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王赵徐孙胡朱高郭马宋 › 朱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广西客家人与南雄珠玑巷(作者:彭会资)

2013-4-29 14:16|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597| 评论数: 0

浔州十八子  

浔州十八子 当前在线

威望0 性别男来自乡镇平南城区在线时间26 小时最后登录2013-4-29帖子73精华0阅读权限10注册时间2012-3-23UID72753

7

主题

0

听众

219

积分

幼儿园

幼儿园, 积分 219, 距离下一级还需 781 积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收听TA
  • 发消息
  • 发表于 2012-3-25 15:10

    广西客家人与南雄珠玑巷
    彭会资

        自从1995年11月28日上午,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南雄珠玑巷后裔代表、海内外嘉宾1700多人和南雄人民的数千名代表欢聚一堂,隆重举行广东南雄珠玑巷后裔联谊会成立暨第一届恳亲大会以来,南雄珠玑巷再次为世人所瞩目,并成为热门话题。但是。世人似乎只知道宋代以来南雄珠玑巷迁居广州、珠江三角洲一带并进行大力开发的功绩。而不知道元明以来南雄殊玑巷后裔迁向广西梧州、贵港、玉林、钦州一带的情况,在广西境内,即使是来自南雄珠矶巷的移民后代也不知道“珠玑巷”在何方,乃至在族谱记载中闹出许多笑话来。因此,我觉得有必要谈谈广西客家人(有的改讲白话)与南雄珠玑巷的关系,并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谈些看法。

    一、从广西各地族谱说起
        在广西桂东南一带客家地区各姓氏的族谱中,都提到祖居地,但涉及“珠玑巷”这个地名时,写得准确的极为个别,多数写成“朱基巷”、“朱衣巷”、“朱氏街瓦子巷”、“猪屎街瓦子巷”、“猪儿街鸭子巷”等,而且将这地名跟江西、福建、广东的其他府县名称连缀在一起,似乎与南雄无关。
        如《朱氏族谱》载:“博白境内朱家自始祖洪珍公于明弘治二年(1489)由江西安远县朱氏街瓦子巷迁来。”从江西安远县经过梅关古道,即可到广东南雄珠玑巷,再迁广西。这一支朱姓多居于博白中部和南部,知名人士有朱锡昂(中共广西第一任特委书记)、朱光(历任广州市市长、广东省副省长,毛泽东称他为江南才子)。容县黄泥塘《彭氏族谱》载:“弘公(岁贡)、应霄公、益公(贡生)三兄弟与母亲邝氏由福建省汀州府上杭县珠玑巷白石社画井村(鄱水村)迁来后,弘公与母亲邝氏定居容县,应霄公迁平南县,益公迁陆川县。”陆川、博白、浦北三县益公后裔族谱载:“老上祖公住猪屎街瓦子巷村。”相传于明朝来自福建“猪屎街瓦子巷”或“猪儿街鸭子巷”的,在陆川、博白、浦北、合浦、钦州境内,还有李、王、刘、郑、廖、邓、丘、万、林诸多姓氏。平南县彭元祥公后裔相传祖先于明代从“广东南海朱衣巷”迁来,其知名人士有清代道光年间举人、广西五犬古文家之一彭昱尧。《兴业泉江村彭氏家谱》载:“吾之远祖彭真一郎来自福建省汀州府武平县朱基巷,祖居禾永坡,明成化、弘治年间(1465至1488)移迁广西兴业县。”其知名人士有清光绪甲午年进士彭统祖。1994年编印的钦廉《彭氏本宗支情况》载:“第一代彭瑛正(郎名)原名念一公,原籍福建省汀州府上杭县朱紫街瓦子巷人氏……从明武宗正德(1506至1521)开始由闽迁廉,已经历480多年的历史,到现在已繁衍20代,就钦州合浦两支人口统计,现有人口已达2万多人。”
    黄姓迁入博白,比朱姓等还要早一些。《黄氏族谱序》说:“溯我上县始祖——昱公,是在元朝延佑五年戊午(1318)由福建兴化府莆田县来任石城县尹,于天历元年戊辰(1368)迁至新和驿(今广东省廉江县址),公致什后即奠基县之旧治黄村(即今之上县村),距今已669年矣!昱祖配姜李二人,诞凯珊、梅珊、柏珊三子,一本三枝,根深叶茂,长凯留旧籍,梅迁吴川,柏迁博白那亭(即今文地镇境内)。”由此看来,柏珊迁入博自的时间当是元潮末年。太平天国堵王黄文金是柏珊的后裔。《黄氏族谱》记载:“宋朝黄峭公曾作诗一首,对他的21个儿子作过这样的教诲:‘骏马堂堂往异方,各寻胜地立纲常。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茶汤。根深叶茂问修庆,三七男儿总炽昌。”这首诗个别字句,不仅与《可爱的南雄》所载的有所不同,而且还表明昱公可能来自南雄沙水珠玑巷。《可爱的南雄》载:“黄居政,由福建莆田入籍南雄沙水珠玑巷。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辛丑科会元。曾任四川绵州知州,后为天章阁大学士。他作《由莆田迁居南雄沙水村》一首:
    ‘迅马登程出异方,任从随地立纲常。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似故乡。晓夜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愿言苍天垂庥庇,三七男儿总炽昌。’”①   
        暂且不说有族谱该提而没提“珠玑巷”,只想说有的族谱该提“珠玑巷”却又出现与“珠玑巷”同音或音近而字异的称渭,这是为什么呢?据初步了解,不少迁人广西各地的开基祖,都是传了几世或十几世之后,其后裔才开始编写族谱的。大概是由于口耳相传的缘故,重音而不重字,再加上先辈几经迁徙,居住过不步地方,因此就不可能将祖居地的地名写得很准确,甚至将许多地名混编在一起。但无论如何,都表明“南雄珠玑巷”在广西客家人心目中有着突出的地位和意义。

    二、南雄珠玑巷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历经多年的客家历史文化的调查研究,我终于弄清楚我的祖先由北向南迁徙的路线是:江苏彭城(今徐州)-甘肃陇西-河南淮阳-河北河间-江西宜春、庐陵(今吉安)-广东潮州揭阳、海阳-福建汀州上杭-广东南雄珠玑巷-广西容县黄泥塘一陆川县文里彭屋村-博白县凤山嘉里美村。2003年2月26-3月6日,我与长子强华专程赴南雄珠玑巷寻根考察,终于弄清楚在这漫长的迁徙路线中,旧族谱何以明显地记载着祖先并非久居的南雄殊玑巷。
       
    (一)珠玑巷的地理位置非同一般
        珠玑巷位于南雄城北9公里的梅关古驿道上。这梅关古驿道,自从唐开元四年(716)张九龄奉诏率众开凿大庾岭而建成之后,就成为岭南与中原的交通要道,跨越梅关,可北进江西下赣江而达长江,可南进广东下浈水而接珠江。因此,南雄珠玑巷就逐渐成为富商臣贾、达官仕宦、文人学士路过、停留或落户的地方,也成为中原地区和江西、福建南下移民的集散地。当年迁向广西桂东南一带的客家人,所走的路线显然是南雄浈水-珠江-西江-浔江-南流江。
       
    (二)珠玑巷曾是商业重镇
        珠玑巷曾两度繁盛。一次是唐宋时期,由于南北交通方便,故当时“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一片繁荣景象。南宋极盛时,珠玑巷内的商贩、居民多达千户,连同附近牛田坊一带57村,也成了热闹的小城市。宋代朝廷腐败,元兵侵入,居民纷纷南迁,珠玑巷日渐冷落萧条。到了明代,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条件,珠玑巷再度繁荣,
    明代黄公辅的《过沙水珠玑村》吟唱道:“长亭去路是珠玑,此日观风感黍离。编户村中人集处,摩肩道上马交驰。”这是对当时的生动写照。明清之际,因世乱等原因,居民又陆续南迁。粤汉铁路和南雄大余公路建成后,梅关古道再也不可能成为五岭南北的交通要道,珠玑巷也随之失去昔日辉煌,然而却成为众多移民世代眷恋的故乡。改革开放后,海内外的珠玑巷移民后裔思乡之情日益浓烈,于是纷纷移资南雄,造福桑梓。以再创辉煌。
      
    (三)珠玑巷曾是众多南迁移民的祖居地
    清道光《直隶南雄州志》说:“稽户口于雄州,昔也往来无定.今也安止不迁。周末越人徙此,晋迁江左,而西北士绅随以南焉。宋南渡而仕宦之族徙浈水者尤众,是岭表之首,亦远人之所萃也。然仙城鉴海间,自北而南者不少,望南以去者亦多;而今殊不尔矣,烟村鳞栉,考其先世,来自岭北者十之九。”罗香林教授的《客家研究导论》,根据大量史实和谱牒资料,亦认为南雄先民80%属于客户移民。至今南雄方言仍以客家话为主,只是与梅州音有些差异,被称为“老客家音”。至于南迁者,则有两种情况:一是自北宋中后期至元代初期的200多年间,中原及江南氏族由南雄珠玑巷陆续南迁的有130多次,主要迁居地为珠江三角洲一带及海外,以操粤方言为其文化特征②。近人黄慈博的专著《珠玑巷民族南迁记》列出两宋珠玑巷南迁广州诸县的氏族有167个。曾照璇、曾宪珊合著的《宋代珠玑移民与珠江三角洲农业发展》考证出珠江三角洲的珠玑巷后裔有143姓之多。这些姓氏都是以粤方言(广府话)为主,不再讲客家话。另一种情况是元明时期由珠玑巷迁人广西桂东南一带的,仍以客家话(又称新民话)为主,也有的改用粤方言(广府话)。但无论如何,他们都称珠玑巷为祖居地,并带去中原和江南的先进生产技术和从商经验。为岭南的经济文化发展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南雄珠玑巷民俗文化在广西流播
      关于珠玑巷南迁氏族对岭南文化发展所作的贡献,《可爱的南雄》作了这样的概述:“先后南迁的珠玑巷氏族,很多是官宦之家,或游宦至此或致仕隐居,或避乱南迁,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而且很重视对后代的培养和对中原文化的继承。”并以宋明两代珠江三角洲各氏族功名鼎盛为例,加以说明。而广西明清时期的情况,亦类似如此。无论是从江西安远经珠玑巷而来的朱氏,还是从福建长汀、上杭、宁化、莆田等地经珠玑巷而来的王、李、邓、彭、万、丘、刘、林、廖、郑等众多姓氏,都因高度重视文化教育而人才辈出。前面略有提及,不再赘述。
        现在所看到的珠玑巷长l500多米,路面宽4米多,用鹅卵石铺砌而成,两旁民宅、店铺、祠堂栉毗相连。从那些古楼、古桥、古塔等,仍可依稀想见当年的繁华景象。我只把珠玑巷作为南雄市的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传统标志,因此考察其民俗文化,也就不仅仅局限于珠玑巷,而很自然地涉及整个南雄。
    首先引发我到南雄进行考察的浓厚兴趣的,是《可爱的南雄》一书有关“冬至节”的记载:“这一天吃冬至羹,用水将米浸透,磨成米浆后,伴以芋头、萝卜、笋、腊肉碎、虾米、大蒜、葱、姜丝、花生仁等制成,随家境丰俭而定。还有挂冬祭祖、穿耳环的习俗。十二三岁女孩在冬至日穿耳环,叫‘出幼’,从此开始梳辫结发。”③我童年时,每年都跟随长者步行20多公里,从博白县凤山嘉里美村回到陆川县文里彭屋村“食冬至”,实际是“挂冬祭祖”,参与者是全族男丁,杀猪宰羊,热闹两三天。嘉里美的开基祖彭泽瑜是陆川始祖彭益公的6世孙,八品文官修职郎与四品武官昭武都尉兼于一身,其后裔出过进士、解元、举人,在清代文武官员共有13人,因此解放前回陆川食冬至,总要循规蹈矩,从一世祖拜到五世祖。解放后,回陆川食冬至和穿耳环的习俗已被废除,但类似南雄“吃冬至羹”的习俗犹存。不过,陆川、博白等地不称“冬至羹”,而是称为“冬至籺”(又名“落水狗”),状似北方水饺,却比北方水饺大得多。至于其他岁时那数万人观赏的“游色”壮观景象,与南雄人们喜爱的“舞龙、舞狮、装故事(珠玑飘色)”④,并无二致。
    南雄的客家民居,都是依山傍水而建,结构方整有序,自成防御体系。大塘镇上朔上村被称为古城,坐落于山灵水秀之间,显得很别致。上朔下村,多为两进或三进厅堂的客家民居,住房在厅堂两侧排开,广西客家地区称之为两厅两横或三厅两横、外加围墙门楼。上朔上村始祖为彭师造之孙南选,于唐五代天祐年间(905-907)从江西吉安永丰沙溪迁来,上朔下村始祖彭师旺,亦从江西吉安永丰沙溪迁来,时问稍迟一点。但两处建村均有千余年的历史。师爽与师旺、师造为同胞兄弟,他的6世孙彭延年于北宋时任广东潮州知州,于元丰七年(1084)隐居揭阳浦口村,为当地开基祖。彭延年的7世孙子开基福建汀州。子开的4世孙彭
    益经南雄珠玑巷而迁至广西陆川文里,成为当地的开基祖;其后裔再迁至博白、浦北等地。至今稍作联系比较,我只想说明一点,千百年来,潮州、梅州、惠州、深圳、闽西、南雄和广西桂东南等地的客家民居,尽管因地制宜,各有特色,但其基本结构和文化内涵都基本相同,有些特有要素如厅堂或门楼的门砧(或木制,或不制)、狗窦、屋龙等,均普遍如一,而且根在中原。由此可见,人是真正的文化载体.不管他走到哪里,他都会将自己特有的文化带到哪里。建筑文化作为凝固的音乐和社会群体凸现的外化形态,其固有风格特征也因此而格外引人注目。
        在南雄考察期间,我就客家山歌、采茶调、家传武术等方面,与当地民间文化艺术爱好者进行了表演交流,觉得相同相通之处甚多,广西客家与南雄珠玑巷的源流关系也就清晰很多了。我以为,南雄的客家文化及其源流演变,是文化人类学宝库中的瑰宝,很值得珍视和进一步探究。

    载广东梅州《客家研究辑刊》2004年第2期

    ①《可爱的南雄》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第142页。
    ②《可爱的南雄》第199页。
    ③《可爱的南雄》第299页。
    ④《可爱的南雄》第199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5-2 07:43, Processed in 0.136185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