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郑谢韩唐冯于董萧程柴 › 柴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五代后周世宗柴荣皇帝皇子之后裔探讨

2013-4-25 18:29|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930| 评论数: 0

《五代后周世宗柴荣皇帝皇子之后裔探讨

正文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之一)(2010-09-13 17:42:48)
转载标签: 柴氏荥阳宋太祖《宋史》后周世宗杂谈  
《五代后周世宗柴荣皇帝皇子之后裔探讨》
宗柴荣, 探讨, 皇子, 后裔, 皇帝
    五代后周世宗柴荣(河北省隆尧人,祖籍山西省太原与周太祖郭威同籍)皇帝皇子七人公主五人:皇子中长曰宜哥,次二皆未名,次曰恭皇帝,次曰熙让,次曰熙谨,次曰熙诲,皆不知其母(刘皇后生前三皇子,大符皇后和小符皇后生后四皇子)为谁氏。宜哥与其二,皆为汉诛。太祖即位,诏赐皇孙名谊,赠左骁卫大将军;诚,左武卫大将军;諴,左屯卫大将军。显德三年,群臣请封宗室,世宗以谓为国日浅,恩信未及于人,而须功德大成,庆流于世,而后议之可也。明年夏四月癸未,先封太祖诸子。又诏曰:"父子之道,圣贤不忘,再思天阏之端,愈动悲伤之抱。故皇子左骁卫大将军谊、左武卫大将军諴、左屯卫大将军诚等,载惟往事,有足伤怀,宜增一字之封,仍赠三台之秩。谊可赠太尉,追封越王;诚太傅,吴王;諴太保,韩王。"而皇子在者皆不封。六年,北复三关,遇疾,还京师。六月癸未,皇子宗训,特进左卫上将军,封梁王;而宗让亦拜左骁卫上将军,封燕国公。后十日而世宗崩,梁王即位,是为恭皇帝。其年八月,宗让更名熙让,封曹王。熙谨、熙诲皆前未封爵,遂拜熙谨右武卫大将军,封纪王;熙诲左领军卫大将军,蕲王。后周皇族后裔现代有120万包括柴姓皇族(50万)和柴氏改姓皇族(70万)有郭姓(河南,山东,山西),林姓(福建,广东,江西,浙江,东北),向姓(湖北巴东),郑姓(湖北),曹姓(河南),潘姓(湖南),卢姓(浙江,福建,台湾),周姓(阳谷),梁姓(云南),韩姓(兰州),才姓(辽宁),王姓(河南南阳,湖北)。
一,《五代后周恭帝柴宗训之后裔》
1,柴宗训之子柴咏改姓林
根据《柴林氏家谱》记载,柴宗训(953年—968年),五代时期后周皇帝。原封为梁王。周世宗于公元959年6月病死,他于同月甲午日继位,沿用周太祖年号“显德”。   
柴宗训即位时,年仅7岁,由符太后垂帘听政,范质、王溥等主持军国大事。柴宗训在位期间,特别重用宋太祖,使他产生了做皇帝梦。
公元960年正月元旦,群臣正在朝贺柴宗训时,镇(今河北省正定县)、定(今河北省定县)两州忽然有人来报说,辽和北汉合兵南侵,其实这是宋太祖和其他将领编造的谎言。范质便命令宋太祖率领禁军北上抵御。禁军到达陈桥驿后,突然发动兵变,拥宋太祖为帝。宋太祖回师开封,建立宋朝,废黜柴宗训,降封他为郑王。后周亡。
巨鹿郡隆尧,一世祖柴守礼公,福建上杭族谱和眉山族谱称始祖。周光禄寺卿,其妹配郭威为妻,周太祖时为国舅,世宗帝即位尊为太上皇,据水埔、彭背、上杭机城等地旧谱称,公生五子,俱封爵为:柴穆封龙车公、柴茂封正将公、柴荣周初封司仓公、柴华封臣武公、柴贵封孔目公。
   二世祖柴荣公, 守礼公三子,生于后梁龙德辛巳年(921年)六月十六寅时。幼年,随姑母一起,操持家务,劳动之余,刻苦练习骑马射箭,自读各种书史典籍,增长了许多才智武艺。为人敦厚,能勤学苦练。郭威又因其亲生子被后汉隐帝刘丞佑杀光,身无儿子,就将荣公收养为嗣,故名郭荣。因而荣公为郭威唯一继承人。不久,随郭威入伍,开始戎马生涯。荣公二十七岁时,提升为左监门大将军,后汉乾佑三年(950年)十二月,郭威引兵北上,兵至澶州,将士突然鼓噪起来,撕开一面黄旗,披在郭威身上,拥护他做皇帝。即班师回朝,夺取了后汉天下。在公元951年正月,郭威正式建立周朝,帝号周太祖,年号广顺。郭称帝后,任命柴荣为澶州节度史,校检大保,并封为太原郡候。不久调回京师,加封检校太傅,同平章事(相当于中书令,宰相之职)参与朝政。次年三月,任开封府伊,进封晋王。在显德二年(955年)二月,太祖崩于慈德殿,时年51岁,在位四年。公接周朝嗣大统即位,帝号周世宗皇帝,年号继用“显德”。
   荣公一生精明能干,志气宏大,接嗣帝位后,能继承太祖遗愿,改革政治,整顿军事,发展生产。先后收复后蜀阶、成、秦、凤西州、和南唐江淮十四州,北攻契丹,收复莫、瀛、易三州。正当挥兵直取幽州时,却患了大病,停止前进,率大军回京,于显德六年(959年)六月十八日于汴京驾崩。时年三十九岁,在位六年。国葬于庆陵(今河南郑州管成县)。配夫人刘氏符氏,生七子:宜哥、诚、咸、宗训、宗让、宗谨、宗海。(石田、彭背、水埔、杭城族谱中仅曰,公生一子)
三世祖,柴宜哥周太祖赐名宗谊,荣公长子。于后汉乾佑庚戌三年(950年)十一月十三日被汉诛,太祖赠左铙卫大将军。周显德丁巳四年(957年)世宗追封为越王。
柴诚公荣公次子,于后汉乾佑庚戌三年(957年)十一月十三被汉诛,太祖赠左卫大将军。周显德丁巳四年(957年)世宗追封为吴王。
咸公荣公三子,汉乾佑三年(950年)十一月十三被汉诛。太祖赠左屯卫大将军。周显德丁巳四年(957年)世宗追封为韩王。
宗训公荣公四子,生于周广顺癸丑三年(953年)八月初四,出生于澶州府第。周显德已未六年(959年)制授特进左卫上将军,封梁王。同年帝驾崩。甲午(此指时,何年何月待查考)内出遗命,宗训在帝柩前即帝。帝号周恭帝。仍续用显德年号。在显德庚申七年(960年)正月初三赵匡胤率兵于陈桥驿发动兵变,竟以黄袍加身,班师回京,陶谷袖出诏书。公禅位赵宋,降为郑王,于宋建隆壬戌三年(962年)迁训祖于房州。公喻子避难来到济南山隐栖寓焉。
   宋太祖开宝癸酉六年(973年),郑王郭宗训死于房州,宋太祖穿素服发丧,谥称恭帝,命迁葬京都庆陵之侧。公得21岁。在房州志收录了宋朝翰林学士李淑的一首名《周恭帝》诗:“弄盾牵车把鼓催,不知门外倒戈回。荒坟断垄逾三尺,犹以房陵半伏来”。
配夫人生子:咏,下车。(武杭林氏家谱志曰生子四:朝、宝、厚、严。)柴下车后代改姓向,居住在湖北巴东县。
  宗让公 更名熙让,荣公五子,周显德已未六年(959年)拜为左铙卫上将军。世宗封燕国公,恭帝封曹王。
   柴宗谨公更名谨让,荣公六子,周显德已未六年(959年)封为右武卫大将军,周恭帝封纪王。于宋乾德甲子二年(964年)十月殁。
柴宗诲公 更名熙诲,荣公七子,周恭帝拜为左领卫大将军,加封蕲王,易柴为卢。
  四世祖 柴咏公 。(武杭林氏家谱志曰生子四:朝、宝、厚、严。)宋仁宗赐名崇义,宗训公之子(杭城眉山家谱称曰徵公,未详熟是),听其父言,幼年携族人避难来到济南山隐居,并将“柴”字拆之,去“此”加“木”成林,并选用济南为堂号。后移居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市)顺昌(顺昌县)小陈坑。给籍田十倾,世袭爵禄。宋治平甲辰元年(1064年)八月,蒙英宗诏府邑,有司备录“柴氏后裔”。子一:御。
  五世祖林(柴)御公。
2, 根据湖北向姓家谱记载,湖北巴东县一支向姓系柴姓改来。据位于巴东县清太坪区大堰塘乡大堰塘村,乾隆十年所立“向万阳墓碑”碑文曰:“.今为溯其渊源, 系出天广厥氏。本自柴宗(柴氏宗亲),迨帝宗(周世宗柴荣),逊宗(退位皇帝柴宗训)之后下车(柴宗训第二子柴下车),随寇公(北宋寇准)而佐幕巴峡,避猜疑而获临清江。柴氏之姓不必仍也,而郑,向之号,因而各属。... ”。寇公即北宋寇准。注解柴下车(可能为向王的驸马)后裔以郑和向为姓。
3, 据《衢州文化网-衢县柴姓》记载,    全县约4000余人,主要分布在航埠、华墅、横路、岭头等地。衢县柴氏均为五代周恭帝后裔。其渊源大致如下:
  崇义柴氏始祖柴叔夏,封崇义公。宋统一后,叔夏收掌周世宗、周恭帝帝位版权于衢州景福院奉安,遂家于城区柴家巷、后分支大洲、全旺、廿里等地。
   西乡柴氏始祖柴宗愈,为周恭帝族弟柴禹锡次子,曾任温州刺史,北宋初随二帝版权而聚居衢州。南宋初,其裔柴帮璠分支江山长台。明永乐时,柴帮璠后裔柴好悌为海丰令,归老于衢,卒葬西乡柴家,其子德迓、德迎遂家于此。后分支柴家坊、路边等地。
   鱼山柴氏始祖柴仲师,于元至元十四年从江山长台回迁岭头鱼山,今称柴家。清光绪末分支湖南石桥头,解放后分支湖南柴潭等地。
   长泽街柴氏始祖柴思兴,于元至正六年也从江山长台回迁航埠长泽街。其裔柴进敏于明洪武三年分支华墅柴家。
   现民间收藏《柴氏宗谱》三部,分别由岭头乡柴家村柴汝海、华墅乡柴家村柴德善、航埠镇长泽街村委会收藏。
二,《后周曹王柴熙让隐居嵩山》
   五代后周世宗皇帝,非常重视皇子的文武培养,请大儒王朴兼任教授皇子文化课,请少林武僧任武术教官教授皇子少林拳。特别是五皇子曹王柴熙让最受少林方丈(曾为柴荣皇帝的老师)喜欢。迨宋代周,少林武僧护送曹王柴熙让隐居嵩山,成为少林寺(后周皇家寺院)俗家弟子,到曹王柴熙让(民间称柴明皇为乔峰师傅)长大成人就隐居大周山脚下娶妻生子形成曹家湾(曹王庄),大周山洞林寺后周皇家寺院,大周皇后(小符皇后)在此修行。曹王柴熙让(夫人李氏,李三娘娘侄女)生五男二女,以王号为姓改柴姓曹,宋真宗朝以后多数改回柴姓,为避嫌有的移居沧州(横海郡柴家庄,义国公小旋风柴进),孟州(南将庄镇),洪洞(柴家庄和柴家垣),武陟柴家庄和柴尚庄,北京平谷柴家村,山东阳谷(柴周村,改姓周),云南曲靖(云南梁王府,梁王柴贵),陕西省俞林(柴家庄),山西省(垣曲和闻喜)等地形成大族。
   根据《荥阳地方志》记载,洞林旅游区位于荥阳东南20余公里的贾峪镇境内洞林旅游区,东南临寺河,西北依丘陵,是一座历史悠久、风景秀丽的宝刹。据历代碑记记载,自印度达摩来中国后,建有三林(洞林寺、少林寺、竹林寺),被称为天中三林,是佛教在中原著名的三大寺院。
   洞林寺在古荥阳,是佛家有名的道场,汉、唐、宋、元相继重建。元、明盛极一时。明代藩王周靖王死而葬于此后,洞林寺就成了周王府的家佛堂。寺中建筑宏伟,古塔高耸,碑碣林立。但历经浩劫,寺内建筑多已损毁,现仅存古塔1座,玉佛1尊,铁鼎1个,石碑5通。目前,贾峪乡政府正着手洞林大殿的修复工程,可望不远的将来,洞林旅游区将成为周边游人的又一理想游地。在洞林旅游区的塔山,原名大周山,后因曹皇后建塔于此而名塔山。《河南通志》称:“大周山,中有三泉九峪。……其山嵯峨嶙峋,霁则皎然如玉。”该山不仅巍峨险峻,而且修竹翠林,青石叠梯,泉清水秀,风景优雅,并流传着许多关于宋仁宗曹皇后的有趣故事,观山寻迹实为一处旅游的好去处。主要景点有牧猪泉、星月石、润笔泉、写字崖、钺佛寨、千尺塔、呼雷石等。 (地址: 荥阳东南20余公里的贾峪镇境内)
  荥阳大周山千尺塔,,塔山位于荥阳城区南18公里处,原名大周山。据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7年)《荥阳县志》记载,塔山上宋建有圣寿寺、曹皇后砖塔。据荥阳人士李世珍、郭广森讲述:宋仁宗时,大周山脚下有一个村庄叫曹家湾,村里出了一位貌似天仙的才女。她15岁时恰逢仁宗选妃,荥阳知县用软车将她送到京师献给仁宗,俩人一见钟情,破例封她为贵妃。景佑元年(1034年)被册封为正宫娘娘,史称曹皇后。
  曹皇后虽然一步登天,穿的是绫罗绸缎,吃的是山珍海味,一呼百应,富贵之极,但仍免不了思亲之苦。仁宗见她整日愁容满面,细问才知原委,即命人将她父母接来省亲。父(母)女相见,悲喜交加,不禁抱头痛哭,但皇家规矩甚严,父母不能常住宫中。父母双亲走后,曹皇后思乡更甚,日渐消瘦。仁宗为博皇后欢喜,命工部在皇宫高处建一望乡楼,又命荥阳曹家湾建一千尺玲珑塔,每当皇后思亲时登楼望乡,以解思乡之苦。
工部尚书接旨后,命左侍郎督工建造。左待郎来到曹家湾,一瞧发了愁。造塔千尺,谈何容易,为此,连续换了几个左侍郎都未建成。皇后忧愁未解,仁宗大怒,又降旨限期一年,再建不成千尺塔,尚书、侍郎一律充军。尚书接旨后急得亲临现场,召集匠人和监工商讨施工方案,严令道:十个月内建不成千尺塔,一律处死,家属充军。
  眼看大劫难逃,施工匠个个愁眉苦脸。此时,来了位慈祥银髯的老石匠。他察看了一下地形,对尚书说,如果把塔建到大周山上,从山脚到塔顶不就有千尺了吗!尚书恍然大悟,请老石匠为总管,即日上山动工。老石匠命人买来千只山羊负砖石上山,既省工又解决了山路崎岖之苦。不到十个月,一座高四丈五尺、六边七层砖塔竣工。
  砖塔建成,万众欢腾,但不见了石匠。人们说这是上天派鲁班祖师爷来解人劫难,众人齐跪拜谢上苍。这时,天降三宝,落在了塔的周围,一曰风雷石,形如石碑,晃动时风声呼呼,电闪雷鸣,如万马奔腾;二曰显字碑,是一块长方形石板,石板面如镜,用手轻擦,既显上古蝌蚪文,人不解识,故曰天书;三曰膏字砚,大如桌面,形如砚凹,用笔在凹内一膏,有浓墨流入砚外。仁宗见天将三瑞大喜,下旨凡修塔人员终身免役,曹家湾百姓三年不纳粮,工部尚书和荥阳知县官升一级。
据北宋张师正著《括异志-柴氏枯枣》记载,邢州城东十余里,周世宗之祖庄也,门侧有井,上有大枣一株,世宗时柯叶茂盛,垂荫一亩,恭帝既禅,枣遂枯死。明道中(宋仁宗明道中(公元1032—1033年)),枯卉复生一枝,长一丈余,蔚然可爱,井中水如覆锦绣,柴氏惧,遂塞井伐木。明年,诏求五代帝王之后,柴氏自邢、蔡、虢等州诸族被甄叙入官者,三十余人,井枣之祥,亦非虚应。
   根据元代脱脱著《宋史-志第七十二礼二十二》记载,录周后录先圣后群臣朝使宴饯朝臣时节馈廪外国君长来朝契丹夏国使副见辞仪高丽附金国使副见辞仪诸国朝贡
昔周灭殷,封微子为殷后,俾修其礼物,作宾于王家,与国咸休。宋以柴周之后为二恪,又录孔子之后,亦先王崇德象贤之意也,故皆为宾礼。其余则有朝使之宴饯、岁时之廪馈及外国之使聘、远方之朝贡,著其迓饯宴赉之式,登降揖逊之仪,备一代之制焉。
太祖建隆元年正月四日,诏曰:“封二王之后,备三恪之宾,所以示子传孙,兴灭继绝。夏、商之居杞、宋,周、隋之启介、酅,古先哲王,实用兹道。矧予氵京德,历试前朝,虽周德下衰,勉从于禅让;而虞宾在位,岂忘于烝尝?其封周帝为郑王,以奉同嗣,正朔服色,一如旧制。”又诏曰:“矧惟眇躬,逮事周室。讴歌狱讼,虽归新造之邦;庙貌园陵,岂忘旧君之礼?其周朝嵩、庆二陵及六庙,宜令有司以时差官朝拜祭飨,永为定式。仍命周宗正卿郭?行礼。”乾德六年八月,诏于周太祖、世宗陵寝侧各设庙宇塑像,命右赞善大夫王硕管勾修盖。开宝六年三月,周郑王殂,诏辍朝十日。帝素服发哀于便殿。十月四日,葬周恭帝于顺陵,诏特辍四日、五日朝参。
仁宗天圣六年,录故虢州防御使柴贵子肃为三班奉职。七年,录故太子少傅柴守礼孙咏为三班奉职。其后,又录柴氏之后曰熙、曰愈、曰若拙、曰上善并为三班奉职,曰余庆、曰诚为州长史、助教,曰贻廓等十一人复其身,仍各赐钱一万。又录世宗曾孙揆、柔及贵曾孙日宣、守礼曾孙若讷皆为三班奉职。
嘉祐四年,著作郎何鬲言:“昔舜受尧、禹受舜之天下,而封丹朱、商均以为国宾。周、汉以降,以及于唐,莫不崇奉先代,延及苗裔。本朝受周天下,而近代之盛莫如唐,自梁以下,皆不足以崇袭。臣愿考求唐、周之裔,以备二王之后,授以爵命,封县立庙,世世承袭,永为国宾。”事下太常议,曰:“古者立二王后,不惟继绝,兼取其明德可法。五代草创,载祀不永,文章制度,一无可考。上取唐室,世数已远,于经不合。惟周则我受禅之所自,义不可废。宜访求子孙,如孔子后衍圣公,授一京官,爵以公号,使专奉庙飨,岁时存问,赐之粟帛、牲器、祭服。每遇时祀,并从官给,其庙宇亦加严饰。如此,则上不失继绝之义,度之于今,亦简而易行。”从之。四月,诏曰:“先王推绍天之序,尚尊贤之义,褒其后嗣,宾以殊礼,岂非圣人稽古报功之大典哉?国家受命之元,继周而王,虽民灵欣戴,历数允集,而虞宾将逊,德美丕显。顷者推命本始,褒及支庶,每遇南郊,许奏白身一名充班行,恩则厚矣,而义未称。将上采姚、姒之旧,略循周、汉之典,详其世嫡,优以公爵,异其仕进之路,申以土田之锡,俾庙寝有奉,飨祀不辍,庶几乎《春秋》通三统、厚先代之制矣。宜令有司取柴氏谱系,于诸房中推最长一人,令岁时亲奉周室祀事。如白身,即与京主簿,如为班行者,即比类换文资,仍封崇义公,与河南府、郑州合入差遣,给公田十顷,专管勾陵庙。应缘祭飨礼料所须,皆从官给。如至知州资序,即别与差遣,却取以次近亲,令袭爵授官,永为定式。”八月,太常礼院定到内殿崇班、相州兵马都监柴咏于柴氏诸族最长,诏换殿中丞,封崇义公,签书奉宁军节度判官事,以奉周祀。又以六庙在西京,而岁时祭飨无器服之数,令有司以三品服一、四品服二及所当用祭器给之。
熙宁四年,西京留司御史台司马光言:“崇义公柴咏祭祀不以仪式。周本郭姓,世宗后侄,为郭氏后。今存周后,则宜封郭氏子孙以奉周祀。”帝阅奏,问王安石,安石曰:“宋受天下于世宗,柴氏也。”帝曰:“为人后者为之子。”安石曰:“为人后于异姓,非礼也。虽受天下于郭氏,岂可以天下之故而易其姓氏所出?”帝然之。五年正月,柴咏致仕。咏长子早亡,嫡孙夷简当袭。太常礼院言夷简有过,合以次子西头供奉官若讷承袭。诏以若讷为卫尉寺丞,袭封崇义公,签书河南府判官厅公事。
政和八年,徽宗诏曰:“昔我艺祖受禅于周,嘉祐中择柴氏旁支一名封崇义公。议者谓不当封周。然禅国者周,而三恪之封不及,礼盖未尽。除崇义公依旧外,择柴氏最长见在者以其祖父为周恭帝后,以其孙世世为宣义郎,监周陵庙,与知县请给,以示继绝之仁,为国二恪,永为定制。”
绍兴五年,诏周世宗玄孙柴叔夏为右承奉郎,袭封崇义公,奉周后。二十六年,叔夏升知州资序,别与差遣。以子国器袭封,令居衢州。朝廷有大礼,则入侍祠如故事。其柴大有、柴安宅亦各补官。
淳祐九年,又以世宗八世孙柴彦颖特补承务郎,袭封崇义公。
时又求隋、唐及朱氏、李氏、石氏、刘氏、郭氏之后,及吴越、荆南、湖南、蜀汉诸国之子孙,皆命以官,使守其祀。具见《本纪》、《世家》。
录先圣后,仁宗景祐二年,诏以孔子四十六世孙北海尉宗愿为国子监主簿,袭封文宣公。皇祐三年七月,诏曰:“国朝以来,世以孔氏子孙知仙源县,使奉承庙祀。近岁废而不行,非所以尊先圣也。宜以孔氏子孙知仙源县事。”
据《孟州地方志-南将庄》记载,据传宋初陈桥兵变,柴王大败,两员大将护卫小王逃此一带,一将居南,一将居北,日久成庄,故名南将庄,省称南庄。
三,关于潘美公收养柴世宗儿子柴熙谨的取名及美公子女等问题的初探
笔者查阅了一些史籍和族谱并参考了一些信息资料,对美公收养柴世宗儿子---柴熙谨的取名及美公的子女等问题进行了一些初步探讨,现贴上与宗亲中有兴趣者共商,意在抛砖引玉,差错处请知者纠正。
  1、《新(旧)五代史》都记载了后周柴世宗有七子:长曰宜哥,次二(下面的两个儿子)皆未名,次曰恭皇帝,次曰熙让,次曰熙谨,次曰熙诲,…宜哥与其二,皆为(后)汉诛。世宗崩,梁王(宗训)即位,是为恭皇帝。其年八月…熙让,封曹王;熙谨、熙诲…封纪王、蕲王。皇朝乾德二年十月,熙让卒。熙谨、熙诲,不知其所终。   
  于是,熙谨、熙诲,不知其所终遂成千古之谜,他们到底去了哪儿呢?   
  据柴氏后人柴道琳等撰文介绍:“2001年7月2日,祝志平先生在新疆克拉玛依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卢苗安博士相遇,揭开了这一千古之谜。卢苗安博士正是柴荣第七子熙诲的后代,他提供的《卢村志》对柴熙诲改姓为卢、改名为璇有着详细的记载:
  陈桥兵变后,恭皇帝被封为郑王,公卿大臣皆承旧职。宋太祖见熙谨、熙诲仍在宫中,就问诸臣:此复何待?此时,太祖的左右侍卫意欲斩之。后周开国上将军卢琰冒死谏阻:尧舜授受不废朱(丹朱)、均(商均),今受周禅,安得不存其后?这时名将潘美(潘美是杨家将故事中潘仁美的原型,不过历史上的潘美并不是戏剧中的潘仁美那样大奸大恶)以手捏殿柱,垂头不语,太祖问他:汝也以为不可吗?潘美说:臣岂敢以为不可,但于理未安耳。太祖听后,就收回了成命。事后,潘美抱养了柴熙谨,更名为潘惟正(一说潘惟吉),而卢琰抱养了柴熙诲。(笔者注:卢琰生于公元900年,祖籍河南洛阳玉川,祖上三代为唐朝宰相,父亲文纪,为后唐清泰间越州刺史。到了后汉,卢琰开始进入仕途,成为郭威手下大将。后汉隐帝刘承佑继位,荒淫无道,听信佞言,滥杀无辜,将边疆重将郭威家眷扣押为质,想召回郭杀之。郭威得知,十分吃惊,急忙召集众将商议。卢琰进言:隐帝无道,后汉气数已终。与其回京受缚,不如率兵讨伐。于是郭威率军回京,隐帝驾崩,郭威黄袍加身,改国号为周,史称后周,封卢琰为尚书,辅佐后周)”。
2、据宋朝王巩《随手杂录》记载:“(宋)太祖皇帝初入宫,见宫嫔抱一小儿,问之,曰:「世宗子也」後周世宗名荣,为後周太祖之养子,本姓柴,以功封晋王,即位後,伐辽,取瀛、莫、易之地,以赵匡胤为「都检点」。六月崩,恭帝宗训立,陈桥兵变,赵匡胤取而代之,国号宋。时范质与赵普,潘美等侍侧,太祖顾问赵普等,普等曰:「去之!」(注:赵普为胤幼时师,与周无渊源,故主杀之。)潘美与一帅在後不语,太祖召问之。太祖曰:「即人之位、杀人之子,朕不忍为也。」美曰:「臣与陛下,北面事世宗,劝陛下杀之,即负世宗,劝陛下不杀,则陛下必致疑。」太祖曰:「与尔为侄,世宗子不可为尔子也。」美遂持归,其後太祖亦不问,美亦不复言,後终剌史,名惟吉,潘夙之父也。其後惟吉历任供三代,止云以美为父而不言祖,余得之於其家人。”  
 3、但宋朝王銍在他的《默记》中将惟吉作惟正。(笔者注:王銍,字性之,宋颍州汝阴、今安徽阜阳人。博学多闻,尤长宋代故实。南渡后寓居剡中,自号汝阴老民。建炎四年权枢密院编修。銍著述甚富,今存《雪溪集》、《默记》、《王公四六话》、《补侍儿小名录》等。)他在《默记》中说:“(太)祖初自陈桥推戴入城,周恭帝即衣白襕,乘轿子出居天清寺。天清,世宗节名,而寺其功德院也。(太)祖与诸将同入内,六宫迎拜。有二小儿丱角者,宫人抱之亦拜。询之,乃世宗二子,纪王、蕲王也。顾诸将曰:‘此复何待?’左右即提去,惟潘美在后以手掐殿柱,低头不语。(太)祖云:‘汝以为不可耶?’美对曰:‘臣岂敢以为不可,但于理未安。’太祖即命追还,以其一人赐美。美即收之以为子,而(太)祖后亦不复问。其后名惟正者是也。每供三代,惟正以美为父,而不及其他。故独此房不与美子孙连名。名夙者,乃其后也。夙为文官,子孙亦然。夙有才,为名帅,其英明有自云。”
4、据《宋史》列传第九十二载:“潘夙,字伯恭,郑王美从孙也。天圣中,上书论时政,授仁寿主簿。久之,知韶州,擢江西转运判官,提点广西、湖北刑狱。邵州蛮叛,湖南骚动,迁转运使,专制蛮事,亲督兵破其团峒九十。徙知滑州,改湖北转运便,知桂州。坐在湖北时匿名书诬判官韩绎,谪监随州酒税。起知光化军。大臣以将帅才举之,易端州刺史,再迁徙鄜州。召对,访交、广事称旨,还司封郎中、直昭文馆,复知桂州。交人败于占城,伪表称贺以为大捷,神宗诏之曰:“智高之难方二十年,中人之情,燕安忽事,直谓山僻蛮獠,无可虑之理。殊不思祸生于所忽,唐六诏为中国患,此前事之师也。卿本将家子,寄要蕃,宜体朕意,悉心经度。”夙遂上书陈交阯可取状,且将发兵。未报,而徙河北转运使,历度支、盐铁副使,知河中府。章敦察访荆湖,讨南、北江蛮,陈夙忧边状,以知潭州。再迁光禄卿,知荆南、鄂州,卒,年七十。论曰:。。。夙以将家子而能留心边务,用当其材,举能其官。”  从以上这段话上来看,一是“郑王美从孙”。二是神宗在诏书中说:“卿本将家子,寄要蕃,宜体朕意,悉心经度。”父亲是谁没说,W但其意思是很明白的。  5、柴氏后人已经认定,后周柴世宗之子--纪王柴熙谨被潘美收养,改名潘惟正(一说潘惟吉)。(笔者注:括号中“一说潘惟吉”是柴氏后人的原话)。据柴氏当今后人柴道琳  、柴立新  、柴立超三位先生撰文中说:“ 后周纪王柴熙谨被潘美收养,改名潘维(惟)正、一说潘维(惟)吉,潘维(惟)吉为刺史(将军),其子潘夙,字伯恭,大名人。宋开国功臣潘美从孙。仁宗天圣中,上书论时政,授仁寿主簿。知韶州,擢江西转运判官,转提点广西、湖北刑狱。因平邵州蛮之叛,破其围峒九十,徒知滑州,改湖北转运使、知桂州。入为司封郎、知昭问馆,历度支监铁副使、知河中府,迁光禄卿、知荆南、鄂州,卒于七十。夙以将家子,而能留心旁务,用当其才。潘夙子潘必正为举人,有《潘必正词选》。”柴氏后人认定维(惟)正、维(惟)吉为同一人。也认定潘夙是惟正和惟吉的儿子。   6、潘夙子潘必正,是戏剧舞台上人所共知的人物,《玉堂春》和《玉簪记》都有他的出场。但他却是真实的历史人物。《玉簪记》就是以他的经历写的故事。据《古今女史》和明人杂剧《张於湖误入女贞观》讲的是:北宋末年开封府尹潘夙与同僚陈某相交,恰好两家夫人怀有身孕,便指腹为亲,并以玉簪、鸳鸯扇坠为聘。潘家生子取名必正,陈家生女唤作娇莲。後来潘夙辞官回河南,陈家也远迁潭州,相隔万里,十六年间杳无音讯。潘必正读书上进,进京赶考,这时候陈娇莲父亲早已病故,母女两人相依为命。陈娇莲与母亲避金兵乱,途中走失,娇莲为张二娘所救,入金陵城外女贞观为女道士,法名妙常。建康太守张于湖赴任,暂寓女贞观,因窃听妙常弹琴,对其才华赞赏不已。第二天专程探访,斗奕论道,并以情语挑之,妙常严辞拒绝。不久观主之侄潘必正应试落第,不愿回乡,也寄居观内。必正遇到妙常,也为她的美貌和才华所吸引,顿生爱意。妙常也有意於必正。通过茶叙、琴挑、问病、题诗等多次交往後,两人交心,私托终生。不久姑母发现了他们的私情,决意拆散这对有情人,便催必正早日赴试,并亲送至江畔。妙常私雇小舟,追赶上潘生,以玉簪为表记相赠,潘生酬以鸳鸯扇坠,二人相泣而别。後必正及第授官,两人成婚相携返回河南。在河南潘家,妙常见到了母亲,原来妙常之母早已访至潘家,於是两家欢庆团圆。以真名真人真事写的戏剧是难能可贵的,  清代之後,舞台上经常上演的是《琴挑》与《秋江》,至今不衰。是什么原因呢?是否与美公抚孤及潘、柴二家有关系呢?   7、2005年12月3日《邯郸晚报》记者赵明信在他的文章《北宋开国功臣潘美和他的故里》一文中说:“潘美的道德人品也有值得称道之处。宋太祖皇袍加身之初,到周恭帝被废之后居住在天清寺,周恭帝的宫人们一齐跪拜在地。宋太祖一问,知道是柴世宗的两个小儿子,很不耐烦,‘留着他们干什么?’他的随从当即把之两个小孩子提了出去。潘美用手掐着柱子,低头不语。宋太祖问:‘你认为我这样作不对吗?’潘美说:‘我岂敢说你不对,只是觉得于理不安。’宋太祖觉出不妥,立即把两个孩子叫回来,并把一个赐给潘美收养。潘美对待这个孩子和自己的亲生子女一样,这个孩子始终以潘美为父,这就是潘惟正。”这段话与宋朝王銍在《默记》中的记载是相同的。 >>
8、潘美公的子女究竟有几人呢?从早期的资料上来看是有八个子女,即五子三女。理由有三:   一是据湖北广水市委党校潘成忠先生在给我的信中说:“宋仁宗庆历四年所修族谱《潘氏世谱源流简明表》记载有:惟熙、惟德、惟清、惟固、惟文(此子过继给潘美二弟潘骞)五个儿子。”庆历四年即公元1044年,美公去世是淳化二年(公元991年),相差只有五十三年,这个时候修的族谱,其真实性相对来说是很高的。这里惟熙是排在第一的,但《宋史》将惟熙排在最后。《宋史》是元朝脱脱主编的,距离美公去世已经快三百年了,所以愚以为庆历族谱所载可靠性要高一些。   二是据江西南皋忠武堂荥阳《潘氏族谱》卷首世系表记载:“美公由北京大名府迁河南开封府世系表:第一世美 公,魏州大名人,娶郗氏。生子五:惟熙、惟德、惟清、惟固、惟文;(笔者注:与上面庆历族谱五子完全相同)生女三:长适元帅傅谦,次适太尉谢铎,三适节度使杨廷汉。公佐宋太祖受周禅,陕帅袁彦单骑突寨,公谕曰:天命既归,宜修臣职,彦遂入朝。后伐南汉平江南,讨北汉,累建大功。拜忠武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封韩国公。殁赠太师中书令相使谥武惠,咸平二年,配享太庙。其子惟熙之女为章怀皇后,又追封郑王,有传见谱首。第二世惟熙,官平州刺使,娶秦氏。生子三:仁裕、仁矩、仁显;生女一:即章怀皇后。惟德,官宫苑使,娶  氏。生子二:仁俭、仁宽。惟清,官崇仪使,娶  氏。生子二:仁忠、仁漫。惟固,拜上阁门使,娶  氏。生子一:仁正。惟文,过继骞公。第三世:仁裕,官吉水太守。仁矩,官阁门候。仁显,官黄门侍郎。仁俭,官石门录事。仁宽,官毫州佥判。仁忠,官翰林承旨。仁温,官河中太守。仁正,官福州太守。”是谱将美公三代世系完全注明了。
三是据湖北省咸宁《潘氏族谱》总序中记载:“六十七世谱、生子震,以军校戊常山,此六十八世也。震生子三:长曰美,仕周至客省使,陈桥之变,太祖先告美仕於朝,后伐南唐平江南讨北汉累建大功,官至忠武军节度使同平章事,追赠太师中书令,谥武惠封郑王。次曰骞,三曰琳,从兄征伐,各立奇功。骞迁武威军节度使,特进金紫光禄大夫,封晋平王。琳迁殿前都指使,崇进银青荣禄大夫,封鲁惠候。美子五:长惟熙,平州刺史,熙女为章怀皇后。次惟德,宫苑使;三惟清,崇仪使;四惟固,西上阁门使;幼子惟文,以弟骞无嗣,美以惟文嗣之。熙兄弟与叔琳俱家京兆。太祖开宝间,汉中反,上命骞将兵十万镇守九江,嗣子(惟文)以仕途危险,当遗子孙安,遂择湓浦(九江)之地家焉。惟文生子三:仁表、仁佑、仁爱,乃七十一世也。琳公生子三:长惟思、次惟孔、三惟新任吉水太守,思公封南昌候,生子一、名仁福。以上虽远世人忘,但历历可考也。”是谱将美公上下五代世系注的很清楚,只是美公之父名震,与《宋史》所记不同。在这里惟熙也是长子,五子名讳也完全相同。  
所以愚以为美公有五个儿子和三个女儿是可信的。但五个儿子中,是没有惟正的。可是《宋史》却有惟正而没有惟文。广水市委党校潘成忠先生在信中说:“因为惟文过继给骞(公),因而《宋史》未载。”他的观点是有道理的。那么,“惟正”是不是美公所收养的柴世宗的儿子柴熙谨呢?如果是,“惟吉”是从子又作何解释呢?因为宋朝王巩在《随手杂录》中记载有:“太祖曰:「与尔为侄,世宗子不可为尔子也。」美遂持归,其後太祖亦不问,美亦不复言,後终剌史,名惟吉(注:侄与吉偕音)。”在这里,宋太祖是明确要潘美将其作侄儿抚养的,不能作儿子。所以惟吉是从子(笔者注:所谓“从子”,也就是侄儿。比如《后汉书.谢弼传》中有‘中常侍曹节从子绍为东郡太守’之说)。如果惟吉是美公收养柴世宗的儿子柴熙谨,那么,惟正又是怎么回事呢?所以愚以为这里面仍然还有一个谜未曾解开。如果按王巩的《随手杂录》和王銍的《默记》所记以及柴氏后人的认定惟正和惟吉同为一人的话,那么《宋史》的记载岂不存在差错了吗?有人可能会对此提出反问:“《宋史》怎么会有差错呢?”我认为的确是不应有差错的!可事实上《宋史》还真的存在有疑问的地方,比如:据《宋史》列传第一   后妃上  说:“真宗章怀潘皇后,大名人,忠武军节度美第八女。”可是《宋史》列传第十七中记的是:“惟熙女,即章怀皇后也。”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实际上,章怀皇后据族谱记载是惟熙的女儿,并非美公第八女。《宋史》上还记有“后美(公)追封郑王,(也)是由章怀故”,这句话也是有问题的。因为美公是咸平二年八月就追封郑王了,但章怀皇后是庆历中才正式定名的,这里面有一个时间差。还有人认为潘美当太师是因为他是“国丈”,这也是误解,潘美是检校太师,是正一品统兵的官职。潘美之所以得到宋太祖的充分信任,在“杯酒释兵权”中没有释他的兵权,完全是因为他对大宋王朝的忠心耿耿和功劳。
  笔者虽然对这段历史作了一些探讨,但自认为还是很敷浅的,差讹处一定很多,祈望宗亲们多多指正。 >>
   据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藤田镇老圩村宁姓家谱记载,永丰县宁姓原是柴荣之五子曹王嫡后。柴熙让原名柴祖训,出生于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五代后周周世宗柴荣第五子,柴守礼之孙、柴友之曾孙、柴成诏之玄孙,祖籍古称河北邢州龙冈县。
   后周显德六年六月即(公元959年6月)与其兄柴宗训即周恭帝同时受封,祖训先封为左骁卫上将军,接着又封为燕国公;同年八月周世宗柴荣病逝,其兄柴宗训即位是为周恭帝,恭帝又封其弟柴祖训为曹王,受封曹王后祖训移居至古称河南洛阳彰善里之地隐居,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赵匡胤篡位自封皇帝后赐柴祖训名为熙让,从此又称柴熙让。
宋雍熙元年(公元984年),柴熙让因担心当时的皇帝宋太宗赵光义进行加害,于是秘密从当时隐居地河南洛阳彰善里携带当时只有五岁的儿子柴少婴南下逃难,一开始逃到古城金陵(现在的江苏南京),后又继续南逃至吉州庐陵彰华镇(现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藤田镇)。柴熙让因被当时彰华镇美丽富饶的景色所吸引,觉得该地很适合居住、生活,于是就决定在当地留下不走。恰好此时朝廷派出的官军也一路尾随追来,关键时刻曹王立即脱下蟒袍和鞋,并将鞋放在一口池塘边然后将蟒袍扔在池塘里造成投水自尽的假象。果然当官军过来后看到他的鞋在池塘边上而衣服却浮在池塘里时就误以为他投河自尽了,于是官军就放弃追赶带上他的鞋子和衣服回京复命去了。为了纪念这一事件,我村那口池塘从此就叫“龙袍塘”。
躲过官军后,曹王来到本村一个老妪的门口扣门问老妪贵姓,老妪告诉他自己姓宁。于是曹王请老太婆收留他以躲过灾祸,就这样曹王隐姓埋名同时也为报答老妪救命之恩于是就改柴为宁并做了老太婆的义子,同时也将其五岁的儿子柴少婴改名为宁少婴。这就是我宁姓族谱上记载一世祖曹王柴熙让南逃至我村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藤田镇老圩村并改为宁姓的历史由来。
曹王柴熙让在我村娶当时李姓女子为妻,但并未生育子女,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在我村逝世,享年53岁,死后葬于我村,其坟墓虽历经千年但由于中途一直维修所以现仍保留完好。
曹王为我村宁姓族人一世开基始祖,其子柴少婴为二世祖。柴少婴生有五子分别取名宁伯阳、宁德阳、宁叔阳、宁景阳、宁庆阳。其中长子宁伯阳于宋大中祥符年间为谋生先迁于现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而后其子女又迁居于现江西省抚州市一带包括抚州市崇仁县、宜黄县、乐安县、南丰县等地;次子宁德阳迁居于现广东省韶关市英德市一带,据族谱记载该子孙清雍正年间就发展为一大姓家族;第四子宁景阳迁居于古称湖广即今湖南一带;第五子宁庆阳迁居现湖南郴州桂阳县一带。
第三子宁叔阳仍留在我村为我村第三世祖,现我村宁氏族人即为宁叔阳的后人。从一世祖曹王繁衍至今,我村历经一千一百多年现发展成为拥有宁氏族人3000多人、10房支系的宁姓大村。而这其间又陆续有族人由于经商、做官及谋生等原因迁居外地,这其间包括两宋期间第七世有族人因在江西省樟树市做县令而迁居于樟树市,第十一世有族人因经商而迁居于浙江、江苏镇江一带及山西省临汾市稷山县等等。据族谱记载这些地方有的也发展成人数众多的宁氏大姓村。
我村历经千余年繁衍,期间一共修了五次族谱,最近的一次民国时期修的是最后一次也是最完整的一次族谱修订。这五次族谱修订的年代分别如下:
一修谱:修订于宋景炎二年,是由于第十一世孙宁福隆所修。修谱时得到了当时南宋末年的江西名人文天祥作序。
二修谱:修订于明建文二年,由于族人宁孟良主修。
三修谱:修订于明弘治元年,由当时两位族人也是当时的举人宁诚、宁明所修。修谱时得到了当时本县名人明进士及弟翰林院修撰罗伦作序。
四修:修订于明嘉靖十年,由族人宁韶、宁必高等合修。修谱时得到了当时的本县名人、明朝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聂豹作序。
五修:修订于民国十二年,由族人宁业周主修。
从历次族谱上记载来看,我村解元1人、举人2人、佾生4人、监生96人、翰林院待诏1人、儒林郎6人。另外文武官员还有:督粮道1人、知州2人、县丞1人、典狱官1人;武官有:千总1人、骑尉10人、校尉1人。除此之外,其他各类职员数十人不等。
至于从我村迁出去发展壮大的其他族人成名的那更是数不胜数,可以说由当时曹王一人南下繁衍到现在,其子孙不下数万,其中出的名人更是不计其数。这都足以说明作为周世宗柴荣、曹王柴熙让的柴姓嫡后,我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5-2 23:33, Processed in 0.037795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