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卢 › 曾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河源连平湖东村大湖寨:河源现存最完整最古老寨围

2013-5-3 20:57|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1850| 评论数: 0

大湖寨现存的遗存、遗构主要是明代的,而总平面布局当是宋元时期做的规划,占地面积约1.4万平方米。

史记

宋末开基

    连平大湖镇湖东村的大湖寨,为河源迄今发现最完整的、最古老的寨围。

     关于大湖寨的始建年代,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建于宋末元初,距今有700多年。连平大湖镇曾氏开基祖为颢公,字绍先,南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经由豫章吉阳乡徙居大湖田,比连平建州(明崇祯七年(1634年)还早360多年。

      另一说是据乡民传说,大湖寨为落居大湖的曾氏七世祖竹溪公(又名伦公)始建。据《大湖田曾氏族谱》载,伦公生于永乐甲辰(1424年),卒于成化丙午(1486年)。若据此说,大湖寨应是始建于明初,历经明、清、民国多次扩建形成现在规模,距今有500多年。
河源古村落文化行一行专家认为,大湖寨现存的遗存、遗构主要是明代的,而总平面布局当是宋元时期做的规划。

      《河源大湖田曾氏十一房族谱叙》载,伦公生子十二房,此后人丁大增,大湖寨曾姓后裔遍布河源连平县的大湖、绣缎、三角、忠信等镇,和平县的林寨、彭寨、礼士、合水、公白等镇,东源县的灯塔、顺天等镇,紫金县的古竹等镇,此外,广州、汕尾、韶关、梅州、江西赣州、四川等地亦有分布。

      大湖田为大湖镇原名,因境内有一个经久不旱的“天井湖”,周围土地平坦、肥沃,故称“大湖”。

史迹

500岁大湖寨“三省”遗风今犹在

        从中原迁徙到南方的客家先民,为躲避战乱和匪患,自元代开始就建筑带有军事性质的山寨、城寨。一个寨围,多的居住有上千人。王阳明曾有客家地区“大寨”的描述。历史上,紫金县的寨围发生过多次攻防战,其惨烈程度,有如两国战争。此前发现的明初碏石围(又称宝胜围),已是仅存遗址。

      明初天下初安,曾伦也许仍有惧于兵乱匪乱,开始筑建大湖寨。曾伦生了12个儿子,子又生孙,这座大湖寨,也在不断扩大至今日规模。

      连平县文化部门有关负责人认为,大湖寨就其始建年代之久远,建筑规模之宏大,保存原貌之完整,均为连平现存古寨围之最,具有重要的古建、民俗及历史研究价值。

2.7万平方米的“太极图”

     还在湖东村口,我们一眼就看到那口有名的巨大的池塘,波光潋滟寨。大湖寨正门,对着一片广阔的稻田,田后是秀丽的连绵山峦。

     如果没人引领,外人贸然走入这座建筑占地面积约1.4万平方米的大寨,一定会不得其门而出。果然如我们所料,寨中62岁老人曾贯英就回忆说,“小时候我们最喜欢在寨子里玩捉迷藏,因为街巷门户多,一躲就很难被找到”。不熟悉村里情况的货郎,挑着担子走在巷内叫卖,也常常晕头转向地走不出来。

      全寨建筑平面呈半圆形,四周用青砖及灰、沙、石夯筑围墙包围。总面宽200米,总进深70多米,建筑占地面积1.4万多平方米。寨前有一条5米宽的路坪,加上寨门前的那口1.3万多平方米的池塘,便合成了一个圆形。连平县一位文化人士认为,池塘、路坪和围寨建筑合成圆形,围寨为阳,池塘为阴,阴阳相对,构成一个阴阳太极图。

     村民曾钝愚自豪地介绍,围寨东侧及寨背分布有7个大小不等的天然小山冈,最大的面积约300平方米,与大湖寨形成“七星伴月”形布局,令人惊叹造物主的鬼斧神工和大湖寨设计者、建设者们的丰富想象力与创造力。

      寨北面外围设三个寨门,分别为上门、中心门、下门。寨内有祠堂、书房、典当、住房等建筑。直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寨内还居住有80余户、500多人。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村民就陆陆续续搬出寨子。

     而今偌大的大湖寨,静悄悄的,偶尔才能听见人语。现在只有几户人家住着。失去了鲜活人气的大湖寨,正在快速破败。

     62岁的曾贯英仍住在此处,为如今的冷清叹息,为大湖寨逐渐走向破落而痛惜:“没人收拾,再过十几年,这个寨子就毁了。”

     外地归来祭祖的曾氏族人,在宗圣公祠的水泥墙上题诗数首,对大湖寨的破弊作了描述和自省,其中一首七言打油诗云:湖田开基八百年,对面北水已西迁。阶前荒草藏蛇鼠,堂上破壁燕难悬。新年拜祖我为先,归时烂路车不前。昔日风光今何在?后人有愧对先贤。

昔是卧房,今为菜地

     寨内街巷全用河石铺底,人迹不到之处,长着青草。

      外墙有自卫抵御外敌用的炮口,现存不少。可知当年寨内藏有土炮之类的武器。

     主街巷两端,均设置有方形或拱形石门相隔。房屋房门大部分采用下段石门框、上段木门框,以防潮湿和腐朽,故虽经数百年,大部分的房门依旧完好。

      窗户亦大多采用红麻石雕制,有方形栅格式,佛教吉祥府式,菱格式、金钱式等,甚是坚固,常有墙倾了,檐倒了,而石窗依然如故,嵌在残墙中。

      我们从上门进寨。门额有匾,上书“东鲁世家”。墙顶有彩绘八仙、麒麟、西厢记之甘露寺张生退贼图等壁画,并题有诗词。

      上门也是大湖寨东侧寨门,始建于明代,2008年重修,砖砌拱门,门两侧书楹联“东鲁传经府,南丰修史家”。

     从上门进去,踏过河石地坪,就是宗圣公祠。祠始建于明代,1983年重修,建筑占地面积590平方米。门额挂有一块木匾,浮刻有行书“归厚门”。

     经由里面巷道,往寨中心去,一路上只是残砖碎瓦,踩上去又是一阵清脆的碎裂声。圮倾的厢房里,不能吃的鲜艳的野果,长得比人还高,蛛网在画檐下随风轻荡,闪着蚕丝一样的亮光。石窗棂间,许多不知名的野花往外边向上生长,叶子又肥又厚,花朵又艳又饱满。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有些早已人去楼空的房间,只剩了一些墙基,寨里的村民最善于利用荒地。原来的卧房,被开垦成了菜地,黄蝴蝶和一些蜜蜂在菜叶上飞起又落下。

      往里走不多时,就到了桂月公祠。这是中门祠,为大湖曾氏五房先祖的祠堂,亦可由中心门进入。

     2008年重修后的桂月公祠,墙裙贴有褚红色瓷片,旧有的红砂岩门墩,仍放置在祠内。出了一侧拱门不远,就是三省堂,也是一个祠堂,又称下门祠,为大湖曾氏八、九房祖祠,始建于清代,2007年重修。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语出《左传》),族之大事,祭祀亦十分重要。寨内有大小祠堂10多栋,可见曾氏族人极注重“慎终追远”。

       重修后的大湖寨,虽然也令一些建筑结构更坚固些,但亦有令人痛惜处,有去参观过的网友在网上发帖称:“可惜近年由于一些缺乏文物修复经验的建筑工人的重修,基本上研究面目全非,失去了很多价值相当高的绘画、书法、对联、雕刻、建筑风格,湮没了一些历史痕迹。”

         除了祠堂、书房、屋舍,寨内还有一个建于清代的当铺,红砂岩做的门当上“福”、“寿”二字宛然如昨,而朽坏木门深锁的,只是一室荒草,和原先的柱础10余件。这些石柱础,有圆鼓、方、八角、王字形等,从这些遗存雕工精致的柱础中,可见当年该当铺建筑之豪华。

      住在下门的一户人家,给我们拿出三张先人考妣像。画像人物着清代朝服,人物须发纤毫毕现,冠带俨然,颜色光亮如新,只是一些破损处,被人用透明胶布粘上,损坏了画像。

    “这是我们好不容易才保留下来的,”一些留守在家的妇人和老人说,“1968年‘文革’的时候,这几幅画藏在阁楼的一个破箱里,才逃过了一劫。”

      祖先的画像对曾家后人来说很珍贵,逢年过节,尤其是吊花灯的时候,要把画像挂在厅堂中,上香,告诉老“公白”(客家话,太公之意),族中又添了一名男丁,香火可以持续延续。

        据说,“文革”时,从大湖寨运走的屏风、大门、牌匾、古董、木雕、石刻等,足有几十车,连十分难得从宋朝保留下来的祖宗画像,都没有逃脱历史厄运,只保留了近300年内的一些分祠堂的祖先画像,已属不幸中的万幸。

崇文重教延续奖学传统

       踩着长有青苔的瓦砾,走过四通八达的巷道时,我们看见一处巷门上有墨字云:“北辰高拱”,旁边一座屋顶已塌的老房间,门上有“相在尔室”的门额,以及已看不清的墨书对联。

       “相在尔室”,“尔”早不知何处去,倒真是“屋漏”了。这四字出自《诗经·大雅·抑》:“相在尔室,尚不愧於屋漏。无曰不显,莫予云觏;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后世曾国藩曾有两个字,更通俗易懂地解释了这句话:“慎独”。

    下门内有“太史第”,此名应源于该寨清翰林曾冠英。

     曾冠英,大湖寨人,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明清两朝,修史之事由翰林院负责,又称翰林为太史。因此,大湖寨内多处门联,都以嵌有“传经”、“修史”字眼,深以冠英为荣。
大湖寨曾氏认为远祖是孔子高足曾子,曾子“三省”之中,就有自省“传不习乎”,因此,大湖寨曾氏一直很重视族中子弟的教育,为鼓励子弟们读书,连小学毕业者都可以获得五石谷子的奖励,读书越多奖励越多。

     2009年9月10日,本报以《一门“三省堂” 七十教师匠》为题,报道了大湖寨自改革开放以来走出了70位老师,更有一些家庭,数人为师(最多的达8人)的事实,使其崇文重教传统益彰。

      现在,在大湖寨所在的湖东村,依然保持着奖学传统——凡考上大学本科者,村委会都给予每人300元的奖励。

  古老大湖的红色记忆

       湖东村除了拥有古老的大湖寨和其他古建筑,还有着红色革命遗址——湖东小学,是连平县第一个党支部旧址。

     湖东小学原是曾氏私塾,1920年转为湖东小学。1940年3月,中共和平县工委派共产党员周宝时到湖东小学任教,秘密从事党的地下活动。这一时期,龙川县共产党员张其初奉东江特委指派,到大湖、忠信一带秘密从事革命活动。周、张二人发展了当地进步青年曾方如加入共产党。1940年6月,曾方如、吴泓生、黄慕平在湖东小学建立连平县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小组。

      1940年9月,中共东江特委青委书记饶璜湘,奉命主持成立“中共湖东小学支部”,是为连平首个党支部,标志着连平县革命斗争走向新的起点。

 


专家说

大湖寨历史价值非常高

#p#分页标题#e#

        大湖寨是一个围村的形式,年代比较久远,现存的遗存、遗构主要是明代的,总平面的布局应当是宋元时期做的规划。

        客家围屋的模式是有发展变化的,在几百年当中逐渐形成。大湖寨建设的时间比较久远,这种时期尚没有形成堂横屋,没有形成围龙屋,所以就出现了早期的这种“寨”的形式,在从化的钱塘古村也是这种形式。一般来说,比较早期,才会出现这种形式。与林寨相比,大湖寨的建筑要更早,而林寨已经演变成了客家围屋。

    从整个建筑的布局来看,大湖寨像一座迷宫,这种布局形成天然的防御功能,有类似九宫八卦的形式,也是为了防御的需要。

      门窗很多是明代的遗构,五六百年过去,很多东西都在演变。整个房屋是在不断变化的,通过建筑的规模,以及参考族谱,再加上房屋的遗构,可以看出,大湖寨是河源最古老的民居之一。
这座建筑的历史价值非常高,对于研究早期客家民居的发展演变,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博士杨星星)


大湖寨迫切需要保护

#p#分页标题#e#

        大湖寨规模非常大,为一个时期的曾氏家族全部聚居于此提供了条件,也使大湖寨成为了一个建筑群。大湖寨中有当铺,正是因为大湖寨聚居的人多,才会出现这种商业行为。这么大规模的古寨还是比较少见。
其建筑朝向为坐南朝北,这与中国传统建筑中坐北朝南的做法不一样,经过曾氏后人的介绍以及观察,这与当地的地形有关系,北面比较开阔,而南面有七座小土丘,与前面的池塘形成“七星伴月”的形状,这是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产物。

      但是,现在大湖寨的破坏比较严重,有房子不断地坍塌,迫切需要保护,能够保护的要抓紧保护。可以把里面有价值的东西清理出来,像杵柱、窗花,即便是放在博物馆,也要保护起来。其他坍塌的地方要及时清理,或者重新建设。(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副所长、教授陈广恩)

文/本报记者 凌丽  王春雨 图/本报记者 冯晓铭

(责任编辑:leo) 转载请注明:原文出自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4-27 17:40, Processed in 0.035080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