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郑谢韩唐冯于董萧程柴 › 唐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姓氏略考-唐姓-姓氏渊源

2013-5-2 14:21|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630| 评论数: 0

查看: 1160|回复: 7

姓氏略考-唐姓-姓氏渊源 [复制链接]

上海姚燕飞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上海姚燕飞 当前离线

    查看详细资料

    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2-2-5 13:43


    唐[唐、啺、𣉺、𡃯,读音作táng(ㄊㄤˊ)]←“唐”的古体字“𣉺、𡃯”显示不出来者,请安装《方正超大汉字集库》;相关的满文、蒙文显示不出来者,请安装《圆点满文印刷体字库》、《蒙文标准字库》。

    一.姓氏用字:
      



    二.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轩辕氏裔孙尧的封迁地唐,属于以国名为氏。
    相传,帝尧是黄帝轩辕氏的玄孙,姓伊祁,名放郧。“尧”是放郧的谥号,就是善行德义的意思。
    帝尧最初被封于陶(今山东定陶),后来迁于唐(今山西翼城),所以被称为陶唐氏。成为天子后,帝尧开始以“唐”为国号,所以又称唐尧。
    唐尧是传说中的圣明天子,被后人尊为“良师帝范”,“文明始祖”。据说,他做了一百年天子,后来禅位给舜。他死后,帝舜又封他的儿子丹朱为唐侯(今河北唐县)。
    周武王建立西周王朝后,不久即在公元前1103年病逝,由其儿子姬诵继位,是为周成王。
    由于周成王年龄太小,只有十二遂,因此由叔叔周公姬旦、召公姬奭辅政。伺候爆发了蔡叔、管叔勾结商纣之子武庚、淮夷的叛乱,那位唐侯则参与了叛乱。三年后,叛乱被周公旦所镇压,唐侯被处死,唐国之地被改封给周成王之弟唐叔虞,原来帝尧的后裔们则被迁往杜国(今陕西长安杜曲),改称唐杜氏。
    在唐杜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国名为姓氏者,称唐氏、杜氏。而在后来周武王的幼子唐叔虞的后裔子孙中,也多有以国名为姓氏者,即称唐氏。
    该二唐皆称唐氏正宗,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帝尧之子丹朱之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
    春秋时期,周昭王姬瑕封丹朱的一个后裔子孙至唐鲁(今山东曲阜),称唐侯。唐鲁在鲁国境内,为鲁国的一个小小附庸侯。
    到了先秦时期,秦庄襄王嬴则元年(楚考烈王熊完十四年,公元前249年),鲁国被楚考烈王熊完派春申君黄歇率大军所灭,附庸的小小唐鲁国也相偕而亡。
    鲁国灭亡后,在该支唐侯的后裔子孙中,也有以世袭侯爵称号为姓氏者,称唐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西南夷,出自东汉时期白狼王部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后汉书·南蛮传》记载,东汉时期,南方西南夷中有个白狼王部族,古称白狼族、白狼夷,就是今天少数民族普米族的先民。
    普米族,自称培米、拍米、批米,普米语中“米”意为人,培、拍、批是一音之转,都是“白”的意思,即普米语的汉义为“白人”。
    普米族的他称较多,汉文史籍依其自称而写作“般木”或“白狼般木”,即白狼族人,称白狼夷。至晋朝时期,以他称而写作‘西蕃’,清朝以后称之为“西番”。在其周围的少数民族中,藏族、摩梭人称之为“巴”,彝族则称其为“俄祝”,纳西族称之为“博”。清朝时期撰著的《云南通志》、《维西见闻录》等史籍中,亦将普米称为“巴直”。
    据本民族传说及历史记载,普米族先民为远古时代居住于青藏高原甘青一带巴颜喀拉山周围地区的古羌人。在秦、汉之际,为寻找更适宜生活的乐土,普米族先民从高寒地带沿着金沙江。雅砻江之间的谷地,逐渐向南迁徙到温暖低湿的川、滇边境地区,逐水草丰茂的地方而居,曾在四川西大渡河两岸及雅砻江流域形成号称“百余国,户百三十万,人口六百万以上”的白狼般木等氏族部落联盟。在史籍《三国志·张嶷传帅》中记载,白狼夷在汉朝时期时生活在“定笮县”(即今木里、盐源地区),与“摩沙夷”同烧“鸡尿盐”的“夷帅般木王”当是普米族的部落王。“般木、普米”亦属同音异写,其语音基本是对应的。
    普米族源于我国古代游牧民族氏羌,东汉时期,白狼、般木部落曾向汉王朝进献的《白狼歌》,是传世最古的羌族语言记录。近年来,我国一些著名学者发现《白狼歌》中出现的三十四个词汇,与今天的普米语完全相同,因而认为普米族是白狼古国的后裔。
    普米族源于我国古代西北部羌戎部落集团,据历史文献记载,战国时期,他们游牧迁徙至现今青海省境内源头以西一带地区,并分化为各种羌种。在这些羌种中,作为普米族先民的“白狼夷”,约在秦汉时期,便从青藏高源沿金沙江(普米语称“不只”,意为龙江)、雅砻江(普米族语称“年只”,意为鱼江)之间的陆地逐渐南迁,至现今川西南等地区开始定居。这是一种逐水草而居的自然迁徙。
    约在公元七~九世纪时,因吐蕃王朝势力强盛,逐渐向外扩张,组织巴人(藏语称普米为“巴”,其时普米为吐蕃属民)占领两江(金沙江、雅砻江呐陆之地,普米族居住地遂延伸到四川盐边,云南宁蒗、华坪、永胜等地,其政府设在盐源,普米语称“瓦巴”政权,宋时称“蕃城郡”元代封号称“巴尔瓦志”(蒙古语,意为红虎官)。从此,普米族便分布定居到滇西北宁蒗一带。
    今永宁地区,自古为普米族和摩梭人杂居的区域,现今永宁一带有许多地名都与普米族有关。如永宁坝区有村名“巴株”(今八株),意为“普米族集合之地”。永宁皮匠街的历史名称是“巴搓古”,意为“普米族跳舞的地方”。托甸乡有“巴那瓦”地名,即是普米与摩梭人共居之意。永宁拖支拉丁古村亦名“西番坪”,跑马坪二村境内有河名“西番河”。新营盘境内有地名“巴东弯”,意为番人聚集的城堡等。
    两汉时期,白狼般木已分布到滇西北边境,唐蕃冲突时期,金沙江、雅砻江两江中游一带般木随吐蕃势力推进到滇西北金沙江两岸各县。唐、宋时期,史籍中有关“西番”(普米)的记载就更加具体、清晰化了。在史籍《宋史》中,记载有“人西番求良马以中市”、“旧番蛮中马”、“可备战阵”等多处记载,可见普米族先民在当时就擅长饲养良马了。对普米族的旅源,元朝学者周致中在《异域志》记载:“不刺,系西番,出羊马,尚战斗,罕与中国通”。“不刺”即是“白狼”,属于同音异译。
    宋、元时期,是普米族人口迁移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宋宝佑元年(公元1253年)秋,忽必烈率大军南征大理,途经普米族居住地西昌。盐源、宁蒗等地,蕃城郡王和沿途居住的西番头人首先归顺,并率步骑兵充当前锋。拥有良马,长于骑射的普米族人因作战英勇,深得忽必烈嘉奖,沿途攻取的关塞多由西番兵留守,因而,普米族居住地域又向金沙江西延伸到兰坪。维西、丽江等地。清余庆远《维西见闻录》载“巴直,又名西番,亦无姓氏。元世祖取滇,渡自其宗,随从中流而亡至此者,不知其为蒙古何部落也”。这则史料所述,就是普米族随蒙古军南征大理之事。因普米族人是中途加人蒙古军队,便被误认为来自蒙古族的某一部落。
    元、明以后,汉文史籍对普米族的分布情况已有确切记载。明天启年间撰著的《滇志》中记载:“西番,永宁。北胜、蒗蕖凡在金沙江北者皆是”。明景泰年间撰著的《云南图经志书·永宁府》中记载:“所辖四长官司多西番”。
    明朝学者景泰在《云南图经志书·蒗蕖州》中记载:‘其有侨居于州之山谷日西番者,即所谓西戎也”所谓西戎是指“西羌”,古代羌、戎互称,或合称“羌戎”,说明明代人对普米族的族源已有正确认识。
    普米族源于青藏高原,从新营盘、永宁两地普米族的传统送魂线路(返回祖地朝拜)途径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其民族的迁徙历史:
    新营盘普米族的送魂线路是:乌给典苦→不多→瓦汉宗多(挖开桥)→黑尔格(石膏梁子)→巴及(蒗蕖坝)→包都(今包都街)→巴满(下麻栗平)→年包典(红桥坝子)→鲁地(白岩)→黄腊老→拉垮→落水苦刻(沪沽湖边)→宁乌(永宁)→尔及多(温泉)→拖泽吾多崩波(拖泽核桃树下)→里丫祖→尔觉格巴(四川吾觉喇嘛寺)→色里(本里境内)→他巴(木里拖入乡)→木里格巴(木里喇嘛寺)→比子(木里三区境内)→冬铝(木里冬拉)→色巴地(木里境内)→贡戛尔松贡不仙宗多(贡戛岭铁桥)→马丫支这瓜乌(青海境内)→不丫散丫瓜乌(青海境内)→不米查那瓜乌(青海境内)。新营盘普米族的送魂线路从南到北,绕沪沽湖,过永宁,经四川境内而达青海境内。
    永宁拖支西番坪普米族的送魂线路是:西沟乌→安口比→年木子苦糟格安乌→阿山曾口古→戛拉→拉瓦→拉瓦罗乌都→瓦都→拖泽→拖泽古米吾→泽你波→里让足→吾觉(四川境)→吾觉格巴(四川吾觉喇嘛寺)→拉不→拉不拉吾多→拖色古波逮→古波→古波打给垮→古波苏古波→古也苏古也→支沙尔→支沙苏娘鲁→安乌基枯垮→祖丫→木里瓦厂→木里格巴(木里喇嘛寺)→水洛丫怎→马散多戎(木里以北)。此条送魂线路从永宁拖支境内出发,沿西北方向经永宁戛拉村、拉瓦村、瓦都村、温泉乡,再往北经木里吾觉乡,通过四川境内一直送往北方祖先发源地。
    三国至元朝初年,普米族人口处于繁盛时期,元末至民国,由于与中原王朝的频繁战争,霍乱、天花。水痘、痢疾等病疫的流行及落后婚姻习俗、民族间的冤家械斗等原因,普米族人口减少,新中国建立以后,普米族人口又得到发展。
    普米族是由氏羌后裔的四个部落联盟而成的,普米族民间有句古语“拍米冉贡组”,意为普米族是由四座山上的四个血缘集团联合而成的。据宁蒗县永宁普米族传说,普米族最早的四个根根是“布”(四个血统或四个氏族部落),其名称是:冉祖(意为绵羊)、拔佳;尚(汉姓熊)、搓皮。
    冉祖和搓皮等主要分布在木里,拔佳、尚主要分布在盐源、宁蒗。又据传说,联合为普米族四个部落的名称分别是:萨雅崩巴供、布米虽母供、俄业里戛供、总散不安供,与这四个部落相对应的本民族氏族名称分别是:格母、本牙、穹·空尼、嘎甲拉玛。
    普米族原来没有汉姓,传说明朝洪武年间,中原王朝接管普米族聚居的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地区后不久,这一带地区发生叛乱。为了加强对这带地区的统治,大明王朝调集军队,用六年时间平定了叛乱,之后对普米族各氏族进行详细的户籍登记,因此,普米族便有了汉姓:
    在格母部落中,绒喷其扎汉姓记为杨氏、郭氏,格母牙马汉姓记为马氏,巴里俄志汉姓记为项氏;在本牙部落中,本牙汉姓记为熊氏,其中其不杠汉姓记为曹氏;在穹·空尼部落中,汉姓记为胡氏;而嘎甲拉玛氏族,则在东汉末期便汉姓记为唐氏,至今仍是普米族中的大姓之一。
    普米族最初只有以上八大汉姓,其它普米族汉姓大多是后来才发展起来的,例如格母部落的汉姓已发展为郭、杨、马、董、烟、肖、龙、宋、项等等。
    这四个普米族部落现今主要分布在木里盐源后所、右所、中所、宁蒗蒗蒗、永宁、宁蒗温泉、拉伯、西川、木底箐、翠玉、红桥、新营盘、战河、跑马坪、永胜、丽江、维西、宁蒗金绵、西川、新营盘、宁利等地。从整体看,大分散小聚居是普米族分布的一个特点。普米族大部分与其他民族杂居,使之形成了开朗。豁达、豪放的民族性格。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各位姚氏宗亲,请把你们居住地、姚姓人数、堂号和辈份信息尽你所知上传到论坛,以便于共同研究我们姚氏文化,方便更多的姚氏宗亲寻根问祖. 

    姚氏宗亲QQ群:132943619,欢迎宗亲加入!要加入QQ群的宗亲请在验证信息里报上你的省市+姓名,否则可能不会被通过! 

    注册论坛的宗亲请先先用省市+姓名的格式注册,然后加入QQ群,管理员审核后才能在论坛发帖!

    回复 引用

    上海姚燕飞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上海姚燕飞 当前离线

    查看详细资料

    管理员

    #p#分页标题#e#

    沙发

    发表于 2012-2-5 13:44 |只看该作者

    #p#分页标题#e#

    第四个渊源:源于回纥族,出自元朝时期大臣畏兀人唐仁祖,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
    据史籍《元史·唐仁祖传》中的记载,元朝时期,西域畏兀人中有唐仁祖。
    唐仁祖,字寿卿,畏兀人(回纥),因其祖辈称唐古直氏,因此宋、元时期其子孙都以汉姓唐为氏。
    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尔大德五年(辛丑,公元1301年),唐仁祖授翰林学士承旨。在此期间,元成宗尊太母元妃为皇太后,由于唐仁祖精于书法,特诏令他书写册文,深得元成宗的器重。
    唐仁祖逝世后,被追封为洹国公,赐谥号为“文贞”。在唐仁祖的后裔子孙中,皆以汉姓唐为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塔喇氏,人数庞大,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Tara Hala,汉义“旷野”。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白氏、唐氏、匡等。
    ⑵.蒙古族图罗鲁特氏,亦称佟尼果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Tulolu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

    第六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他塔喇氏,亦称他塔拉氏、他他拉氏,满语为Tatara Hala,汉义“众多”,世居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下营子)、安褚拉库(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扎克丹(今辽宁抚顺)、萨尔浒(今辽宁抚顺大伙房水库)、马察(今吉林浑江)、占河(今吉林双阳河流域)、乌苏(今吉林伊通)、伊兰木(今吉林市)、海州(今辽宁海城)、十方寺(今辽宁沈阳石佛寺)、吉林乌拉(今吉林永吉)以及长白山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谭氏、舒氏。
    ⑵.满族泰瑚特氏,亦称唐乌勒特氏,满语为Taihut Hala,世居乌拉(今吉林永吉)。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
    ⑶.满族唐达氏,满语为Tangda Hala,世居科普沁(科普喀滩,今乌苏里江北岸)。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佟氏。
    ⑷.满族唐古氏,亦称汤务氏、陶古浑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唐括部,以部为氏,满语为Tanggu Hala,汉义“百”,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长白山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陶氏。
    ⑸.满族唐佳氏,亦称汤佳氏,满语为Ta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安褚拉库(今俄罗斯滨海地区)。清朝中叶以后多多冠汉姓为唐氏。
    ⑹.满族唐尼氏,满语为Tangni Hala,世居十方寺(今辽宁沈阳石佛寺)。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
    ⑺.满族唐颜氏,满语为Tangyan Hala,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

    第七个渊源:源于土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土族唐氏,源出土族拉什唐氏族部落,在清朝中叶多取部落名称中的谐音汉字“唐”为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八个渊源:源于藏族,出自民国初期西藏唐官,属于以官职称为为氏。
    民国初的北洋政府时期,在西藏地区设置了两大官吏体系,其中之一就是唐吉忒官,负责辅佐北洋政府管理西藏地区政务事宜,可以由任何普通人来担当,但必须通晓汉、藏两族语言,不论职位,统称唐吉忒官,简称唐官。
    其实,唐吉忒官的主要职责就是沟通汉族与藏族之间的语言与生活习俗,帮办一应杂务。
    在唐吉忒官及其后裔子孙中,就有以其官职称谓为汉姓者,称唐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九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为氏。
    今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唐氏族人分布,多为明、清时期,中央王朝在中南、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运动中,被地方汉族最高行政长官赐予的汉姓,亦有汉族兵员驻守边疆时与各民族联姻后带入的汉姓。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予以考证后,再进行刊载。

    得姓始祖:唐尧(伊祁放郧、姬放郧、帝尧)、唐叔虞(姬叔虞)、唐仁祖(唐古直·仁祖)。



    三.各支始祖:
    唐伯徵:驾前指挥,字远稽,号遂良,葬宁邑七都八区石都□□,而左□山午山子向,隶丁癸石墓碑记山禁员,后裔步亨及衡英竹筠三契據。元配:高氏,封安人,葬枫树山子山午向。子三:宝珍;珠;瑞。续配:谢氏,封安人,葬枫树山高安人莹同向石墓。子一:宝璌。是为善邑唐氏始祖。
    唐 佑:字承裕,仕唐,任两广节度使,赐紫金鱼袋,诰授银青光禄大夫致仕,居道州鹅颈觜,继居衡州踏水桥,后迁于潭生没阙,谕葬于本邑淦田旧一百三都,今十六都十甲,地名金煙衡戌山,辰向有碑有誌有图有传有墓田十二畝。元配:黄氏,诰授一品夫人,生没葬阙。生子三:唐潼,唐灒,唐汴。是为金田唐氏在城堂始祖。
    唐宁雄:仁公长子,名刚行四,唐朝中和间任丰城令避乱归归隐路过唐溪见山水秀丽遂由米嶺而迁归焉,公谋谟神断慷慨激烈正直自如既明且哲避地避地卒,创家业卒葬本都陇雲山,按米嶺古属筠州今隶奉新。元配:谌氏,五里人,卒葬与夫合墓。子二:进瞻;进稳。是为湖南浏阳唐氏始祖。
    唐寿兴:丕谟之子,字松齡,号礼翁行敬四,公襟怀淡宕啸傲山水因念,祖训万邑可家遂契妻子而迁焉,其才猷经济道德文章真足垂裕后世绵远无穷迄今五百馀年。蕃衍湘赣历傅不朽者皆,公厚德之所致也,寿九十有八没葬江西万载城外涂陂真武形。元配:熊氏,没葬万载一都柞柱窝口虎形。继配:赵氏,没葬涂陂真武形与夫合墓。子二:虎,世居万邑;彪,迁居浏邑。是为湖南浏阳唐氏始祖。
    资料有待补充。

    回复 引用

    上海姚燕飞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上海姚燕飞 当前离线

    查看详细资料

    管理员

    #p#分页标题#e#

    板凳

    发表于 2012-2-5 13:44 |只看该作者

    四.迁徙分布:
    唐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五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九百六十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59%左右。
    唐氏族人的发源地有四处:陕西、山西、豫鲁(今河南、山东一带)、湖北,也就是主要分布于魏、楚、晋、秦,如战国时魏国唐雎,楚国的唐昧。上述陕西、山西、豫鲁三地在发展中成为唐氏繁衍的中心地带,也是唐氏主要望族所在地。
    秦、汉时期,唐氏族人分布于江苏、江西、四川、广东、安徽、浙江、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据史籍记载,战国时魏国人唐雎之孙唐厉迁于沛国(今江苏沛县),唐厉四世孙唐都任临邛令(今四川临邛),唐都之孙唐林被封为建德侯,唐林之子唐蔚因封地被除,徙居颖川(今河南颖川),唐蔚之三世孙唐帽任会稽太守(今浙江绍兴),唐帽之子唐翔任丹阳太守(今安徽当涂)。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北方战火连天,唐氏族人随着南迁队伍,更广泛地分布于南方各地。此时,唐雎一支唐翔之子唐固,任孙吴政权中的尚书仆射一职,唐固三世裔孙唐彬任晋镇西校尉、上庸襄侯,唐彬之子唐熙因娶凉州刺史(今甘肃凉州)张轨之女,遂把家安到凉州,唐熙之子唐郓任前凉凌江将军,从凉州迁居晋昌(今山西定襄),后发展成为唐氏历史上最大郡望。唐郓之曾孙唐瑶任西凉晋昌太守、永兴侯,唐瑶之孙唐褒任后魏华州刺史、唐纯任后魏太原太守,唐褒之子唐茂任秦州刺史,唐茂之子唐翼任后魏凉州太守。南朝齐国时有三吴地区农民起义首领唐寓之,曾攻占钱塘(今浙江杭州),后称帝,国号吴。可见,南北朝时期的唐氏族人已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
    隋、唐两朝时期,河南固始唐氏族人随陈元光开漳入闽。唐雎一支有唐瑶的七世孙唐休王景任职宰相。
    宋、元两朝时期,又有唐氏族人迁居南方,由北方发展而来的唐氏已是大量的居于南方了。宋朝有晋昌唐氏族人随宋室南渡,定居江西宁都,后迁福建永定,广东潮阳,大埔,又有迁梅州及广西者。
    明、清两朝时期,又有唐氏族人移居台湾,远徙海外的。至此,唐氏族人足迹遍布中国大地。
    在清朝时期,闽、粤唐氏族人有的移居,进而又有人远徙海外,如当代“航运大王”印度尼西亚华人唐裕等。今丹东凤城凤山乡满族他他拉部唐氏族人隶属正红旗满洲,明崇德年间奉旨驻守奉天府(今沈阳)新城堡,后其世祖他他拉·古巴达奉命移驻凤凰城城东村,后裔今散居于凤城草河、岫岩灵沟等地。
    今日,唐氏族人尤以四川、湖南、贵州、山东、安徽、广西等省区为多,这六省的唐氏约占全国唐氏人口的55%以上。



    五.郡望堂号:
    1.郡望:
    晋昌郡:晋昌郡在历史上有两处:①该晋昌郡在西晋至北周时期分敦煌郡所置,治所在今甘肃安西,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安西县、玉门市一带,其地在隋朝时期均属敦煌郡,唐朝时期又析出为瓜州晋昌郡。②该晋昌郡是在南北朝期间的后梁设于今陕西省石泉县一带。
    北海郡:汉朝时期景帝中元二年(癸巳,公元前148年)分齐郡置郡,治所在北海(一说营陵,今山东昌乐),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潍坊、烟台一带地区。隋、唐两朝的北海郡即青州,治益都,其时辖地在今潍坊等一带地区。
    鲁 郡:亦称鲁国、鲁国郡。西汉朝初将秦朝原来的薛郡改为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三国时期的曹魏及晋朝改为鲁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滋阳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又改为任城郡。另外,隋朝时期有个鲁州鲁郡,唐朝时期有个兖州鲁郡,其间虽然都辖有曲阜,如隋朝时期曾改鲁县为汶阳县,继而恢复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兖州。唐朝时期鲁国郡在今山东省的滋县。
    晋阳郡:春秋末期,赵简子家臣董安于始筑晋阳城,在今太原西南晋源镇。秦国改置为晋阳县,为太原郡治所,属太原郡辖属(今山西太原),不久又改名为太原郡。西汉初年曾经设为太原国,晋阳为太原国都,不久又兼置并州。东汉时期撤掉了并州,晋阳归属于冀州,分置为恒山、西河二郡,在今陕西省太原市西南。西晋时期予以扩建。南北朝时期北齐于汾水东岸增筑新城,在旧城增设龙山县。隋朝时期以龙山县为晋阳,而原晋阳则为太原。五代时期为北汉都城。大宋王朝灭北汉后,毁掉晋阳,将其移到并州至阳曲(今山西太原)。

    2.堂号:
    晋阳堂:因郡立堂。
    晋昌堂:因郡立堂。
    鲁国堂:因郡立堂。
    北海堂:因郡立堂。
    移风堂:汉朝时候,费汛为萧县令,爱民如子,先教后罚,在官九年,连地方的坏风俗都转变了,全县三年都没有打官司的。邻县沛县发生蝗灾,蝗虫到了萧界,不入萧境。皇帝封费汛为梁相。
    思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忠恕堂:资料有待补充。
    在城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睦堂:资料有待补充。
    移风堂:资料有待补充。
    梧桐堂:资料有待补充。
    梧封堂:资料有待补充。
    渑豸堂:资料有待补充。
    双凤堂:资料有待补充。
    慎修堂:资料有待补充。
    垂裕堂:资料有待补充。
    忠恕堂:资料有待补充。
    敬爱堂:资料有待补充。
    索贻堂:资料有待补充。
    凤梧堂:资料有待补充。
    德容堂:资料有待补充。
    四敬堂:资料有待补充。
    桐圭堂:资料有待补充。
    思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采芝堂:资料有待补充。
    褥经堂:资料有待补充。
    伦鉴堂:资料有待补充。
    福星堂:资料有待补充。
    九成堂:资料有待补充。
    崇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享叙堂:资料有待补充。

    回复 引用

    上海姚燕飞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上海姚燕飞 当前离线

    查看详细资料

    管理员

    #p#分页标题#e#

    地板

    发表于 2012-2-5 13:44 |只看该作者

    六.家谱文献:
    上海唐氏重修族谱八卷,(民国)唐锡瑞纂,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江苏泰兴延令唐氏宗谱四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双凤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泰兴县珊瑚洋港村。
    江苏丹徒关沙唐氏族谱十卷,(清)江静亭等纂辑,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江苏丹徒关沙唐氏宗谱十二卷,(民国)唐念曾等重修,民国七年(公元19l8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常州唐氏宗谱五卷,(清)唐正麟主修,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常州唐氏渑豸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江苏常州唐氏宗谱十卷,(清)唐云和等修,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慎修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常州唐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民国)唐晉歧等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慎修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江苏常州毘陵唐氏宗谱,(清)唐锺琦等修,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常州毘陵唐氏家谱,(民国)唐顺德纂修,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缺一册)。
    江苏常州毘陵唐氏家谱,(民国)唐宗海主修,唐肯总纂,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排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江苏武进唐氏家谱,著者待考,清光绪末年(公元190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残本。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江苏武进唐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唐增儒纂,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垂裕堂排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江苏武进唐氏七修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民国)唐苍玉纂,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忠恕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武进毘陵唐氏宗谱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唐泰诚、唐续彬等续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崇彝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武进毘陵唐氏家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档案馆(存世系一册)。
    江苏武进毘陵唐氏宗谱,(清)唐允中等修,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残本。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江苏无锡前洲西里唐氏六修宗谱十二卷,(清)唐肇瑾等修,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敬爱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无锡前洲西里唐氏七修宗谱十二卷,(清)唐茂盛等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敬爱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无锡前洲唐氏宗谱十九卷,附谱一卷,(民国)唐秋泉修,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48年)享叙堂排印本二十二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浙江兰溪东鲁唐氏宗谱十卷,著者待考,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芝堰乡上唐村(缺第七~八卷)。
    浙江兰溪东鲁唐氏族谱二十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甘溪乡刘家村。
    浙江兰溪唐氏宗谱五卷,(民国)唐文卿纂,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黄店乡山後塘村。
    浙江常山晉昌唐氏宗谱四卷,(民国)祝其三重修,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天马镇七里弄村猪母山底。
    浙江常山球川里山唐氏宗谱八卷,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印本(序)。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球川镇杨家村里山(缺第四卷、第八卷)。注:首修於清乾隆十六年。
    浙江常山唐氏宗谱一卷,著者待考。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新昌乡岩前村(不全)。
    浙江遂昌蔡溪唐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浙江遂昌县焦滩乡格路口村。
    安徽含山濡须唐氏宗谱四卷,(清)唐之传、唐名庚纂修,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馆。
    安徽桐城唐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唐情美、唐步鳌等三修,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绍勋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安徽桐城皖桐唐氏七修宗谱,著者待考,清朝末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十一卷。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南京市档案馆。
    安徽潜山崇本堂唐氏宗谱十八卷,首三卷、末一卷,(清)唐萤英五修,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潜山崇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上册。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安庆市图书馆。
    安徽石台唐氏宗谱六卷,(清)唐洪松、唐为均等纂修,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馆。
    福建莆田续北苕国唐氏宗谱六卷,(清)唐朝泰等纂修,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绩溪唐氏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重庆市图书馆。
    江西唐氏欧苏合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三卷。现被收藏在江西省档案馆。
    江西万载唐氏续修族谱十一卷,首两卷,(清)唐景皋等纂修,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晋阳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缺第十一卷下册)。
    江西万载唐氏族谱七卷,首一卷,(清)唐萤等纂修,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晋阳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缺第三~四卷)。
    江国铜鼓金鸡唐氏宗谱,(民国)唐忍铭、唐烈明纂修,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现被收藏在江西省铜鼓县地名办公室。
    河南固始唐氏族谱,(清)唐颂平、唐舜英撰,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台湾。
    湖北新洲唐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唐江涛、唐秀清等重修,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新洲县前进乡李旻村。
    湖北江陵唐氏家谱世系图一幅,著者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江陵县荆城渔场湖北江陵县档(复制件)。注:文字为满文。
    湖南长沙唐氏续修支谱,(民国)唐树林等修,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长沙唐氏桐封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南京大学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湖南宁乡晉阳唐氏重修族谱,首一卷,(清)唐启煦纂,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而卷、卷首。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宁乡石汉唐氏六修通谱五卷,首一卷、末三卷,(民国)唐藻亭、唐荫宝等纂,民国十九年(公元1920年)晋阳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潭锦石唐氏四修族谱三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唐垂镌等纂,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九成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六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另有一部存四册)。
    湖南湘潭中湘唐氏朝支六修谱十四卷,(民国)唐泽耀纂修,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德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湖南湘潭唐氏敦本堂七修谱二十二卷,(民国)唐述春、唐泽煌等纂修,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敦本堂排印本三十二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湖南湘乡唐氏族谱,著者待考,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乡唐氏族谱十卷,(清)唐星焕纂序,清咸丰三年(公元1863年)福星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乡新园唐氏七修族谱二十六卷,(民国)唐业凖、唐业棐等续修,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伦鉴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残本)、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湖南衡山衡邑唐氏续修族谱十二卷,首一卷,(清)唐卿杜、唐文青续修,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
    湖南衡山治平唐氏四修族谱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唐思芳等续修,清朝道光年间唐氏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湖南衡山治平晉昌唐氏五修族谱,(清)唐清思纂修,清朝同治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十九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湖南邵阳唐氏四修族谱,(清)唐荣朝、唐鼎元修,唐明铣等纂,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邵阳唐氏五修族谱,(清)唐吉光纂序,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武冈唐氏三修族谱,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广东唐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唐丙德、唐汝梅等纂,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石印本。现被收藏在海南省档案馆(存四卷)。
    广东揭阳唐氏房谱著者待考,(清)唐昭喜纂修,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台湾。
    广东新会白石唐氏族谱,(清)唐元栋纂修,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新会唐氏族谱,(清)唐集瑶续修,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修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七卷。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新会唐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琼山唐氏族谱二卷,(清)唐焕章等纂修,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西唐氏族谱五卷,(清)唐廷植等纂修,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褥经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
    广西永福唐氏族谱,(清)锄经草堂重修,清朝同治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四川绵竹唐氏家乘,(民国)唐渊儒编,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锦竹唐氏石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南京大学图书馆。
    四川中江唐氏族谱,(清)唐迪瑔续修,清道光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四川关县唐氏族谱六卷,(清)唐道济撰,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
    四川关县唐氏族谱八卷,著者待考,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重修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开县东门乡十一村(缺第四卷)。
    四川仪陇唐氏宗谱一卷,(清)唐勋纂,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四川省仪陇县档案馆。
    四川宣汉唐氏谱一卷,(清)唐治儒编,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石印本。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宣汉县东安乡。
    春风唐氏家谱一卷,(清)唐殿选纂辑,清光绪八年(公元188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陕西省图书馆。
    唐氏族谱十卷,(清)唐学珊纂修,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采芝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玉祁唐氏族谱二十四卷,(民国)唐荣惠等重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梧封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绵西唐氏二修族谱十二卷,首一卷,(民国)唐恭文等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昌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唐氏家谱,(清)唐子俊纂修,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安乐唐氏宗谱二十卷,(清)唐笙等修,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4年)思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毗陵迁锡唐氏家乘,(清)唐锡纂修,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6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唐氏谱十二卷,首一卷,(民国)唐苍玉纂修,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忠恕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毗陵唐氏家谱东分,西分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唐肯纂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铅印本三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衡邑唐氏续修族谱十二卷,首一卷,(清)唐文青等续修,清朝乾隆年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永康永康唐氏志,(现代)唐岩昌等修,1999年修胶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湖南桐木桥唐氏三修族谱,(清)唐文裕等修,清宣统二年(公元1908年)桐圭堂修木刻活字印本九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不可考唐氏族谱,(清)唐家谟,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3年)四敬堂修木刻活字印本三册,近有缺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苏无锡唐氏家谱,著者待考,铅印本九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苏丹徒开沙唐氏宗谱,(民国)唐德榜等修,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苏无锡唐氏家乘,著者待考,清朝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上海唐氏族谱六卷,(清)唐国海等纂,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德容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民国十八年唐在复增补重订。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上海唐氏世谱,(清)唐锡瑞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上海唐氏族谱八卷,(民国)唐锡瑞纂,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铅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平江金鸡唐氏十一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晋阳唐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平江黄社唐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晋阳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平江黄社唐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8年)晋阳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阴唐氏支谱,(清)唐季达等纂修,清光绪五年(公元1878年)务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奉贤唐氏族谱,(清)唐贞吉纂修,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武进新河唐氏宗谱八卷,(清)邵之俊纂修,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7年)凤梧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善邑唐氏续修支谱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丁丑年索贻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册,缺第十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唐氏五修族谱,十一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晋阳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桥木桐唐氏三修族谱十二卷,著者待考,清宣统二年(公元1908年)桐圭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桥木桐唐氏四修族谱八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桐圭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唐氏族谱四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3年)晋阳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七.字辈排行:
    湖南善邑唐氏字辈:
    一支:“伯宝涵全楚清桂兴添住仲允崇世万继希志方啓”;
    一支:“钟济植耀达锡汝新煌基镇淑相照载钦治乐鸣培”;
    一支:“克绍彰先泽诗书迪俊贤傅家维孝友福寿自连绵”。
    湖南浏阳唐氏字辈:
    小河旧序:“日子化三千际开裕廷锡”;
    大屋旧序:“汝再朝兴际开裕廷锡”;
    小河大屋新序:“锡洪植焕起金源本辉基锦泽树荣增铭湘集炳培”。
    湖南湘潭唐氏字辈:“青紫傅芳昭如圭章学遵诗礼行重伦常惟著有庆家声辉煌”。
    湖南双牌唐氏字辈:“一二三建光成如亚澳欧非美”
    山东高唐唐氏字辈:“德凤光永存善良咸寿吉康文同书在本一泽长”。
    山东夏津唐氏字辈:“登有风显□天进□学善文清世立致常”。
    江西丰城唐氏字辈:“大士金之秉光垂鑑泰来燕台铨毓象熙逵衍锡材”。
    湖北新洲唐氏字辈:“大启辉先志鸿功继世长”
    江苏东海、新浦唐氏字辈:“学建维宪碧臻(震)祥吾福乃荣昌”。
    江西金田唐氏字辈:“新系培本庆远泽成连开甲第大振家声勋铭鐘鼎运翊昇平绳其祖武率乃攸行”。
    浙江唐氏一支字辈:“福禄永隆昌和良瑞世美才智端宁聪”。
    江苏唐氏一支字辈:“本立元孝起宗节义”。
    唐氏一支字辈:
    行辈:“飞鸿广大……”
    字辈:“文思召光……”
    唐氏一支字辈:“开辟乾坤久声称敦擅长伦常千古在孝悌百年芳甲第宜高占利名卜远物流罄波浩荡遗泽自汪洋”。
    资料有待补充。

    回复 引用

    上海姚燕飞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上海姚燕飞 当前离线

    查看详细资料

    管理员

    #p#分页标题#e#

    5#

    发表于 2012-2-5 13:44 |只看该作者

    #p#分页标题#e#

    八.楹联典故:
    1.四言通用联:
    桐圭锡庆;禾册基洋:全联典指周朝时期周成王与其弟叔虞玩耍,成王将桐叶削成圭形于叔虞,说:“我用这个封给你。”因“君无戏言”,以致戏耍成真,只好封虞叔于唐。
    东园高节;吏部清风:上联典指汉朝时期的唐秉,字宣明,号东园公,隐居商山,为“商山四皓”之一。下联典指北周朝时期的吏部郎中唐瑾,字附璘,谋略多资。西魏时,历官吏部郎中、吏部尚书,当时朝中典章制度,他多参与草创。于谨奉宇文泰命率军南伐南朝梁时,以他为元帅府长史,攻破江陵,俘获梁元帝萧绎。回师时,他仅带回了两车书。北周建立,官至司宗中大夫,进爵为公。
    仙霞立祀;云壑留名:上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兰溪人唐元间,字子焕,为文思院官。与侄子唐良嗣率兵守半溪,在黄盆滩战胜元军,又进兵镇守严州,与元军相持二年,因粮食断绝,战死在龙游白云寺前。百姓修建了唐将军庙来祭祀他。下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零陵人唐容,博闻强记,胸有大志,与同乡同学唐麟、东韶并称“城南三杰”。中进士,官丰城宰,政绩一时称最;升任邕州知州时,逢交趾兵入侵,他率兵讨平。后来,隐居在建昌麻姑山,自号云壑老人。
    帝尧启绪;唐叔振封:上联典指陶唐氏部落领袖为尧,后以唐为姓。下联典指周武王之子叔虞封于唐,以国为氏。
    晋阳世泽;叔虞家声:全联典指周成王桐叶封叔虞于唐,为晋国始祖,子孙以唐为氏。
    商山隐士;宋室直臣:上联典指秦朝末期的唐秉为“商山四皓”之一。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唐介屡劾当道,直声动天下。

    2.六言通用联:
    江南风流才子;西蜀思想名家: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画家唐寅,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吏等,吴县人。少年时向周臣学画,后结交沈周、文徵明、祝允明等人,一起切磋文艺。二十九岁时中乡试第一,会试时因牵涉科场舞弊案而被除名。后游名山大川,以卖画为生,性格疏朗放逸,曾刻有“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印章。擅画山水,并工人物、花鸟,笔墨秀润,景物生动,工笔、写意俱佳,与文徵明、沈仇英合称“明四家”;兼善书法,能诗文。著有《六如居士全集》。下联典指清朝初期的思想家唐甄,字铸万,号圃亭,四川省州人,长于吴江,曾任山西长子县知县。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批判封建道德,在经济上主张“富民”。著作有《衡书》(后改名为《潜书》)、《圃亭集》、《春秋述传》等。
    大节全由母教;侍儿幸配文魁: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唐璘。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唐寅。

    3.七言通用联:
    台湾义举光史册;总统勋名记人心:全联典指清朝同治年间的进士唐景崧,1882年赴越南同刘永福所部黑旗军抗击法国侵略。次年,受张之洞命招募军队,与岑敏英军攻越南宣光等地。1891年后任台湾布政使、巡府。反对割让台湾,并筹措抗击日军。曾在台湾建立民国,被选为“总统”。基隆被侵台日军占领后,携家小居厦门。有《请缨日记》。
    看遍好花春睡足;醉残红日夜吟多:此联为清朝时期的书画家、内务府员外郎兼佐领唐英撰书联。
    连天瑞霭千门远;来道新阴九陌长:此联为唐朝时期的诗人唐彦谦诗句联。
    世德孝思绳祖武;遗风勤俭启陶唐:此联为唐氏宗祠联。
    晋水发祥源流远;阳春得气棣萼辉:此联为唐氏宗祠联。

    4.八言以上通用联:
    定鼎功高,形绘凌烟阁上;奇魁文妙,席首琼林宴中: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天策府长史唐俭,少与太宗游,见隋政乱,因说以建大计,后佐太宗定天下,为天策府长史,封莒国公,图形凌烟阁。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唐皋、唐汝楫、唐文献三人,先后均举进士第一.
    沧浪亭中,吴郡名贤占一席;桃花坞里,金阊遗迹足千秋:全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寅,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吏等。吴县人。少不事科举,画于周臣,与祝允明、沈周等相友善。后听祝允明劝,举弘治十一年乡试第一.不久,以程敏政泄试题事牵连,遂下狱,谪为吏。他耻不就职,自放于名山大川,筑桃花坞以居。毕生致力绘画,兼及书法,且能诗文,与祝允明、徐祯卿、文徵明齐名,并称“吴中四才子”;与沈周、仇英,文徽明合称“明四家”,有《六如居士全集》、《画谱》等。
    文采风流,照耀两江标第一;圣贤经济,静修十载羡无双:此联为安徽省枞阳县唐家湾唐氏宗祠联。

    5.典故、趣事:
    绝缨:源于汉朝刘向的《说苑·复恩》。公元前605年楚庄王平息了叛乱,非常高兴,班师回朝,在宫内举行盛大的庆功会,大摆筵席。庄王下信群臣可以尽情畅饮。到傍晚,酒兴还都未尽。庄王命令点燃蜡烛,继续狂欢。庄王看到群臣们这样高兴,就让自己的爱妃许姬给大家敬酒,许姬漂亮,出来给大家敬酒更加增添了几分欢快的气氛,正当她给大家一一敬酒时,一阵大风吹来,把大厅里的烛火全吹灭了。这进有人趁机扯住了许姬的衣袖,想调戏她。许姬非常聪明,她并没有声张,而是趁机把那人的帽缨扯断,请求庄王查出这个人后处治。庄王听后,却大声说,今日宴会大家都要尽兴痛饮,把自己的帽缨都摘下来,。大臣们都摘下自己的帽缨后,庄王才命令点燃蜡烛。许姬对此感到非常惊讶,席后,许姬埋怨庄王不为她出气。庄王笑着说,人主群臣尽情欢乐,现在有人酒后失礼有情可原,如果为了这件事诛杀功臣,将会使爱国将士感到心寒,民不会再为楚国尽力,许姬不由的赞叹楚王想得周到。楚庄王十七年(公元前597年),楚庄王亲自率领军队攻打郑国,不料被郑国的伏兵围困住,正在危急时刻,楚军的副将唐狡单人匹马冲入重围,救出了楚庄王,庄王重赏唐狡,唐狡辞谢说:“绝缨会上,扯许姬衣袖的正是下臣,蒙大王不杀之恩,所以今日舍身相报。”庄王听后感慨万千。后来,人们用这个典故来表示宽宏大量,三国曹植的《求自试表》里就运用了这个典故:“绝缨、盗马之臣赦,而楚、赵以济其难。”

    各位姚氏宗亲,请把你们居住地、姚姓人数、堂号和辈份信息尽你所知上传到论坛,以便于共同研究我们姚氏文化,方便更多的姚氏宗亲寻根问祖. 

    姚氏宗亲QQ群:132943619,欢迎宗亲加入!要加入QQ群的宗亲请在验证信息里报上你的省市+姓名,否则可能不会被通过! 

    注册论坛的宗亲请先先用省市+姓名的格式注册,然后加入QQ群,管理员审核后才能在论坛发帖!

    回复 引用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5-6 23:08, Processed in 0.043697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