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王赵徐孙胡朱高郭马宋 › 徐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中国中医】首届国医大师简介2

2013-2-12 14:24|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595| 评论数: 0

日志正文

【中国中医】首届“国医大师”简介2

标签: 【中国中医】国医大师  分类: 国医大师 2009-06-20 16:30

 

20、贺普仁

    贺普仁,字师牛,号空水,农工民主党党员,1926年5月出生。主任医师,教授。现任北京针灸学会会长、针灸三通法研究会会长、中国科协委员、中国国际针灸考试中心副主任、北京医师协会理事等职。贺普仁教授自幼师从京城针灸名家牛泽华,22岁悬壶应诊,1956年调人北京中医医院,任针灸科主任30年之久,1990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全国名老中医”。
  在庆祝贺老从医50周年的时候,全国政协主席李先念为庆祝大会题辞:“银针寓深情,拳拳爱人心”,这也是贺普仁教授医学生涯的写照。
  贺普仁教授精研内难,通览甲乙,在50多年的医疗实践中,博采众家之长,创立了“病多气滞,法用三通”的中医针灸病机学学说和独具特色的针灸治疗体系一贺氏三通法。著有《针灸治痛》、《针具针法》、《针灸歌赋临床应用》、《毫针疗法图解》、《火针疗法图解》、《三棱针疗法图解》等书、并担任针灸学研究生导师。他提出的医德、医术、医功三位一体的针灸医生培养方针,见解独到,高屋建瓴。非常重视学术交流工作,先后赴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交流、讲学,精湛的医术使国内外医学界同仁惊叹不已,被誉为针灸泰斗。美国等国家先后成立了“针灸三通法研究会”贺氏针灸三通法享誉海内外。

 

 

21、班秀文

    班秀文,男,1919年出生于广西隆安县,6岁随家迁至平果,广西中医学院教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广西首批硕士研究生导师,妇科专家。
  班秀文教授1940年毕业于广西省立医药研究所(本科),从医60余年,治学严谨,医德高尚,学验俱丰,擅长治疗内、妇、儿科疑难杂病,对中医经典著作和历代名家学术思想颇有研究。用药常从脾胃入手,主张辩证审慎,用药精专。对中医妇科造诣尤深,崇尚肝肾之说,喜用花类之品。治疗月经病,重点在肾,兼顾肝脾,注重活血通络以恢复肾之藏泻功能,治疗崩漏,塞流之中有澄源,澄源之中重复旧,故能达到药到病除,事半功倍的效果;治疗带下分五色,重点调脾,兼治肝肾,治湿为主,兼以治血,血水两治,效果卓越;治疗不孕症辩证与辨病相结合,调治肝肾,使开合藏泻有度,精子卵子如期相遇,故能精足而子嗣。著述、主编的论著多部,专著有《班秀文妇科医论医案选》、《妇科奇难病论治》、《壮乡医话》;曾主编《中医药基础理论》、《妇科讲义》、《中医妇科发展史》;在国内外发表有影响的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六经辩证在妇科的应用》一文以其师古而不泥于古,融会贯通治百病的丰富经验受到国内外中医学者的重视,并被日本东洋出版社摘要出版。
  班秀文教授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曾任全国中医妇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史学会理事、广西科协常委、广西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广西中医妇科委员会主任委员、《广西中医药》主编、澳大利亚自然疗法学院客座教授、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委员 、六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广西中医学院各家学说教研室主任、壮医研究室主任。1989年被授予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全国优秀教师的光荣称号;1990年,被国家人事部、国家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认为国家级名老中医专家;1992年国务院授予政府特殊津贴,并被中外名人研究中心编入《中国当代名人录》。

 

 

22、徐景藩

    徐景藩(1927-- ),主任医师。江苏吴江人。1957年北京医学院中医研究生班毕 业。毕业后在江苏省中医院历任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等职,并担任江苏省中医 院院长兼江苏省中医研究所所长。享受国务院批准的政府特殊津贴。自幼随父学医,后师 从浙籍名医朱春庐,力主中西医结合。在长期从事中医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中,发表了中 医学术论文128篇,特别擅长脾胃系统疾病的诊疗研究。其《论肝气郁疏肝法的运用》等论 著被日本学者全文刊载于日本《中医临床讲座》一书中。另外曾编写《中医内科学》、《中医护 病学》。著有《徐氏论医集》等,获省级科技进步奖1项。1994年被评为江苏省“名中医”。

 

 

23、郭子光

    郭子光,字茂南,1932年12月出生于四川省荣昌县郭氏中医世家,现为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全国著名老中医专家带徒第三批导师,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四川省政府首批确定的学术带头人,国内外公认的伤寒和各家学说专家、中医康复学科开创者。曾任《学报》常任编辑、各家学说教研室主任,兼任四川省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仲景学说研究会主任、四川省中医现代化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海外联谊会养生文化研究会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校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秘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专家评审组成员、卫生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卫生厅科技成果评审委员、成都军区总医院学术顾问等职。
  郭老医风朴实,在临床上以“病证结合”的思维方式为诊疗特点,擅长内科诸病,尤对心血管、血液、呼吸、神经、泌尿系统的某些疾病拥有丰富的经验。能发皇古义,融会新知,形成独具风格的临术思路与方药运用而卓然自立。所总结的“八个临证治疗步骤”,即为其临术医学思想的代表,已编入《名医名术精华》(重庆出版社,1992)。汇集多年经验写成《伤寒论专题材料》和《中医内科专题材料》,供研究生学习和运用。
  郭老认为现阶段中医学的各个领域面临新的挑战,处于孕育理论突破和思想出路的非常时期,运用各种新观点、新方法研究中医,正是在思维能力上富有力度的健全标志。因此,在理论探讨、文献整理与实践研究方面,能大胆探索,小心求证,发挥颇多。《肺结核病》(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提出具有普遍性的“三因鼎立”之说,而形成下述发病公式:原因十诱因十素因致疾病,是对中医发病学的发挥。《伤寒论汤证新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提出“病理层次”之说,阐述伤寒六经证治规律,从一个侧面发挥了仲景学理。《中医康复学》(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在全国率先开拓中医康复学术领域。主编《日本汉言医学精华》(四川科学技术出版杜,1990),是介绍日本汉方医学特点的专著,体现科学无国界,能容则大的思想。主编《中医奇证新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65),集古今奇证治验之大成,加按阐明机理。

 

 

24、唐由之

#p#分页标题#e#

    唐由之,中医眼科专家。浙江杭州人。早年随陆南山学医。1948年起在杭州开业行医。1957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历任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眼科主任、研究员,中医研究院副院长,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197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在金针拨障术的研究中,1959年首先提出了将睫状体平部中点作为白内障常规手术切口,改变了该处是“危险区”的说法,已为国内外眼科界承认和应用。1968年起先后设计了针拨套出术、针拨吸出术等治疗白内障的手术方法,并已在临床中得到应用。著有《中西医结合手术治疗白内障》等,主编有《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分卷·眼科分册》。

  眼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医研究院眼科医院名誉院长。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唐由之教授医术精湛,擅长中西结合治疗眼病。曾为毛泽东主席等六位国内外元首级领导人成功地进行过眼科手术及医疗保健。

  唐教授是我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眼科著名的学术带头人。在国内外有较高声望。他对眼科领域中仍属难治、一直应用现代化先进的仪器进行临床和实验研究的病种, 如白内障、青光眼、缺血性视乳头病变、视神经萎缩、糖尿病 视网膜病变、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老年性黄斑变性及视网膜色素变性等, 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特别是视网膜色素变性,这是一组遗传性、进行性眼病,目前认为是“不治之症”。唐教授在己取得一定疗效的基础上, 以中药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使病变的视网膜功能出现了好转。

  1958 年起他在继承古代中医眼科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对中西医结合白内障针拔套出术进行研究, 创造了一套中西医结合白内障手术治疗方法和手术器械。本手术方法己编入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教材。唐教授曾为毛泽东主席及柬埔寨宾努亲王等成功地进行了白内障手术。

  1975 年唐教授被周恩来总理和邓小平同志委派为朝鲜金日成主席做保健医,直至1994年 ,并得到好评。1992 年被授予朝鲜一级友谊勋章。1999 年底起,他多次被邀为印尼总统瓦希德医治眼病,取得较好疗效,扩大了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影响。

  唐教授还兼任《中国中医眼科杂志》主编、中国中医眼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眼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基金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顾问等职。唐由之曾于 1988年获世界文化理事会授予“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奖状 、1996年获“何梁何利基金会”、 1996 获“年度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1年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颁发的“中西医结合贡献”奖、1984年获国家人事部颁发的“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等,还曾主编多部专著。

 

 

25、程莘农

    程莘农 (1921.8.24-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医、针灸专家。江苏省淮阴(现淮安市)人。
  六岁时随父(程序生)学习文字,11岁起读中医学术籍,16岁拜温病大家陆慕韩为师临床实习。他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同时还继承了陆师在温病、内科、妇科等杂病方面的丰富经验。
  1939年独立挂牌行医。加入中医师工会为会员,并任清江市(淮阴)卫生工作者协会秘书股股长。1948年获民国考试院医师证书。
  1953年参加清江市区中西医进修班。1954年入江苏省中医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医本科进修班学习,毕业后任针灸学科教研组组长,负责南京市100余名针灸师及江苏省8个专区约20个县市针灸医师的进修。此外,他还承担对外教学。为朝鲜友人金光一讲解《难经》。随后金将朝鲜五行针和名医李济马所著《四象方》相赠。从此便专门致力于针灸研究工作。
  1957年奉调北京中医学院,任针灸教研组组长,兼附属医院针灸科组长、副主任、主任医师,统管针灸教研工作。除了日常临床教学等工作外,他还主持编辑《北京中医学院学报》及任《中华妇科杂志》常务编辑等,为原苏联和越南的留学生授课培训,组织骨干力量大搞创新。他主攻功能性子宫出血、中风和三叉神经痛等,并完成了“中风偏瘫64例观察”等课题。编审了《简明针灸学》、针灸挂图、《中国针灸学》统编教材等。这对国内外的针灸学的继承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1975年,北京中医学院并入中医研究院后,他转调中医研究院工作,任针灸研究所经络临床研究室主任,针灸教学研究室主任,针灸研究所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针灸培训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等。在从医数十年中,他诊治患者数十万人次,尤擅长中风、面瘫等疾病的治疗。还参加一些实验工作与尸体穴位解剖等工作。
  从50年代便开始中医针灸的文献研究工作。60年代后,研究重点放在了经络问题上。他在262医院的协作下,共同完成的“体表循行81例研究”为我国早期经络研究起到了一些推动作用。改革开放后,他多次主持国家级、部级课题。其中作为主研人进行的“循经感传和可见经络现象的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学术观点上,以《灵》《素》《难经》为主,反对玄学,提倡务实创新,对针刺“三才法”的改进颇有新见。其主要著作有《中国针灸学》(中、英文本)、《针灸精义》(印度发行)、《难经语译》初稿等。并亲躬教学数百班次,培养博士、硕士近20人,外国学生几千名,遍布百十个国家和地区。他多次获“优秀教师”、“荣誉教师”等奖,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3年被国家科委聘为国家八五重大基础理论科研攀登计划“经络的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1994年当选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还曾任中华针灸进修学院名誉院长,中国医学基金会常务理事,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现高级顾问),中国国际针灸考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名誉主任),是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1998年9月8日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2000年为中国中医研究院名誉院长。
  他数十年潜心研究,深谙传统中医针灸理论,善于治疗内科,妇科疾病及各种疑难杂症,特别对偏瘫、高血压、面瘫、坐骨神经痛、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疾病的研究和治疗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临床治愈率和有效率很高;在经络理论的实质研究取得重大成果,主持了“循经感传和可见的经络现象的研究”和“十四经穴点穴法”的研究;主编和撰写针灸专业教科书7部,成为国内外针灸教学的主要范本。并负责北京国际针灸教学工作,去过十多个国家,进行针灸学术交流。

 

 

26、强巴赤列

#p#分页标题#e#

    强巴赤列 藏族,192912月出生于西藏拉萨。我国著名藏医药及天文历算学家,有突出贡献的国家级专家。曾任中国科协副主席,西藏自治区科协主席、自治区藏医院院长、西藏藏医学院名誉院长、西藏藏医学会和天文历算学会会长、自治区卫生厅副厅长等职务。《中国大百科全书》传统卷编辑委员会顾问、《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藏医分卷》副总编、《中国医学通史》编审委员、《中医年鉴》编委、《西藏历算学总汇》主编。先后编写有关藏医藏药和天文历算方面论文80余篇,论著8,教科书13种。尤其是他主持编写的《四部医典彩色挂图全集》(藏汉、藏英版)被誉为国内藏医界第一部教学彩色挂图。他的《历代藏医名人传略》、《四部医典形象论集》为藏医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分别获1991年中国医史文献图书评比优秀奖和金奖。

  强巴赤列还对《时轮历精要》作了认真细致的修订,并编写了《西藏天文历算学简史及气象经验》和《几年来的历算工作总结》。他将罗睢盘应用于日月食预报和天气预报,扩充了传统内容,提高了预报的准确性。 出版的著作《四部医典80幅彩色挂图释难蓝琉璃之光》,被业内人士称为二十一世纪藏医论著的里程碑。

 

 

27、裘沛然

    裘沛然(1916年—),原名维龙,男,汉族,浙江慈溪人。曾就读于国学专修馆,当时在国学馆任教的为江南著名学者施叔范先生。他童年时在施公处就学虽仅二年,然已初步奠定了古汉文的基本知识。其后他在家自学经史百家之书,旁涉新文学和自然科学书籍,特别对化学饶有兴趣,学习颇为勤苦。其叔父裘汝根通晓针灸学,为广西名医罗哲初之高足。裘氏在深读的同时,挤出一定时间从叔父学针灸,故对中医古籍及针灸临床亦粗晓其理。时值军阀混战,国是日非之际,他虽有匡时经世之志,而当时的时代思潮,革新者主张把中国古文化扫地以尽,另一面则力图维护封建礼制,均与他的理想不合,乃锐志于医学。
  1930~1934年入丁甘仁先生所创办的上海中医学院学习。并在名医丁济万诊所临床实习,又常请益于谢观、夏应堂、程门雪、秦伯未、章次公诸先生之门,深得海上诸名家的青睐。1934~1958年悬壶于慈溪、宁波、上海,以行医自给,临诊之余,勤研中医学和历史、文学、哲学等,家中藏书数万卷,寝馈其中20余年。1958年进入上海中医学院担任教学工作,历任针灸、经络、内经、中医基础理论,各家学说诸教研室主任。其时,学院开创伊始,无现成的教材,他就率领针灸教研室教师,并带头编写各种教材以应教学急需。并在短短的四年中主持编写出了六种针灸书籍,推动了全国针灸学术的发展。他对教学重视启发式讲课,形象教学和现场教学。他还创造性地制订了“三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训练项目,对中医教学质量的提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受到了卫生部的表彰。他讲理论常常联系实际,如教授针刺手法,在临床亲自显示操作方法来训练学生,以及在临床带学生实习,还多次带领学生下厂,下乡,既提高学生感性认识,又以全心全意为工农群众服务的精神灌输给学生。他从早到晚,甚至在风雪交加之夜,奔走于泥泞道路到病家为危重病人治疗。这种身教重于言教的精神在学生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甩长期从事中医教育和中医理论及临床的研究工作,广闻博学,在中医基础理论及历代各家学说方面颇多建树。
  裘氏1980年担任国家科委中医组成员,81年任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经常参加卫生部召集的论证中医工作和探讨医学的各种会议,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有一次在广州召开的全国医学辩证法会议上,他作了“祖国医学的继承、渗透和发展”的长篇学术报告,提出中医发展有三条途经:首先是提高中医理论和临床水平,二是采用多学科发展中医学;三是中西医要求真正的结合。他的报告受到全国许多学者的赞扬,并为有关刊物转载发表。裘氏在1984年任上海中医学院专家委员会主任,并为院学术委员会、职称评定委员会的负责人之一。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暨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教授,全国第一届500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导师,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突出贡献科技人员的特殊津贴,1995年被评为首届“上海市名中医”。他为学院的教学改革,学术研究,专业设置及对“中医法”的讨论等,召集院内外的著名专家共同研究,并提出了很多可贵的意见。
  1979年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曾任上海市政协委员,1983年任市政协常务委员,1988年任市政协“医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经常在市及兄弟省市的医药单位及教学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和考察工作。对振兴中医事业和其他卫生保健工作及教学方面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担任上海市文史馆馆员,经常为政府献计献策。兼任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顾问,作出很多贡献。
  自1958年以来,任《辞海》副主编兼中医学科主编,主持编写《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卷、《大百科全书》传统医学卷、《中医历代各家学说》、《新编中国针灸学》等30余种著作,所撰论文计30余篇。其中主编《中国医学大成》三编,计950万字,对赵氏旧著作了大量删增。特别是其晚年的力作《壶天散墨》一书,以“扶择陈言,剖拆疑似,俯仰古今,直道心源”以议论精辟,见解高超,文笔优美而见称当世,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并有《剑风楼诗文钞》为世所称。

 

 

28、路志正

#p#分页标题#e#

   路志正,男,(1923-)中医世家主任医师,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药品评审委员会顾研究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名誉教授。精通中医典籍,擅长中医内科、针灸,对妇科、儿科等亦很有深造诣。擅长针药并用,同时特别重视食疗,圆机活法,因证而施。擅治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癫痫、儿童多动症、抽动-秽语综合征、脑瘫等疑难病,有自已的独到见解和临床经验,疗效颇佳。

    曾先后到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日本等国进行学术交流,受到国内外人士的高度赞誉。曾参加编著的主要著作有;《中医临床资料汇编》、《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国名老中医经验集萃》、《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主编:《中医内科急症》、《路志正医林集腋》等书。在《中医杂志》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29、颜正华

    颜正华(1920-),男,江苏丹阳市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临床中药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曾任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医学药学组成员、国家教委科技委员会医药组成员、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全国药品评审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暨药学专题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医药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会理事暨北京分会常务理事等。
  他从事中医药工作60余年,执教近50年,德高望重,学验俱丰,参与创建新中国高等教育中药学学科,为我国首批中医药学教授与研究生导师。先后主讲了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课等,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中医药专业人才,其中包括数以千计的专科与本科生、19名硕士生、12名博士生,以及校内外数十名骨干教师。主持了3项部局级科研课题,对缓衰、退热等中药进行了专题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其中退热药“黄栀花口服液”已被用于临床。擅治内科杂病,治验甚众,深受患者爱戴。曾发表论文20余篇,著作23部。代表作《临床实用中药学》获得学者好评,《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中药学》是中高级中医药人员难得的参考书。1990年国务院颁发给特殊贡献证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并颁发荣誉证书。

 

 

30、颜德馨

    颜德馨(1920年~),男,汉,生于江苏,祖籍山东,上海铁道大学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全国著名中医理论家、中医临床学家。颜老系先贤亚圣颜渊之后裔。自幼从父江南名中医颜亦鲁学医,复入上海中国医学院深造,毕业后悬壶于沪上,屡起沉疴,不坠家声。 曾任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铁道部专家委员会委员、评委,中医专业组组长。上海铁道大学医学院研究室主任,上海铁道中心医院主任医师,上海市中医药工作咨询委员会顾问,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成都中医药大学名誉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客座教授、长春中医学院客座教授、美国中国医学研究院学术顾问。台湾中医针灸学会、中国医药研究会学术顾问等职。
  颜老在六十年行医生涯中,上下求索,勇探未知,不断创新,善于总结经验,勤于著书立说。60年代以来,从事“衡法”治则的研究。他根据《黄帝内经》“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之说,认为气血是人体脏腑、经络、九窍等一切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提出“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的学术观点及调气活血为主的“衡法”治则,在中医治则学研究中,开辟了新的天地,是理论上的一个重大突破。这一法则在八十年代应用于延缓衰老,从事“瘀血与衰老”的科学研究。《人民日报》曾刊出“人体衰老上海有新说”的报导。衡法学说,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还由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根据颜氏学说,拍摄“抗衰老”科技片,参加国际生命科学电影展并获奖。颜老不仅中医理论上有创新,在临床上也医术精湛,颇有特色,独树一帜。对治疗疑难杂病、老年病,均取得显著疗效,名扬海内外。
  1989年荣获全国铁路先进个人光荣称号。1990年经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认为全国首届继承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工作指导老师,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待遇,1994年获英国剑桥大学世界名人成就贡献奖及美国名人传记学会20世纪成就奖。1995年获首届“上海市名中医”称号。上海市卫生局还拍摄“歧黄一杰——颜德馨传记”电视片,记录了颜老为中医事业作出的辉煌成就。1999年荣获上海市医学荣誉奖。颜老慷慨解囊20万元设“颜德馨中医药人才奖励基金”,充分反映颜老对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无限执着和对人才培养的无私奉献。
  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著有《餐芝轩医集》、《活血化瘀疗法临床实践》、《医方囊秘》、《气血与长寿》、《中国历代中医抗衰老秘要》、《颜德馨医艺荟萃》、《颜德馨诊治疑难病秘笈》、《中华名中医治病囊秘颜德馨卷》、《衰老合瘀血》等。曾获多项科技成果奖。
  颜老为我国的中医药人才建设做出杰出贡献,是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顾问委员会委员。


体验新版博客

下一篇:

【中国中医】首届“国医大师”简介1

 |  评论 (0) |  阅读 (?)  |   |  类别 (国医大师) |  发表于 16:30

提示:“固定链接”为您显示此篇文章的固定不变链接,如果您有还有疑问请点击帮助
链接地址:

#p#分页标题#e#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5-4 20:06, Processed in 0.052945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