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郑谢韩唐冯于董萧程柴 › 萧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转载]南兰陵萧氏源流述略(转载)

2013-4-28 16:31|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579| 评论数: 0

正文 字体大小: 中

[转载]南兰陵萧氏源流述略(转载) (2012-02-12 13:58:35)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南兰陵萧氏源流述略(转载)作者:景泰萧氏

文/苏慎

一、导   言

萧氏为中华姓氏中古老的姓氏。在宋人编写的《百家姓》中有“和穆萧尹,姚邵谌汪“之句。当代萧氏是第五十大姓氏之一,总人口约710万人,占代全国总人口0.59%.。据记载,萧氏有出自赢之萧,有出于子姓之萧,有出自外族萧姓。出于子姓之萧有一支在晋之前,世居于东海郡兰陵。兰陵,古县名,战国时楚置,治所在今山东苍山县西南兰陵镇。西晋初,置兰陵郡,治所在今山东枣庄峄城。西晋未永嘉之乱,北方士族大批南迁,其中在江南武进县境内侨置兰陵县,兰陵郡,治所在武进县西北的万岁镇(今常州西北35公里万绥镇)。世称南兰陵县,南兰陵郡,因此,常州又别称兰陵。原世居于山东兰陵士族萧氏迁到武进境内的兰陵,后世在此繁衍发展,又从这里迁徙四方,因此,萧氏一族又世称南兰陵人。本文主要记述了南兰陵萧氏的辉煌历史、文化以及后裔的概况。

宋代欧阳修、宋祁对兰陵萧氏家族是这样论述的:

梁萧氏兴江左,实有功在民,厥终无大恶,以浸微而亡,故余祉及其后裔。自(萧)瑀逮(萧)遘,凡八叶宰相,名德相望,与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也有。

这段话的意思是南朝梁帝国的创建者萧衍兴起起于江东(今江苏一带),其在帝位47年,做了许多有利于百姓的事,始终也没有什么大恶行,因为小的过失而亡国,故而遗留福荫传给子孙。自唐初的萧瑀至唐末的萧遘,其后裔共有八人官居宰相,世称“兰陵八萧”。家门的名望德业相继不绝,与整个唐朝相始终。自古以来,没有见过如此兴盛的世家。在封建社会的无数世家中是独一无二的。确实,在世家当中,这个家族极具典型性。

一是历时千年,世系不乱。先秦不计,宋代及以后未查,仅自秦末汉初的萧何,到五代的萧顷、萧愿父子,历经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后梁、后唐,历时1100余年,传世凡39代,其世系代代不乱,见载“正史”。这在十分重视家族谱系的中国整个封建时代也是极为罕见的,甚至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通过对这个家族衍生进程的剖析,几乎可见到中国封建社会的半部历史。

二是故国皇族,国破而家不衰。萧氏一族在南朝建立了齐、梁两朝,有15人做了皇帝,有30多人官拜相位均为南朝梁帝国君主的嫡裔。萧瑀是梁武帝长子萧统(昭明太子)的曾孙,后梁开国皇帝萧詧的孙子、世宗萧岿的儿子、末帝萧琮的胞弟,在后梁被封为新安王。历代亡国帝王的子孙,或国破家亡,或沦落沉没,很快就成了历史的沉渣。而萧瑀这个家族却完全不同,在亡国之后不仅能保持富贵,而且能在数十年之后再显示辉煌,其中至关重要的有三个人:后梁始帝萧詧;隋炀帝的萧皇后(萧瑀的胞姐);初唐武德、贞关年间(公元618年~公元649年)五次宰相的萧瑀,在历史的鼎革时期,萧氏家族成员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延续、保护着家族的兴旺不衰。

三是世代兴达。仅萧瑀归唐,至五代后梁萧顷的300年间,共历九代,拜相者也九人,几乎代代有人入朝为宰相,其中唐朝八人、后梁一人,得封国公者三人,加封为正一品官阶的“三公者”二人,另有三人为皇家驸马,官拜九卿、刺史者多人。唐朝灭国而其家门仍然不衰,历经后梁、后唐至五代末,仍在朝堂官居显位。欧阳修、宋祁所谓“世家之盛,古末也有”,一语尽概其要。翻开一部《二十五史》,在中国2000余年的封建社会中,仅此一家。

这是一个特殊的世家,其家族之所以经久不衰这里面有社会时局的原因,但主要是家族自身的原因所决定:一是文化传家。自昭明太子萧统编辑《文选》以来,其子孙世代修文尚学,历官中书舍人、学士、太子师、秘书省者多人,以进士入仕者也多人。二是忠孝传家。其家世代权幸而忠君,侍老而尽孝,抚幼而尽责,富贵而有礼,不失德行,不行残暴。三是清廉传家。其家历代为名门显宦,公卿将相代不乏人,史不载其有贪赃冤法之辈,书不传其有骄著淫逸之徒,多记其清廉自守,尽忠职责。四是正直传家。其家九人为相,虽无一人堪称大贤大才,功高盖世,但也无一人大奸大侫,祸害朝廷,为官尽忠职守,不恋权势,不结私党,不附侫幸,人无暴富,族无巨殃,遇难复安,逢乱再生。家不坏礼仪,民不危清正,世不鄙文学,国不害忠良。当时有一联云:

          正气名门世代兴家久,清风望族子孙达福长。

此联不免有一点封建时代的色彩,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封建时代官宦人家兴盛显达的内在原因。

二.姓氏起源—封萧邑世居丰沛

萧氏源于“姬”姓,再出于“子”姓。相传皇帝生于寿丘(今山东曲阜东北),长于姬水,因此以水名“姬”为姓。由此可见,萧姓是皇帝的后裔。皇帝曾孙喾,为帝,史称“帝喾”。 帝喾之子“契”,受封于商(今陕西商县),赐以“子”为姓。过10余世,契之后裔“成汤”,建立商朝。3100年前。周武王灭商,封商纣王之子舞庚于殷(今河南安阳),以治殷民。周舞王死,舞庚作乱,周公东征,杀舞庚。商纣王有庶兄名“启”,受封于微(近山东梁山西北),位列子爵,故又称“微子”。武庚既灭,周公复封微子启于宋,都商丘以奉商祀。微子启有弟名“仲衍”,仲衍八世孙为“戴公”,戴公有子名乐父。

宋闵公十年,即前682年,宋国大夫南宫万,杀宋闵公,立公子游为宋君,国因之大乱,宋宗室子孙逃到萧邑(宋的附国,今安徽萧县西北),闵公之弟“御说”逃到亳邑。乐父的后裔“大心”,与宋宗室子孙借兵于曹国,讨伐南宫万,杀子游。大心等共拥立闵公之弟御说为宋君,即宋桓公。宋桓公还国即位,以大心先有讨南宫万、再有拥立他为宋君之大功,于是封大心于萧邑,在今安徽萧县一带,史称萧叔大心。

萧叔大心子孙居萧邑不足百年,到鲁宣公十二年(前597年),楚国兴兵攻萧,破其国,其子孙溃散逃亡,至此萧国灭。其后裔有名“不疑”者,“为楚相春申君上客,世居丰、沛”间,子孙因此以“萧”为姓。萧不疑之子萧琳是秦代徐州守,西汉有名的大政治家萧何,就是其子。因萧不疑和萧琳在后世家谱史传上无记载,今萧氏多尊萧何为一世祖。

汉相萧何,在中国几乎成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萧何,秦泗水郡沛县人。沛县,即今之江苏徐州沛县、丰县一带。萧何辅佐汉高祖刘邦成就汉家霸业。刘邦为汉王居汉中时即以萧何为丞相,刘邦称帝后论功以萧何为第一,封为酂侯,列诸侯之首,食邑万户,特赐准带剑穿鞋上殿,入朝不用趋拜,为汉朝第一相。这萧何正是兰陵萧氏的先祖。

〈〈郡望百家姓〉〉记载:萧氏望出兰陵郡。西晋元康元年(291年)从东海郡分出一部分,置兰陵郡,治所在今山东枣庄峄城镇,辖境相当于近山东省南部枣庄及滕县、苍山一带。隋废此郡。兰陵县,战国时楚置,治所在近山东苍山县西南兰陵镇。西晋末八王之乱,在江南侨置兰陵县,治所在今江苏常州市西北70里的故城,后称阜通镇、万岁镇,今称万绥。世称南兰陵郡、南兰陵县。萧姓望族世居于此。

萧姓堂号以“定汉堂”为最古老。源出于秦末汉初沛郡人萧何,从汉高祖刘邦在沛地起兵反秦,到建立汉朝至皇帝即位,始终帮助汉高祖,功居第一,位列丞相,爵封 侯。汉朝一切律令典制,都是萧何制定的。因此他的子孙以“定汉”为本姓氏堂号。

随着时间的推移,子孙的迁徙,一个姓氏可以分出许多个堂号来。除“定汉堂”外,萧氏的堂号多至五十多个。主要有:伦敦堂、思源堂、八叶堂、师俭堂、正诒堂、麦羹堂、敬爱堂、昭穆堂、敦本堂、河南堂、兰陵堂、积庆堂、聚原堂、孝友堂、经述堂、三瑞堂等。

#p#分页标题#e#

三、萧氏南迁 定居武进

萧氏家族自战国以来世居丰、沛间,到西汉之初,萧何一族移居京都长安。萧何生有二子,萧何死后,长子萧禄袭封,禄死无子,次子延袭封;延死,其子萧遗袭封;遗死,其弟萧则袭封。萧则有二子:庆、彪,萧何之曾孙也。

萧彪字伯文,官至谏议大夫、侍中,“以事始徙兰陵丞县”。从此,萧何后裔萧彪一支便成为兰陵人。兰陵萧氏一族,没有袭封过侯爵位,但这一支在萧氏后裔却最为兴旺。其中萧彪的玄孙萧望之在西汉最为著名,其家也由其复兴。

萧望之,字长倩,西汉东海郡兰陵县(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人,自其祖父萧皓开始以种田为生,不再有人为官。《汉书?萧望之传》称其:“好学,治《齐诗》”,曾“诣太常爱业”,“又从夏侯胜问《论语》、《礼服》,京师诸儒称述焉”。汉宣帝时曾任平原太守、少府、左冯翊将军、大鸿胪卿、御史大夫、又拜任太子太傅,教受皇太子《论语》、《礼》共8年。曾反对汉与乌孙结亲,反对因乱而举兵击匈奴,建议使匈奴呼韩邪单于,位在诸王之上,称臣而不名。甘露三年(公元前十五年),主持诸儒讲评《五经》异同。宣帝死后,与史高、周堪等共受遗诏辅政元帝,任前将军光禄勋,数荐名儒茂材以备谏官,并因师傅身份甚受元帝厚遇,赐爵关内侯。后被中书令弘恭、石显等所害,饮鸠自杀。萧望之死后,有司请取消其爵邑,而元帝下诏以其长子萧 袭封关内侯,且对望之追念不忘,每年遣使到墓前祭吊,直到元帝死方止。望之共八子,至高官者有萧育、萧咸、萧由三子。

萧育,字次君。《汉书》有传,历官司萧校尉、刺吏、太守、中朗将、大鸿胪,历官汉元帝、成帝、衰帝三朝,以光禄大夫执金吾之官寿终。有子名萧绍。

萧咸,以大司农寿终;萧由,官至大鸿胪,因病免,以中散大夫寿终,汉书皆有传。史称其子孙官至二千石者凡六七人。

兰陵萧氏,自望之徙居京兆府杜陵县(在京城长安东南20里许),诸子并居杜陵。萧育之子萧绍,官至御史中丞,再还居兰陵,后其子孙世居兰陵中都乡中都里。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萧氏在兰陵又繁衍生息11代:萧绍生闳;萧闳,官至光禄勋,生阐;萧阐,曾官济阴太守,生冰;萧冰曾官吴郡太守生苞;萧苞东汉中山相,生周;萧周,曾官博士,生蟜;萧蟜,曾官县令,生逵;萧逵,曾为州从事,生休;萧休,为孝廉未仕,生豹;萧豹,曾官广陵郡丞,生裔;萧裔,曾官太中大夫,生整;萧整,西晋淮阴令,生三子:俊、鎋、烈。

萧整,字公齐。西晋惠帝时发生了“八王之乱”,随又发生了“永嘉之乱”。汉王刘渊乘中朝丧乱之机大举进攻,自立为皇帝。续之刘聪、石勒为患中原,河南、山东、淮北相继失陷,晋琅邪王司马睿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称晋王,后称皇帝位,史称东晋。中原、山东、淮北世家子弟相继逃到江南,萧整携家眷避居江南武进县的东城里(今常州市西北70里武进万绥镇,一说在今丹阳访仙镇萧家巷,两地仅隔十数里)。当时中原人士寓居江南者皆“侨置本土”。所谓“侨置本土”,即朝廷在江南各地设置中原失陷的州、府、县衙,招抚安置原籍流民。江南侨置本土的北方士族,以王、谢、袁、萧四大姓为大。兰陵郡、兰陵县就侨置于武进,前冠以“南”字,称南兰陵。《南齐书?高帝记》载:“晋元康元年,分东海为兰陵郡,中朝乱,淮阴令整字公齐,过江居武进县之东城里。寓居江左者,皆侨置本土,加以南名,于是为南兰陵兰陵人也。所以,萧氏一族自萧整以下又世称南兰陵人。到南朝梁时,为追记先祖竟改武进县为兰陵县。

据《万历武进县志》、《光绪武阳志余》载:“兰陵故城在阜通镇,即宋万岁镇也,晋太兴初始置南兰陵郡兰陵县于武进界内,亦曰东城,齐四世祖淮阴令萧整侨居之地。”又载“东城天子路在万岁镇西……。齐高帝居此村也,宅南有桑一本,高三丈,旁生四支若盖,幼戏其下,从兄敬宗曰:“此木为汝生,后贵显云”。“梁武故宅在阜通镇,天监七年舍为智宝寺。”“万岁街亦梁武故里”。今武进万绥镇,在太平天国前的千百年来一直称万岁。

萧氏一族迁居武进,在东晋百余年间并没有产生杰出人物。到了南朝刘宋时期,至其曾孙萧承之时代,这个家族再度开始繁兴起来。萧整的玄孙,萧承之之子——萧道成,后来取代了刘宋的政权,自立为皇帝,建立了萧齐王朝。

萧承之的祖父萧俊是萧整的长子,曾任即丘县令;其父萧乐子曾任辅国将军。

萧承之(384~447),字嗣伯,南朝宋南兰陵人,少有大志,才力过人,齐高帝萧道成父。初为汉中太守,助萧思话平定杨难当乱,命为太子屯骑校尉,加封龙骧将军,以后出任南泰山太守,封晋兴县五等男,迁右将军。元嘉二十四年(447年)去世,年64岁。

萧承之生有三子:长子萧道度,仕宋官太守,卒于宋;次子萧道生,仕宋官奉朝请,卒于宋;三子萧道成,即萧齐王朝的开国皇帝,即萧高帝,史称萧齐王朝。与萧道成同为萧整玄孙的萧顺之,在齐朝官至领军将军,丹阳尹、赠镇北将军。萧顺之之子萧衍又建立了南朝第二个萧氏王朝,即南朝梁朝,史称萧梁王朝。由于萧氏世居于武进故城(今称万绥),这里出了齐、梁两代王朝,十五个皇帝,因此历史上又称这里为齐梁故里,萧氏祖地。

至于萧氏“皇舅房”与“齐梁房”,据《新唐书》卷七一《宰相世系表》所载,萧氏家族南渡江定于晋陵境内的成员,分这两支,一支是居武进东城的萧整,他的后代 出了齐梁两朝皇族称“齐梁房”。另一支是居曲阿(今江苏丹阳)的萧卓,他的后代成了南朝刘宋皇室的外戚,即萧卓之女萧文寿为南朝守的开国皇帝刘裕的从母,是萧氏将刘裕乳养长大的,后被刘裕尊为“萧太后”。萧卓的后代称为“皇舅房”。萧太后之侄萧思话受到刘宋王朝的重用,一生屡居方镇重任,外戚加军功为曲阿萧氏一支赢得了显贵地位。后子侄辈继续与皇家结姻,使曲阿萧氏跃入高门士族行列,与曲阿萧氏同宗的武进萧氏也随之有飞黄腾达之机遇,武进萧氏的萧承之一生多居军旅之职,长期跟随宗亲萧思话持战四方,在边境之地以守域复境的军功,为武进萧氏的兴旺发达奠定了基础,萧承之之子萧道成后来建立萧齐王朝与前辈的努力是有直接关系的。

但也有学者认为,南兰陵萧氏并非是萧何的后裔,认为南兰陵萧氏与萧望之有无直接的血缘关系,也无确证,这一悬案有待于专家学者进一步考证。

#p#分页标题#e#

四 创建帝业 萧齐建国
 
公元447年,也就是南朝刘宋元徽五年,萧道成时任中领军、尚书左仆射,是统领全国军权的朝中重臣。是年七月,萧道成与王敬则等密谋废主,杀后废帝刘昱,迎立年仅11岁的安成王刘准入宫即皇帝位,改元徽五年为升明元年,史称宋顺帝。萧道成被拜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出镇东府,朝中大权尽在掌握之中,后又诛杀。司徒袁粲、尚书令刘秉荆州刺史沈攸之。从此,宋朝上下皆萧道成之心腹。宋顺帝进道成为太尉,都督16年州诸军事。时在升明二年(公元478年)二月。九月,又加萧道成都督中外诸军事、太傅、扬州牧,带剑穿履上殿,入朝不拜,奏事不名。升明三年(公元479年)三月,再进萧道成为相国,总揽朝政,封齐公,加九锡。四月,再进萧道成为齐王,加殊礼,增封十郡。四月二十日,宋顺帝下诏把帝王禅让给萧道成。二十三日,萧道成即皇帝位,国号齐,史称萧齐,改宋升明三年为齐建元元年,是为太祖高皇帝。公元479年,萧道成取代刘宋自立为帝,国号齐,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史称南齐,或称萧齐。

齐高帝萧道成出身布衣庶族,久经征战,阅历颇深,当宋末衰乱之际,夺取政权。称帝以后,力图有所作为,曾说“使我治天下十年,当使黄金与土同价”。诏令公不专利,民无失业;禁止诸王营建庄园宅第,封略山湖;安抚流民,整顿户口。武帝萧赜继位,劝课农桑,减免赋役,恢复百官禄田俸秩,注意学校教育,也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因而南齐在高、武之世,社会还算较为安定。

五 再建帝业 萧梁建国

萧氏自汉相国萧何之后,传至萧道成已是23代,历时近700年,产生了第一个萧姓皇帝,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萧氏王朝——萧齐王朝。继之,又建立了第二个萧氏王朝——萧梁王朝,其开国皇帝就是萧衍。

所谓“萧梁王朝”,是以与五代时期的朱温所建的梁朝相区别。萧梁开国皇帝萧衍之父萧顺之,与萧齐的开国皇帝萧道成同是萧整的玄孙,萧道成的曾祖萧俊与萧顺之的曾祖、萧衍的高祖萧 是同胞兄弟,其世系关系如下:

萧俊—萧乐子—萧承之—萧道成(齐高帝)—萧颐(齐武帝)
萧整 萧 —萧副子—萧道赐?—萧顺之?—萧衍(梁武帝)
萧烈
 

从上列世系关系可以看出,萧齐、萧梁皇帝是五服之内的同族。据史书记载:萧* ,位济阴太守。萧副子,位州治中从事。萧道赐,位南台治书侍御史。萧顺之,在齐朝官至领军将军、丹阳尹,赠镇北将军。

这里存在一个问题,按照封建时代的一般情况,世家子的名字如果是二字,其中应有一个字相同,但从上表可看出,萧道赐、萧顺之的世系关系一定有误,似乎萧顺之应该为祖父,萧道赐应该为子,但一时难以考定,今只能依从史书的记载,仍以萧顺之为父,即萧衍的父亲;以萧道赐为祖父,即萧衍的祖父。

梁武帝萧衍之父萧顺之字文纬,自幼与齐高帝萧道成生活在一起。史籍记载:“与齐高(帝)少而款狎(关系亲密而戏闹)。尝登金牛山(在江苏溧阳县南70里,又称金牛岭),路侧有枯骨纵横,齐高(帝)谓皇考(萧顺之)曰:‘周文王以来几年,当复有掩此枯骨者乎?’言之懔动色。皇考由此知齐高有大志,常相随逐。”齐高帝萧道成在刘宋朝为将时,每每奉命出征,萧顺之常常为其副,追随左右。史称其“外甚清和而内怀英气”,宋明帝泰始二年(公元466年),降魏徐州刺史薛安都兴兵南侵,萧道成奉命与战,薛安都部将薛索儿派刺客夜里潜入道成营帐,执刀直扑道成睡床行刺,萧顺之及时赶到,与刺客械斗杀之,道成方得免一死。后多次出为道成镇军司马、长史。吴郡内史,所任皆著名,吴郡张绪经常称道:“文武兼备,有德有行,我最敬萧顺之。”

萧道成称帝建齐,深忌顺之才德,终不用其为辅政大臣,但也不忘其佐命之功,封为临湘县侯,历官侍中、卫尉、太子詹事、领军将军、丹阳尹(京城建康的行政长官)。公元502年,萧衍代齐称帝,国号梁,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市),也称萧梁。公元557年,为陈所代。梁自武帝萧衍建国,经简文帝萧纲、元帝萧绎,至敬帝萧方智国亡,共4帝,历时56年。
梁武帝萧衍,博学多才,好为筹略,齐末起兵襄阳,进围建康,灭亡南齐,建立梁朝,在位48年,是南朝在位最久的皇帝。萧衍统治前期,在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曾命广辟良田,务尽地利,鼓励农耕,允许流民还乡,恢复原有田宅,禁止豪强侵占公田。继续进行土断,整理户籍,租调赋役也有所减免。萧衍目睹宋、齐两朝宗室重臣内乱造成的危害,为了避免内战,采取一些协调统治者内部利益的措施,通过改定百家谱,增设州、郡、县文武官位,为士族地主和寒族地主开辟作官的道路,以保障他们的社会、政治地位。注意选用良吏,分遣使者,巡视外郡,而影响尤大的举措,则是分定官班,制定《梁律》。

宋、齐职官设置,大体沿袭晋代。中央有八公,即太宰、太傅、太保、术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尚书令、仆射和所分各曹,掌管行政事宜。如为录尚书事,则总理机衔,无所不管,权力甚重。侍中掌管进奏。中书令、中书监掌管机要和决策,宋、齐以来其所属中书通事舍人,因常在皇帝左右,实际权力很大。又有太常、光禄勋、卫尉、廷尉、大司农、少府、将作大匠、大鸿胪、太仆等九卿。武职则有骠骑、车骑、中领军、卫将军、抚军将军和四镇、四安、四平、,以及其他杂号将军,多同晋代。地方州、郡、封国以及各县,有刺史、郡守、内史、令长。州、郡长官兼带将军号,将军持节为某州刺史,握有重权,容易形跋扈为乱的割据势力。梁武帝天监年间,对宋、齐官制有所改作,徐勉为吏部尚书,分官职为十八班,班数多者为贵。陈依梁制,没有大的变动。并命尚书令为王亮、侍中王莹、尚书仆射沈约、吏部尚书范云等修成《梁律》,以维护封建社会的特权。

梁武帝萧衍大力提倡佛教,广建佛寺,三次舍身同泰寺,臣下以钱亿万赎取,造成社会财富大量流入佛寺,国家损失大量户口,以至财力、人力俱困。萧衍晚年,招纳北齐叛将侯景,严重失策,发生变乱,台城不保,终于导致身死国亡。简文帝萧纲,完全处于侯景的控制之下,不久被害。元帝萧绎讨平侯景之乱即位江陵,岳阳王萧 请兵西魏,进攻江陵,萧绎兵败被俘,旋被杀害。敬帝萧方智为权臣所控制,虽为皇帝,有名无实。公元557年,陈霸先代齐称帝,建立陈朝,萧梁灭亡。

#p#分页标题#e#

六 萧氏——萧江氏——江氏

萧氏自汉初相国萧何(?—前193年)传至南朝梁武帝萧衍已是25世,已历时750年。自萧衍的五世祖萧整,在西晋惠帝时因“八王之乱”

和不久发生的“永嘉之乱”,晋琅邪王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称晋王,后即皇帝位,史称东晋。中原、山东、淮北世家大族相继逃到江南。萧整时任淮阴令,亦举家率族从山东兰陵县避居江南晋陵郡武进县东城里。东晋朝廷在江南设侨置郡、县衙,保持北方郡、县名,招抚安置原籍流民。兰陵郡就侨置在武进县境内,前冠以“南”字,世称南兰陵。所以萧氏一族自萧整以下又世称南兰陵人。到萧整五世孙萧衍建立梁朝后,为追记先祖,在502年,将武进县改为兰陵县。因此,常州又别称兰陵。传到梁武帝萧衍第十二世孙萧遘,时在晚唐僖宗时,官至司徒,即为宰相。

根据《中国历代宰相大辞典》萧遘条记载:萧遘(?—887)唐人,祖籍南兰陵(今江苏武进)。字得圣。萧复曾孙。少负大节,以王佐自许。懿宗咸通中擢进士第。初为秘书省校书郎、太原从事,僖宗时累拜司空,封楚国公。时田令孜总禁军,公卿大臣,无不候其颜色,唯 遘 未尝屈降。帝奔凤翔,朱玫立襄王 熅 为嗣,召遘作册文,遘以疾苦辞,罢为太子太保。帝还宫,宰相孔纬劾遘尝为伪官,赐死,时人哀之。

从萧衍到萧遘的世系如下:
萧衍 
萧统 萧综 萧纲 萧绩 萧纶 萧绎 萧记
萧欢 萧誉 萧詧 萧 萧
萧嶛 ? 萧岿 ? 萧岩 萧岌 ? 萧岑
萧琮 ? 萧 萧琢 萧璟 萧珣 萧瑒 萧瑀 萧皇后
萧铉 萧钦 
萧钜 萧钧 萧锐 萧锴 萧钺
萧灌 萧恕
萧定
萧仲 萧嵩
萧华 萧衡
萧恒 萧悟 萧戡 萧复 萧巽 萧升 萧鼎
萧仿 
萧俛 萧杰 萧俶 萧俭 萧湛
萧禀
萧寘 萧宥
萧顷 萧益 萧颖 萧遘 萧迈
萧愿 萧祯(改江姓)

萧遘有七子。次子萧桢,先后任唐东都洛阳留守、丹阳郡守、护军兵马使。在讨伐黄巢起义和平定叛将秦宗权战争中立勋卓著,敕封柱国上将军、领江南节度使。后朱温篡唐,萧桢为效忠唐室,与李唐宗室图谋兴唐室,屡遭挫败,于是渡江避难,指江为姓,隐居赐地徽州黄墩之溪。关于萧桢改江姓,史籍有以下记载:

根据《新安名族志》、明隆庆三年江珍撰修的《溪南江氏族谱》(黄山市博物馆藏)、万历三十九年江旭奇撰修的《萧江全谱》(上海图书馆藏)、乾隆三十七年江如松撰修的《萧江复七公房支谱》(上海图书馆藏)和笔者所藏的《常州萧江氏宗谱》等谱牒记载,“萧江”,本姓萧,以汉丞相萧何为始祖,世袭侯爵。

至萧衍,称帝为梁高祖,高祖长子曰统,即昭明太子,“仁孝博雅”,尝著《文集》二十卷,编《文选》三十卷,衣被后学,以储位终。厥后代有闻人,至唐时,曾出八位宰相,与唐祚平终始,称“八叶宰相”。至萧遘,相唐僖宗,生七子,仲曰祯,唐广明年间,因破黄巢有功,授护军兵马使,官至柱国上将军,镇守江南。当黄巢兵犯宣歙时,奏请驻兵歙州,因家焉。后朱温篡唐,萧祯曾起兵北上,终不能克,因念唐室旧主,指江为誓:若不能复唐业、斩朱温,当改萧姓为江姓。后避地居歙县水南篁墩之溪南,易萧为江,卒葬溪南。是为“萧江”氏起始,萧祯即为萧江氏一世祖,此后,“凡江之宗于萧者,此其鼻祖也”。萧祯生有三子,季曰威,迁浙江衢州,为浙江萧江氏始迁祖;仲曰郑,仍居溪南守庐墓;伯曰董,迁婺源,为婺源萧江氏为始迁祖,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婺源之萧江,分别在江湾、旃源和龙尾,发展为巨族。其中,江董迁婺源后,先是居婺源水路皋径;传三代,有江文寀迁旃坑。文寀的孙子名江敌者,于1079年又从旃坑迁居江湾(今江西婺源江湾镇),江敌即为江湾萧江代始迁祖,亦为萧江氏八世祖。萧江氏在江湾以后瓜瓞绵绵,代有人才,如明代的右都御史兼户部侍郎江一麟,清代的著名经学家、音韵家、戴震的老师江永,清末明初的教育家、佛学家江谦,农业专家、全国劳动模范江鸿志以及后世迁居江苏江都的革命先烈江上清等等。

明代三朝老臣、太子太师许国万历时撰《江湾新建宗祠碑》中记:

“新安保介山谷,婺犹深阻,不被兵燹,故多世家著姓,江湾江姓则著。江本萧氏,唐广明中,故相遘子祯,避地歙之篁墩,始渡江来,遂以江姓。而祯子董徙婺,董孙文 居婺之湔源,其后有进贤尉敌者,乃卜江湾。宋岳将军军鄱阳,而尉孙致恭以助军赐级进忠翼郎,卒为忠裔祠。祠墓下,其后世滋大、、、、、、其间称诗书、力孝弟、重月旦,而表里闾者,肩相摩也,踵相接也。”

清翰林院庶吉士、新安程氏族人程恂乾隆五年撰《萧江始祖唐上柱国江南节度使府君赞》的序中载:

 节度使府君萧公讳祯,字德熹,唐宰相遘之子,萧梁昭明太子之苗裔。而江氏之鼻祖也、、、、、、唐之季避居歙之篁墩。值巢寇俶扰,延及歙州,公率义旅保障一方,戮力破贼。策勋晋秩秉钺江南,武功文德后先焜耀。无何,遭家不造,指江易姓。则造物者复钟美于府君昌。厥后,以酬其庸而椒聊,瓜瓞未有艾矣。公三子,仲郑庐墓,季威迁衢,而伯董始迁婺源。公以别子为始迁祖,婺为继别之大宗,今为巨族者三,曰江湾,曰旃源,曰龙尾,皆科第相望,簪笏相踵,或发解,或开府,或守攻,或扦疆。文章勋业炳烺,而潜笃德行,立言不朽者亦多,若而人吁:萧江氏明德远矣!

 婺源的萧江氏族人建有表彰族内先贤的“里贤祠”,其《议在里贤祠书》、《复议里贤书》、《复膳部里贤词议》等,就列举了许多多萧江氏族人的先贤、仁人、达士、其中尤以教育家、学者、名宦最多,令人感慨。

萧江氏传至今天,在江湾已发展有四十代。江湾萧江大宗祠内有《萧江大宗支系图表》,此段详细的记载了从萧何、萧整、萧衍、萧统到萧祯(改江姓)以下历代世系,本文从略。2001年5月30日,江zhuxi来婺源江湾视察,并题了字。

根据《常州肃江氏宗谱》(思源堂)《本支世系》记载,现居于常州城内、武进湖塘镇等江氏,系出 婺源旃坑萧江氏。迁婺源第六世孙江文寀有五孙,其中次孙江汝楫之后迁于常州故里。而五孙江敌(汝敌)迁居云湾(后改称江湾)。萧氏先世离开常州数百年之后,又有一支后裔回迁故里,真是沧海桑田,世事多变,令人遐想不已。

 据婺源县政协文史委员会编著的《走进江湾》一书记载,太平天国战争期间,徽州成为清兵与太平军争夺的重点地区,拉锯战持续十年之久,祸乱不断,江湾有许多人因避乱外逃,有数人在清咸丰初年迁至江苏江都县江家大场,再从江家大场迁到利民桥南,民国9年又有人迁至扬州。无论是在江都抑或在扬州,他们也还都是处于寄籍状态,逢科举,还是要回原籍应试。民国时期扬州江树峰(江世伯)在回忆他的父亲江石溪(江绍岳)的诗中,就有“徽州曾应秀才试,多蒙姑丈来右村”的句子。同样江湾萧江氏迁至江都扬州,由于没有统一修过宗谱,各房各支的世系排行也不统一,有以“宏、图、绍、世、泽”排行的,也有以“金、锡、世(士)、成、功”排行的。但无论是否统一修过谱,或是如何排行,江都江家大场的萧江氏后裔怀念故士的感情一直不变。他们经常向子孙辈讲述远祖渡江改姓的故事。每逢过年或祭祖的时候,家中都升起红灯笼,上书“萧江`永思堂”的字样,江湾“永思堂”是整个婺源江湾萧江族人的宗祠,又称“萧江宗祠”。

婺源江湾萧江氏支繁派远,奕叶相承。据《走进江湾》一书考证,太平天国起义军入婺源境内,世居婺源的江振鑫与村人结伴迁居江苏江都仙女庙。江振鑫在江都县城开了“江振鑫”木器店。其在江都繁衍的第一代有江绍岳,又名江石溪,自幼聪明好学,年轻时赴故府皖南徽州应试秀才。旋至江都拜名医学习中医。六年业成后,独立行医于仙女庙和头桥一带,因其医术精湛,且常为贫苦病者送医施药,深受民众爱戴。后又被南通张謇聘用。1915年担任大达内河轮船公司协理之职,负责处理扬州方面事务。他对张謇兴办实业救国,发展垦牧生产的宏观大略非常钦佩,并亲自参与东台、大丰垦牧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江石溪擅长诗文、书画、音乐、尤精箫笛、昆曲、山水画、对中国传统诗赋及民间曲艺深有研究,著有《梦笔生花馆诗集》和《石溪词抄》存世。1933年9月病逝扬州,终年63岁。



分享:

喜欢

阅读┊ ┊ ┊ ┊ ┊打印┊

已投稿到:

圈子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转载]萧氏兰陵堂训(转载)

后一篇:[转载]萧氏侨居南兰陵(转载)

#p#分页标题#e#

评论 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       岛国宛如仙境樱花城       关注每日最热门博客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 发评论 最适合调情西班牙海湾       关注每日最热门博客

    登录名: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昵   称:

       

    验证码: 请点击后输入验证码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 前一篇[转载]萧氏兰陵堂训(转载)

    后一篇 >[转载]萧氏侨居南兰陵(转载)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5-3 11:16, Processed in 0.042619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