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李黄陈张周梁何林吴刘 › 黄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福建泉州历代黄姓人物传

2013-4-28 22:11|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1523| 评论数: 0

黄守恭

  唐·高宗至武则天时代人。随父崖从福州徙居今泉州城西,是泉州“紫云黄氏”开基祖。

  泉州志书称黄守恭为“郡儒”。黄守恭定居泉州后,督率家人僮仆辟田种谷,植桑养蚕,其桑园周长7里。由于刻苦经营,累资巨万,富甲一方。热心公益慈善,慷慨施舍,扶贫救困,人称“黄长者”。

  《紫云黄东石乡金墘户长房贰家谱》载:“始祖讳守恭公……以孝廉出身于唐,莅官于泉,生四子经、纶、纲、纪,而籍焉。创业兴家,人咸称为长者。置西洞州桑园七里(此地常生紫云),田三万六十庄。”

  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施舍整片桑园给高僧匡护建寺,即今泉州开元寺。明·崇祯癸末(1643年)释元贤《泉州开元寺志》载:“……唐·垂拱二年(686年)乙酉二月,州民黄守恭昼梦一僧乞其地为寺,恭曰:‘须树产白莲乃可。’僧喜谢,忽失所在。越二日,桑树果产白莲。有司以瑞闻,乞置道场,制曰可,乃赐莲花名。”(参见《泉州寺庙·开元寺》)

  舍地建寺后,家产殆尽。听从匡护劝告,遣一至四子异地开发,重振家业,繁衍族裔。长子黄经到今南安小罗溪,次子黄纪到今惠安锦田,三子黄纲到今安溪参内,四子黄纶到今同安金柄。其妻不忿,愤然带着妾生的五子黄纬到今漳州诏安。以后五子繁衍的族裔称为“五安黄”。 黄守恭遣散所有仆婢,只留一、二小僮,在家安度晚年。

  墓在丰泽区北峰塔后村西山(参见《泉州古墓·黄守恭墓》)。

黄克纲

  字善感,号幽轩,唐·永徽六年(655年)出生。泉州长者黄守恭第三子。垂拱元年(685年)因军功封车骑将军之职,旋辞退。于垂拱二年迁居安溪葛盘(今凤城)。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十月二十一日病卒,葬于安溪县城东门外凤山之麓尾塘岭下。为安溪黄姓始祖。

黄滔

  字文江,唐·莆田人。乾宁二年(895年)进士,后除四门博士、历监察御史里行。朱温继唐,滔依王审知,累官至尚书,是泉州招贤院名誉“院長”。有《泉山秀句》卅卷。

黄宗旦 (973 ~1030年)

  字叔才,北宋·太祖开宝元年(973年)生于惠安县锦田村。禹锡孙,观子。

  出身簪缨世家,小即能文善诗,志向远大。七岁初春,与群童嬉游春前葆光池畔。其祖父黄禹锡以《早春》为题命他即景赋咏。宗旦吟就七绝一首:“一望晴川碧水开,葆光池上暖初回。就中 喜有龙门客,跃出洪波只待雷。”祖父奇之,闻者亦皆嗟异。事传京师,缙绅称为神童,《早春》为神童诗。

  宗旦刻苦力学,曾上京,以文贽寇准、王禹傋、钱若水等公卿名流,颇受器重。文坛领袖欧阳修称他为“闽中名士”。

  淳化间(990—994年)举进士,因同场考生有抄其文章,以落选。及至真宗咸平元年(998年),与同县文人李庆孙同中甲科进士,名列榜眼,惠人称之为“国朝才子黄宗旦,天下文章李庆孙。”

  宗旦登仕后,先任苏州知州。刚直廉洁,勤政爱民,卓有声誉。尤善鉴士,经赏识者,无不知名。百姓为之竖碑志念。时王质通判州事,黄宗旦以年少易之。王质对每事喜争论。黄宗旦尝得强盗数人,以诧王质。王质说:“公何从知其为贼?”黄宗旦说:“吾以术钩得之。”王质说:“仁者之政,以术钩人致之罪而又喜耶!”黄宗旦大服。极称王质说:“您是真君子也”。

  晚年转任直史馆编修,治学严谨,著作颇丰,因目疾,乞休致。其后又以刑部郎中出知襄州(今湖北襄樊市)。

  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十一月卒。著有《襄州集》十卷,后世散佚,仅存几篇诗文流传至今。

  子尧允亦知襄州,父子继牧,一郡乡人荣之。孙翰以上舍知柳州。

黄景昉(1596~1662年)
  字太穉,号东崖,明·晋江东石人。入仕后,徒居县城,府第在宽仁铺(今泉州市区涂门街)。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生。《福建通志》载:“墓在磁灶山。”

  《明史·列传139·黄景昉》全文(括号中宋体案注为版主所加):

  黄景昉,字太稚,晋江人。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举人)天启五年(1625年)进士。

  由庶吉士(时权宦魏忠贤势焰方炽,御史吴裕中因言事忤魏忠贤,被杖身亡,湖南同乡没有一人敢前往吊丧,黄景昉拿出自己的薪俸资助吴裕中遗属治丧)(崇祯元年[1628年],黄景昉授翰林院编修,参与修篡《熹宗实录》)历官庶子,直日讲。

  崇祯十一年(1638年),帝(思宗)御经筵,问用人之道。景昉言:“近日考选不公,推官成勇、朱天麟廉能素著,乃不得预清华选。”又言:“刑部尚书郑三俊四朝元老,至清无俦,不当久系狱。”退复上章论之,三俊旋获释,勇等亦俱改官。

  景昉寻进少詹事。尝召对,言:“近撤还监视中官高起潜,关外辄闻警报,疑此中有隐情。臣家海滨,见沿海将吏每遇调发,即报海警,冀得复留。触类而推,其情自见。”帝颔之。

  十四年(崇祯十四年,1641年),以詹事兼掌翰林院。时庶常停选已久,景昉具疏请复,又请召还修撰刘同升、编修赵士春,皆不报。

  十五年(崇祯十五年,1642年)六月召对称旨,与蒋德璟、吴甡并相。(有一次召对,黄景昉竭力推荐原右中允黄道周,认为黄道周品质清修,学识渊博,顺便诉说黄道周家贫子幼穷苦之状。思宗心有所动,不久黄道周得赐还故官。)

  明年(崇祯十六年,1643年),并加太子少保,改户部尚书、文渊阁。南京操江故设文武二员,帝欲裁去文臣,专任诚意伯刘孔昭。副都御史惠世扬迟久不至,帝命削其籍。景昉俱揭争,帝不悦,遂连疏引归(在阁仅10个月)。

  (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年],明亡)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监国,旋称帝,是为隆武帝)时,召入直,未几,复告归。

  国变(唐王失败)后,家居(以著述为事)十数年(清·康熙元年,1662年)始卒。

  著述

  清·乾隆《泉州府志》称其“文尚古奥,诗亦洪壮”。著有《馆阁旧事》、《读史唯疑》、《宦梦录》、《经史要论》、《经史汇对》、《双声叠韵谱》、《古今明堂记》、《制词》六卷、《东崖诗稿》四卷、《鹿鸠咏》、《燕楚游咏》、《国史唯疑》、《馆寮十志》、《读诸家诗评》、《御览备边略》等十多种。

黄梦松(1579~1637)

  南安十七都埔头(罗山埔心村)人,明朝进士,累官浙江京衢江兵备道、副检察使。

黄克晦(1524-1590年)

  字孔昭,号吾野山人,生于明·嘉靖三年甲申(1524年),惠安崇武人,以号行于世。明·嘉靖、隆庆、万历间著名的诗人,是个没有功名的“山人”。兼擅书、画,世人称之为诗书画“三绝”,名气很大。凡作山水,唯画一人。尝曰:“林泉野趣,第吾钦略。”因自号吾野山人。

  祖籍漳州龙溪县。明代行卫所制,洪武二十年丁卯(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经略福建,抽三丁之一为沿海戍兵防倭,置卫所以备防御。其先祖黄养赐是时始迁崇武。其父黄晚,字元曦,号兰轩先生,性恹旷,不窥生事而家贫,独好观诸子百家、方技稗谐诸书;善鼓琴,通医书,是个胸有大志而又不拘细节的名土。黄吾野自幼耳濡目染,加上资质聪慧,小时读书“即出惊人语”。

  崇武为惠邑濒海重镇(明代属永宁卫),地处泉州湾与湄洲湾交界,为我国东南沿海的海防要隘;地势雄伟,风景秀丽。“海静山空,则浑涵太虚,肃气时临,则狂澜惊波。”黄吾野生长其间,沐浴水色山光,接受大自然的熏陶。他自幼对美好的事物都有一种特殊的感悟。小时候酷爱绘画,常于“沙岸上画沙作山水景物”。师事自然,接受自然的洗礼,使其日后形成胸襟旷达、豪放不羁的“海客”襟怀。

  黄吾野十多岁时随父客居永春。因其神思慧语而结识了一位姓李的藏书家,受其赏识,让他到家中博览群书。吾野在他的书斋“昆仑圃”中读书十载。“昼闭户,夜焚膏,若诸生治举子业”。“故于子史百家,多所淹贯”。除沉酣于古籍,他也不忘临模古今画谱字帖。他以后所写下的诗作有许多是以题画为题材的。

  由于天资聪颖,抱负不凡,其画造诣日深。他后以画投颜范卿。颜范卿,字廷渠,永春人,明·隆庆年间任九江郡丞,后官至左史。“颜曰:子画工矣,然一艺士也,何如学诗?诗工,则画非徒艺也。乃于颜左史家学诗三年,尽窥唐人之奥。”

  黄吾野诗成后回到故乡。从此,崇武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成了他吟咏的主题。“叶舟随意观沧海,门外春潮日一回”;“扶桑夜半赤日升,东湾银涛色如赭”;“别有楼台除蜃气,邻居恍惚隔情川”。其诗旷意高古,有唐人形迹。所以无论是家乡缙绅词客,还是远近的隐逸高人都求与其联袂唱和。同井里的张鸥波、张得山等尤和他来往甚密。其中张得山,“吾野素高其趣,为题《海山渔樵图》并歌以赠之”。他们还合力修复业于荒圮的云峰庵隐居其间,相与唱和。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四月,倭寇攻占崇武城,黄吾野全家搬到泉州城中避难。黄吾野与詹仰庇结为朋辈;与俞大猷有深交,诗篇唱和。当地官员和学土名流歆羡他的才华,争相结识,要和他词章唱酬,但他无意于追逐功名利禄,决心仿效司马迁遍游名山大川,以丰富生活,扩展视野。

  隆庆间(1567—1572年),黄吾野离家出游。曾从颜廷渠到江州,两入粤,转吴楚,适金陵,历齐、鲁、豫、燕、赵,登泰、衡、嵩、华诸岳,以及匡庐、武夷,足迹几遍全国,见识和诗因之大进。所到之处,咏景抒情,多和名士唱酬,当时的名诗人如金陵焦从吾等都曾与他联章唱和。往江州有《匡庐唱和集》,入楚有《楚游集》,入燕有《北平稿》,还有《金陵游》、《金台诗》、《宛城集》、 《五羊草》、《西山唱》等四十卷,大都散佚。

  游罗浮山(罗浮山位于 广东省博罗县,亦称东樵山)时,其《飞云顶》诗云:“仰见天宇旷,俯瞰坤轴浮。远海露微碧,杯水覆堂坳”。

  他游历嵩山少林寺均留下《少林寺》诗云:
   “雨晴云半出,峰翠辨东西。壁古留僧影,径幽蚀马蹄。
    委苔山果滑,剧霁野禽低。登览还明发,层楼且一跻。”

  万历三年(1575年)四月,黄吾野第一次进北京,在寺壁题诗,为人所传扬,声名大震。据说有一年元宵节,京都大放花灯,他作了一幅《雪里梅花雾里山》的画,轰动都下,受到神宗皇帝的召见,要他留在京城做官。他无意仕途,当得知母亲在家生病时,便离京返乡。回到家乡后,在奉母之余,寻访诗社旧侣,自得其乐。现在泉州清源山、南安九日山、惠安大岞山等处还留有他的石刻诗作。

  万历八年(1580年),俞大猷逝世,黄吾野写诗悼念。

  万历十三年(1585年),黄吾野之母去世。万历十六年(1588年),他已年逾花甲,但仍践京师旧友之约,第二次进京。在京师住了两年,与友人苏紫溪再登泰、嵩二岳。

  万历十八年(1560年)六月间,黄吾野得病回归泉州家中。卧床两个多月,同年八月二十八日于穷愁潦倒中去世。死后葬于泉州东门外凤凰山。

  文学成就

  黄吾野诗集当时已行世的有《金陵稿》10卷,《北游草》、《蓟州草》各6卷,《宛城集》3卷,《匡庐集》10集,《五羊草》4卷、《西山唱和集》及《观风集》7卷,总共有70卷之多。工部尚书黄克纘曾刻其诗于聊城,凡六卷。由于历经变乱,散失不少,现存《吾野诗集》5卷,是黄吾野五代孙象潜整理重刊的。

  由于两宋的积贫积弱,人们希望新的王朝能像盛唐一样国家强大、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明初,诗坛以模仿唐诗为主流,兴起复古的风气。永乐以后,因统治者的喜好,倡导儒雅雍容的风格,“台阁体”诗盛行,柔糜文风占了统治地位。朝野上下一片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之声,豪放刚劲的风格几乎丧失殆尽,文坛上一片凋零。及至明代中叶,为扫除“台阁体”造成的文坛颓风,以李梦阳、李攀龙、王世贞等为首的前后“七子”,在明中叶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此举虽然一肃“台阁体”遗风,但又复陷入只重音调、拘泥格律的拟古泥沼。万历间的“公安”、“竟陵”两派,亦各有不足,走入极端。

  此时,黄吾野崛起海隅,驰骋中原,与之抗衡,比肩争价。黄吾野生活广阔,丰富了他的创作题材,诗作甚多,尤以山水诗和题画诗见长,间或也有反映民生疾苦之作,体裁多样,与当时大家李攀龙、谢臻、王元美及沈加则齐名。其诗发乎性情,止乎礼义;笔力苍劲,蕴藉丰富;体裁具备,格律谨严,音调优美。无疑为当时的诗坛注入一剂新鲜的血液。

  与他同时代著名的诗人、四明沈明臣称其诗“情自景生,语必自铸,字不虚设,日新造构……睹之若虚,即之必有,执之无着,察之自呈。盖才情高邈,臻侣密致。故格调优美,音律铿锵,气完而神定,色浑而味永……”(《清源文献》)。

  王元美尊崇他:“山有武夷,人有孔昭。”

  俞大猷赞扬他:“精思若得鬼神功,无敌应登李杜坛。”

  清·乾隆时惠安知县黄彬对他尤为心折,凭吊以诗:“三绝螺阳老布衣,当年姓氏动京畿……凤山无数累累冢,独拜先生七字碑。”

  黄吾野兼擅书、画。画师沈周,笔力苍劲,时称“神品”。明·曾景评他的画道:“大抵非寒江蓑笠之笔,即烟雨柴桑之况,画意与诗情相杂而见。”他的书法造诣亦高,因而有诗、书、画“三绝”之誉。

黄公度(1112年-1158年)

  字师宪,南宋·莆田人,绍兴八年(1138年)状元。

  1138年,黄公度到泉州府任推官,同榜进士、莆田人龚茂良(参见《泉州人名录·龚茂良》)也同时到泉州任南安县主簿;绍兴十二年(1142年)秋,同时离任。离任前夕相约同游九日山,留下《抱琴历高峰》摩崖诗刻一首(参见《泉州山川·九日山》)。

  黄公度一生仕途坎坷。泉州推官离任后,调任平海军节度判官兼(泉州)南外宗正簿,后除秘书省正字。为官清廉,因忠言直谏而受秦桧排斥,罢官归家,后为主管台州(今浙江临海)崇道观。秩满,为广东肇庆通判。秦桧死后,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被召赴阙,授考功员外郎。由于在肇庆已患病,无及时治疗,入朝不到一年,卒于位,终年48岁。

  著有《汉书刊误》、《知稼翁集》等。

  黄公度是历史上官职最低的一名状元。龚茂良与他“辱交最久,知公平生尤详”,对他怀才不遇,仕途坎坷的人生,愤恨不平,为其写了传略。

黄龙御

  字道孝,号新阳,明·德化西关后场人。岁贡。家贫苦读,善书法,工声律,旷逸清高。以岁荐授寿宁训导,升教喻。九仙山弥勒洞外岩壁有其诗刻。

黄岩孙(1218~?)

  字景傅,号苍磐,南宋·惠安人。明·万历《泉州府志·卷十七》有传。

  岩孙生于仕宦之家,曾祖翰,进士及第,任柳州知府,祖□,国子监出身,授商州通判,父佑,太学生,赠奉政大夫。

  岩孙禀性异质。幼承家学,(南宋)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初授仙溪(今仙游县)县尉,历任尤溪知县、福州通判,迁宗正丞。

  岩孙任仙溪(仙游)尉时,百姓追念前任县尉段全、凌景阳二公,岩孙作思贤堂,并撰《仙溪县尉厅思贤堂记》。记云:“事俗而不自为俗者,学充于事也。官庳而不自为庳者,人大其官也。”他为官,一以义理之学为政。在任期间,“兴学校,通水利,建桥梁,修邑(仙游县)志。”“邑志”指《仙溪志》(参见《泉南著述·仙溪志》),保存仙游一邑史实。

  咸淳年间(1265~1274年)调任尤溪县令,修建南溪书院,建四斋及讲堂,供学生入学学习。又作夫子燕居堂。

  岩孙受业于理学大家朱熹,精通理学,曾为朱熹《太极通书》、《西铭》二篇作注疏。又把朱熹与门人问答、书语及诸儒之说有创见者,其间亦说明自己的理解,分门别类编辑成《性理辑解》一书,刊于书院。他任福州通判时,又校刊《真西山读书记》、《性理集注》等书及诗文集100多卷。其中《仙溪志》影响最大。

  黄岩孙的道德文章,历来受到人们的尊敬。明·何乔远《宋·进士黄岩孙故居》对黄岩孙作出了高度的评价。诗云:
       “灵秀山前日欲西,□杯怀古未分携。
        钱□蜀昶有诸国,宋苇秦皇是此溪。
        莫道沧江千里远,速将峦岳一峰齐。
        诸贤惟有岩孙在,笑杀群峰压吕稽。”



黄宗汉(1803~1864年)

  字寿臣(一说字季云,号寿臣),清·泉州镇抚巷人,嘉庆八年(1803年)生。七岁丧父,由嫡长兄黄宗澄(嘉庆二十四年举人)教养成长。

  十七岁中秀才,十八岁中举人副榜。道光十四年(1834年)正式中举,道光十五年(1835年)联捷进士。

  初选庶吉士,散馆改兵部主事,充任军机章京,历任员外郎、郎中,升御史、给事中。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出任广东督粮道,调雷琼道。历山东、浙江按察使。任御史时,多所弹劾。云贵总督桂良昏庸废事,只因他的女儿是皇弟恭亲王奕昕的福晋(王妃),无人敢言。黄宗汉不惧权势,上疏弹纠。

  咸丰元年(1851年),黄宗汉迁任甘肃布政使。

  咸丰二年(1852年),擢升云南巡抚,未到任,又调浙江巡抚。上任后,正逢湖州漕粮搁浅,改留变价,亏银30多万两,布政使椿寿情急自缢。黄宗汉疏清原米按新辟漕运路线运送京师,获得允准,保证京城的粮食供给。

  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黄宗汉分兵江苏、安徽境内,堵截太平军进入浙江要道。小刀会在上海起义,切断海运,黄宗汉建议改在江苏浏河受兑,使漕粮顺利北运。清军重兵驻江南,后勤任务十分繁重,黄宗汉致书专办军务的钦差大臣向荣,建议江、浙、赣三省按月定额接济,有效地解决江南大营军饷难题。

  咸丰四年(1854年),文宗赐御书“忠勤正直”匾额,特诏褒奖,提升四川总督。黄宗汉在四川总督任内,积极镇压少数民族的反抗。因未经常向朝廷奏报政务,累遭诏斥,降级降品。

  咸丰六年(1856年),被调回京都补内阁学土,兼刑部侍郎、顺天府(今北京市)尹。

  咸丰七年(1857年)冬,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广州沦陷。黄宗汉任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他力主抗击英法联军,沿途广招义勇。经过家乡时,募集神枪手,集中一二千名准备调用。到广东后,驻扎在惠州。联络绅民,办团练兵,设立团练总局。在籍侍郎罗淳衍、京卿龙元僖、给事中苏廷魁与他密切配合,锐意收复广州,时人称之为“一督三绅团”。他们张贴告示,大造舆论,激励士气,同时禁止华人为洋人雇佣,断绝对敌人的接济与贸易;号召军民“如敌军进入境界,枪杀勿论”。并悬赏格,凡做内应帮助光复省城或擒获敌首巴夏礼者,给予重赏。当敌人侦知“明则三绅出头,暗则一督主意”时,威迫清廷撤办他们。黄宗汉身处逆境,仍坚持抗御外侮。

  咸丰八年(1858年)五月,英法联军再犯天津,清廷府签订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广东新安镇(今宝安县)乡勇义愤填膺,杀死几个张贴告示的人。敌人恼羞成怒,调兵攻陷新安镇,并称“和议既成,而一督三绅仍作梗和议,必须查撤”。清廷府认为黄宗汉“有碍和局”,免去他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之职,调任四川总督。不久,黄宗汉被召回京城,改以侍郎后补。

  咸丰十年(1860年),授吏部侍郎。黄宗汉在京期间,与载垣、瑞华、肃顺等过往甚密,经常商议救亡大计。当英法联军进迫北京时,文宗与宠妃那拉氏逃亡热河承德,留恭亲王奕昕与敌人议和。黄宗汉为图救亡,力阻帝妃回京。因此,那拉氏对他恨之入骨。

  咸丰十一年(1861年),那拉氏被尊为慈禧太后。她勾结奕昕杀害载垣等八大臣,黄宗汉也因“迎合载垣,行为不端”而获罪,被革职并宣布永不叙用,追回“忠勤正直”匾额。

  黄宗汉在京两年,杜门谢客,自号“望云老人”,日搜秘籍,潜心学问。

  同治二年(1863年),得陈庆镛延请主讲泉州清源书院,挈领家眷及数万卷书南归。途经上海县得病,寄寓泉漳会馆。

  同治三年(1864年)正月,黄宗汉在上海寓所病逝。墓葬泉州涂门外赤土山村。所著有《筹防纪略》、《筹海纪略》等。

  故宅位于泉州市区镇抚巷门牌52-62号的黄宗汉故宅群,布局巧妙合理、雕琢精美;室内外厅堂陈设奇珍异品,古色古香,玲珑别致,富有特色。它是泉州古城集民间人文景观于一体的一个缩影,至今保护完好。

黄伯善

  字达兼,号菊山。明·晋江安平金墩人。领嘉靖庚子(1540年)乡荐,初选昌化(今属浙江省)教谕,壬子(1552年)分校贵阳,官至衢州府同知。著有《菊山文集》、《菊山诗集》等。

黄正升

  字淑彦,明· 南安市丰州人,丰州燕山黄氏五房十世祖,郑成功的姐夫。

   《丰州燕山黄氏族谱》载:“公讳正升,字淑彦。按察使澄曾孙,侍郎养蒙之孙。崇祯末年(1664年),李自成猖乱,弘光登极。公与岳父郑芝龙议恢复,仕至五军都督,封同安侯,加封太子少保,赐蟒玉。保障闽南,驻扎金山,统舟师,入援南都(南京)。所从多族房弟侄,誓死效忠。后与五仆俱被执,殉节。殁之时日莫稽,仅招魂,葬其衣冠。”

  黄正升及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早期的抗清行为,对郑成功后来被赐“国姓”,走上反清复明的道路及光复台湾关系十分密切。

黄慎(1687~1770年)

  字恭寿,别号瘿瓢山人,清·福建宁化人,侨居江苏扬州。以画名世,善草书,又工诗,时称“三绝”,是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有《蛟湖诗抄》四卷行世。

  黄慎曾应巡台御史杨玉波(名开鼎,字峙堂,号玉波,扬州人)之邀赴台湾,因故未果。返宁化前,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冬,顺道游南安等地。《蛟湖诗抄》有五律《过南安买舟止宿梅花山》(见“泉州山川·梅花山”)。

黄凤翔(1538-1614年)

  少名凤翥,字鸣周,号仪庭,晚号止庵,别号田亭山人,明·泉州晋江潘湖人。嘉靖已亥(1538年)诞生于泉州城内熙春铺市曹巷黄宅(今鲤城区通政巷与会通巷交界处,通政小学校址)。墓在泉州东郊田头亭下路虎头山南麓。

  《明史·列传104·黄凤翔》全文如下(括号内宋体案注为版主所加):

  黄凤翔,字鸣周,晋江人。

  (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中举人。)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及第(殿试第二名——榜眼,“泉中科第不乏,明及第自凤翔起”),授(翰林)编修。教习内书堂(教习小内侍读书),(与修撰罗万化、编修赵志臬)辑前史宦官行事可为鉴戒者,(辑录《贞观政要》、《礼经》、《学记》、《月令》、《世子》一些内容成书)令诵习之。

  (万历[1573—1619年]初,黄凤翔参与编修《明世宗实录》。)《世宗实录》成,进修撰(纂修会典,管理诰敕,充经筵官[在皇宫进讲四书五经之官])。

  万历五年(1577年),张居正夺情,杖诸谏者(执政张居正依仗权势,专横独断。江西吉水进士邹元标上疏弹劾,张居正不经中书门下二省,擅自传旨杖邹元标,意想置之死地)。凤翔不平,诵言于朝,编纂章奏,尽载诸谏疏。

  (万历八年[1580年])及居正二子会试,示意,凤翔峻却之。当主南畿试,以王篆欲私其子,复谢不往。

  (万历十年[1582年],黄凤翔升右中允,管司业事。)

  (万历十二年[1584年])屡迁南京国子祭酒(“严课程,绝私情”)。

  (万历十六年[1588年])省母归,起补北监(都城北京任国子监祭酒)。时方较刻《十三经注疏》,凤翔言:“顷陛下去《贞观政要》,进讲《礼经》,甚善。陛下读曾子论孝曰敬父母遗体,则当思珍护圣躬。诵《学记》言学然后知不足,则当思缉熙圣学。察《月令》篇以四时敷政、法天行健,则可见圣治之当勤励。绎《世子》篇陈保傅之教、齿学之仪,则可见皇储之当早建豫教。”疏入,报闻。

  (万历十七年[1589年])寻擢寻擢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充经筵讲官)。

  洮、河告警,(神宗只顾游宴寻乐,正直敢言的人受到排斥,善于阿谀奉承的小人却加官进禄。更严重的是,国家财政收入不是用作用兵养士之资,而是大部分被皇帝和大臣捞去作为“自营私蓄”,或被用来修建寺庙。)抗疏言:“多事之秋,陛下宜屏游宴,亲政事,以实图安攘。为今大计,惟用人、理财二端。宋臣有言:‘平居无极言敢谏之臣,则临难无敌忾致命之士。’邹元标直声劲节,铨司特拟召用。其他建言迁谪,如潘士藻、孙如法亦拟量移,而疏皆中寝。士气日摧,言路日塞。平居只怀禄养交,临难孰肯捐躯为国家尽力哉?昔宋艺祖欲积缣二百万易辽人首,太宗移内藏上供物为用兵养士之资。今户部岁进二十万,初非旧额,积成常供。陛下富有四海,奈何自营私蓄!窃见都城寺观,丹碧荧煌,梵刹之供奉,斋醮之祈禳,何一不糜内帑。与其要福于冥漠之鬼神,孰若广施于孑遗之赤子。”帝不能用。

  廷臣争建储,久未得命,帝谕阁臣以明春举行(嘱咐“毋使外庭”知道)。大学士王家屏出语礼部,凤翔与尚书于慎行、左侍郎李长春以册立仪上。帝怒(认为这是密谕,不宜传出),俱夺俸(三月),意复变。(诸人不敢有言)凤翔又疏争,不报,遂请告去。

  二十年(万历二十年[1592年]),礼部左侍郎韩世能去,张一桂未任而卒,复起凤翔代之。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寻改吏部,(四月)拜南京礼部尚书。以养亲归(神宗以黄凤翔素有清望,不许,再请许之)。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十月)再起故官(南京礼部尚书),力以亲老辞。久之母卒,遂不出(以新衔在籍调用)。

  (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十二月十四日)卒于家(泉州府城南,终年七十六岁)。(讣闻,神宗未及览,复有旨起为南京礼部尚书。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神宗知黄凤翔殁,有旨如例予赐祭二坛,仍加一坛,造坟安葬)天启初,谥文简。
泉州历代黄姓人物传(续)

其他

  黄凤翔从小就学于潘湖仁颖书院,博览群书,精通文史。

  黄凤翔在官在家,以至衰老,子史诗书靡不涉阅,要必终其卷,帙审其条贯,钩其正谬,删其重复,每读一书,辄有论著。为人平易忠厚而狷介,不设道学之名而体道学之实;粗饭果腹,革鞘纳足,苍衫称身,屋宇不事装饰,一生溺于学问,为文深淳尔雅,为故乡名胜写了不少的碑记和题咏。主要著作有《嘉靖大政记》、《嘉靖大政编年录》、《田亭草诗集》、《续小学》、《异梦记》等,还主持编篡万历《泉州府志》。

  黄凤翔八个儿子均在鲤城区繁衍,各自建造宅第。自凤翔起,其家族四代八进士,举人有10人,遂为泉郡望族。

黄徽孕

  字吉臣,号天庵,明末·泉州文山铺人,晋江潘湖籍,万历间礼部尚书黄凤翔孙(参见《泉州人名录·黄凤翔》)。

  明·崇祯九年丙子(1636年)、崇祯十年丁丑(1637年)联捷进士。初授积溪(今安徽省内)令,除奸剔蠢,积弊一清。后调桐乡(今浙江省内)令,冰檗自守,谢绝馈遗。邑旧有漕累,设法征收,用一缓二,民输将恐后行取。

  迁刑部主事。

  黄徽孕在北京任职时,正是明末农民战争蓬勃发展的时候。明·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年),李自成的大顺义军从西安出发,东渡黄河,开始向北京进军;三月抵达北京西大门——昌平,十九日占领北京城,崇祯自缢于万岁山东边歪脖子槐树上,明亡。

  明·宁远总兵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李自成军败退。清·多尔衮打着“义师为尔复君父仇”的旗号,并向清军《约法三章》,即“勿杀无辜,勿掠财物,勿焚庐舍”,进军北京。清军攻占北京后,多尔衮又发表“吏来归,复其位,民来归,复其业”的文告,博得明朝官绅好感。

   此时在北京的黄徽孕、黄熙孕(明·户部主事)兄弟,逃避了甲申之变(1644年)后也官复原职,由清廷重新起用。早已降清的泉州南安人洪承畴(参见《泉州人名录·洪承畴》)总督军务、招抚江南时,黄熙孕升为兵部侍郎,负责招抚福建,使清军入闽“无遗镞染刀”。

  清·顺治元年甲申(1644年),黄徽孕擢监察御史,出抚山西,负责追歼李自成起义军。《泉州府志》载他“开国之初,实嘉赖焉,按顺天综理烦刷,苏息雕敝”。秩满,迁太仆寺卿。

  父瀚中病逝,黄徽孕回泉州守制三年。服除,补原官。后晋兵部左侍郎。

  清·顺治十一年甲午(1654年)典试武闱。深念中枢为天下兵马,居中调度稽核兵饷,条陈过于切直,忌者论奏他抗疏。顺治帝是其奏,斥论者之诬。同年,以病乞休,后卒于家。

  府邸与与后来任湖广按察使丁炜(参见《泉州人名录·丁炜》)的府邸东西并列,在泉州城内花巷,称太仆埕。太仆埕坐南朝北,占地约三亩,为三进三开间砖木石结构,一进的大门刻有“太仆”二字的石匾额。后来门衰祚薄,民国期间凋零破损,任其坍塌。解放后,府第先后被征用,大埕已在现市政府的大门内,建筑物荡然无存。

黄熙孕

  字维敬,号恭庭,明末·泉州文山铺人,晋江潘湖籍,万历间礼部尚书黄凤翔孙、黄徽孕兄(参见《泉州人名录·黄凤翔、黄徽孕》)。

  明·崇祯庚午(1630年)、辛未(1631年)联捷进士。授南海令,清慎持已,慈惠逮民;治赋折狱,具有条理。竖椿门以防海患,饬备战具剿荡海寇刘香。奏条请抚闽军。协同邑绅辟除大道,通潘湖、湖口石路数十里,闾阌永赖行取。

  擢户部主事,转礼部员外,迁仪制司郎中,奉使江西。丁祖忧,服除补原官。

  明·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年),明亡,清军入关进京。黄熙孕、黄徽孕兄弟避过甲申之变(1644年)后,由清廷重新起用,官复原职。时洪承畴(参见《泉州人名录·洪承畴》)总督军务、招抚江南时,黄熙孕升为兵部侍郎,受命招抚福建,仗中枢节以行,使清军入闽“无遗镞染刀”。迁刑部侍郎。

  清·顺治十年癸已(1653年),以年老乞归,弟徽孕亦后一年归,优游觞咏,诗比之二苏。年七十八卒。

黄庭坚

   字魯直,号山谷。南宋·分寧(今江西修水)人。

  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进士,知太和县,授国史编修诸职。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合称苏门四学士。首创江西诗派。有《山谷内集》、《外集》、《别集》。

  曾题九日山《八石蓮花铭》(见《泉州山川·九日山》)。

黄润

  字以诚,号东石,明·晋江人。正德十六年(1521年)进士,官至山西左参政,分守潞安。著有《经济备考》、《东石漫稿》。

黄河清

  字应期,别号蓮峰,明·南安人。

  十岁能文,以奇童称。弱冠,登弘治十五年壬戍(1502年)进士,官吏部郎中、太常少卿、南京右通政使。清节自守,典选得人。博学雄才,俯视一切,以文章名于弘、正间。与王阳明、湛井泉、李崆峒、边庭实等相颉颃。居家为乡民筑永利圳。卒于官。

  著有《蓮峰集》传世。

黄克纘 (1550—1634年)

  字绍夫,号钟梅,明·泉州晋江二十都梅林乡(今石狮市永宁镇梅林村)人,生于嘉靖二十八年(1550年)十二月。

  自小聪明机智,胆识过人。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犯永宁,兄被逮,黄克缵时十二岁,“慷慨对贼,愿请代兄死,贼奇而释之”。

  万历四年(1576年),黄克缵乡试中举;万历八年(1580年)进士。初任寿州知州,后擢刑部员外郎,出知赣州府,累官山东左布政使。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升任右副都御史,巡抚山东。

  日本攻陷朝鲜时,山东守臣议增兵,令六郡百姓捐军饷45万两,罢兵后仍年征26万两,百姓不堪重负,黄克缵奏请罢之。

  境内济宁、金乡沿河15州县发生水灾,黄克缵请折漕栗救济灾民。由于黄河堤决,河道北徙,济宁及鱼台、单县民田淹没无数,年赋十万两银无法缴交。黄克缵曲加谋划,用其他财赋充填,减轻百姓负担。

  明·神宗为修建遭火焚毁的乾清、坤宁二宫及皇极三殿,加紧向地方派款。其中尤以矿税为最,大批内监四出坐索收税,搜刮盘剥,搅得民不卿生。黄克缵明查暗访,掌握确凿罪证,上疏论劾山东税使陈增贪赃枉法,其爪牙杀人劫财,奸污妇女,以及临清税使马堂每年课征16万两白银,实际上缴内廷不及半数,余者中饱私囊等贪赃枉法罪行,请求给予惩办。同时建议将所没收的赃款,用以修理黄河堤岸。疏上,不报。

  灾后,山东连年歉收,税收却依旧催科。黄克缵力为调剂,与民裁阔狭、蠲烦苛,惠政甚著。

  后多次平盗,因功擢升兵部尚书。

  万历四十年(1612年),诏以故官参赞南京机务。因遭御史李若星、魏云中无端弹劾,遂归家候命,居三年,才正式上任。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冬,宫中隆德殿遭火灾。黄克缵抓住时机,上疏力陈弊政,痛述20年来,税使四出,搜刮民财,百姓为缴纳捐税,卖妻鬻儿,而宫中大兴土木,奢华挥霍,耗尽民间膏血;守卫边疆的战士,却饿着肚子上阵,月粮积欠数百万。同时陈诉由于连年灾荒,有的地方已经到了父食其子、妻食其夫的惨境,切望神宗皇帝“大悔前愆,一更旧辙,收罗人才,以济时艰,罢税停织(捐),与民休息,大涣居积,以安边疆”。疏上,又不报。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召黄克缵理京营戎政,后改刑部尚书。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受神宗顾命,褒为“安邦固本大臣”。不久,复受光宗顾命。

  天启元年(1621年)冬,加太子太保;越年,再次出任兵部尚书。

  其时,朝廷正为“三案”——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谋杀太子的“梃击案”、光宗致死的“红丸案”和光宗死后的“移宫案”纷争,两派每每为各自利益,互相攻讦。黄克缵则执意持平居中,两不依附,常常弄得两头挨骂,有时甚至连卷入派系斗争的熹宗亦感不悦。但黄克缵认为,“受职自有定分,名节千古不磨”,还是坚持自己的见解。后以病请归,诏加太子太傅。

  天启四年(1624年)十二月,熹宗召黄克缵为工部尚书。

  其时宦官魏忠贤权倾朝野,又值朝中重建三殿。黄克缵裁魏珰(魏忠贤)紫阶石费30万两,魏珰又取南畿旧殿废铜。黄克缵曰:“留都定鼎之所,谁敢萌不臣之心迁其重器者?”声色俱厉。魏珰益怒,遂引疾归。

  三殿建成后,加封黄克缵太子太师,不受。

  崇祯元年(1628年),魏党垮台后,黄克缵起为南京吏部尚书,不就,复遣官存问。

  崇祯七年(1634年),黄克缵于家中去世,谥襄惠。墓葬南安二十三都上坝山。

  著有《数马集》、《杞忧疏稿》、《性理集解》、《百氏绳愆》、《春秋辑要》和《古今疏治黄河全书》4卷。

黄贻楫(1850-1900年)

   字远伯,号霁川、济川,清·泉州承天巷内人。两广总督黄宗汉之子。

  同治元年(1862年),其父黄宗汉因累肃順案,吞金自尽,黄贻楫伏阙上书辨冤,时称孝子。

  同治十三年(1874年)探花进士,初授翰林院编修,后任馆阁校勘。笃志文法,励精图治、多谋善断,力为贤良伸张正义。转任刑部主事,严辞慎处。历官湖北侯补道,复调礼部主事,精研古学,校注古籍。

  光绪元年(1881年)入值南书房,不久任广东学政,在任期间,整顿学院,奖掖人才,累官至太史。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十月,义和团运动兴起,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先是利用义和团杀洋人,后又利用洋人杀义和团。在这场斗争中,黄贻楫力劝朝廷对外宣战,但未被采纳,便弃官归里,任泉州清源书院山長。同年卒。

黄梧阳

  字喈南,清·泉州人。道光十七年(1837年)拔貢。咸丰二年(1852年)举人。

黄搏扶

  字祝堂,泉州人,清末进士,官朝仪大夫。

黄士珍

  清·泉州人。

  1661年,郑成功抗清主力东渡台湾。为截断沿海民众对郑氏粮饷、油、铁、桅船的接济,康熙接受黄梧(郑氏的降将,封海澄公)建议,于1661年8月下诏,宣布沿海大规模迁界。10月,福建、浙江、广东、南京四省近海处,各移内地30里。令下,即日百姓挈妻负子,载道路处。其界处居室尽放火焚毁,片瓦不留,民死过半,枕籍道途。即使一二能到达内地者,也无担石之粮,苦不堪言。兴化、泉州、漳州三府最为惨烈。为了修挖界沟,筑界墙、建城寨、立墩台哨位,强征沿海千万民夫。守界弁兵见有人越界,一经发现,格杀勿论。

  迁界令下,黄士珍(字邦仕)的房子恰好在界外,其母早逝,其父正病危在床,一时走不了。他苦求巡界哨兵,给予多住几天,待父辞世,再从界外迁入。十日后,父病故,士珍一贫如洗,只好用房子的扇翼作棺木草草收埋。最后离开了这块生养他的土地。

  十年后黄士珍又潜入界外,把双亲的遗骸装入瓦棺,准备带回界内安葬时,被守界哨兵抓住,他痛哭流涕,孝子之义感动了他们,便刀下留情将他放回。

  迁界后,黄士珍无以为生,生活煎熬,令父母遗骸无法入土奉安,他只好将二甓藏于石罅中,时常去哭泣。乡人见状,非常感动,舍出一块地供埋葬其父母遗骸。

  黄士珍在贫困中倾心竭力培养子女。长子志文、三子朝章皆急公封儒林郎。次子朝阳中试举人后,出任长寿(今四川长寿县)知县。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黄士珍赠儒林郎,其孝义旌表立祀,安溪李光地次子李钟侨(康熙壬辰进士)为他立传。泉州古榕巷东段“天旌孝子祠”有“天旌孝子”匾,即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为表彰黄士珍之孝义,有司赠予的。

黄际良

  名克藏,字豪亭,清·永春县卿园(今石鼓镇卿园村)人。

  乾隆间(1736~1795年),黄际良壮年到吕宋(菲律宾)经商,来往于吕宋、广东和福建之间。中年时,已颇有积蓄,仍继续奔波。

  有一年,黄际良备足货物,搭货船离开大陆要到吕宋售卖。同船有100多名农村失业者,是想到南洋谋求生计的。货船航行到第六天上午,海上突起狂风浊浪,水手砍倒船桅,船身失去控制,随风浪飘泊颠簸了三天三夜,最后被风浪送到苏禄岛。

  苏禄岛是海盗巢穴,盗首丐无集合党羽围袭。海盗绑架人的目的在于勒索财物,没有财物的,就将其当做“猪仔”贩卖。黄际良苦苦哀求,把随带全船货物作为自己和水手们的赎金,海盗也就当场将他们释放了。其余100多人因无钱可以自赎,将被押走,驱入深山垦荒。100余人同声哀啼,黄际良于心不忍,再三向盗首丐无恳求,愿筹集资金来替他们赎身。丐无为其感动,允诺暂不将“猪仔”贩卖,议定每人赎金100元,限定时间取赎,双方对天立誓而别。

  黄际良脱难回家,为兑现誓约,变卖所有财产筹集1万余元资金,如期到苏禄岛交给丐无。丐无也信守誓约,将这100多名“猪仔”释放。黄际良为救同船难侨,家徒四壁,但并不灰心,向亲友借贷资金,重新到吕宋经商,后来仍然发家致富。

  黄际良享年94岁,子孙繁多,代有闻人。多年后,其族人经过江西省住宿某旅馆,馆主询问其籍贯姓名,知为永春黄际良族侄,即有老叟来请至其家,热情款待,指堂上画像说:“此吾祖恩人黄良官(即黄际良)也。”

  黄际良事见永春《卿园黄氏族谱》、民国《永春县志》。

黄居中

  明·晋江安海人,黄虞稷(参见《泉州人名录·黄虞稷》)之父。

  万历十三年(1585年)举人。初授上海县教谕,后迁南京国子监丞,遂全家徙居江陵(今南京) 。晚年特建“千顷斋”,用来珍藏书籍,毕生所收书籍达6万余卷,著有《千顷斋集》、《千顷斋藏书目录》、《文庙礼乐》等。

黄虞稷(1629-1691年)

  字俞邰,号楮园,清初晋江安海人。 明末清初泉州著名藏书家。生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黄居中之子(参见《泉州人名录·黄居中》)。

  黄虞稷受父亲黄居中熏陶,从小刻苦向学,嗜书成癖。七岁能诗,有神童之称。十六岁入江宁郡学,博览群书,于典籍“问无不知,知无不举其精义”,被当地藏书家丁雄飞视为知已。

  时值清兵大举南下,江南战乱频仍,许多名家珍藏版籍散失殆尽,黄虞稷千方百计慎守先世藏书,幸得保全。他还广泛搜购他人流散市上的藏书,充实自己的珍藏。几年间,黄虞稷在其父黄居中千顷斋藏书六万余卷的基础上,增至八万多卷,成为江南屈指可数的大藏书家之一,连当世名儒、藏书家钱谦益在编纂《列朝诗集》时,也得向其借书,因之得以“尽阅本朝诗文之未见者”。

  黄虞稷拥有丰富的藏书,从不矜啬,公之同好,互相研究考订。他“常与江左诸名士约为经史会,以资流览,借阅者无虚日”。他又和好友丁雄飞等人建立“古欢社”,尽出家藏秘本,互通有无,相与质疑问难,参订发明。

  为使当时历劫幸存的珍贵版本书籍得以广泛流传,黄虞稷还会同藏书家周在浚,共同发起征刻唐宋秘本藏书。他们从各自家藏中精心挑选出唐、宋秘本96种,详加校订,编成《征刻唐宋秘本书目》一卷,刊刻发布,广泛征求有财力的有识之士刊印出版,希望以此带动海内藏书家,共出所藏珍本。

  此一举动,得到许多学者的积极响应。朱彝尊、魏禧等五人联名发表《征刻唐宋秘本书启》,张芳还专就此事撰文,愿天下人共襄盛举。

  不久,纳兰性德刊刻《通志堂经解》,首先收入黄虞稷和周在浚提供的经部书籍。其后,在官纂《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和私刊《知不足斋丛书》中,又陆续刊印《征刻唐宋秘本书目》中的绝大部分珍籍。

  黄虞稷利用家藏的珍本,常与当时的名士学者论事校书,视野大开,学识益广。龚佳育是金陵藏书兼刻书的名家,黄虞稷在他府中立馆,一面教其子弟,一面为其校书。龚氏刊行的《授经图》、《春秋纂例》诸书,大都经黄虞稷校正。

  在校订藏书中,黄虞稷看到《宋史·艺文志》载止于南宋·咸淳年间,辽、金、元三史《艺文志》均付阙如,虽在《文渊阁书目》和《国史经籍志》诸书中略有记载,却又大都“草率”“诞妄”,不足为凭。至于有明一代,尽管作者辈出,著述闳富,却无一完备的书目。遂在他父亲所撰6卷《千顷斋藏书目录》的基础上,重编成《千顷堂书目》32卷。主要补录明代著作,并附载宋、辽、金、元四代著述所阙,同时在每条书目下,尽可能地记述作者爵里、字号、科第,有的还略志该书的内容或编撰的情况。

  《千顷堂书目》全书按经、史、子、集四部排列,总计收录明人著作14000余种,附载宋、辽、金、元四代著作2400余种,使南宋末以至明代数百年间所有学人士子纷然杂陈、汗牛充栋的著述,初步条分缕析,“灿然大备”。

  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廷特命内外大臣推荐人才,开博学鸿词特科。黄虞稷以“博雅能文”,尤深谙经籍目录之学被推荐进京。未及应试,忽报丧母而奔归守制。

  康熙十八年(1679年),开馆纂修《明史》,由内阁学士徐文元(玉峰)担任监修总裁。徐文元以黄虞稷学问深博,文笔雅健,特荐举参与纂修。黄虞稷乃以布衣入翰林院,食七品俸禄,就任《明史》纂修官。

  黄虞稷在明史馆,分纂《列传》和《艺文志》。在编纂过程中,他以自己的《千顷堂书目》为底本,利用史馆的有利条件,博采诸家书目,去其繁杂,辑其未备,反复考订,纂成《明史·艺文志稿》。明史总裁王鸿绪依据黄虞稷的《艺文志稿》进行删改、增补,砍掉宋末、辽、金、元四代附载著录,编为《明史稿·艺文志》。其后张廷玉又按此稿校订,改编成后来的流通本《明史·艺文志》,黄虞稷原编的《明史·艺文志稿》却湮没失传。

  然而,《千顷堂书目》却一直以钞本形式广为流传,并先后得到朱彝尊、杭世骏、卢文弨、吴骞诸等学者的推崇和校补,日臻完善,成为中国目录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著述。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黄虞稷兼任《大清一统志》的纂修官,负责纂修福建全省分志。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大清一统志》的总裁官徐乾学乞假回乡,特旨准带《一统志》稿回昆山总纂。徐乾学疏请准带黄虞稷“随往相助,一如在馆供职,庶编辑易成”。黄虞稷随徐乾学往太湖包山书局编纂《大清一统志》。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大清一统志》的总纂工作基本完成。

  康熙三十年(1691年)七月,黄虞稷积劳成疾,抱病回归江宁(南京),到家仅5天便与世长辞。

  黄虞稷诗文颇称雅健,王士祯、毛奇龄等人时常称赞他的诗作。毛奇龄在答赠他的诗句中有“秋尽论诗逢沈约,年来讲《易》有田何”的称誉。

  黄虞稷天性孝友、好义。康熙十七年(1678年)应召进京,路过山东,看到山东旱蝗成灾,饿殍遍野的惨状,随即为民请命,报请有司施赈救济。南京旧有福建义冢,因年代久远,葬无隙地,黄虞稷带头捐资购地,扩充地域。清初,福建沿海战乱,有许多福建籍妇女被掳到南京贩卖,黄虞稷即会同好义者集资为其赎买,并遣送回籍与家人团聚。故里有敦善堂,专行济药、施棺善事,他亦时加资助。

  黄虞稷祖籍的故居在安海镇朝天境,祖宅门首原悬有木刻楹联一对,曰:“一篇书目传千顷;十则家规韵五言”。

  除《千顷堂书目》外,所著有《我贵轩集》、《建初集》、《朝爽阁集》、《蝉巢集》、《史传纪年》和《楷园杂志》诸书,但大都失传。

黄谦

  字思逊,号柏山主人,清·乾隆、嘉庆间南安官桥文斗村人。

  出身书香门第。叔父黄大振,乾隆间岁贡,乾隆、嘉庆间任陕西兴安府学。黄谦未登科举,而于音韵学有较深的研究,尤其对泉州方言的研究用功最深,嘉庆五年(1800年)著《彙音妙悟》一书,创“三推成字法 ”,是系统保存泉州方言词汇的地方韵书,也是我国认识汉语应走拼音化道路的第一人。

黄玑

  字允衡,明·泉州南安人。明·弘治八年己卯(1495年)举人,官清远知县。

黄养蒙

  字存一,号小竹,明·南安人。嘉靖二十年(1541年)进士第二名。官至南北二京户部侍郎。钦赐祭葬。

黄鼎象

  字毓铉,号朝台(《南安府志》作“朝吾”)。明·南安人。神宗万历十三年(1585年)举人。官南雄府(在今广东省北部)通判。有《清源居士集》。

黄培松(1855~1925年)

  又名尔琴,字贤礼,号菊三,清末民初·南安县仁宅乡后坑垄村(今属洪梅乡)人,咸丰五年(1855年)出生,祖籍安溪尚卿。

  少时习文,应泉州府试,屡试不中。因身体魁梧,膂力过人,便弃文习武,拜晋江罗溪(今属洛江区)武举人黄纪堂为师。

  光绪二年(1876年)丙子科武举,黄培松获乡试第二名;光绪六年(1880年)庚辰科武科会试,获第一名;殿试钦点状元及第。相传黄培松殿试时,使用兵器是大刀,舞弄中突然失手,大刀几乎着地时,他灵机一动,用脚踢起,继续飞舞。事后,考官召问此法,他回答魁星踢斗。考官认为其武艺有独创,状元便为他所得。

  黄培松初授花翎一等侍卫。不久,出任广东参政、游击,旋升琼州总兵,记名提督。以军功赏“卓卓勇巴图鲁头品顶戴”。

  宣统三年(1911年)三月二十九日,中国同盟会根据孙中山主持制定的计划,由黄兴率领革命党人在广州举行起义,进攻两广总督衙门。两广总督张鸣岐调集大批清军前来镇压。革命党人与清兵展开鏖战,因力量悬殊,牺牲和被俘100余人。被俘的革命党人受审时,黄培松以协督职务参与审判,并受命为监斩官。黄培松会审革命烈士,引起泉州革命党人的愤慨。武昌起义后,泉州革命党人发动群众将泉州开元寺前为黄培松中状元树立的状元牌坊拆毁。

  民国二年(1913年),黄培松为福建护军使,驻福州。民国四年,厦门革命党人组织反袁起义失败,黄培松任福建漳泉总司令,驻厦,加强镇压革命党人,并与厦门豪绅、商会总理黄世金勾结,破坏革命,时称“二黄”。革命党人为密除“二黄”,派杨子熙行刺黄世金,又派庄汉民利用黄培松来泉之机,途中拦截,但均未成功。

  民国五年(1916年)6月,袁世凯执政,萨镇冰为福建清乡督办,举黄培松为会办。黄培松目睹革命党人为国捐躯的壮举、清政府的腐败、袁世凯的卖国、南北军阀的混战,对时局的认识有所提高。由此凡事持重,不滥施刑杀。国民政府为此赠以“培威将军”称号。

  民国十一年(1922年),黄培松辞职解甲,隐居厦门,倡建厦门江厦祠。

  民国十四(1925年)年,黄培松病卒于福州。子二:长子黄孟奎,曾任福建省教育厅长;次子黄曼士,迁居新加坡,在侨界颇有影响。

黄仁颖(900-962年)

  字福佑,号潘湖翁,五代·泉州晋江潘湖人。父黄珦,字玉卿,官大理评事,二夫人欧阳氏所出。

  黄仁颖家居潘湖,幼敏慧好学,善诗文。少年时代自耕自作,每日清晨时常登上狮山甲第亭攻读。

  《太平广记·卷407·草木2·异木·登第皂荚》转录《稽神录》曰:“泉州文宣王庙,庭宇严峻,学校之盛,冠于藩府。庭中有皂荚树,每州人将登第,则生一荚。以为常矣。(后)梁·贞明中,忽然生一荚有半,人莫谕其意。乃其年,州人陈逖进士及第,黄仁颖学究及第(贞明三年917年春闱,陈逖、黄仁颖通过会试;贞明四年918年,陈逖中状元,黄仁颖进士科落第)。仁颖耻之,复应进士举。至(后唐)同光中(同光三年,925年),旧生半荚之所,复生全荚。其年,仁颖及第(黄仁颖同光三年通过会试,后唐·天成二年927年高中丁亥科状元。该科取进士23人)。后数年,庙为火焚。其年,闽自称尊号,不复贡士,遂至于今。”

  黄仁颖荣登状元衣锦还乡月余,又赶回后唐京都洛阳参加吏部试。初授编撰、校书郎。

  这时,后唐正处于方镇叛乱、中原扳荡时代。明宗李嗣源闻黄仁颖甚为知名,在当朝丞相冯道荐辟下,特召入凤阁辅助,随即赐为护銮学士。然李嗣源一介武夫,目不识丁,枢密使安重也识字不多,常读不通奏疏,明宗无奈,只得置端明殿学士。黄仁颖清廉俭朴,一生信奉欧阳詹的文章德业,深得明宗赏识,也为朝臣们所敬重,先后历迪功郎、四门学正。然遭宰相安重排挤,被贬为中书舍人。

  长兴四年(933年),明宗病殁;十二月,闵帝李从厚即位;翌年四月,李从厚义子李从珂发动兵变,攻进京城洛阳,夺取帝位,朝政由宰相冯道与赵凤主共同主持。黄仁颖又历后唐·未帝李从轲、后晋·石敬瑭朝,迁主客郎中,累官至端明殿掌院学士,负责通读和协助处理奏章。

  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十二月,黄仁颖见朝政无所建言,便辞官归晋江潘湖欧厝里。

  北宋·建隆三年(962年)十一月,黄仁颖卒于家,享年62岁。南唐主·李煜赏其才,特赐黄仁颖谥号“文杰”。其裔以欧阳为氏。著有《黄状元文集》五卷。

  其诗《新都行》载于《中华姓氏诗选·黄氏卷》:
   “缥渺空中丝,朦胧道傍树。翻兹时间吹,惹彼花上露。
    悠扬丝意去,苒蒻花枝注。何计脱缠绵?天长春日暮。”

  北宋·大观四年(1110年),潘湖乡人为祀以“不二争第一”、“文章德业双馨”的黄仁颖,里人欧阳珣率欧阳族人鸩资倡建潘湖仁颖书院,以志前贤。

黄守魁(1551-1621年)

  原名一鲁,字国参,又字君贤,号哲斋,晚号滨南,明·泉州晋江潘湖人。

  嘉靖(1522—1566年)间,倭寇剽掠,为避征役,幼随父日章与母匐伏于南安白鹤山,戈戟间亡失,被贼获去,欲挈之东,其祖父天伦贷金赎回。读书不沾沾章句,志在四方,适有欲入都门者,与偕行,寓长安四、五年,试中书岁满,例出为郡判。未周年,黄守魁即投笔弃去书箧,读太公阴符诸书,务为天下敌,乃隶籍于南安鹤山密云中,卫执武经。

  万历七年已卯(1579年),黄守魁应顺天试,中式第四名武举,效用于蓟辽总督。万历十年壬午(1582年),复举顺天试;至万历十七年已丑(1589年),遂成进士,殿试一甲第三(武探花)。计前后诸武试暨进士,挂名不出四名之外。

  黄守魁初授南京浦子口守备操抚,王用汲见而奇伟之,升河南都司佥事;调江西,升四川都司驻建昌,从征土酋杨应龙,叙功加秩。升大同参将,转福宁参将。擢广西参将未任,调松潘副将,征建南有功,执世职土豪不用命者,置之法,恩威大著,升四川正总兵官。

  天启元年(1621年),升南京五军右府,实授骠骑将军。秋,复有援辽之命,升南京大总督。催调汉士兵,偕监军提戈而前,至重庆,俟抚军交兵即行。适是时,土酋奢崇明作乱,突杀巡抚徐可求,道守令将并死者四十余员。时各兵已出川江。黄守魁仅留麾下数百在舟中,仓卒闻变,戎服登岸搏战,手刃枭贼,贼众吾寡,难与匹敌,为贼酋所迫,前至重庆阅江楼。黄守魁高坐舰头,贼酋罗列尚俯伏有退宿状,未敢加害。俄而逆党张彤出槊刺家丁黄顺坠江,声言拥黄守魁为主。黄守魁叱之说:“我督尔等五年于兹矣,朝廷何负于尔,尔何故反耶?”声裂江涛,复叠叠为陈大义。不应,奋力大骂;又不应,飞矢贯膈,拔去箭镞复骂。黄守魁手无寸铁,麾下或死或散,贼酋以数人拥黄守魁,而众散城市屠杀,又到舟中掠家属。黄守魁乘间夺酋刀,以身殉职,年七十。妾万氏投水殁焉。麾下得脱者,密备棺衾葬之江侧。天启元年(1621年)九月十七日也。

  事闻,钦赠都督同知,谥武烈,赐祭葬,迁茔于潘湖欧岭黄厝山麓,茔朝潘湖。荫子黄兆昌千户世袭。因功德卓著,其裔遂取其“金湖”为其祖号。

  撰有《潘湖白鹤拳谱》、《潘湖临漳文山本宗录》等。

黄锡衮(1621-1707年)

  初名炳朱,字宗麟,号肇盛,晚号孝思,明末清初·晋江潘湖人。

  年七龄能诗,日诵千言,蚤岁母徐氏受以书,辄念不忘;父授以语,应答如响。就学于郡城南潘湖仁颖书院乡塾,受知于房师汤晴岭及舅父徐以任之门,少有才名。后出家拜教于梨洲,弱冠为诸生,治学严谨,持家俭约,待人厚道,风节高峻,诗翰清美,素有名望。

  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十九岁,与族亲黄志美同中“钟垣榜”举人;崇祯十三年(1640年),二十岁,与本邑霞行张潜夫同中“魏藻德榜”,联第会元、三甲第十五名进士;后世乱归家。

  清·顺治五年(1648年),考选庶吉士,授检讨。

  顺治八年(1651年),晋翰林院编修,受命典试江南,授修撰。

  顺治九年(1652年),迁为浙江道监察御史,晋通奉大夫。

  顺治十一年(1654年),授为弘文院侍读学士。建言撰修太祖、太宗圣训被采纳。在其任内,革除钱粮陋规,严禁州县官迎送,博得较高声望。

  顺治十二年乙未(1655年)秋,丁父忧,归故里守制三年后复原官。
顺治十八年辛丑(1661年)春,丁母忧回籍,服除,迁巡按湖广兼理湖南盐法;因业绩素著,被召回京师,晋大理寺寺丞,不久擢都察院左佥都御史。

  康熙元年(1662年),迁为礼部右侍郎。

  康熙五年(1666年),晋刑部左侍郎,致力整饬纲纪,澄清吏治。

  康熙六年(1667年),擢礼部尚书,考核百官,推行教化。他清慎待已,慈惠逮民,抑豪峻,绝馈遗,轻省赎,以民望授通议大夫衔。

  康熙九年庚戌(1670年),以有惠政,诰封荣禄大夫。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平西王吴三桂据云南叛清;次年三月,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响应;不久,定南王尚之信也在广东反清;史称“三藩叛乱”。黄锡衮出为兵部右侍郎署兵部尚书事,率军经略抵御参与叛乱的耿精忠等部,因克振军威,平寇有功,有旨复召入阁,寻解兵部事,任直讲筵官,其它兼官如故。黄锡衮居官洁,剔奸氅,抻势指,顾旬日间,大有功德。侃侃所建白,多切时弊。

  以政望擢兵部左侍郎。在位施惠政尚清议,气节高雅,澡德浴身,倚毗良殷,器识老成,还以文武之长才,密助年幼的圣祖康熙主政于朝,逮捕鳌拜;力赞提督施琅请设官镇守议,出师于台。

  康熙十九年(1680年)八月,赞襄机务,协助国朝举贤才、振纲目、定国是、正人心,下念民生,力课吏材,参知政事,劳绩茂著,晋东阁大学士(宰相)兼兵部左侍郎。

  黄锡衮在朝官居相国,克笃臣谊,才猷练达,勤于职守,见解独树,品行端庄;位至极品,生活俭朴,所得俸禄,常用之接济族人及寒贫之士,平生也不接受馈赠。为官于廷,不忘布衣,以言行一致,服官长达三十余年之久。

  平素有德于郡,民之疾苦当如救焚,拯溺不迟疑。乡里谁家有冤诸大事均力为所司,有司虑国用之余必奉民,故里乡宾感念其助民之恩。他生前与田洋普角孙孕骐、孙孕骥相善,结为儿女姻亲;与明衮、命衮二弟情同手足,谊同师友;孝敬上辈,继先圣之业,教养并举,故儒风毓秀无负于邹鲁之乡。

  康熙廿五年丙寅(1686年)二月,以老谢事,疏辞归里。

  康熙四十六年丁亥(1707年)五月,卒于家,时年八十有七。事闻,诰赠太子太傅、柱国光禄大夫,谥文僖。钦赐祭葬,本里宗属志美公奉命为之撰铭。墓在一都铁灶山法藏寺西南近处,茔朝潘湖。妣柔顺,福建总督姚启圣妹,诰封正一品卫国夫人。

  著有《孝思堂诗集》、《金湖灵鹫纪闻》、《黄大学士文集》、《兵法要则》等数十卷,藏于家。

黄永

  明初·晋江潘湖人。为郎为守先后二十七年。

  少充邑庠生,转诸生,讦奏教谕,明·洪武中以事从潘湖被逮至南京,悉革为民。永时髻年,得发户部充吏,尚书目试而奇之,以人才举,授本部主事,升员外郎。出为宁波知府,节冗清狱,锄盗安民。调守湖州,岁饥设法赈贷,以余修筑水利,岁丰倍入。复调广信,勤民苦节,始终清操不渝。

  致仕归后,由南京徙居永春县西二十五都儒林里,仅营一宅。

  子昶,宣和举人,海阳主簿。长孙晃,居儒林;次孙晟偕子绶,后重返家乡晋江,居潘湖垵边;曾孙绶、元孙光昇(参见《泉州人名录·黄光昇》)、玄孙乔栋(参见《泉州人名录·黄乔栋》)、裔孙琰。

黄光昇(1506-1587年)

  字明举,号葵峰,明·泉州晋江潘湖垵边人。教谕黄绶之子。

  黄光昇秉性好学,年少时就学于潘湖仁颖书院,精通赋役、理讼、律狱等知识。

  明·嘉靖七年(1528年)中举人,嘉靖八年(1529年)中进士,授浙江长兴知县。因“贤声蔚著”,被调入朝廷任刑部给事中。后因母亲吴氏在潘湖去世,回家守制。制满后,补兵部。居官清介,不事田宅,子孙至无以为衣食。居家杜门,以经史为业。在官严诬告、权轻重、详讼词、惩奸慝、省佐证。

  在朝时曾两次得罪当政宰相夏言,被逐出朝廷,后任浙江佥事三年。进参议,调任广东副使,转任四川参政、广东按察使、四川布政使等。

  在浙江任上,他筑海塘,治湖蓄水,疏浚山阴、会稽(今绍兴县)、萧山、诸暨四县的水利工程;提倡兴学,奖励知识分子;编写县志,政绩显著。

  广东沿海民众,有的挟舸入海和夷人互市,时有抢掠。黄光昇到广东后,设立稽查,核验册籍,逮捕寇贼,从此不复为患。由于不法官吏侵削,“夷市”课税入库只有十分之一,黄光昇进行整治,秋毫不染,征得“夷税”十减其六,而课入库银却加倍增长。

  安南(越南)内部莫正中与莫宏冀兄弟争立王位,莫正中逃来广东避难,而安南大臣范子仪借口迎还莫正中,率兵攻掠钦、廉二州(今广西钦州县和合浦、灵山等县)。总督欧阳必进命黄光昇速调东莞、新会二县守兵,授俞大猷作战方略,伏兵海岛,范氏大败。随后,莫宏冀斩范子仪首来献,纳贡如前,明朝廷承认莫宏冀继承王位。中国与安南边境恢复安定。

  之后,黄光昇又讨平连岩黎民的叛乱和新会陈文伯剽掠。为长久之计,黄光昇又编定广东全省瑶民的册籍,因此进官副都御史,督抚四川省。
黄光昇 在四川担任参政、布政使期间,上疏请求停止采办丹砂、淘金,每年可节省水陆邮费数十万金,减轻百姓负担。

  世宗崇信道教,笃信方士陶仲文,于嘉靖二十一年至二十二年(1542—1543年)营造大享殿、大高元殿等三殿,急需很多巨木,而这时四川无巨木可供采伐。黄光昇不加重百姓负担,“度郡邑大小,地理之远近”,使各地合理负担,还命位尊望高的官吏向当地夷民购买,转运之费,暂时向其他省份借支,做到不加赋而又顺利完成巨木的采供任务,受到世宗嘉奖,拜为兵部侍郎,总制湖北、四川、贵州三省。

  又因讨平苗民叛乱和招回流民600户有功,被召入工部任左侍郎。

  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四月,升任南京户部尚书。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南京振武营因总督粮储侍郎黄懋,官裁军饷,惹起变乱,黄光昇一面疏请恢复军饷原额,一面及时处理负责处理军库主事黄鹗的不法行为,责成司法查覆,使“库藏为之一清”。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十月,黄光昇被召入北京任刑部尚书。时严嵩秉政,黄光昇在任刑部尚书五年内不与私交,亲自审理三大案件:

  一是审理蓟辽总督侍郎杨选因“失城守”坐死罪,特旨杨妻流放二千里。

  二是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严世蕃、罗龙文案。御史弹欬严嵩之子严世蕃在其母丧期内仍放任纵淫,并严嵩父子不法事。世宗罢严嵩相位,法司判严世蕃滴戌雷阳卫(在广东省),严世蕃同他的爪牙罗龙文逃回安徽徽州,经常诽谤朝政,建造园亭,聚众4000人,气焰嚣张。南京御史林润得悉这一情况,当即上疏。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世宗诏令逮捕严世蕃、罗龙文下狱,并令刑部尚书黄光昇、左都御史张永明、大理寺卿张守直审理。黄光昇查明严世蕃、罗龙文与海寇汪直勾结,聚集亡命之徒,南通倭,北通虏,准备叛乱,疾书上奏。严世蕃、罗龙文被处死,籍没严嵩家产,计黄金3万余两,白银25000余两,其他珍宝所值又数百万。

  三是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户部主事海瑞买棺材,别妻子,散童仆,以死上疏,劝说世宗不要相信陶仲文这班方士的骗术,应振理朝政,因而激怒世宗,诏命下狱论死。宰相徐阶力救海瑞,黄光昇则把海瑞上疏比拟儿子骂父,以减轻罪责,并乘机把海瑞留在狱中,营护海瑞甚力(详见《中国历史大辞典》)。直至同年十二月世宗驾崩,穆宗即位,才奏请释放海瑞出狱。

  给事中沈束因向世宗进言,触犯龙颜,被系诏狱达16年之久。黄光昇上疏乞求从宽处理,突然下旨释放沈束为庶民。廷臣议论纷纷,黄光昇有难言苦衷,屡次向徐阶表示辞归之意。徐阶一再挽留。

  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四月,钦赐驰驿致仕,黄光昇趁机辞归,回故里潘湖垵边儒林书堂撰志著书。徐阶也于隆庆二年(1568年)辞相。

  隆庆五年(1571年)四月,黄光昇被再起任南京刑部尚书。他力辞不准,只好勉强赴任。

  隆庆六年(1572年)十月,高拱指使下属王时举论劾。黄光昇就此回归故里潘湖垵边。

  归家后,居乡谦退,先世田庐之外少所增拓。郡国守相时造谒,与言国家大计及其平日历官,厝履以为常。晚与缙绅耆宿为洛杜之游,品茶聊天,称道而不乱。他闭门自重,论学重践,摒元虚,大有吾泉文宗欧阳詹之风与儒家孔子、朱熹之范。晚年著书立说于南安葵山董埔,自号“葵峰”。有《四书纪闻》、《读易私记》、《读书愚管》、《读诗蠡测》、《春秋采义》、《历代纪要》、《昭代典则》、《陶集注解》、《杜律注解》等数百卷藏于家,而《读易私记》学者宗之。

  明·神宗万历十五年(1587年)十一月二日卒于潘湖垵边家中,终年八十一岁。海瑞及闻,悲伤至极,带病前来奔丧,十天后,于十一月十三日也瘁然卒于南京任上。神宗特遣福建左布政使陈冯孜造坟安葬,赠太子少保,谥恭肃;配留氏、王氏俱赠一品夫人。

  《谕祭少保恭肃公》碑文长2米,宽1米,厚0.2米,现存于潘湖临漳黄光昇研究会。

  墓在三十二都锦源山,旧有石翁仲、虎、马、羊、驮龟、亭、钦赐祭葬坊在焉。

黄乔栋

  字以藩,号肖葵,明末·晋江潘湖人,恭肃黄光昇(参见《泉州人名录·黄光昇》)长子。

  性至孝,每父怒,终夜跪寝门外,不命起不敢起。

  为郡诸生,荫授南中军府都事。在军府时,有奏表之礼堂,设仪仗,一御史双灯道导,甬道上与鸿胪赞礼者竞,乔栋正色折以礼法,御史愧屈。

  转治中,擢云南临安知府。守郡廉甚,讼牒锾不能足积毂之半,以薪俸抵之,矿场例金及土司傀遗一切谢罢。

  念父光昇春秋高,凡四陈情,始得请,入门行李肃然。子舍侍立,未尝晷离。父殁,终身庐墓于铁灶山麓,贫薄人不能堪。

  著书自适,至老不倦,贫薄有恭肃之风焉。年老患疮疥不能久坐,至长立而濡毫。所著《三礼辑义》、《十二经传习录》、《读书管见》、《老子解》、《诗经名物考》、《希豳集咏》、《无益子集》藏于家。

  卒祀潘湖垵边乡,茔于锦源山。

黄存中

  字魁草,号中旧,明·泉州惠安田边人。

  建文(1399—1402年)中以人材选,初授中书舍人,转礼部右侍郎,累官至南京礼部尚书,魁籍无考。按《龠山堂别记》载,建文四年(1402年)死于靖难。

黄汝良(1554-1647年)

  字名起,号毅庵,因喜读《易》,改号易庵。明·晋江安平金墩人,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生。

  出身官宦世家,祖父黄伯善,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举人,广东廉州司马,以廉洁勤政见称。

  黄汝良从小知书好学。万历十三年乙酉(1585年)乡试中举,次年会试第二名、廷试二甲第十六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万历二十年(1592年),黄汝良奉旨册封赵王。藩王倨慢无礼,要在王宫外安顿使节。黄汝良力争,指出“天子无客礼”,坚持要入殿中行礼。册封礼毕,随即回京,所有馈赠礼物,一概不受。

  黄汝良自万历二十年(1592年)起,历任南(京)、北(京)国子监司业,两次出任江宁、应天典试官。在主考中,他坚持择优录取,从天从公,不避嫌怨。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黄汝良上疏请罢撤税监、矿监,严惩不法监吏。时朝廷为弥补国库匮缺,向全国各地派遣税监、矿监,榷征矿税和其他杂税,而榷税太监大都贪酷横暴,许多地方的百姓纷纷起来反榷征、杀税监。朝臣言官曾不断上疏,历数税监罪恶,谏阻罢榷,但没能遏止,有些正直大臣反而或被罢或被贬或至受刑治罪。黄汝良不顾身家安危,多次上疏奏罢税榷,揭露监丞胡汝焕等人的罪行。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甲辰科会试,黄汝良以少詹事知贡举,充任读卷官。为严肃考场,他下令禁止催鼓,以免影响考生文思。这一科后来成为名臣的状元杨守勤,就是由他选拔的。

  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黄汝良迁为礼部右传郎、教习庶吉士。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丁未科会试,黄汝良受命为会试总裁。正好此科主考官李廷机、杨道宾、黄国鼎均为泉州晋江人,他们志节相同,持正不阿,从严不贷,都以为国选贤为已任,是科所选多贤才俊士,许多人后来成为辅弼卿相或名臣,单泉州就有探花张瑞图、会魁杨道寅、进士杨瞿崃、林欲楫、蔡侃、苏懋征等。

  黄汝良目睹朝政日非,即以母年垂暮为由,乞假侍养,没有得到批准。后又连续9次上疏乞归,均不批复,直至母亲去世,才获准回乡治丧守制。回安平后,家居杜门不出,无意仕途。

  天启元年(1621年),在群臣交相推荐下,黄汝良起复为南京礼部侍郎,后北迁改任吏部侍郎。熹宗初立,朝政未修,百务废弛。黄汝良上疏条陈政务“十策”,建议整顿朝纲,严明法纪,恢复宗法,整饬吏治。受到当权者猜忌,安排他出任南京礼部尚书。他乘此机会,再次乞归回籍。

  天启五年(1626年),熹宗召复黄汝良为礼部尚书,兼掌詹事府,总裁修纂《实录》,黄汝良再三推辞,不准。翌年五月入都就职。时值魏珰(魏忠贤)把持朝政,专横跋扈,大兴谳狱,诛杀忠良。黄汝良嫉恶如仇,每当魏珰之面,除礼节性一揖后,即掉头而去,不与交言,因而结怨魏珰。

  黄汝良受命总裁编修神宗、光宗《实录》,必然要涉及晚明宫廷“三大要案”。魏忠贤要为“三案”翻案,命其党羽编撰《三朝要典》,主要内容为纂集万历、泰昌、天启三朝有关“三案”的谕示、奏疏、档册,并加按语编成,目的在于阿谀魏忠贤,诬陷东林党人,作一网打尽之计。并要,并要黄汝良编修《实录》时,“凡事关三案者,均据《要典》补正”。 黄汝良对此大为愤慨,不因权势高压而屈从,持正据实,严加驳斥,力保忠良。因此魏珰视黄汝良为眼中钉,而黄汝良也以事势难为,坚请休致。

  崇祯元年(1628年),明·思宗朱由检即位,严惩魏忠贤及其党羽。黄汝良赋《太平歌》十首以志庆。同时,就《实录》和伪书《要典》有关“三案”一事,写成《申大义、核信史》表章,上奏朝廷,议请为“三案”被害的杨涟、左光斗、高攀龙、袁化中、张慎行等人平反,提出要焚毁《三朝要典》伪书,校正《光宗实录》中不实之词,以重信史。表章上闻,得到赞许,诏加黄汝良为太子太傅,以原职起用。

  黄汝良陛见,又上“时务八要”,其中有关“恤民、惩墨、节财、练兵”诸条,得到嘉许。在文华殿召见时,黄汝良以“加派叠征,民命不堪”,直言不讳地劝告思宗“减征、轻赋”,以苏民困。当时,朝廷正命群臣推荐首辅(宰相),许多人都瞩目黄汝良。适值黄汝良上奏《祈雨疏》寿章,文中批评时政,语气切直,触犯思宗,此议遂罢。

  崇祯八年(1635年),黄汝良以年迈体衰,乞请休退归里。辞朝陛见时,仍谆谆进言,请思宗“培元气,持大体,急先务,宽小过”。崇祯十五年(1642年),思宗亲下敕书,遣官馈送彩印羊酒到黄汝良府中存问。

  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郑成功在安平举义抗清,得到晚年居家的黄汝良大力支持,“自倾仓廪以助军需”。次年无疾而终。

  著有《河干集》、《野纪朦搜》、《东宫大学讲章》、《历朝奏疏》、《皇明乐律志》、《山居联句》诸书。

黄怿

  明·浙江萧山人,嘉靖五年(1526年)任安溪知县。嘉靖八年(1529年),主持起修嘉靖版《安溪县志》(参见《泉南著述·安溪县志》),聘请其老师林有年主纂,书成未刊行。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安溪知县汪瑀主持接修,仍请林有年主纂成书。

  林有年在《序》中记录了黄怿如下一段话,说明修志的目的:“怿欲知天地之道,民俗之宜,而为政之先后缓急者;怿欲知职官之贤否,而为政之取舍劝惩焉;怿欲知学校之兴舍,人物之盛衰,而为政之转移设教焉;祀典,怿欲知之崇之,而解咎涵休焉;惠政,怿欲知之举之,而宣风布德焉。事有关于政务者,怿皆欲知之,而为政之因革,用助聪明之弗逮也。非志曷知,志容缺乎?”

| |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5-15 11:10, Processed in 0.037634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