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其他姓氏 › 魏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民间族谱选

2013-4-24 18:11|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2933| 评论数: 0

正文 字体大小: 中

[转载]民间族谱选1 (2010-11-16 20:36:06)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民间族谱选1作者:ycy1970

民间族谱选

2010-06-12 14:35  文章出自:上海搬家公司

东高庄贾姓同关于明初从大槐树下迁徙晋民去中原各地的历史,晋、冀、鲁、豫省志,及洪洞县志都有记载非常简略,未述其详民间族谱村史、艺传,墓碑,家史等都大量存在据考有四百九十八个县,八百一十二个姓,数以万计个家族,大都有族谱村史记载为了解其详细情况,我们择取几例,辑录于此
一、山东省、郓城县南关《杨氏族谱》序
木生本,水发源,山有支派,此天地生物绪有根基,以传万世而不绝也况人为万物之灵,能不根本念宗而有统绪乎且我杨氏历为大族,原籍山西洪洞县,城北杨六庄人也自大明洪武二年,迁于山东郓城以来,始祖兄弟三人,皆分处栖身,长居郓城西北五十里后杨集,次居郓城邑南关,三支居后杨集南二里前杨集,各居一处,历有年矣于今,恐经日久族宗失传,遂修族谱以传后世,此民国二十年事也今民国念七年倭寇侵华,兵荒马乱,复恐失吾族谱,共录多部,易于保存免于万一,又绪起报本追远之心,匆邀族人,沭手重修而垂后世不泯云
二、山东省、郓城县和睦里《李氏家谱》序
谱也者,所以分左昭右穆之序,亦所以明尊祖敬宗之诚,则谱之所系不基重哉维我李氏前明初自山西洪洞迁郓,越数世,老谱失次祖宗之名讳,昭穆之情形,无可考稽,予从堂伯鸿勋翁我先君,予忧心如或结之,于是于嘉庆已未冬,溯前人之流传,微一已之记忆,维有可稽者,自邦正始祖,因而别尊卑,辩亲疏支分派昭然若揭,则修谱之心庶为一慰慨,自咸丰庚申辛酉连年兵灾,谱又亡失此于修谱之本有可幸者,予曾不失披阅有能考核详明遂笔之于书,以志永远一以成先人修葺之意,亦复联一族亲爱之情,云尔,谨序
同治元年岁次壬戊春二月八世孙德熏重序家谱
三、河南省部分村寨、姓氏、大户分居、传艺,墓志均有洪洞迁徙之记载,择类录于下
1、河南省伊川县半坡乡,位于伊川县东南部,距县城26公里,乡政府驻半坡村据半坡村李氏家谱载,明初李氏始祖李诚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于马铃山半坡处故名半坡
2、河南省汤阴县,韩庄村的群众先祖多系明初从山西洪洞迁来以后因为韩姓是一大户,种地出名,即将此村村名称韩庄
3、汤阴县王陵乡,镇抚寨村李氏世系图说,李氏夫妇二人,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迁入此地到1985年,已繁衍2 5世
4、洛宁县,凡村张姓,明初以山西洪洞先迁洛阳再迁宜阳后迁洛宁,繁衍约5000余人
5、温县南张羌《任氏家谱总序》载:稽我任氏乃黄帝之裔,本系出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大明洪武年迁居河南,季昆五人各处一域长门始祖怀清府河内县紫陵镇:二门始祖居温县南张羌村,三门始祖居卫辉府,四门始祖居酒南府孟津县邢家园,五门始祖居济源县薛庄镇
6、河南省温县陈氏太极拳是明洪武五年(1372)山西泽洲人陈卜经洪洞县,迁至河内县,东南30余里,结草为庐定居下来,人称陈卜庄
7、鹤壁名酒--大胡村的大胡黄酒,已有500年的历史据王氏家谱记载,为明洪武年间从山西移民时带来的传统技艺
8、河南省洛阳市郊区,孙旗屯乡,马营村李氏墓碑:公生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村人也至洪武三年,迁洛阳西马营村世居,历传十世有零,至今代远年湮,族繁莫辩,有居故里有移外乡,迁处异域,代数难明,此祖茔现在本处,后沟旁侧壁址,悉被风雨损坏,二世三世移居也不可定,至于四世祖讳天福,附葬老坟凹,以下惟八世祖讳友恭二公有碑可稽迁洛阳西北约五里许,亦有祖碑如梅公讳凌云,也有碑记,与始祖代数未明考核今吾两处后裔,首先商量重修祖茔刻碑立柱以志永远
以上记载取材于潘永修、郑玉琢编著的《根在洪洞》这方面的资料十分丰富,为避重复之嫌,也图节约纸墨,不宜全部辑录,在此录取几例,只是为解读祭祖园作为例证附:祭祖园档案室从各地收集入档的均可证实确为迁出或迁入的"大槐树移民后裔"的家谱共计82个家族,92卷资料详细录列如下:
张氏族谱河南省濮阳市西白仓村
李氏宗谱河南省南台县磨屋街
边氏族谱河北省满城县南固店村
王氏总谱河南省温徐堡镇东街
金氏氏谱(卷1-5)山东省桓台县马桥镇金字庄
李氏宗谱河南省荥阳市峡窝镇石嘴村
李氏族谱山东省曹县魏湾镇魏湾集北街
黎照堂刘氏族谱(卷1-5)江苏省丰县欢四镇刘大营
杨氏宗谱山西洪洞杜戊村
赵氏简明族谱河北省内邱县南宋村
崔氏族谱河南省濮阳高新区五助乡岸北旺村
李氏族谱河南省堰师佃庄乡酒务村
南外天源赵氏族谱福建省泉州市涂门街
赵氏族谱河南省巩义市芝田镇芝田村
崔氏族谱(历史文化研究)河南洛阳市史志办
梁氏族谱河南省林州市横水镇马店村
赵氏族谱河南省济源市沁北留村
陈氏族谱吉林省长春市新立城小街
秦氏族谱河南林州市临淇乡蔡家堰村
陶氏宗谱安徽省寿县五十铺陶家咀
牛氏家谱河南济原市北水屯村
郭氏家谱河南濮阳市前合村
王氏家谱河南滑县留固乡大王庄村
范氏家乘河南汝阳县上店乡圪塔河村
武氏家谱河南省濮阳县东白仓村
郭氏家谱山西太原市城东温家庄
李氏家谱河南省濮阳市胡村
马氏家谱河南省濮阳梨园乡西马李集
王氏家谱河南省濮阳市铁丘村
刘氏家谱河南省安阳县南郭村集
李氏家谱山东省大屯镇夏营南园
孙氏家谱河南省濮阳市胡村
吕氏家谱山西天镇朱薪关镇油房窑村
孙氏家谱河南安阳西郊乡南流寺村
赵氏家谱河南省陕县东寨村
阎氏家谱河南鹿邑县王皮溜阎枣沟
王氏家谱河北邢台桥西区南大汪村
王氏家谱河南省济源北海小刘庄
段氏家谱山西省洪洞县杜戍村
王氏家谱河南孟津县白合镇蜂王村
樊氏宗谱洪洞县马牧乡辛北村
宋氏宗谱河南郑州祁山区古荥乡保合大队宋庄村
王氏宗谱河北省安次县得胜口村
宋氏家谱河南浚县新镇乡李海屯村
梁氏家谱河北永年县西苏乡双陵村
刘氏家谱江苏丰县欢口镇刘大营
王氏家谱河北献县西关
薛氏家谱河南浚县卫贤集
璩氏家谱河南济源黎湾底村
崔氏世系图河南濮阳王助乡崖北旺村
王氏家谱河南滑县瓦岗乡魏庄
孙氏家谱河南省内黄县孙小寨
陈氏家谱山西省怀仁县石井
安氏家谱河南濮阳市西安庄村
谢氏家谱河南濮阳城关镇南街
任氏家谱河南濮阳市胡村乡胡村集
马氏家谱河南濮阳市西白仓马拐村
袁氏家谱河南濮阳市西白仓集
李氏家谱河南濮阳市翟城甘露李庄
卓氏家谱河南濮阳后漳消村
赵氏家谱河南巩义芝田镇益家寓村
赵氏家谱河南省偃师中宫底村
任氏世系图河北石家庄市北庄村
姬村家谱(二本)山西洪洞县万安镇万安村
东鲁秦氏族谱(上下册)江苏省沛县胡寨乡大秦庄
河阳党氏族谱(卷1-3)河南盂县城关镇梧桐村
惠氏族谱河南唐河桐河镇
师姓氏族家史考辽宁沈阳苏家屯永乐乡新台子村
李氏族谱河南省新密市老城东街
崔氏族谱(卷1-14)山东莘县樱桃园
扈氏族谱山东曹县魏湾镇扈老家村
王氏族谱山东泰安平阴县茄子王庄
孙氏族谱山东淄博淄川区磁村镇上甘泉村
王氏族谱江苏沛县栖山
柳氏族谱河南偃师顾县镇中宫底村
荥阳马氏宗谱(上下册)河南省荥阳高村马寨
黄氏族谱山东淄川马庄
杜氏族谱河南省博爱县马营村
尚黎堂刘氏族谱(卷1-4)江苏睢宁高作镇高南村
刘氏宗记河南省濮阳市西白仓村
张氏家谱河南郑州中牟八岗乡前张村
"祖先是从洪洞大槐树下迁来的"晋北、晋东各地也盛传这种说法,山西省政协编写的《阎锡山统治山西史实》记载阎锡山祖籍洪洞,他为其父阎书堂逝世所发的《哀启》中说:"先世于明洪武初由洪洞县棘针沟迁居阳曲县坡子街,继而迁居五台县长条坡,终乃定居河边村,遂隶籍五台"太原市马庄山头苏姓,世世以琉璃匠为业,相传其祖先于明朝从洪洞大槐树下迁去民国版《徐沟县志》载:该县"前明迁自洪洞或洪洞大槐树者三十三姓"平定《张氏族谱.序》载:张氏始祖"于明洪武初迁自洪洞"寿阳祁韵士《万里行程记》载:"余始祖河东公,本大槐树下人,明初迁居寿阳"代县柳容《古大槐树志序》曰:披览族谱,敬悉始祖于明洪武二年自洪洞大槐树处迁代之正下社村交城、祁县《李氏族谱》记载:"始祖李元清,明初自洪洞大槐树下迁至交城吉尧头村,清嘉庆时,列室而居者二十余户,道光时一户居祁县来源镇"太原薛氏、阳城张氏、灵石韩氏、五台赵氏、平遥王氏,先祖都是从大槐树处迁去的据刘纬毅先生主编的《山西文献总目提要》载:寿阳《王氏家谱》,清源《王氏家谱》、《孟氏家谱》,徐沟《刘氏系图》、《乔氏家谱》、《杜氏家谱》、《温氏家谱》,清徐《张氏家谱》,忻州《陈氏家谱》,平定《张氏世谱》等记载其始祖均是从洪洞迁去的古大槐树处移民在史书、家谱、碑文上的记载,从时间上看远远迢过明洪武、永乐年间的范围,前面提到的山东、河北几个县的地名办公室的调查表明,早在南宋,就有少量的移民,而洪武、永乐年间是高潮,一直延续到清初《续文献通考》载:金天辅"六年既定山西诸州,以上京为内地,移其民实之"(《续文献通考》卷十二)《洪洞县志》载:"明宣德三年,山西民饥,流徙南阳郡不下十余万"(雍正《洪洞县志》卷八)《广宗县志》称:"全县十五社内,崇文、仁义二社是成化年间名杰者,由洪洞迁平定州,后又迁宣化府万全"定陶县有18个村庄是明、清时由洪洞县迁来据上述文献资料可知,洪洞迁民历时四代可谓前古未有,后无继者古槐移民分布晋、冀、鲁、豫、陕、甘、安徽、江苏、湖北、内蒙古等地,甚至广西、广东、海南也有部分移民,南宁市卢家翎给笔者来信说:"《卢氏族谱》载:卢伯庄、平阳府榕木社人,郡在山西省洪洞县,清弘治年间举人,任广西北流知县,落业北流民安冲头村,生三子至今子孙已有四万余人,遍及广西、广东、海南三省七县"从明初至现在,在各个历史时期,昔日由洪洞迁出的移民,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东北等地区另外,在历史上还有几点需要说明,明末吴三桂降清后,被封平西王,他率军转战陕西、四川、云南、贵州(《清史稿.吴三桂》),部下士卒大多是冀、豫、鲁健儿,他们大多是古槐移民后裔,多不愿附逆,可能散居各地二是清朝建立后,旗民多编入军籍,关外空虚,土地荒芜,为了恢复生产,清政府奖励由关内向关外移民,"顺治十年议准辽东招民开垦,有能招至一百名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招民数多者,每百名加一级"(《古今图书集成.赋役考》)这项政策,一直贯彻了几十年,从古大槐树迁出的人民,有相当部分再转迁到东北地区还有一点是,在退居台湾时,有相当部分移民后裔移民祖国的宝岛台湾省,台湾《东方杂志》复刊第十五卷第七期载:高阳齐如山先生写道:"吾族乃于明永乐二年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去的,清朝末年,有许多河北省的军官重到山西,又寻到大槐树之所在…足见中国人念旧不忘本的心情之浓厚"陈纪滢先生也写道:"北方多少代以来,一贯证明成祖燕王扫北后,把山西省迤西居民,迁徙至中原,以洪洞县为移民转运站这件事,互相转述,至今不衰,认为这是历史上北方居民的一次空前大迁徙"李宗侗先生写道:"明成祖既然想把北京建成新都,所以在永乐间就大批移民,…我家就在这个时候迁到河北省高阳县宠口村,迁居的始祖讳平福,他是由山西省洪洞县的小兴州转来的"台北新店市张学亮先生给洪洞县政府来信说:"我的祖先是山西洪洞老鹳窝人,姓张属于'甜菜芽张'据现今菏泽市地各志记载,我的祖先是于1368-1398年间从山西省洪洞县老鹳窝东迁至山东曹州府西北45里李庄集,后又东移二里建村,是为黎阳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许多有志青年,更是为了开发建设边疆,而奔赴到边疆各地定居者,可以说:古槐移民后裔遍神州"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河南、山东、河北、陕西、皖北、苏北、甘肃普遍传说,凡是从洪洞迁来之民,脚小趾甲中有一裂缝,好像是两个指甲,不是古槐迁者,均无此特征,时至今日仍为复形指甲,这一问题还待民俗学者、遗传学者深入研究在陕西及河南的一部分县中,还传说被绑押解迁出的,因而至今人民走路仍有背手习惯在祖国的大地上,遍布着古大槐树处迁民之后裔广大劳动人民从古槐迁走后经过几代、十几代,大都不知道被迁前是何村何地,但都知道"大槐树处是我们的故乡",这一点至今谁也没能忘却移民在离开大槐树时恋恋不舍,到达新的定居地点后,他们大多栽种了槐树,借以寄托自己对家乡的怀念河北省河间县申鲁村高氏在自己家门口栽了一棵槐树;保定府西关谢德先开了名叫"老槐茂"的酱菜铺河南确山县有槐树庙村、大槐树村、槐树庄村古槐移民更是在家庙祠堂的楹额上铭记了纪念的文字,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山东菏泽固堆袁家祠堂墙碑曾刻有洪武二年袁公正题望槐思乡诗:"昔日从戎驱鞑虏,今朝屯田太行东洪洞分支老门第,曹州安居旧家凤古岗植槐三五株,铭记晋中父老情卧雪传说流千古,后昆霞蔚赛劲松"河南焦作市刘氏祠堂匾额书:"派衍洪洞"河南偃师县牛氏家庙大厅的楹联写着:"十八祖平阳世泽,五百年毫西名门"河南省武陟县小东乡大淘村孙氏牌位对联:"祖洪洞支迁沁左,籍山西裔延河南"有些移民的名字更表现了留恋家乡的意思,河南偃师县寇店乡韩寨村《赵氏宗谱》载:赵氏始祖兄弟四人,名"经、营、槐、显""念新造之艰窘,伯与仲故讳经,而讳营恐故乡之遗忘,叔与季则讳槐,而讳显"这里"显"显然是"乡"的意思移民们迁往各地,有一姓分为几个姓者,并且时常保持来往,至今仍有"回、翟、常,一个娘"、"魏、梁、陈、一家人"、"崇、刘、顾,是一户"、"山东无二郭"等说法
山西省简称晋,史称"三晋",又称"河东"、"山右"位于华北平原以西,黄河中游以东元属中书省,置河东山西道肃政廉访司及宣慰使司,明置山西布政使司,辖五府,三直隶州,十六属州,七十九县洪武二十六年编户五十九万一千四百四十四,口四百七万二千一百二十七(《明史·地理志》)五府为,太原府、平阳府、汾州府、潞安府、大同府三直隶州为泽州、沁州、辽州太原府治阳曲(太原市),领平定、忻、代、岢岚,保德五州,县二十平阳府治临汾,领蒲、解、泽、霍、吉、隰六州,县二十八汾州府治汾阳,领永宁一州七县潞安府治长治,领八县大同府治大同,领浑源,应、朔、蔚四州,县七直隶泽州治今晋城,领县四沁州治今沁县,领县二辽州治今左权县,领县二(乔志强《山西通史》)元末明初山西仅晋南一带较少战争,但在别的地区却不一样了,早在刘福通领导的反元大起义前,晋中,晋北地区由于连年战乱,百姓生活困苦,1349年就发生了冀宁、平遥等地的曹七七起义,旋被元政府镇压(《元史·顺帝本纪》),至正十七年(1357)红巾军北伐,取泽州、陵川,又克高平,占领潞州,又攻壶关1358年,又多次进攻山西的元军明朝政府建立初年,元军在晋北的残余势力还有"四大王"盘居在芦芽山与明军反复交战,明洪武二十年,山西元朝残余势力才完全被消灭以上战争主要在晋中、晋北、晋东南地区,使这些地区人口剧减针对这些情况,洪武七年(1375)朱元璋遣汤和、傅友德,到山西主持屯田,洪武二十五年冯胜、傅友德帅常升到大同等地屯田晋北田野日辟,屯政大兴永乐十三年(1415),明成祖遣指挥刘斌等巡视太原、大同的屯田,宣德六年(1431)明宣宗又命侍郎柴东经理山西屯田商屯始于山西大同,自洪武三年始,至永乐、成化间山西雁门关内外出现了许多商人屯垦区
"老家是洪洞大槐树下"在晋北、晋中也盛传这种说法寿阳祁韵士《万里行程记》说:"洪洞县…余始祖河东公本此邑大槐树人,明初徙居寿阳"并赋《访大槐树故里》诗一首其中云:"数典重根本,矧敢忘其故翳维吾祖德,绵绵衍世祚相传手植槐,家在洪洞住当明洪武中,移民实诸路"言其为十四世孙(《山右丛书初编》)民国版《徐沟县志》载其县明朝迁自洪洞或洪洞大槐树者有三十三姓《解县志·氏族略》载:"解县南营村张氏元至正年间由洪洞大槐树处迁居南营村,现该村有200余户"据刘纬毅先生新编的《山西文献总目提要》载:寿阳《王氏家谱》,清源《王氏家谱》、《孟氏家谱》,徐沟《刘氏系图》、《乔氏家谱》、《杜氏家谱》、《温氏家谱》,清徐《张氏家谱》,忻州《陈氏家谱》,平定《张氏家谱》等记载其始祖均是从洪洞迁移而去的广西南宁市张忠来信说:"我原籍山西阳城县驾岭乡观腰村东沟人,先祖是从洪洞大槐树迁移来的韩向明同志也来信道:"我原籍山西灵石县梁家公社温家岭村人,全村几乎全是温姓,人说此村原来都姓温,有一年闹瘟疫,全村人死光了,后来从洪洞的一棵槐树下,迁来韩姓夫妇俩,便发展了我们韩氏家族,再后来有两兄弟到离村十里地的小河边居住,取名韩家沟李毓修同志来信说:"我们家乡在山西原平县东社村,据家谱序言和父老传言,我们李家是元末明初始迁祖李显由洪洞圪针沟迁来的,先迁至上东村,明永乐、宣德年间,一支又迁到东社村,现已传二十一世,有六百余口人李家转迁到外地的很多,有迁到五台县善文村、上红表村的,有迁到雁门关、太谷、河北行唐及内蒙一带的,甚至有迁到国外的"山西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写的《阎锡山统治山西史实》中记载阎锡山祖籍洪洞,他为其父阎书堂逝世所发的《哀启》中写道:"先世于明洪武初由洪洞县棘针沟迁居阳曲县坡子街,继而迁居五台县长条坡,终乃定居河边村,遂隶籍五台"董晓萍先生在《论想家·社会组织》一文中写道:"山西石楼县的《郝氏家谱》讲,始祖郝振纲五百年前从山西洪洞县迁到河南汤阴县,加入了李闯王的义军他在一次战斗中负伤,被弟弟救出兄弟二人商定,为能延续郝氏的香火,不至发生意外,两人各朝不同的方向走三百里,分开逃难兄弟分手后,郝振纲朝西走,在永和、石楼两县的交界处落了脚他靠着一把镢头开荒种地,数年后,开辟了一片三百多亩小村庄,这就是现在郝姓依然居住'郝家沟'的来历弟弟朝东走,后来在交口县的喜喜沟村落户,创建了另一份祖宗家业郝姓靠着这个家谱文本,至今把方园六百里内的两个不同的郝姓家族看成是一个大家庭"(《文史知识》2000年7期)代县柳容在民国二十年版《增广山西洪洞古大槐树志序》中写道:"披览族谱,敬悉始祖于明洪武二年自洪洞大槐树处迁代之正下社村"北京大学王瑶先生函告:我原籍为山西平遥道备村,村中有王氏祠堂三所,收有抄写的历世谱系姓字卷,一始祖王世广,记为由洪洞大槐树迁来,至我辈已第十九世"
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晋中、晋北,甚至内蒙、东三省、广西也有部分移民,内蒙古兴和县《王氏族》谱记载,始祖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大槐树下,奉诏来此屯居兴和县《张氏家谱》、《孙氏家谱》、《曹氏祖碑》、《宋氏祖碑》、《白氏祖碑》、《段氏族谱》,商都县《肖氏族谱》、《高氏家谱》、《王氏家谱》、《范氏族谱》、《樊氏家谱》,化德县《姬氏族谱》、《董氏家谱》,丰镇县《焦氏家谱》、《郝氏祖碑》、《隆氏家谱》,集宁市《黄氏祖谱》、《景氏家谱》、《乔氏家谱》、《朱氏家谱》,清水河县、凉城县、呼市、和林格尔县、赤峰市、包头市等许多家谱、碑文,都有相同记载南宁市卢安翎给笔者来信说:"《卢氏族谱》载:卢伯庄,平阳府榕木社人,郡在山西省洪洞县,清弘治年间举人,任广西北流知县落业北流民安冲头村,生三子,至今子孙已有四万余人,遍及广东、广西、海南三省七县"辽宁海城市《尚氏宗谱》载,尚氏始祖为山西平阳洪洞县人氏,早期迁徙河北衡水,后又迁辽东海城沈阳《师姓氏族家史考》载:"沈阳师氏,一世祖师发、师禄兄弟二人以家贫携妻室于一六五一年清顺治八年奉朝廷旨意,从山西师庄到洪洞大槐树集合,领得'龙票'(迁徙文件)外迁辽东,盛京奉天府承德县西南七十华里新台子,今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永乐乡新台子村落户定居,垦荒事农(龙票所载'师庄')至今我十二世一九四九年已历三百四十三年矣"据太原三晋文化研究会理事、张氏研究会顾问、著名谱牒学家王剑霓先生考察:"张学良将军祖籍山西,系太原张氏,属张氏尹城派,在太原县尹城,即今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王郭村从《张氏宗族谱书》可以看出,张氏始祖继业于明永乐五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河北大城县提北村,五世祖禄宗迁冯庄,十三世祖天达--永贵(谱系'允'字辈,外出后谐作'永'字)迁辽宁海城,传两辈,即--发--有财,有财有3子,为作泰、作孚、作霖作霖即张学良将军之父"(《山西晚报》2000年11月1日)
根据笔者收集的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资料,据不完全统计,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山西有34县(市)、内蒙9县(市)、辽宁11县(市)、吉林3县(市)、黑龙江4县(市)、广西1县其分布为:太原、五台、平定、寿阳、代县、交城、祁县、阳城、灵石、平遥、清徐、忻州、大同、浑源、应县、朔州、榆次、太谷、介休、阳曲、阳泉、定襄、榆社、原平、平鲁、阳高、盂县、汾阳、孝义、运城、静乐、长治、潞城、晋城、呼和浩特、包头、固阳、凉城、丰镇、清水河、商都、兴和、化德、沈阳、大连、清原、抚顺、丹东、鞍山、辽阳、海城、凌原、锦州、建平、长春、四平、洮安、哈尔滨、鹤岗、嫩江、北流县
陕西省位于黄河中游元属陕西行中书省,明置陕西承宣布政使司甘肃省在我国西北部,元属陕西行中书省,明属陕西布政使司宁夏在我国西北部,元置宁夏路,属甘肃和陕西行中书省,明置宁夏府,后改宁夏卫,属陕西布政使司明朝陕西布政使司辖八府,二十一属州,九十五县洪武二十六年编户二十九万四千五百二十六,口三百三十一万六千五百六十九(《明史·地理志》)陕西与山西隔黄河为邻,古有秦晋之好的典故,元朝末年扩廓贴木儿父子势力强大后,首先是从山西定陕西,与陕西李思齐军决战于关中等地区,使陕西地区屡遭兵乱,明朝建立,晋王多次带山西军出塞外筑城屯田《明史》、《明实录》记载:洪武十三年五月,洪武二十二年九月,洪武二十八年正月,永乐元年八月,四次大批移民于该地区
陕西省合阳县梧桐《党氏族谱》记载,始祖党士真于明洪武四年,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处奉诏迁徙河阳、梧桐,迄今六百廿余载,延长县《古氏家谱》、宝鸡《王氏家谱》、韩城《王氏家谱》、武功《戴氏家谱》、彬县《陈氏家谱》、固源《郑氏家谱》、米脂《井氏家谱》、眉县《刘氏家谱》、岐山县《杨氏家谱》,澄城县马店村《孙氏家谱》,长宁村《贾氏家谱》等都明确记载其先祖迁自山西省洪洞县西安市韩森寨文化馆刘德林来信说:"陕西省宝鸡地区扶风县吕公乡聚粮村刘家场人是由洪洞大槐树处迁来"西北电动工程学院樊昌信函告说:"陕西省眉县阳峪乡刘家什村,居民大多姓刘,他们的祖先是山西省一棵大槐树下迁移而来"宝鸡市龙泉中学李仲林函告:"陕西麟游县丈八乡店子壑口村,鸳鸯河村,刘氏先祖传说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移来的"西安市陈伯林函告:陕西省彬县义门乡义门村的窦姓祖先是从洪洞迁移而来陕西省高级法院戴冠函称:原籍是陕西武功县杨棱乡寨东村人,祖先是山西大槐树人澄城县孙仲哲说:"在陕西澄城县广大地区盛传祖先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底下迁来的我的原籍是澄城县罗家洼乡东马店村,有《孙氏家谱》序言记载先祖是从洪洞迁来的"麟游县纪佳德来信说:"麟游县招贤乡永丰村漫湾小队赵加保同志谈,他的曾祖父说:其先祖是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大槐树集中,先迁到陕西省岐山县周公庙叩村定居(当时有赵家石碑记载),赵加保的祖父于清朝迁来麟游县漫湾大队定居招贤乡石家咀和邢安岭两个小队都是邢姓,他们也自洪洞迁移而来"宝鸡县王宝生也说:我们这儿相当的一部分人说是从洪洞移来的新疆喀什升市郑荣祥来信说:原籍陕西城固县孟营乡郑塘村人,从山西洪洞迁移的祖先是兄弟三人,分居三处,把铁锅砸烂,分拿锅沿、锅帮、锅底以便相认北京市杨德颖信中说:原籍陕西米脂县,相传我的祖先是从大槐树下迁来,米脂井姓也是从洪洞迁来合阳县粮食局李志斌函告:洪洞县"是我们李氏族祖的故乡明建文年间,二世祖扶老携幼从大槐树下迁来合阳县南知堡槐园定居,因而从本族十世起,历代祖先名讳中嵌入了纪人、纪年,对后代子孙满怀期望,不忘先祖的12个辈分字:'建文李景、春克乃心、敬承祖德'现在,南知堡槐园李氏已传至22代"又有王杰,陕西韩城人,清乾隆时状元,著名学者姚鼎为其神道碑撰文道:"公讳杰字伟人,王氏先世居山西洪洞迁陕西韩城陕西移民以宝鸡、关中以及邻近山西的地区为多"
甘肃省濮文全主编的《高台濮氏简史》记载:"根据民间传说和有关历史史志的记述,推断五坝堡濮家庄濮氏祖源,在今河南省濮阳市一带,约在明代初年奉朝命西迁充边,途经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下集中,辗转来到西北边陲--甘州卫地三工堡落户嗣后,约在明朝万历年间,濮氏宗族中有一户人家,从三工堡来到五坝堡东土谋生,为当时本土八姓之一(其余七姓为:白、费、刘、谢、石、雷、张等)自此,扎根本土,渐次繁衍濮氏先祖来到本土后,历经沧桑,随着岁月的延伸,人口增殖,事业发展,家庭兴旺,遂脱离了三工堡宗室体系,另立了宗谱,修建了宗庙,编排了宗序,成为五坝堡濮氏一宗起宗谱牒因年代久远已经失传,代代口头相传的两地宗族关系,至今影响深刻,思念故土的心绪始终不断"镇原县王玉琴来信说:"我先祖世居琅琊郡,有家谱记载,在明朝建文帝年间,由山西大槐树下集中而迁居镇原,据载在大槐树下朝廷设有专门负责移迁的机构,办理迁移手续,并且有人护送移民我先祖原是武将出身,有护送迁民之责任,来到现在的镇原县,在孟坝乡的什字乡落户我王姓现有二千余人,分别是居住在镇原、孟坝、方山、庙集、平泉等地"甘谷县金川乡原家庄原耀信中说:"甘谷全县土著仅有王、姚、李三姓,王姓在城东苍耳王村,姚姓在城北渭河畔姚庄,李姓在尉家沟,其余皆自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来"湖北江陵赵金其也称:"原籍甘肃省张掖县,先祖是自洪洞县迁来,已传十五世"天水市太系乡窝驼村张宏安函告:此地人都说,祖先是自洪洞大槐树下迁来的,我家是"玉柱张",皇帝钦赐先祖"一玉柱"平凉军分区宁永强2001年5月15日来函说:"我家住在甘肃省平凉市四十里铺镇七府村郭家园子庄,去年我父去世时留下遗言,叫我把宁门的家谱写出来,原有家谱在文化大革命中被造反派收去,无从考证,听上辈人传说,我的高祖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底下集中后移民到平凉的,现已有7辈人了,我是第五辈人高祖叫宁仲奇,在明朝仁宗皇帝洪熙元年,即1425年以前移民到平凉的,现存有1张洪熙元年二月十六日高祖给三个曾祖分家时立的约据为证"
陕西、甘肃的移民分布在关中地区,宝鸡地区及邻近山西地区多一些,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山东、河南间接迁移去的根据地方志、家谱、碑文及信函资料不完全统计,陕甘宁地区移民51县(市)其主要分布:西安、铜川、宝鸡、岐山、武功、眉县、三原、户县、蒲城、韩城、大荔、合阳、白水、澄城、银川、青铜峡、石咀山、麟游、兰州、甘谷、天水、张掖、镇原、扶风、彬县、米脂、绥德、吴堡、周至、民乐、景泰、中卫、兴平、乾县、会宁、榆林、武威、商州、固原、华阴、古浪、洛南、商南、山阳、丹凤、城固、威南、靖远、平凉、庄浪、渭南、临泽、高台
安徽省在长江下游,元属河南和浙江行中书省,明直隶南京江苏省位于东部临海,长江下游,元属湖南和浙江行中书省,明直隶南京湖北省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元属湖广行中书省,明属湖广布政使司湖南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南,元属湖广行中书省,明属湖广布政使司明时安徽、江苏两省同直隶南京,辖十四府,四直隶州、十七属州,九十七县(《明史·地理志》)湖南、湖北、同为湖广布政使司,辖十五府,二直隶州,十七属州一百零八县,洪武二十六年编户七十七万五千八百五十一,口四百七十万二千六百六十(《明史·地理志》)
元末南方红巾军起义地区主要在江淮一带,刘福通在颍州起义,彭莹玉的徒弟邹普胜在蕲山、黄州与徐寿辉起兵反元公元1356年徐寿辉占领了湖北、湖南、浙江、安徽广大地区明玉珍湖北随县人,张士诚江苏大丰人,陈友谅湖北沔阳人,安徽是朱元璋的家乡,他们各自起兵于自己的家乡,十几年间这些农民军转战于安徽、江苏、湖北、湖南等地区,各农民军之间,农民军与元军之间拉锯作仗,使这些地区与中原地区一样,土地多荒芜,千里无人烟,明朝政府建立后,首先往以上地区移民,洪武六年,洪武九年十一月,两次从山西移民在这之前,1367年,迁徙苏州富民到濠州,洪武三年(1370)又迁徙苏、松、嘉、湖等地富民5300户到南京,以后又数次往该地区迁移富民(《明史·食货志》)在笔者收集的洪洞大槐树移民资料中,有沛县孙家庄《孙氏家谱》、甄家楼《甄氏族谱》,徐州市《徐氏族谱》,锡山县《魏氏族谱》,安徽省凤台《樊氏家谱》,安庆县《阎氏族谱》,毫县《他氏家谱》,萧县《李氏家谱》,宿县《唐氏族谱》,邳州《曹氏族谱》、《孙氏家谱》,丰县欢口镇《刘氏家谱》、娥墓固《王氏族谱》、司马里《梁氏族谱》、沙庄乡《张氏家谱》、蒋河《蒋氏家谱》、黄家店《黄氏家谱》、萧家桥《萧氏家谱》、刘鄂村《金氏族谱》、东华《尹氏家谱》,萧县《孙兴公墓志》,宣城县《周氏祖碑》等都记载着其始祖是洪武、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迁移来的
安徽省确山县李学基来信说:"我家是安徽省萧县黄口区藏阁村,祖辈传说,我们是从山西洪洞老鹳窝迁来的,我是第十八世"利辛县李洪光信中说:"颖州大部分地区的人是从山西洪洞迁来的,我家也是从洪洞迁来的,为了纪念从大槐树下迁来,始祖在一颗角针树下打了一口井,至今树井犹在"宿县唐秀成信中道:石易山唐寨一带也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老鹳窝迁来的,唐寨周围十里的村庄大多数姓唐,约有一万余户北京市怀柔县孙敦秀来函:江苏丰县欢口公社,地处苏鲁皖三省交界处,孙氏始祖是洪洞大槐树下迁来的武昌市赵广宽信中说:我家住湖北枣阳县北一带,听老人讲是洪洞大槐树下迁来的大槐树下迁来的人大多数居住在湖北与河南交界处湖北省随县汪雨根来信:此地邱、沈、汪、张、王姓是自洪洞迁来的洪武二年,王世华(霖雨),军职到汪店死后,其子孙在此落户,家庙对联:罗山衍季宗支远,霖雨流芳世泽长即老家为洪洞大槐树罗山人,霖雨是始祖宜城县郭海村周家楼,周义庆信中说:"村内有石碑,记载始祖周继全,自洪洞大槐树筷子巷迁到湖北宜城郝集村,后到张家村,改村名为周家楼,老二迁到湖北随县,老三迁到湖北钟祥,丰乐一带"襄阳县徐堤村徐德道说:"这里以前闹瘟疫,居民都死光了,从洪洞迁来徐姓兄弟二人,老大叫金氐在陨阳落户,老二叫棉氐,在湖北徐堤落户"保康县陶义功说:"听老人讲祖先是山西洪洞县迁到湖北郧县,最早的祖先是叫陶友闻,现在后裔分布在郧县东乡的三四个乡镇,约有四千户以上的人口"襄樊市孙有权说:"我是湖北省襄樊地区枣阳县人,祖先是在明代从山西大槐树迁来的"十堰市王从林也说:"此地居民大多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来的"城都市魏同启来信:"根据我们家史说明,魏氏始祖洪公于明朝洪武三年,由山西省洪洞县迁居江苏省锡山县东之魏寨,洪公为魏氏一世祖,至今已六百余年,现已传至十八世,有十余支,除分布苏、鲁、豫、皖等省外,现已扩迁至宁夏、新疆、广东、四川等省"湖北光华县一带传有哄孩子的歌谣:"儿啊、儿啊,莫哭啼,俺的老家是山西,娃呀,娃呀,你莫哭,山西有棵大槐树,吃面面,喝稀稀,吃吃喝喝回山西"以上谱牒、信函、民谣凿凿有据,相互参证,互相补充,充分肯定了该地区的山西洪洞移民,这首儿歌更说明了移民对家乡的怀念之情根据笔者收集的家乘碑文、信函资料不完全的统计,皖、苏、鄂、湘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有62个县(市),其主要分布:合肥、马鞍山、长丰、蚌埠、六安、明光、定远、淮北、安庆、铜陵、宿州、砀山、萧县、灵璧、怀远、滁州、凤阳、和县、泾县、寿县、亳县、蒙城、利辛、睢宁、阜南、南京、徐州、连云港、丰县、沛县、盱眙、大丰、铜山、泗阳、沐阳、如皋、清江、江都、襄阳、武汉、十堰、孝感、大悟、荆门、监利、沔阳、郧县、均县、随县、随州、枣阳、宜城、保康、光化、钟祥、长沙、株洲、郴州、郴县、桑植、襄樊、邳州
北京市简称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中央直辖市,位于华北平原北端,当为东北和华北等地区枢纽金时正式建都,称中都,元为大都,明称京师辖八府,二个直隶州,十七属州,一百一十六县,洪武二十六年编户三十三万四千七百九十二,口一百九十二万六千五百九十五(《明史·地理志》)天津市简称津,为中央直辖市,位于海河平原东北部,海河五大支流汇流处,东临渤海金元时代称直沽,为漕运要地,后设海津镇,属静海县,明永乐初置天津卫河北省简称冀,位于黄河下洲以北,东临渤海,元属中书省,明朝直隶京师明朝洪武初年攻下大都后,大都至漠北地区,东起辽东,西至陕甘,仍为元朝王室控制,明政府与其连年作战,为了巩固边防,充实粮饷,洪武年间就组织向京师地区(冀、京、津地区)移民,靖难之役后,明成祖迁都北京,明朝政治、经济、军事中心也随之转移,这样永乐年间又多次往该地区组织移民,据《明史》、《明实录》记载,向京、津、冀地区移民者有洪武二十一年八月,洪武二十二年九月,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洪武三十五年九月,洪武年间四次永乐二年九月,永乐三年九月,永乐四年正月,永乐五年五月,永乐十五年五月,永乐十四年十一月,永乐年间六次,共十次,大批移民该地区为正史记载之首迁民以移往北平府、真定府、广平府、顺德府、大名府、保安州所属县为多,移民以永乐年间为多,洪武年间次之,是明朝移民的重点地区
王彬、徐秀珊主编的《北京地名典》记载,石景山区古城村"据村谱记载:村民多来自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当与明初永乐帝八次向北京迁徙各州移民有关"顺义区龙湾乡大北坞"此村建于明代初年,当时山西洪洞张姓迁此定居,后繁衍成村"怀柔县杨宋镇花园"该村成于明代,来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的赵姓人家迁到此地定居,成为最早的住户,他们生息繁衍成村,取名为花园庄"大兴县采育镇"明洪武、永乐初年,安置大批、山西、山东移民在此屯垦"定福庄乡赵村"明代成村,由山西洪洞县移民至此当初是一个小城镇,后因赵姓居多而得名"北京市门头沟区程氏宗谱,丰台区黄土岗乡白盆窝村郭氏家谱,通县侉店乡贾瞳村贾氏族谱、西集乡寨府村郭氏家谱,大兴县沤营乡张各庄刘氏家谱,平谷县门楼庄张氏族谱、东高庄李氏家谱、夏各庄宋氏祖谱、韩庄韩氏族谱、刘家店刘氏宗谱、王辛庄张氏族谱、北杨桥孙氏家谱、镇罗营万氏族谱、山东庄马氏宗谱、大兴庄王氏宗谱、莫城孙氏族谱、马昌营冯氏家谱、南独乐河高氏族谱、靠山集贾氏祖谱、黄松峪张氏家谱、熊儿寨吴氏家谱、乐政务曾氏族谱、大华山邹氏族谱、小店周氏族谱、韩庄韩庄宗谱、马坊万氏族谱、徐辛庄邢氏家谱、宋庄宋氏家谱、胡各庄钱氏族谱、梨园高氏族谱、张家湾孙氏宗谱、西集宋氏家谱、郎府赵氏祖谱、台湖聂氏家谱、次渠任氏族谱、马驹桥林氏家谱、觅子店(卢氏宗谱、大杜社焦氏族谱、永乐店刘氏族谱、大杜社申氏家谱,顺义县杨各庄焦氏家谱、李各庄秦氏家谱、赵各庄娄氏家谱、马坡姬氏家谱、赵全营常氏族谱、高丽营霍氏家谱、孙河韦氏族谱、李家桥滑氏宗谱、平各庄平氏祖谱、李遂吕氏家谱、沙岭汤氏族谱、北务邱氏家谱、尹家府谢氏族谱、龙湾屯张氏家谱、后沙峪蒋氏宗谱、南法信桑氏家谱、奉伯艾氏家谱、天竺褚氏族谱,门头沟齐家庄齐氏家谱、黄塔齐氏家谱、北岭李氏族谱、沿河城张氏族谱、斋堂王氏族谱、军响赵氏族谱、清水刘氏族谱、青口白祖氏家谱、军响卞氏家谱、大村池氏家谱、田庄伊氏家谱、上苇甸班氏家谱、军庄辛氏家谱、妙峰沙氏家谱、永定侯氏族谱、潭柘寺段氏族谱、色树坟庄氏家谱,房山区史家营史氏家谱、班各庄周氏族谱、周口店董氏家谱、黄山店李氏族谱、岳各庄沈氏族谱、赵各庄鲁氏家谱、张坊商氏族谱、河北镇施氏族谱、七宅里庞氏家谱、崇各庄牟氏族谱、良乡范氏族谱)、葫芦垡洛氏家谱、官道钟氏家谱、窑上尚氏家谱、南召原氏家谱、琉璃河赫氏家谱、石楼渠氏家谱、窦店铁氏家谱、长沟荀氏族谱、南尚乐汪氏家谱、十渡顾氏家谱、六渡吉氏家谱、霞云岭肖氏家谱、南窖仇氏家

分享:

喜欢

阅读┊ ┊ ┊ ┊ ┊打印┊

已投稿到:

圈子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转载]王氏家谱字辈

后一篇:[转载]民间族谱选2

#p#分页标题#e#

评论 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       岛国宛如仙境樱花城       关注每日最热门博客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 发评论 最适合调情西班牙海湾       关注每日最热门博客

    登录名: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昵   称:

       

    验证码: 请点击后输入验证码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 前一篇[转载]王氏家谱字辈

    后一篇 >[转载]民间族谱选2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5-3 22:54, Processed in 0.042140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