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王赵徐孙胡朱高郭马宋 › 王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灌阳石风村王家除夕吃斋

2013-4-25 16:02|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854| 评论数: 0

下一篇4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返回首页]  [ 版面导航 ]

既为了纪念一位先人,又为祈求人丁兴旺
灌阳石风村王家除夕吃斋

南国早报   2011-02-07         

  本报记者 雷倩倩 通讯员 祝跃文

  2月2日,农历除夕,灌阳县新街乡石风村的王启祥和妻子王利芳起了个大早,开始准备当晚年夜饭的食材。与其它地方不同,农历除夕这天,这个村子里王氏家族的餐桌上,摆放的不是鸡鸭鱼肉,而是斋菜。

  为了纪念一位先人,石风村的王氏家族每年都提前一天“过大年,守田耕”,而在除夕这天,却不吃荤腥,只吃“斋菜”。这个被称为“吃倒斋”的习俗,在这个家族里已经传承了300余年。

  

  准备斋菜“十大碗”

  除夕清晨6时左右,王启祥家中的厨房升起袅袅炊烟,一碗油茶就是这户人家一天的开始。灌阳人素有喝油茶的习惯:将绿豆和茶叶一同倒入锅中,放入清水,熬制出汤茶,撒上米花,加上些米粉,浓郁清香。

  就在前一天,农历十二月二十九的晚上,王启祥一家人已经过了“大年”,吃了摆满鸡鸭鱼肉的年夜饭,坐在电视机前守了“田耕”。王启祥告诉记者,石风村王姓人家大多居住在丰芳圆,以前这里叫“王家府”。根据习俗,每年农历除夕前一天,就是丰芳圆村民的“大年夜”。这天,家庭条件好的人家会大鱼大肉地过一个“荤年”。第二天除夕则要过“斋年”,这天他们不能沾一丁点儿荤腥,只能吃素菜,这个习俗被称为“吃倒斋”。

  三碗油茶下肚,王启祥和王利芳将事先准备好的牛草点燃,烧制成草灰。然后,用草灰把家里的几口锅,反复擦洗,洗掉油腥。这是当日最为重要的一件事。紧接着,王利芳把前两日刚买的新碗筷放进碗柜,去年使用过的碗筷则被收了起来,“新碗筷没有沾过荤油”。

  接下来,夫妻俩就开始准备“斋年”的年夜饭。虽说都是斋菜,却一点也不比前一晚那桌饭菜含糊,足足有“十大碗”。第一碗上桌的是粉丝,寓意着长长久久;接着上桌的是腐竹,一块块腐竹切得有棱有角,就像鸡肉一般;炒香菌、炒木耳也很快端上了餐桌;第五道菜是豆腐酿,把芋头、马蹄剁碎,拌在一起,填入油豆腐里做成的“圆子”,象征团团圆圆;最有特色的要数“冬瓜扣”,冬瓜被切成扣肉一般大小,沾盐,下油锅后,整齐放在碗内,再放入蒸锅隔水蒸软,晶莹剔透,惹得小孩直流口水;第七道菜是白萝卜加上黄豆、花生,放进高压锅扎扎实实炖一锅,王利芳说,白萝卜就像猪脚,而黄豆、花生就像虾米,这道菜最能体现色香味;第九道菜是红薯粉;根据当地习俗,“荤年”的年夜饭最后一道菜由鱼来“扫尾”,象征年年有余,而在“斋年”,“鱼扫尾”这道菜就由外形和鱼相似的萝卜干替代。菜式以蒸为主,不能使用“荤油”,只能用茶油、花生油这类“斋油”。

  王利芳说,过去穷的时候,“斋年”只能吃个糍粑,喝口油茶了事;现在生活好了,斋菜自然也讲究多了。现在村中有200余名王姓族人,基本上都是过“斋年”,但过“斋年”还做十大碗斋菜的人家不算多,一些家庭嫌麻烦,只简单准备其中一部分斋菜。“我要把这些习俗都教给媳妇,希望后辈们不要忘祖”。

  

  祈求人丁兴旺“吃倒斋”

  饭菜上桌,王启祥在篮子里装上些斋菜、糖、饼,带领一家老小来到王氏祠堂,祭拜祖先。据了解,因为要过“两个年”,所以王氏族人在这两天都会到祠堂祭拜祖先,而且除夕前一天祭拜的供品为鸡、肉、酒等荤菜,除夕则只能带些糖、饼、清茶等素食。

  不仅如此,王氏家族的族人每年都要守两个“田耕”,即除夕前一天和除夕,都需“守岁”至凌晨零点。如此一来,最欢喜的恐怕要数小孩子了。王利芳说,除夕前一天晚上,长辈会在小孩的枕头底下,放“压岁钱”。除夕清早起床,小孩向长辈道“新年好”,长辈就会发给小孩“利是”。到了大年初一,长辈还要给小孩挂钱,以求小孩平安成长。

  若是王氏家族的媳妇,则可以享受过“两个年”的待遇。王利芳说,通常过“大年”时,媳妇与夫家一家团聚。过“斋年”那天,家中老一辈吃斋菜,年轻媳妇则可以回娘家,与亲人团圆,再过一个“荤年”,夫家、娘家两不误。

  下午5时左右,村子里渐次响起响亮的鞭炮声。拜祖归来的王启祥一家举起清茶“干杯”,互道“新年好”。

  那么,当地的王氏家族为何会有“吃倒斋”的习俗呢?

  据王氏族谱上记载,石风村王氏族人的始祖王文忠,在江西省吉安府永新县鹅公大丘桂花树脚村降临。明洪武初年,即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世袭千户的王文忠因公事来到灌阳,后在此定居。

  此后数代,王氏家族代代单传,人丁并不兴旺,这样的情形持续了约300年。情况有所改变是在顺治年间。王氏家族第八世名为王道和的族人,迎娶了莫家村的莫氏女子。莫氏家族人丁兴旺,一直有过“斋年”的习俗。由于人丁不旺,这名莫氏女子逢“年”便回娘家“吃倒斋”。此后,为了便利,莫氏女子将“吃倒斋”的习俗带到了石风村。此后,王氏家族人丁当真逐渐兴旺。后人为了“发人”,一直坚持“吃倒斋”的习俗,到今天已有300余年历史。如今,王氏后裔已发展到第二十四代,有1070余人,散居在灌阳镇、福星、毛竹山、小江源、石风、栗木街,其中以福星、石风村居多。现在,族人“吃倒斋”主要是为了纪念这位莫氏祖婆。

  

  莫家村已不过“斋年”

  为了进一步了解“吃倒斋”习俗的来由,记者来到了距离石风村约5公里远的莫家村。然而,村中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对“吃倒斋”的习俗只知大概,现在过“斋年”的村民已无迹可寻。

  村中86岁的老人莫树仑告诉记者,解放前,他家沿袭着“吃倒斋”的习俗。新中国成立后,村里“吃倒斋”的人逐渐变少,他们也随了“大流”,慢慢地,全村都随其它地方风俗,在除夕过“大年”了。

  莫树仑说,据老一辈口口相传,莫家村始祖莫念一是浙江人,当年随岳飞来到灌阳县擒拿叛将,后驻守在此。岳飞被杀时,正逢除夕夜。得知此事后,莫村大悲,为了纪念岳飞,此后便将“大年夜”提前到除夕前一天过,除夕则过“斋年”,于是就有了“吃倒斋”的习俗。

  为了查证这个说法,记者翻阅了灌阳县志,其中记载: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汝南叛将曹成攻灌县城,朝廷派太尉岳飞前往平叛。但对于“吃倒斋”的习俗没有记载。另外,在莫氏族谱中记载着,绍兴十二年,岳公以“谋反罪”处死,除夕受绞。为纪念岳公,莫氏家族,除夕斋戒,提前一天过年,沿习相传。

  莫家村的村委会主任莫节告诉记者,族谱已“修”了5次,前4次所“修”的族谱或已散落,或在“文革”中被烧掉,很多内容已遗失。“吃倒斋”这天,族人是否还要举行一些仪式,已无从考证。他只记得小时候,每到除夕这天,就有掌管宗族事务的长者将祠堂大门打开,烟火祭拜,但现在已无人操持。

下一篇4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5-6 19:01, Processed in 0.032351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