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郑谢韩唐冯于董萧程柴 › 柴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洪洞大槐樹移民

2013-5-4 12:05|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614| 评论数: 0

  主 题: 洪洞大槐樹移民 已阅:3320 / 回复:39(楼主)


洪洞大槐樹移民
柴道琳 柴千军

据碑刻記載:嘗稽《文獻通考》明太祖洪武間,屢徙山西民于滁、和、北平、山東、河南等處;成祖永樂年,徙山西民万戶實北平。复核太原、平陽、澤、潞丁多田少及無田之家,分丁口以實北平;十四年徙山西民于保安州。自是以后,移徙于四方者,不一而足。蓋爾時,洪地殷繁,每有遷徙,其民必与,而實以大槐樹處為薈萃之所。(賀柏壽:《重修大槐樹古跡碑記》)

    史籍与碑刻确鑿地記載了600年前從明洪武元年(1368年)到永樂15年(1417年)間長達50年洪洞大槐樹下移民的歷史。這不是民間自發的活動,而是政府有組織有計划的大規模的移民活動。也不是因為天災人禍,百姓流离失所,恰恰相反,是因為洪洞,山西以及周邊各省比較繁榮富裕,人丁興旺所致。

    元朝末年,由于政府連年用兵,對外征戰,對內實行苛政,苛捐雜稅,自然災害,兵荒馬亂,民不聊生。對農民起義的鎮壓,加劇了社會矛盾。元末兵燹創傷未平,明初“靖難之役”又接踵而至,長達四年的戰爭,“淮北均為茅草”,兩淮、山東、河北、河南、湖北之民,十亡七八,“生民百遺一,千里無雞鳴”,“春燕歸來無栖處,赤地千里少人煙”。國庫空虛,財力匱乏。而山西由于地形險要,鄰省的戰事很少波及山西,省內大部分地區,又土地肥沃,風調雨順,連年丰收,社會穩定,經濟繁榮,人丁興旺。而且,山西人口稠密,平陽府又居首位,洪洞縣又是平陽府境內的人口大縣。從地理形勢看,洪洞縣地處交通要道,貫通南北。當明朝廷為了鞏固政權,恢复生產,采取移民墾荒為中心的振興農業的舉措時,便選中了洪洞。當時,洪洞縣北門外不遠的北賈村驛旁,有個廣濟寺,便被定為移民之地,在此編排隊伍,發放物資。廣濟寺門前漢植大槐樹,則成了各地移民聚集、歇息和遷散之地。洪洞大槐樹和老鴰窩便同移民緊密聯系在一起,成為移民之根,成為根祖的代名詞。

    洪洞大槐樹移民從明洪武元年(1368年)開始,一直延續到永樂15年(1417),長達50年之久,共移民18次(洪武10次,永樂8次)。移民不僅來自洪洞,還遍及山西全省。去向則尤為廣遠,遍布國內30個省市,2217個縣市。

    其中河南123個縣市,北京、天津、河北142個縣市,山東109個縣市,山西104個縣市,江蘇、安徽、湖北、湖南316個縣市,陝西、甘肅、宁夏182個縣市,黑龍江、吉林、遼宁171個縣市,浙江、福建、江西227個縣市,廣東、廣西、貴州248個縣市,四川、內蒙古、青海274個縣市,云南、西藏、新疆210個縣市,海南、台灣111個縣市,以及香港和澳門地區。在亞洲、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包括澳大利亞的100多個國家,也不乏由山西洪洞大槐樹下遷去的移民及其后裔。過去人們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現在我們還可以說“普天之下,莫非洪民”了。而且那個時候說“天下”,只不過是指中華版圖之內,而洪洞移民,則遠遠超出了中華之版圖,是真正意義上的“天下”。


作者:平阳郡柴氏 (2008-1-22 12:57:25)  

  回复:洪洞大槐樹移民 第 1 楼


從1991年起,洪洞縣委、縣政府已經開始舉辦一年一度的“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節”。時間定于每年公歷4月1日至10日,主祭日是4月5日清明節。儀程為:(1)全体肅立,鳴炮,奏大槐樹尋根祭祖樂;(2)介紹參加主祭儀式的領導和來賓;(3)由縣長恭讀祭文;(4)參加主祭儀式的人員向遷民先祖三鞠躬;(5)向遷民先祖敬獻花籃;(6)觀看民俗表演,自由捐款。迄今已舉辦16年。每年都有10多万人不遠千里甚至不遠万里由海內外前來尋根祭祖,甚至慷慨解囊,予以資助。

    俗話說:“天佑神助”。說也奇怪,好像鳥儿也被感動了。在1991年大槐樹祭祖節期間,群鳥驟然而至,所謂“群”決非百把十只,而是成千上万,棕色羽毛,百靈鳥大小,飛翔于祭祖園上空,或在園內起落,交頸偎依,啾啾嘶鳴。祭祖節結束后,它們也銷聲匿跡了。這一奇觀,神秘异常,而且年年如此。

    1996年,洪洞大槐樹被确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洪洞縣委縣政府出台了開發方案,決定在原遺址基礎上,向西北擴建一座占地20公傾的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投資800余万元人民幣。

    因為多年未回老家,我并不知道洪洞縣委、縣政府的這個大手筆。這次參觀時,以為大槐樹還是老樣子。車開的路線令人莫名其妙,在賈村北面一條往西的馬路上,向南開進了一個非常開闊的工地,在300米處停下車來。下車后回頭望去,北面是一座巍峨的大殿,西面的建筑腳手架尚未拆除,工人們正在作業,往東步行200米才到了原大槐樹,現小槐樹的所在處。面積約4至5畝,包括大門樓、根子影壁、古驛道、二、三代槐樹、石經幢、思鄉橋、望親亭、連心橋、万壽碑林、槐蔭亭、祭祖堂、蓮花池……如今它們卻成了新建大槐樹祭祖園的一個小小的角落,連1/10的面積也不到。我不由深為惊嘆:洪洞縣委、縣政府居然有如此大的決心和气魄!我拍了些照片,本想登上大殿一覽,但一望那高高的台階,至少有一二百個,怕時間來不及,只好作罷。


作者:平阳郡柴氏 (2008-1-22 12:58:22)  

  回复:洪洞大槐樹移民 第 2 楼


明清以来的洪洞问题研究。山西洪洞大槐树是无数人心目中故乡的象征,相关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洪洞大槐树移民作为明初历史上的大事件,早已确立了在中国移民史上的重要地位。洪洞大槐树移民文化以大槐树、祭祖园、碑记、族谱等为载体,以祭祖为表现形式,表达了人们追思先贤、长寿、财富、健康、快乐的心愿,是国内唯一的移民寻根祭祖大型祭典活动。洪洞大槐树移民文化形成的民间风俗、语言行为、民歌民谣、故事传说、姓氏地名以及大量的家谱、族谱、碑记等,为历史学、社会学、考古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对于促进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构建和谐社会乃至弘扬和振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有关资料如:

潘永修的《根在洪洞》(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年版)

潘永修、郑玉琢合著的长篇历史小说《大槐树移民》2004年10月,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郑守来和黄泽岭。合编了长达35万言的《大槐树寻根》1999年1月由华文出版社出版。

郑守来、黄泽岭主编《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寻源》1999年8月,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

黄泽岭主编的《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大迁徙》2001年2月,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

黄泽岭编著的《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传说》2003年2月,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

黄泽岭的《洪洞移民传说》(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年版)

柳蓉、柴汝桢编辑,张青点校:《增广山西洪洞古大槐树志》,香港天马2000年版.

林中元、张青《洪洞古大槐树志》一书,1988年10月,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张青主编的《洪洞大槐树移民志》2000年11月,由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

张青编著的《大槐树寻根》2003年8月,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

张青《历代名人咏洪洞》 1992.11

张青《洪洞名胜与传说》 1997。

林中园编著《迁民后裔话迁民》2002年9月,由山西新闻出版局批准出版。

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5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安介生:《山西移民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牧野巽:《中国移民传说》,《牧野巽著作集》1985年版

葛剑雄:《山西移民史序&S226;家山何止大槐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赵世瑜:《传说、历史、历史记忆--从20世纪的新史学到后现代》《中国社会科学》2002

年3期.

刘国柱、安乐才的《寻根问祖话古槐》1988年11月11日,《山西日报》

扈新起的《洪洞大槐树的风俗及其传说》1990年10月,山东大学季刊《民俗研究》1990年第4期,

黄有泉、高胜恩、楚刃编著的《洪洞大槐树移民》1993年12月,由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

郑州大学历史研究所王兴业教授撰《明初迁山西民到河南考述》

叶涛《移民&S226;山东人&S226;山东民俗》山东大学《民俗研究》

谢钧祥《山西洪洞迁民》

刘郁瑞所著《洪洞三胜》2000年11月,由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

山西籍学者斩贵编著的章回小说《大槐树移民》2004年3月,中国戏曲出版社出版。

张玉吉《洪洞大槐树志》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民国十年(1921)景大启的《洪洞古大槐树志》一书成帙。

民国二十年(1931)柴汝桢编篡的《增广山西洪洞古大槐树志》一书印行。

民国《洪洞县志》

雍正《洪洞县志》

洪洞大槐树移民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价值被人们广泛认同,对其保护与抢救的呼声也日渐强烈。如今,古大槐树处第三代大槐树的养护工作以及存放文献资料的设施条件应加改善,对于反映移民文化的家谱、族谱等文物需要加快搜集与征购,对移民后裔的生活状况需要进行有效的跟踪考察与整理、研究,已经散失或已近绝迹的古籍文献亟须抢救和整理、出版,传统的民间祭祖仪式也需专人研究与记录。因为,大槐树移民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成长史中最具典型意义、最基本的文化记忆。


作者:平阳郡柴氏 (2008-1-22 12:59:17)  

  回复:洪洞大槐樹移民 第 3 楼


#p#分页标题#e#

清光绪三十年,(1904)《峄县志》载“于里”。相传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之女,私放战蜂,飞此村上空,排列状若鱼鳞,而得名“鱼鳞村”。明永乐年间(1403—1425),李姓迁此落户,仍沿旧名。后孙姓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7)迁来,陆续有黄、李、王、贾、韩、刘、柴、褚等姓来此落户,依河建宅,长达三华里。为生产之便,李、孙两姓倡议筹款建一石桥,并立石碑记之,桥名“榆林村桥”,明嘉靖十八年立。由此可知,此时村名已改为“榆林村”。于清朝中期村名演变为“于里村”,后简称“于里”。1953年,兰陵县时,在此搞农业合作试点,因村较大而长,不便领导,遂将村一分为二,此村居后,命名为后于里村。2002年调整区划后属马兰屯镇人民政府。王庄村与后于里村合并为“后于里村”。
后于里村民委员会
  
于里
马兰屯镇人民政府
2.13
0.1028

东经11741

北纬3436


作者:平阳郡柴氏 (2008-1-22 13:00:23)  

  回复:洪洞大槐樹移民 第 4 楼


得名于洪洞县,是山西大移民时期流传在洪洞县的一门拳法,...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诸多支派,如山西的鬼扯钻,洪洞通背、柴氏通备等等


作者:平阳郡柴氏 (2008-1-22 13:09:55)  

  回复:洪洞大槐樹移民 第 5 楼


柴裕闽 福建省福安市


作者:平阳郡柴氏 (2008-1-22 13:14:12)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5-3 06:31, Processed in 0.057559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