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郑谢韩唐冯于董萧程柴 › 于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姓氏网转]即墨丰城南芦村于氏祠堂.......

2013-2-10 20:33|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753| 评论数: 0

关于于成龙的调查报告


一、南北芦村于氏宗族情况
南芦村、北芦村位于丰城镇政府驻地北6公里。据清同治版《即墨县志》、《即墨地名志》载,明朝永乐(公元1403乣1424年)初年,于氏家族在岛里北端小河西岸建立芦村。
随着时间的推移,于氏家族人口逐渐增多,在北芦村、南芦村均有分布,800余户2500多人在此地居住,为当地人口较大的姓氏。清末民初,于氏族人在即墨境内多有迁移,如现店集镇池戈庄村于氏族人,现王村镇上古庄屯于氏族人及周边乡镇的于氏族人,均由南芦村、北芦村迁移而来。
2008年1月13日,丰城镇政府邀请我赴此镇南芦村参观于氏宗祠并就南芦村于氏族人与清康熙朝著名廉吏于成龙之间关系进行探讨。于成龙的情况因电视连续剧《一代廉吏于成龙》而家喻户晓,但对其家世却知之甚少。接到这项工作以后,我随即进行了资料的收集、研究、分析。南芦村于氏宗祠珍藏了公元1931年续修的挂谱一张,谱中对于成龙有所记载,但是,用词十分含混,读后让人感觉模糊,不知所云。但是诗堂部分的书法作品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提出要彻底搞清山东于氏与山西于氏宗族是否一家,一定要赴于成龙的故里山西方山县来堡村进行采访、考证,并对其后人进行采访,或许能够找到揭开于成龙身世的第一手文字或实物资料。
2008年1月16日,我偕丰城镇科教文委主任宋崇仕先生一道赴于成龙故里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来堡村进行调查活动。

二、于成龙的相关情况
1、于成龙故里基本情况
于成龙(公元1617乣1684年),字北溟,号于山,山西省方山县来堡村人,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举为副贡生,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出仕,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等职,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3年),病逝于两江总督任上,时年六十七岁,谥“清端”,加赠“太子太保”。
于成龙的详细情况《清史稿》有记载,其为政风格体现为“亲民、节俭、廉政”,一生中三次被评为“卓异”,级别逐渐提高。做为一个前明的贡生能做到这一点已属十分不易。2001年,在全国播放的《廉吏于成龙》是按照陈廷敬《于清端公传》和《清史稿》的记载改编而成,充分的对历史的回顾和展现,是可信的,受到文史专家的肯定,较为全面准确地反映出于成龙一生的主要经历。
2008年1月18日,我们到达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直接持介绍信赴方山县文物主管部门乣文物旅游局。文物旅游局局长张瑞雪同志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对我们赴他们这里进行调查的行为给予赞赏,对山东省对文化建设和文化研究的重视和这种精神表示钦佩。他安排方山县文物旅游局纪检书记刘军龙同志全程陪同我们,同时介绍了方山县对于成龙研究的进展情况。方山期间,我们采访了原方山县政协主席薛怀兰先生。薛先生63岁,历任方山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县委常委、副县长、县政协主席,是土生土长的方山人,退休以前主要工作在方山县,对故乡先贤于成龙给予了大力宣传,任政协主席五年间,对于成龙给予深刻的研究,薛先生出示了其主编的《方山县文史资料》数册。随后,我们又参观了方山县博物馆,并对与于成龙有关系的相关文物进行了拍照和记录。中午,方山县现任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善厚,副县长刘述亮二位领导亲切地接见了我们,陪同的有方山县文物旅游局局长张雪岩同志(副县级,北武当风景管理委员会主任),文化局局长敬乃平同志,副局长刘卫东同志。老区人民的热情、朴实,让我们有如沐春风之感。
下午,在方山县文物旅游局刘军龙书记和王建芳同志的陪同下,奔赴于成龙故里来堡村。来堡村距方山县近三十公里,交通还算便利。刘军龙书记是一位文物战线的老兵,对来堡村的情况十分熟悉,多次赴来堡村进行调查,因此这次调查进行的十分顺利。我们对于成龙故居进行了拍照,并对于成龙的后人进行了采访。
于演怀(73岁)、于演亮(69岁)两人是于成龙的嫡十一世孙,侯改俊(46岁),于成龙十二世孙媳。李旺山(63岁),来堡村对文史有研究的村民,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信息,虽然不是于氏后人,但李旺山先生显然受到良好的教育,在村民中很受尊敬,威信很高,提供了于成龙曾祖墓地所在位置,让方山县文物部门的同志都十分惊讶。李旺山老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采访人物乣于衍远老人。衍远老人为吕梁高等专科学校的教师。
随后,我们与刘军龙书记、王建芳同志一道去拜谒于成龙曾祖于恩的墓地。墓地位于来堡村南五公里处,山势陡峭,加之山上的雪未化,细细的雪花不断飘落,攀登起来十分困难,不久即到了墓地,见到于恩墓碑。于恩为于成龙曾祖,于采为于成龙祖父,于时燃为于成龙父亲,明清两代继续沿用旧制,于成龙为一品大员,因此其祖上三代都享有于成龙一样的待遇,被称为“四世一品”,即墨的黄嘉善就是这种情况,这是封建社会一种奖励机制,是人性化的表现。在于恩墓旁,我们进行了拍照和记录工作,同时还对康熙皇帝御赐于成龙的“御碑”进行了拍照和记录。
2、吕梁市(离石)调查情况
离开方山县,我们按照方山朋友提供的信息与于衍远老人进行了联系,并通过于衍远老人又认识了对于成龙做过研究并参与《一代廉吏于成龙》电视剧策划的吕梁市离石区文管会工作人员、离石区政协委员、文史研究专家陈雷同志。他是当今国内研究于成龙问题的专家、权威,加之我们两人都从事文史研究,交流起来话语投机,大有相见恨晚之感。陈雷先生为我们提供了其近十几年研究于成龙的学术成果,如《于氏宗谱》谱系图,《于氏家族成员活动范围示意图》以及大量的个人研究资料图片。这些资料是这一次赴山西调查于成龙祖系的又一重要成果,为我们研究丰城镇南芦村于氏族人与于成龙关系,提供了又一有力的佐证。

三、结论
通过十几天的考查、调研,对照丰城镇南芦村于氏宗谱,可以断言,即墨市丰城镇南芦村于氏族人与山西方山县来堡村于成龙之间没有任何相关联的因素,也不是近支,更不能解释为于成龙曾祖辈由南芦村迁出之说
2007年出版的《即墨市志》记载,即墨姓氏约230多个,于氏族人主要聚居地为城里坊子街、丰城南芦、北芦村、店集池戈庄周边、王村镇上古庄屯。据初步统计,在即墨地区居住的于氏族人约八千余人。2008年1月13日,在即墨市档案局查阅了《于氏族谱》,此谱为即墨邢家疃于氏族人纂修于乾隆末年,为手抄本,谱前有乾隆未年县内耆儒于江元的序。
于江元,乾隆年间人氏,与时为县令的尤淑孝交好,参与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编纂《即墨县志》的工作。因其学识渊博,经尤淑孝推荐成为乾隆之子肃亲王的老师,其地位和在社会上的影响不言而喻。于江元后来参加了乾隆皇帝的“千叟宴”并被赐“寿杖”,终年九十二岁。由于长年在京为皇子之师,其对于氏谱书纂修之事便无暇顾及,《于氏族谱》及《即墨县志》记载了上述情况,于江元在《于氏族谱》序言中也深表遗憾。其规定的“命名方式”于氏十四世至二十九世“中正致荣,敬慎兆庆,敦仁重义,万世克成”至今仍被即墨于氏后人沿用。依于江元生活的年代和社会地位,应当能够接触到于成龙后人,但所有资料没有一个字的记录,那就只有一个结论:二者之间绝无关系。
前边提到南芦村于氏宗祠内的挂谱,绘制于1931年。据丰城镇科教文委主任宋崇仕先生介绍,挂谱诗堂部分书写者为于建正,于建正为南芦于氏后人,一生以教书课徒为业,我还收藏有于建正为书法家李统勋撰文的《庐墓碑记》(公元1990年有李统勋先生的儿子,也是即墨著名书法家李正儒先生清抄)。于建正在当地受到广泛的认同,并受到人们的尊敬。观于建正书法端庄、大度,其字结体严谨书法源流当为唐碑,显然走的是清末馆阁体一路,但无匠气和媚俗之气,这在清末民初,书法界沉闷的大环境下,如一股清风,沁人心脾。

2008.1.30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5-3 23:35, Processed in 0.025211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