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韦覃陆罗农莫庞蓝雷杨 › 莫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莫休符和《桂林風土記》

2013-4-24 22:04|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532| 评论数: 0

莫休符和《桂林風土記》

2012-8-24 21:55| 發布者: 莫世吾| 查看: 817| 評論: 0|原作者: 湖南桃源莫家台

摘要: 莫休符和《桂林風土記》2010-06-28 13:31 關於桂林的最古的“旅游攻略”是一本趣書,這就是唐代莫休符所著的《桂林風土記》。該書不僅介紹了山水名勝,還記述了不少當地掌故和名人軼事。持此書暢游桂林,當有與古人 ...

莫休符和《桂林風土記》

2010-06-28 13:31

 關於桂林的最古的“旅游攻略”是一本趣書,這就是唐代莫休符所著的《桂林風土記》。該書不僅介紹了山水名勝,還記述了不少當地掌故和名人軼事。持此書暢游桂林,當有與古人同游之樂。

  受薦擔任融州刺史

  史料對莫休符的記載極少,他生卒年不詳,只知他曾以檢校散騎常侍擔任融州(今廣西融水一帶)刺史,於唐昭宗光化二年(899年)寫成《桂林風土記》。

  《廣東通志·莫宣卿列傳》提到,莫休符是唐代廣東狀元莫宣卿的族人。莫宣卿是廣東封川(今封開縣)人,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及第,當時才17歲,轟動嶺南,激勵子弟甚眾。由此可推斷莫休符也是廣東人,有可能受到莫宣卿的影響而走上仕途。

  《廣東通志》還說莫休符“受知鄭愚,為融州刺史,權知春州”,即他受到鄭愚的賞識推薦,當上融州刺史的同時,還代理春州(今廣東陽春市)刺史。 鄭愚出身於廣東豪門,曾任桂管觀察使、嶺南西道節度使、邕州刺史兼御史大夫等職,主政廣西時間很長。鹹通三年(862年),嶺南西道節度使蔡京施行苛政, 被邕州(今南寧)軍士趕下台。桂管觀察使鄭愚臨危受命,代節度使職前往安撫。鄭愚坐鎮廣西至876年,才被僖宗召回京為相。

  依照唐代官制,五品以上官員不由吏部決定,而由宰相考量,最後由皇帝委任。上州、下州刺史官職都在四品以上,莫休符出任融州刺史,應該是在鄭愚任宰輔的876~884年間,距《桂林風土記》成書尚有十多年。由此可推測,此書是莫休符晚年寫成的。

  莫休符的生平蹤跡大略為:廣東少年讀書出仕——追隨鄭愚嶺西為官——擔任兩州刺史——晚年退居桂林城。

  桂林游蹤多擷趣

  《桂林風土記》共3卷,今存一卷42個條目,是現存最早的桂林地方志。但比起後世的方志,它更像是一部描述歷史地理和風俗人情的風物志。莫休符 用典雅的文風,記述了桂林的名勝古跡、山川城址,並記有不少在桂林任職的唐代官員逸事。閱讀此書,仿佛跟著這位唐代刺史游賞千年前的桂林。

  書中用一半筆墨介紹山水景點和古建築,有東觀、訾家洲、漓山、堯山廟、東出亭、碧潯亭、獨秀峰、靈渠、曹鄴的遷鶯坊、顏延之宅第等20多條。這些景點基本都在今桂林市,可見當時桂林城的規模已基本形成,一些著名景點早在唐時就是游覽勝地。

  莫休符記景物描摹生動,所述典故也頗有趣。比如他寫七星岩:“洞有清泉綠水,乳液葩漿,怪石嵌空,龍盤虎踞。”又寫虞山舜祠的澄潭,說“中有大魚,遇洪水泛下,至府東門。河際有亭容巨舫,往往載起,然終不為人之害”。放走擱淺的大魚,說明當時的桂林民眾頗有惜生之念。

  此外他還記下一些民間傳說。如開元寺的一口“震井”得名於一件奇事:一名被貶官員寄居寺中,腹中寡淡,常給自己開小灶。一天他偷偷把吃剩的羊脾 掛在井中,想靠低溫保鮮。竟然引來雷電劈井,羊肉焦臭,連狗和螞蟻都不願吃。莫休符在文中還不忘發一番“勿以惡小而為之”的感嘆。

  另一件奇事是延齡寺的大佛,佛身是用洪水漂來的巨木雕成。據莫休符記載,武則天夢見一丈六尺高的金人乞袈裟,於是做了一件巨大的袈裟懸在宮門,次日就不見了,尋訪全國,發現袈裟已穿在延齡寺大佛身上。這些故事無疑為景點增添了興味。

  《桂林風土記》即使在現在看來,也是一本風土人情類的佳作。書中融實景描寫、典故介紹、個人觀感於一體的寫法,影響了後世許多同類書籍。

  宦游嶺西記逸聞

  《桂林風土記》的精華部分是當地名人的逸聞趣事,大多是歷任有政績的官員,包括《米蘭美績》、《顏延之》、《李靖》、《褚遂良》、《張九齡》、 《袁恕己》等十余個條目。比如《米蘭美績》寫桂州刺史李渤酒後要斬副手,押衙米蘭不動聲色地把副手藏起來。李渤酒醒後果然後悔,得知米蘭行事,感激不已。 此條寫副手抱怨刺史“以紅帛擊予首,仍命婦女於看棚聚觀相恥”,而後各爭意氣,“褰衣亸露以溺”,把兩人爭吵的細節寫得非常詳盡。又寫米蘭稟告“副車猶寢 在衙院,無苦”,語言也很符合押衙的身份。又如《袁恕己》條,寫功臣袁恕己被酷吏逼迫喝下劇毒野葛汁,痛苦掙扎,以手扒地取土而食,指甲皆盡露出白骨。從 這些細節來看,莫休符應該在桂林做過很長時間的官員,且交游廣闊,博聞善記,否則很難收集到這麼多的名人軼事。

  尤值一提的是,書中記錄了不少名人詩作,如張固、盧順之、張叢、元晦、路單、韋瓘、歐陽臏、李渤、陸宏休諸人詩,均為唐代佚篇,“為他書之所未 載”。《四庫全書提要》認為,《桂林風土記》的價值不止於“譜民風,記土產”,在文學史料上亦可資考證。此外,《桂林風土記》還記了一些桂林民間的鬼神怪 事。據此看來,莫休符有可能擔任過錄事參軍或鄭愚的幕僚等文秘類的官職,對桂林上至節度使、下至平民的情況都非常了解。

  熱心著書傳勝景

  唐時桂林已有“探洞游”,莫休符寫他深入七星岩,“燭行五十步有洞穴,坦平如球場,可容千百人,如此者八九所”;另又“秉燭巡游”盤龍岡的岩 洞,看見了大如碗的“龍跡”和四只腳的娃娃魚。他還到像鼻山看一種青蛇,“號為龍駒,翠色。或緣人頭頂、手中,終無患害”。這些記述不僅顯出莫休符的膽 色,也透露出他對桂林山水的喜愛。

  莫休符在《桂林風土記》的序言中說:“前賢撰述,有事必書。故有《三國志》、《荊楚歲時記》、《湘中記》、《奉天記》。惟桂林事跡,闕然無聞。 休符因退居,粗錄見聞,作《桂林風土記》,聊以為敘。”字裡行間頗有為桂林的默默無聞抱不平,要為其“出頭”的意思。這可能就是他作此書的目的。

  《桂林風土記》的原書已佚,書目見於《新唐書·藝文志》,今存的一卷是清代學者從《永樂大典》中輯出的,編在《四庫全書》裡面,此外流行的版本還有《學海類編》和《叢書集成》等本。

  作為首開先河的桂林地方史志,《桂林風土記》被後期的《太平御覽》、《全唐詩》等作品不斷引用,成為研究唐代廣西地方史的重要參考書。此文摘錄於南國早報.

#p#分页标题#e#

唐·莫宣卿莫宣卿(834-864),唐文宗大和八年農歷八月十七日午出生在嶺南封州一個風景秀麗的鄉村——蕨 村。生父莫讓仁早逝,他是個遺腹子。母親姓梁,因家境貧寒,孩子孤苦無依,帶著孩子改嫁給開建籍人士莫及芝。及芝富有,是個忠厚長者,對莫宣卿也比較好, 讓他跟兩個異母哥哥去讀書。少年莫宣卿表現出異常的天賦,聞言即悟。手不釋卷,過目成誦,七歲就能吟詩。有一次與眾兒童玩耍,莫宣卿受到欺負和譏笑,憤而 在沙中題詩:“我本南山風,豈同凡鳥群?英俊天下有,誰能佐聖君?”詩出,眾鄉親驚嘆不已,傳頌鄉裡,稱為神童。莫宣卿童年的經歷,形成他倔強和孤傲的性 格,推動他發奮讀書,自強不息。宣卿稍長,就讀於梁明甫先生門下。得名師指導,勤奮學習,才思大進。十二歲選秀才,名揚鄉裡。叔父莫讓義幫助他在附近的麒 麟山下,搭了一間草棚作書屋,排除干擾,專心攻讀。莫宣卿學業有成,“試於有司”,後於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由地方政府送到京師,參加殿試。“對揚 清問,首魁天下”,考取制科第一名,也就是中狀元了。時莫宣卿年僅十七周歲,是嶺南第一個狀元,也恐怕是歷史上最年輕的狀元了。莫宣卿中狀元後,任翰林院 編修,賜內閣中書學士。唐制翰林學士是科舉進士進入政權中樞的一條捷徑,也是進士及第後渴望得到的官職。莫宣卿中狀元後,能“初典翰林”,看來唐宣宗對他 是恩寵有加的。宣卿隨後請旨還鄉,本欲迎母親進京同住,但母親不習慣北方生活,宣卿只好自己留京任職。他在京的任職情況,記載一片空白。莫宣卿的年代,處 唐朝中後期。政局動蕩不安,權力鬥爭激烈,翰林在中樞的政治鬥爭中處微妙地位。令狐绹自大中四年出任宰相,宣卿於次年中狀元。看來令狐绹有意羅致莫宣卿於 自己門下,而莫宣卿答詩雖有稱頌之意,卻表示婉拒。唐代翰林居官不同於大內官員,也不同於朝官,是介乎兩者之間,具有宮官和朝官雙重身份的特殊官員。當時 翰林學士擬詔,稱“內制”,用白麻紙書寫;而中書舍人擬詔,稱“外制”,用黃麻紙書寫。“格君不用壞黃麻”,可見宣卿不願追隨令狐绹之意。這一來就堵塞了 自己的仕途。莫宣卿雖有報國之志,然而他那種潔身自好和清高獨立的性格,使他不能也不願意適應當時各種權力的角逐和鬥爭,因而也無法抒展自己的才干,浪跡 京師十幾年,無甚建樹。其後他還鄉省親,因母親不願隨其北上定居,莫遂上書朝廷請求改委他在南方任職以奉養母親。唐文宗允准,改委他浙江台州別駕(刺史的 副職)。他即奉母攜眷往台州上任,但未到台州卻病逝於途中,卒年史無詳記。唐鹹通九年(868年),封州刺史李邦昌上奏朝廷為莫宣卿請封。唐懿宗降旨,封 莫宣卿為正奏狀元,謚孝肅,人祠封州鄉賢祠。其家鄉賜名文德。其年莫宣卿冥歲三十四,享年約三十歲。莫宣卿娶妻白氏,生有三個兒子。莫宣卿的生命太短促 了,沒有留下什麼功業。唐封州刺史白鴻儒《莫孝肅公詩文集序》稱其詩“如真金美玉,不落形跡;如化工造物,不事妝點,而生氣宛然也”。稱贊宣卿的詩文珍 貴,風格自然,樸素而有生氣。可惜傳世太少,《全唐詩》僅留下:首另兩句,但仍可窺見詩人的才華,得到後人景仰。清詩人黃培芳《論粵詩絕句十首》,其第— 首詠莫宣卿“莫子龍文健筆扛,南人初數士無雙”。盡表仰慕之情。莫宣卿是封州人民傳頌的歷史人物。他的家鄉以狀元公為榮,“公族子姓,言動氣像猶有公之遺 風,雖五尺童子,與夫田野愚夫愚婦,皆重公名,莫不喜談樂道之”。他的民間傳說很多,有的聽似無稽,實則寄托著人民的良好願望。莫宣卿在封州影響深遠,推 動了當年的學風。後世封州出過七十進士,其中莫天佑殿試取在一甲。一甲只取狀元、榜眼、探花各一名。莫天佑若非榜眼,就是探花了。唐時還有宣卿族人莫休符曾任融州刺史,著有《桂林風土記》,後收入《四庫全書》傳世。

【莫宣卿狀元墓】

  莫宣卿狀元墓座落在封開漁澇鎮文德鄉鑼鼓崗上。墓門有大字石刻“甲第開南國”,盛贊墓主才華出眾,開南國才子高中狀元之先河。如此評價,決非過 譽之詞,而是“有書為證”的,《雙槐歲抄》有雲:“吾廣首魁天下自莫宣卿始。”也就是說,,中國自唐氏開科取士之後,莫宣卿是嶺南第一個狀元。莫宣卿,字 仲節,於唐大和九年(834年)在封州(今封開縣)漁澇文德鄉出生,家境貧寒,有隱德。在其父影響、薰陶之下,莫宣卿幼年習庭訓,聰敏好學,手不釋卷,過 目成誦。但很不幸,宣卿幼年之時便喪父,其母梁氏改嫁。不幸之大幸者,繼父忠厚仁慈,對宣卿鼓勵有加,要其排除世俗偏見,奮發讀書。宣卿也不負繼父之厚 望,學業大有長進。七歲那年,莫宣卿因受嘲笑,憤然題詩言志:“英俊天下有,誰能佐聖君?我本南山鳳,豈同凡鳥群!”詩一寫出,圍觀者眾,嘖嘖稱奇,神童 之名不脛而走。稍長,莫宣卿更是藻思泉湧,文不加點,一揮而就,十多歲文聲大振 ,遠近聞名。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莫宣卿剛十七歲,他躊躇滿志上京參加廷試。結果,力壓群芳,鰲頭獨占,成為嶺南第一個狀元。莫宣卿曾出任翰林修 撰、內閣中書大學士。可惜其英年早逝,沒留下多少豐功偉績。狀元墓始建於唐代鹹通八、九年間(867-868年),歷經多次維修。墓前立有牌坊,中央高三 米多,兩邊略低,牌坊下正面及兩旁鑲有碑文,並刻有龍鳳圖案,兩旁石柱刻有隸書對聯。墓的左右後圍,鑲有莫宣卿的詩詞碑文。古香古色,肅穆壯觀。狀元墓園 占地58畝,除狀元墓、墓道、牌坊、碑林外,還有狀元塘、狀元井等。墓園現已荒廢,需重建.

  甲第生南國;

  箕裘啟後昆。

  ——佚名撰莫宣卿墓志聯

附錄:【莫宣卿詩作】

  莫宣卿的生平業跡不顯,存世的詩作也僅三首半 ,但由於是廣東歷史上的第一個狀元,他的傳奇式事跡及影響仍在嶺南文化史上占有不容忽略的地位,為後人所尊敬.

  書屋倚麒麟,不同牛馬路。

  床頭萬卷書,溪上五龍渡。

  井汲洌寒泉,桂花香玉露。

  茅檐無外物,只見青雲護。

  ——莫宣卿《答問讀書居》詩

  《答問讀書居》記敘了莫宣卿在麒麟山這一段讀書自學的生活。陳永正在有關論著中解釋此詩,甚為詳當,摘引如下:“‘麒麟’,山名。詩中用此語意 相關,亦暗示著詩人的大志。麒 、麟為古人心目中的‘仁獸’,像征祥瑞,也比喻才能傑出的人。詩人亦隱然以麒麟自況,他下決心,走的再不是一般的‘牛馬路’了。他要讀盡床頭的萬卷詩書, 駕五龍而凌雲直上。‘井汲’句,用《易·井》語‘井洌寒泉食’,王弼注‘洌’,潔也,居中得正,體剛不撓,不食不義,中正高潔,故井洌寒泉,然後乃食 也’。詩中以井泉比喻自己的高潔,希望得遇聖明之主,能看到其‘寒洌’的美德。‘桂花’句,直書自己的懷抱,<晉書·邪詵傳》載,詵自謂‘舉賢良對 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支,昆山之片玉’。宣卿詩以景喻情,表明對科舉及第的渴望。末句點出‘青雲’二字,為全詩之結穴”。在簡陋的草棚書屋中苦讀, 莫宣卿已奠定遠大的志向,登科及第.

  長川含媚色,波底孕靈珠。

  素魄生蕷末,圓規照水隅。

  淪漣冰彩動,蕩漾瑞光鋪。

  迥夜星同貫,清秋岸不枯。

  江妃思在掌,海客亦忘軀。

  合浦當還日,恩威信已敷。

  ——莫宣卿《賦得水懷珠》詩

#p#分页标题#e#

  莫宣卿《賦得水懷珠》收人《全唐詩》,是宣卿參加科舉考試時所作。在試場中作詩,為了應景切題,難免陷落俗套。而此詩寫得非常真切優美,是試帖 詩中難能可貴的力作。周碧蓮試譯了這首詩,錄之以供參考:“美麗長河裡,粼粼波光中,孕育著靈性的明珠。姣潔的月色灑在菇草上,滿圓的月亮照在水邊隅。晶 瑩的珠光在微波中輝映,祥和的氣色在水中鋪。與長夜耀星相輝映,兩岸秋草永不枯。漢水神女掌上撫,販珠海客舍身軀。合浦珠蚌回歸日,天廷恩澤亦已敷”。莫 宣卿自己,不也是一顆長川波底孕育著的明珠麼?故鄉的山青水秀給他靈感,得水懷珠。他的凌雲壯志,賦與他真切的情感,使他一氣呵成這一傳世的優美詩篇。風 景如畫的家鄉,郁郁蔥蔥的麒麟山,川流不息的漁澇河,故鄉的山川靈秀,孕育了這位嶺南第一狀元.

  翰苑文章冠百家,玉堂常對紫薇花。

  日籠硯井龍蛇動,月照瀛洲桂影斜。

  輔國自然熙帝載,格君不用壞黃麻。

  絲綸耿耿垂青史,白璧誰能染纖瑕。

  ——莫宣卿《答學士令狐绹》詩

  莫宣卿中狀元後,任翰林院編修,賜內閣中書學士。唐制翰林學士是科舉進士進入政權中樞的一條捷徑,也是進士及第後渴望得到的官職。莫宣卿中狀元 後,能“初典翰林”,看來唐宣宗對他是恩寵有加的。宣卿隨後請旨還鄉,本欲迎母親進京同住,但母親不習慣北方生活,宣卿只好自己留京任職。他在京的任職情 況,記載一片空白。《封川縣志》有他這段時間的詩作,姑且錄之以供參考.

  明明大節重於唐,太息中書位不長。

  有志格君安社稷,無心愛己計存亡。

  一輪金鑒千年照,半世良臣萬古彰。

  林甫當年如未相,定教堯舜在明皇。

  ——莫宣卿《謁張曲江祠》詩

  莫宣卿的年代,處唐朝中後期。政局動蕩不安,權力鬥爭激烈,翰林在中樞的政治鬥爭中處微妙地位。令狐绹自大中四年出任宰相,宣卿於次年中狀元。 看來令狐绹有意羅致莫宣卿於自己門下,而莫宣卿答詩雖有稱頌之意,卻表示婉拒。唐代翰林居官不同於大內官員,也不同於朝官,是介乎兩者之間,具有宮官和朝 官雙重身份的特殊官員。當時翰林學士擬詔,稱“內制”,用白麻紙書寫;而中書舍人擬詔,稱“外制”,用黃麻紙書寫。“格君不用壞黃麻”,可見宣卿不願追隨 令狐绹之意。這一來就堵塞了自己的仕途。莫宣卿雖有報國之志,然而他那種潔身自好和清高獨立的性格,使他不能也不願意適應當時各種權力的角逐和鬥爭,因而 也無法抒展自己的才干,浪跡京師十幾年,無甚建樹。從莫宣卿這時期的這首《謁張曲江祠》詩,可以看出他居京期間的感慨與無奈。在這裡,莫宣卿借張九齡的身 世和遭遇,抒發自己難展的抱負.

2


鮮花


握手

1


雷人

1


路過


雞蛋

剛表態過的朋友 ()

  • 莫貴箐

  • 莫子夫

  • 莫文峰

  • 莫經山

  • 收藏 分享

    最新評論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5-3 14:43, Processed in 0.030911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