓》里,两姓并存。 

#p#分页标题#e#

    (二)《新华字典》(1998年修订本)P562印着“闫 yán 姓。”而在P563又印着“阎yán ①里巷的门 ② 姓。”那么,“闫”与“阎”是两个姓氏呢,还是同一个姓氏呢?如果是同一个姓氏,为什么又分开注解呢?又以哪一个为姓氏的标准字形呢?
    下面列举一些字典和词典的有关材料进行分析。
1、《辞源》(1983年版)在“门”部中只收录了两个三画字“閈”和“闭”,并不收录有“闫”字。《辞源》P3249注:阎(二)姓。出自姬姓。
2、《辞海·语词分册》P935注: 闫同“阎(阎)” ,又P946注:阎[阎] ③姓。
3、《汉语大字典》(1990年版)P4305注:阎[阎] ⑤姓。《广韵·盐韵》:“阎,姓。出天水、河南。”又P4283注:闫 同“阎。”《改骈四声篇海·门部》引《俗字·背篇》:“闫,与阎同。”
4、《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7月修订) P1448注:阎(闫)①〈书〉里巷的门 ②(yán)姓 。该词典也末收“闫”字。
5、据《唐书世系表》记载:“周武王封太伯曾孙仲奕于阎乡,因为氏。”
6、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另一支闫姓是:“晋阎邑大夫,以邑为氏,望出天水、河南。”
7、1959年国务院公布《汉字简化方案》前,作为姓氏,“阎”是规范字形,而“闫”是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俗字,是“阎”的非正式的简化字。
8、1964年《简化字总表》公布后,在《简化字总表》第三表中,“阎”作为繁体字并没有简化为“闫”,而是简化为“阎”。
9、据查,在《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中,“稻”简化为“禾”加“刀”,“廖”(姓)简化为“广”加“了”,“阎”(姓)简化为“闫”。然而,《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已经国务院批准废止。1986年10月10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文《关于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的说明》。在该说明中明确规定:“凡是不符合〈简化字总表〉规定的简化字,包括《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的简化字和社会上流行的各种简化字,都是不规范的简化字,应当停止使用。”
10、1988年1月由国家语委和国家教委联合发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也只收录次常用字“yán 阎 蜒 檐”三字,其中并末收录“闫”字。

    四、 郡望堂号                                                                       (一)郡望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置郡。此支阎氏,大概出自周康王之后。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此支阎氏,应为唐叔虞之后。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置郡。此支阎氏,应为唐叔虞之后。 
    (二)堂号 
 右相堂:唐朝阎立本善丹青,拜右丞相。当时姜恪因战功封左丞相。时人有“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之赞叹。 
 日月堂:江苏省沛县、丰县阎氏宗祠堂号为“日月堂”,含有阎尔梅及其后裔不扶清,反清复明之意。 
    此外,阎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天水堂”、“河南堂”、“丹青堂”等。 

#p#分页标题#e#

    五、宗族特点 
   (一)各支阎姓之间并没有形成严格界限。阎姓尽管所出不同,但都因受封于阎乡而得姓,一些由阎姓人自己编修的家谱也不能正确区分自己出自何支,这说明阎姓的早期历史并不可考。 
   (二)阎姓发源于我国北方,历代也主要繁衍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 
   (三)阎姓家乘牒谱分支甚多而精细,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有典籍佐证,记述阎姓起源最详细的古籍是《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洋洋洒洒数千字来记述之,为他姓所罕见

 

    六、历史名人 
 阎 姬:汉代河南荥阳女子,于东汉安帝时贵为皇后,统御六宫。安帝驾崩后,与其弟阎显废立太子,她临朝听政,其兄阎显任车骑将军,共掌国家大权,不久事败而被诛。 
 阎元明:安邑(今山西省夏县)人,南北朝时,北魏随郡太守。 
 阎立德:雍州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唐代画家、工程家,与其父毗皆擅工艺、绘画,驰名隋唐间。 
阎立本:阎立德之弟,唐代最著名的画家,他继承家学,并师法张僧繇、郑法士,而能变古象今,擅画人物,尤精写真,兼能书法,存世《历代帝王》、《步辇》、《职贡》等图。 
 阎次平:宋代画家,其擅画山水、人物,尤工画牛,颇为生动,评者谓其“仿佛李唐,而迹不逮意”。存世作品有《牧牛图》等。 
 阎承翰: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宋时名臣,曾凿渠引唐河水百余里,既通航运输,又灌溉农田,利国利民。 
 阎尔梅:明末江苏沛县人,明亡后积极参加抗清复明活动,工诗词,其诗多感怀时事,格调苍凉,有《白耷山人集》。 
 阎若璩:山西太原人,清代著名的学者、考据家,他曾参加《大清一统志》的编写,长于考据,确证了东晋梅赜所献的《古文尚书》为伪书。有《日知补正录》等。 
 阎敬铭:陕西人,清代名臣,曾历任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户部尚书、军机大臣等要职。因反对修建圆明园而被革职,以善理财著称。 
 阎书勤:农民出身,习“红拳”,精刀术,为“十八魁”之一,后拜赵三多为师,聚众达三千人,反对洋教,攻打教堂,仇杀教士,1900年8月,于犁园屯战役中被俘,在临清被清政府处死。 
 阎红彦:陕西省安定(今子长)人,红军将领,1927年清涧起义后历担重任,1955年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 
 阎锡山:山西五台(今属定襄)人,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同盟会会员、国民党元老、辛亥革命后任山西都督,盘踞山西近四十年,国民党逃到台湾后,曾任“国防部长”,1960年在台北病故,终年77岁。

    七、阎(闫)姓宗祠通用对联
〖阎(闫)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周代; 
望出太原。 
——佚名撰阎(闫)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阎(闫)姓的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闫姓与阎姓源流一样,都源于姬姓。周开王封吴太伯的曾孙仲奕在阎(闫)乡,其后称为阎(闫)氏。 
清平裁士; 
礼让化民。 
——佚名撰阎(闫)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陇州人阎仲宇,字参甫,成化年间进士,弘治初年以按察副使备兵临清,任职期满将要离开时,军民数千人号泣挽留。后历官太子太保、兵部尚书。为官清廉公正,善于识别人才。下联说三国时蜀汉人阎宪,官绵竹令,多以德政感化百姓。有人走夜路拾到别人丢失的锦,天亮后送到县衙,他说:“夜行得锦,是上天赏赐给你的。”那人说:“县里有您这样的贤令,我要是拾到东西不上交,会感到惭愧的。” 
一身被害; 
千古流芳。 
——佚名撰阎(闫)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晋代名人阎亨事典。晋帝国最高统帅(大将军)苟晞时驻蒙城(今河南省商丘市)骄傲奢侈,凶暴残忍,蛮横得不可理喻。前辽西郡(河北省卢龙县)郡长阎亨,屡次规劝苟晞,苟晞把他诛杀。参谋指挥官(从事中郎)明预(明,姓)在家卧病,马上坐轿晋见进谏。苟晞暴跳如雷说:“我杀阎亨,跟别人什么相干?你却带病进来骂我!”明预说:“阁下对我礼遇,所以我尽心报答。而今,你对我这么愤怒,比起远近对你的愤怒,又算什么?姒履癸(桀)身为天子,还因为骄傲凶暴而灭亡,何况做一个人臣?希望你暂时息怒,思考我的话。”苟晞不理。因此,人心怨恨离散,再加上饥馑、瘟疫。正巧,汉赵帝国镇东大将军石勒,攻陷阳夏(河南省太康县),乘胜袭击蒙城(河南省商丘市)生擒苟晞跟豫章王司马端。后人对阎亨气节甚为称颂。 

〖阎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抚士得死力; 
谏役慰民心。 
——佚名撰阎(闫)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周·阎庆善抚士卒,每战,得其死力。下联典指晋·阎曾隐居凉州,州牧筑钓台,民苦其役,曾夜叩门谏之,乃罢其役。 〖阎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右相丹青盛誉; 
山人诗作清名。 
——佚名撰阎(闫)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画家阎立本,雍州万年人,父亲阎毗、哥哥阎立德都擅长工艺、建筑和绘画,驰名隋、唐间。他继承家学,显庆年间官将作大臣,后历任工部尚书、右相、中书令。工书法,善画人物、车马、台阁,取法张僧繇、郑法土,而能"变古象今",笔力雄浑;尤其精于人物肖像,善于刻画人物性格。所画太宗像及《秦府十八学士》、《凌烟阁功臣二十四人图》等,称誉当时;所作《步辇图》,描绘了太宗接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来迎接文成公主的使臣禄东赞的情景,反映了汉藏两族友好亲密酌关系。下联典指清初诗人阎尔梅,字用卿,号古古、白耷山人、蹈东和尚;沛县人。明末崇祯年间举人,弘光年间,清军南下,曾劝说史可法进军山东,抗清复明。后因参与抗清活动被清军抓获,不屈,逃脱后流亡各地,晚年才回家乡。其诗多感怀时势之作,格调苍凉,有《白耷山人集》。 
右相丹青盛誉; 
洪都棨戟遥临。 
——佚名撰阎(闫)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画家阎立本(见上一联联释)。下联典指唐代名贤阎伯屿,官洪州都督,是个比较有名气的文人,结交甚广,特别是与地方上的名流,往来尤多。上元二年(675年)九月九日重阳节,阎伯屿在滕王阁大宴宾客。因诗人王勃席间作《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脍炙人口的佳句而流芳百世,千古传诵。 

#p#分页标题#e#

〖阎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门庭若市兴旺久; 
三星并临福泽长。 
——佚名撰阎(闫)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闫(阎)姓“闫”字的析字联。

体验新版博客

上一篇:

顿悟(转)

下一篇:

你留意过自己的父母吗?(转帖)

 |  评论 (0) |  阅读 (?)  |   |  发表于 13:43  | 最后修改于 2008-11-23 14:34

提示:“固定链接”为您显示此篇文章的固定不变链接,如果您有还有疑问请点击帮助
链接地址: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5-18 15:00, Processed in 0.041625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