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韦覃陆罗农莫庞蓝雷杨 › 覃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覃氏是在几时出现的?

2013-2-12 16:11|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575| 评论数: 0

已解决问题

收藏

覃氏是在几时出现的?

[ 标签:覃氏 ] 匿名 2010-06-04 21:26

满意答案 好评率:90%

在北宋年间,朝廷对广西有几次大的用兵,一次是皇祜年间(1053年前后),宋朝派狄青等率数万兵马南征侬智高,打败侬智高后,在邕州一带屯兵4000余人,驻在水陆交通沿线,后来其中许多人落籍成为当地居民,有不少为覃氏。据1998年底统计,仅南宁市郊区就有覃氏4615人,占郊区人口的1.3%,按姓氏人口排第19位。这些讲平话的汉人,大多数家谱上都写有宋代跟随狄青南征留下来的。再是宋熙宁年间 (1069—1077),宋朝廷派大将郭逵率兵讨伐交趾乾德叛乱,平息后留下部将戍边。此外,从北宋到南宋期间,因北方战乱和黄河多次决口,特别是随着北宋的灭亡,王朝向南迁移,皇族和官员及大批民众来到南方,其中岭南地区是重要的移民迁徙地之一。当然,这些移民中,不一定人人来自白马县,也有来自中原、华中其他地区的,但随军行动大都经过白马县,所以都作了这样的记载,正如黄河中下游一带群众,问起祖籍也都说是来自山西洪洞一样。这就是许多覃氏族谱上都写着先祖来自“山东白马县”的原因。
  
  宋代,覃氏出了不少著名人物,其中覃庆元三代进士,在朝野产生了一定影响。
  
  覃庆元 融州 (今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人,景德进士,景德至大中祥符年间 (1006—1010)被封为御史中丞。为人稳健,遇事敢于发表意见,举朝服其公正。其儿子覃光佃,宋开宝五年(972年)进士,任监察御史。他不怕高官权贵,对腐败和失职的朝廷官员,都如实呈报皇帝严办,被人称为“真御史”。当时北方经常发生战事,他曾三次上书力主抵抗,后升知雁州,对沿边将士贪功及失职者都惩之以法。后晋升都总管兼劝农史,甚得皇帝信任,升为银青光禄大夫。覃光佃的儿子覃昌,宋庆历进士,官至国子祭酒,退休后闭门讲学,教人读经书,著有文集。
  
  覃三耀入桂留戍东兰民国23年(1934年)出版的广西《上林县志》中的“民族志”记载:覃三耀(又名覃怀满,亦作山耀、三孝),生于元至J帧二年 (1331年),原籍山东青州府益都县。为起义军首领覃景山之子。覃景山去世后,三耀继承父志,高举义旗,继续聚众起义,称“天下兵马大元帅”,带了一支覃家军随明将廖永忠征南,明洪武元年(1368年),白海路经福州、潮州,再取东莞、梧州、浔州、邕州、宾阳,后移宜州德胜司入东兰。由于韦天珍、覃怀满平乱有功,明朝廷授韦天珍为东兰州世袭知州,覃怀满为世袭武官,留戍东兰州,落籍于都彝哨(今广西东兰县大同乡那雅村)。韦氏土司实行军政合一的封建领主世袭制,土司除了直接占有和经营部分土地外,按哨封给韦氏宗族和覃、黄、龙等姓官兵。这支覃家军又分出一支继续进军西藏,为明朝统一边疆立下汗马功劳,后来落籍盐井(今西藏自治区盐井县)。据四川省大足县的人说,近邻四川省的西藏自治区边境还有覃氏居民。覃怀满在东兰生真贤(维昭)、真圣(维真)、真仁(维彦)三子,后裔繁衍黔、滇、桂20多个县及越南同登、谅山、高平等地,人数有上百万。
  
  1990年出版的河南省《浚县志》记载,该县100人至1000人的姓氏有覃、毛、程、友、齐、霍、侥等。1993年出版的河南省《武陟县志》记载该县的姓氏有……简、覃、靖、蒯、蒿、福、熊、雏、裴、谭……等414个。浚县屯子乡席营村《覃氏族谱》记载,明代初年,覃家子弟兵随反对元朝的起义军南征,南方平定后,又北上。一同征战的还有席姓和张姓的兵,打到大名后,回故土落籍, 因为席姓先到,所以当地就叫席营村 (距前文所述的古白马县白马坡10多公里),朝廷将300亩耕地,另3亩4分坟场地赏给覃大义等有功人员,世代免纳粮,这个待遇,到解放前还为历代政府所承认。
  
  明代,覃氏中出现不少人才,其中较著名者有覃应元,字德芳,四川云阳县人,明嘉靖进士,知河南府。他以德感召下属及群众,平息匪乱,整肃地方治安,政绩突出,升任四川副使。覃达,湖南石门人,曾任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的万户官, 明洪武年间 (1368—1398)被征调到四川征剿,奋勇杀敌立功。丧于四川省大溪坪。
  
  迁移海外
  
  在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侨中也有一些覃氏居民。海外覃氏主要是从广西、广东地区出境的。他们迁居海外的原因很多,其主要者或为贫困所迫,或逃避政治迫害、民族压迫,或因不愿称臣于新朝,或遭西方殖民主义者的拐骗掳掠等。这些华侨漂洋过海留居海外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宋代,而大量出走并留居海外的则在明、清和民国时期。广西华侨人口仅次于广东、福建两省

补充回答: 周武王封谭国,是封给伯益后裔的。伯举是皇覃氏的始祖,因此谭国的国君及王族都是皇覃氏。他们也随国而姓,由皇覃氏改为谭氏,由此开创了覃姒共谭的历史。公元前997年,周穆王又将有一支有竹氏覃民从陕西有褒分配到山东谭国去种地。有竹氏覃民到谭国,又随国而姓,归宗谭氏。  公元前683年,齐桓公并吞谭国。谭灭亡之后,许多谭氏族人不愿做齐国的顺民,便相逃忙,西行陕西有褒,并在那里落籍奠基。他们在逃忙途中换姓,又由谭改为覃。  东汉初年,从山东谭国逃到陕西有褒落籍的覃氏,已发展成一个大家族了,并赫然出现了一位名人,即东汉楼中总兵覃儿健。由于覃谭合宗共姓多年,又由于古时覃谭同音,故覃儿健到底是皇覃氏后裔,还是原姓姒后裔,也难以考证了,人们大多把覃儿健当作覃氏之祖。东汉中期,覃儿健蒙冤受难,诛连九族,子孙星散,有一部分逃到桂林北部,这是覃氏南迁入桂到最早的一支,之后又有南梁朝东宁州(今广西罗城)刺史覃家军镇抚东宁、覃万传镇抚柳州、覃友义兵征修仁(今广西荔蒲)等,广西覃氏苗裔才逐渐增多。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反元义军首领谭三耀(自称天下兵马大元帅)执行朱元璋开疆拓土之命,副廖永忠来到广西宾州(今宾阳),改名覃怀满,后留在东兰洲(今东兰)。谭三耀是反元将领谭景山之子,谭景山是宋朝理宗明院学士谭端之子。一般人认为他是谭氏之祖。

  • 您已经评价过!

  • 您已经评价过!

  • 您已经评价过!

  • 您已经评价过!

  • 提问人的感言: 不谢

  • 收藏
  • 分享到:

  • 更好的回答
  • 其他答案(2)

    2010-06-04 21:23

    您已经评价过!

    您已经评价过!

    #p#分页标题#e#

    覃福(1351年------1386年)镡津(今藤县)宁凤乡人。祖籍广西庆远府南丹,壮族。祖梦显,初为南丹总目,元至正七年(1347年)率兵至藤州镡津宁凤乡平黄得宁义举,功升世袭百户。遂于镡津五隘(后改五屯)居住。至正十三年招四方佃户开垦五隘。祖父广成遂定居落户。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派杨景定广西,檄诸“夷”归化,覃福集所属壮民归顺。四年上书行中书省参政高杰,具陈守五屯策略,高准其议,遂召壮兵800 多人,编附桂林右卫报效,八年升五屯千户所千户,率其属垦守五屯。十九年,大藤峡瑶民起义,奉命出战,义军前哨刘因初战获胜,覃福率军追击,被伏兵箭伤而死。明大祖敕封忠毅武德将军。                                                                         摘自广西《藤县志》

    覃姓发源于覃怀之地的覃怀底绩。“覃怀”是地名,夏代时的称谓,今河南温县周围为覃怀,底绩是覃怀之地的最底部。《禹贡》云:“覃怀底绩至于衡漳”。《左传》云:“覃怀,近河地名。”“衡”是称其重量,漳是河流之意,“衡漳”就是黄河称起的地方。《左传覃怀注疏》云:“河内郡有怀县,在河之北,善覃怀二字为一地,故云近河地名。”河南温县周围,夏称覃怀地,秦汉称河内郡,唐宋称怀州,元以后称怀庆府。覃怀底绩是这块方的底部,即今温县北平皋村,也是汉代以前的古地邢丘。
        “覃怀”字意来自甲骨文中的解释。考古学家罗振玉说:“覃像酒盈樽,(古代的酒壶)。郭沫若和陈梦说,“覃”字上面的“西”字,是酒壶的盖,西下的“曰”是酒壶的大肚,“十”字底部为尖状,插入地中便于存放。这些历史大家考析的覃字,正是古代覃怀地区的形貌。覃怀地区,西与北是太岳山脉,南与东是万里黄河。在今邢台、安阳一带为“西”处,在今焦作、沁阳一带为“曰”处,在今温县北平皋为“十”的下底处。北平皋四面环水,中为突起高地,黄河过此后,开始东北去,故称底尖部。
      覃姓的始祖是有竹氏的伯益,生活在虞舜时期协助大禹治水。当时,温地竹林茂密,生活在此的族群,有一支以竹为图腾称有竹氏,首领是伯益,住在今北平皋处。此地周围今日仍然竹林丛生,晋代有“竹林七贤”在此地活动。当大禹治水来到这里后,伯益开始协助他治理济河、沁河和黄河。其后,伯益携族人向东,随大禹往东至兖州地治水,今河南浚县有覃氏族人数千人,是伯益族人留居下来的,他们以祖地“覃”为姓氏。
      伯益族人一直随大禹治水迁徙,最后到了江南的会稽(今浙江韶兴),其族人散居到各地。但是,他们不忘自己的祖地,均以覃怀地名为氏,在各地产生了覃的姓氏。另外,在周代期间,有竹氏迁出外地的有称孤竹氏,一支被封在今山东的章丘、历城一带建谭国,后谭国被齐国所灭,在逃亡中去“言”字边以覃为氏,《姓篡》中说:“覃本谭氏,避难改。”

    您已经评价过!

    您已经评价过!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5-4 00:58, Processed in 0.047021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