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王赵徐孙胡朱高郭马宋 › 宋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以文为荣,宋氏祠堂改建成学堂

2013-4-28 12:08|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520| 评论数: 0

以文为荣,宋氏祠堂改建成学堂


昔日的祠堂,如今已改建成学校。邱伏龙摄

浏阳网9月26日讯(记者 邱伏龙)推开厚重的铁门,跨进绿树掩映下的龙潭学校,73岁的宋凤仪再一次来到这里,一如67年前自己第一次踏进当时的“梅里学校”读书一样。

“这座学校的前身,其实是我们宋氏的祠堂。”立于昔日的祠堂天井位置,宋凤仪描述着祠堂往日的荣耀与风光,迈过他脸上沟壑一般的皱纹,仿佛又回到曾经求学时的岁月,“如果没有这个学堂,不知道当时会有多少孩子无书可读。”

良田千亩,宋氏曾是葛家第一望族

说起自家的姓氏,宋凤仪一脸骄傲,只因在葛家,宋氏家族可谓赫赫有名。走进卧室,宋凤仪在柜子里摸索一番后,找出了厚厚的一摞《宋氏族谱》,“这是我们续修的族谱,共有20本。”

根据《宋氏族谱》记载,在明朝嘉靖年间,宋氏先祖朝玉公就从长沙的捞刀河畔迁至了葛家,而看中的,便是如今玉潭村龙潭片这块风水宝地,朝玉公便在此“插草为标”安定下来。其后裔启焕公一脉又于清朝咸丰年间,聚集宋氏在浏各房,捐租献谷,并以水垅编竹居旧屋正厅为基础,修好了宋氏水垅支祠。此后,宋氏后世子孙又先后在龙潭建有宋氏上祠堂和下祠堂,都极为宏伟壮观。

“那时,每年的清明、七月半、冬至,我们都要到祠堂里祭祀。”宋凤仪回忆说,每年的冬至节气时,是三次祭祀中最为隆重的一次,“几乎所有族人都要前来,经常摆下100多桌,而且不需族人兑钱。”

说起宋氏的繁盛,如今龙潭片、甚至葛家乡的民间都流传着这样的故事:当时,从龙潭到葛家园,连片的田土都属宋家。“我听我爷爷他们说,那时,宋家人去种地,都不用踩外姓人的地,少说也有上千亩。”宋凤仪说,根据老一辈所言,宋家的这些地并没能完全连片,因为就在“梅塘坝”附近,有一丘三分七厘田属于刘家。于是,宋家人为了让宋氏家族的地完成连片,曾多次找到刘家,希望将那丘田买下,可以任刘家人开价。可谁晓得,刘家人认为这是祖业,左右都不肯卖,“后来,当时的族长就狠了狠心,慷慨地说,只要刘家肯卖,马上挑来一担银元,将那块三分七厘田铺得满满当当。”

最终,宋氏家族未能如愿,但是却由此可见,当时葛家的宋氏家族的确是富庶一时。

崇文重学,宋氏祠堂“变身”学堂

作为当时葛家的第一望族,宋氏家族在当地多行义事,也赢得了其他姓氏的推崇与尊敬,其中将祠堂改为学堂一事,至今都被传为美谈。

“尽管葛家比较偏远,距离金江书院也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当时不少人家都会想方设法地让孩子多念点书,如果可以中举,那就更是光宗耀祖了。”现年74岁的宋作芝老人与宋凤仪一样,都曾是“梅里学校”的学生,对于自己的启蒙地,至今仍记忆犹新。他表示,正是宋氏家族崇文重学,所以才做出了将祠堂改为学堂的这个决定。

“最初的学堂,是建在宋氏上祠堂里的。”坐在堂屋里,宋作芝望向屋外,思绪回到了60多年前。彼时,宋氏上祠堂不仅建得宏伟大气,而且里面是雕梁画栋、气质不凡,若在改建学堂以前,当地的孩子们是不准去祠堂里玩闹的,不过在改建学堂后,祠堂里少了往日的肃穆,平添了许多生气。

“我们本姓的孩子去上学,都不用交学费。”宋作芝介绍,当时的学校,虽然是宋氏私塾,但是并不受姓氏的局限,即便是外姓的小孩,如果想到里面念书,也可以,只要象征性地交点学费。“我记得是六升谷,一般的家庭都能负担,如果是大户人家,尚不用一天的口粮。”

“我在那里读了四年,不过现在都已不复存在。”原来,就在宋作芝就读后不久,浏阳得解放,宋氏“梅里”学校也被改为“龙潭学校”,而宋氏下祠堂,则被用作当时浏阳第十六区区政府的办公场所。但是几年后,由宋氏上祠堂改建而成的“龙潭学校”遭洪水而毁,加上十六区被撤销,于是,宋氏下祠堂就被划拨给龙潭学校建校所用,而当时的宋氏族人也是全力支持,于1986年拆去了原祠堂,新建一栋教师宿舍综合楼、校门等,不仅解决了当地孩子们就近入学的问题,也为社会培养了众多的人才。

姓氏故事
浏阳河下游捕鱼者多为潘姓人

见习记者 罗方平

蜿蜒浏阳河,从枨冲入葛家,不仅在葛家境地漂亮地拐了两道弯,而且还因为河间丰富的渔业资源,为葛家人民带来了除农耕以外的另一种生活--捕鱼。更有意思的是,在浏阳河葛家段,如果遇上捕鱼者,若去打听船主的姓氏,无一例外都姓潘。

浏阳河畔捕鱼者为什么多为潘姓?这和一则流传已久的故事有关。话说早年,来浏阳河龙潭段插草立标者只有潘、毛两姓。刚开始,两姓和睦相处,繁荣昌盛。但后来,随着发现河中丰富的渔业资源,两姓为了争夺控制权,闹得不可开交,谁也不肯相让,最后只得让县衙门来判决。而当时主审官为潘姓,潘姓人便悄悄打通了县衙关节。就此,县衙宣判:龙潭一带的浏阳河为潘家的水、毛家的河。言下之意便是,只有水才能养鱼,能在此河上捕鱼者,只能是潘姓一族。

此后,潘姓渔民便多聚居于此,而此河段又有了“龙潭潘”之称。“那时,每年十一月初一都要举行盛大的开潭仪式,放鸬鹚。”说起昔日龙潭捕鱼的往事,76岁的老渔民潘福庭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盛大的仪式。那时在当地,开潭更像个传统的盛宴,在开潭当日,场面热闹非凡,附近所有的船只都会聚集在龙潭一带,县太爷及当地的乡绅都被邀请来参加,附近的村民闻讯也都会赶来,沿河两岸人山人海,锣鼓喧天。

在祭拜完成之后,所有船只都争先恐后的放入河里,船家纷纷放飞鸬鹚,让它们钻入河里捕鱼。“那时水草茂盛,河中的鱼又大又多,一般不到两个小时,每只大船上都会堆满了一筐筐捕来的鱼。”潘福庭回忆,之后,主事人便会主持将所捕之鱼的一部分,呈献到县衙,其余的则予以平分。

往事悠悠,多少年过去了,如今浏阳河上已不见了鸬鹚船,潘姓传统的捕鱼人也渐渐退出历史的一隅,但他们文化却依然传承、延伸开去,如今,自葛家至普迹、镇头,仍有不少潘姓捕鱼人守护在浏阳河畔。

历史钩沉
葛家却无“葛”姓人

葛家乡,如果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不少人大都会认为,这里肯定有很多姓“葛”之人,所以被称为“葛家”。可有意思的是,此次走读过程中,我们却发现,葛家其实无一“葛”姓人。

“葛家有姓葛的?没有听过。”面对提问,葛家乡老年协会会长胡桂兴一脸疑惑,显然,对于葛家有葛姓人一说,他也是闻所未闻,“葛家这一叫法的来源,估计不是跟姓氏有关。”

#p#分页标题#e#

“在乌石龙村,有个葛家园的小地名,那里会不会有姓葛的呢?”胡桂兴不忘提醒我们。但是到当地走访后,仍然一无所获,而乌石龙村党支部书记刘敏也表示,当地虽然有此地名,但确无“葛”姓人,对于“葛家园”小地名的来历,也同样不甚知晓。

那么,葛家乡到底有无“葛”姓人呢?根据《葛家乡志》2004年年底的人口统计状况,全乡中,共有姓氏151个,人口最多的为彭姓,其次为李姓、宋姓,却没有葛姓。

而后,我们从网络查询得知,如今,葛姓主要以浙江、江苏等省最为集中。而根据《湖南氏族源流》中关于葛氏的记载,也全然没有浏阳葛氏一脉,主要在湘潭、邵阳、汝城、绥宁等地,也多从浙江、江苏一带迁徙而来。

关键词:走读浏阳葛家

相关文章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5-3 10:11, Processed in 0.028623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